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4 10:58: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秀[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引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技能:大胆写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情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要教会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打开心扉实话实说。

  对策:引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大胆表达自己的烦恼,在探究、交流中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课前准备:投影片,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了解他们心中的烦恼。

  教学过程:

  一、教师再次明确习作的要求:

  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二、错别字(投影出示这些词语)

  心信(自信)犹然而生(油然而生)

  既使(即使)身怕(生怕)

  由其(尤其)在过(再过)

  只到(直到)守财权(奴)

  看见视(看电视)反夺(反驳)

  位子(位置)不会作(不会做)

  疲备(疲惫)全世(全市)

  同考(通考)

  1、学生读一读,辨别这些同音字。

  2、交流,分别给它们组词。

  三、文章中的句子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

  1、我平时写的不痛的,肯定本上扣了很多分数。

  2、那时爸爸上午脸色十分镇定像用过激将法一样。

  3、心理想要是考不好的话就不能去买肯得基了,我心里想要是这次考试靠的.好就可以买肯德基了。

  三、内容上的毛病。

  1、在句子中前后意思相矛盾。

  2、标点使用不当,人物说的话没有用双引号。

  四、讲评方法。

  小组交流,互相修改,取长补短。

  1、四人一小组自评,找出对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2、选好的范读欣赏。

  3、针对自己的不足自行修改。

  五、讲评步骤。

  1、分组自读自评。

  四人一组,先自读自己的,交流有没有写己的真情实感来。

  再读读同学的,指出对方不完善的地方。

  2、范读夏庆玉的,能有详有略地写出在学习上所遇到的烦恼,并希望家长和老师能给予帮助的急切的心情。

  3、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就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集中探究课文是怎样表现“慈”和“深”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明白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背诵。)

  你们明白诗歌赞颂的是什么吗?(母爱)

  2、历来的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来赞扬母亲。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指板书,引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三、 了解我的家境的贫困(1——4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明白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对你而言,买这样一本书容易吗?可对于当时的梁晓声,买书容易吗?(不容易)

  2、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情?

  3、理解“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什么意思?(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2)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要书,但苦于家境贫寒)

  4、介绍梁晓声的`家境

  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家庭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四、 入景融情,感悟情深

  1、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照理说,梁晓声拿到钱,可以去买书了,心情应该是——高兴,开心。可是文中的我拿到钱,却是什么反应?(鼻子一酸)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2、为什么鼻子一酸呢?请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请用笔恭恭敬敬地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交流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1)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环境很差)

  (2)“震耳欲聋”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耳朵快要被震聋了。)

  (3)假如这样的噪音向你扑面而来是什么感觉?(很难以忍受)

  (4)可是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起读。

  从我去到离开,这噪声停止过吗?读

  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前天的?明天?后天?

  作为儿子看到这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滋味?(很心疼、很难过)

  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怎能不——鼻子一酸。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B、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极其瘦弱、弯曲、烤”)(母亲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母亲很辛苦)

  (2) 母亲的背已经是极其得瘦弱了,当我看在眼里时,是什么感受?(心象被万根钢针扎了一样)

  (3) 这样,我又怎能鼻子不酸了。

  C、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 此刻,看到母亲你是什么感觉?(吃惊、心酸)

  (2)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啊!仔细观察这些句子,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出现在句子后面)对比读。有什么不同?(反复强调我的吃惊,母亲的疲惫、劳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从心底发出呼唤“我的母亲”所以连续出现)请你带上这样的感觉,再读这个句子。

  (3)听老师范读,指名读。

  (4) 如果我今天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读出母亲的辛苦;如果我不近距离观察母亲,我又怎会懂得母亲的疲惫,读出疲惫。这般辛苦的母亲不禁让我“鼻子一酸”。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如果说这句话是慢镜头的话,那你能找到一组快镜头吗?

  D、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读完这句话,带给你最深的感觉是什么?(忙碌)

  (2) 哪个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觉?(立刻又)你能给立刻找个近义词吗?(马上、立即等)

  (3) 既然“立刻”有这么多的近义词,那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掉几个,让整个句子变得更更丰富一些,更有变化一些,是吧?你把这些近义词放进去,读读,和我们课文上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同?(用四个立刻母亲工作的节奏很强,很忙碌,一刻也不能停顿。)指名读

  (4) 母亲你是如此的憔悴,你就不能停一停吗?母亲你是如此得瘦弱,你就不能歇一歇吗?母亲你是如此的疲惫不堪,你就不能喘口气吗?(不能,我还得养家糊口,还要供你们上学,还要……)

  然而,当儿子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E、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母亲竟然是这样说的,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读。

  (2) 你的目光定格在哪个词呢?把“塞”字圈出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母亲是怎样地塞?(毫不犹豫、使劲、坚定……)

  (3) 你说这是怎样的一塞?放进去,读一读。

  是的,不要小看这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说明母亲在塞钱的那一刻,她想过吗?(没有)是啊,这是迅速地塞,这是使劲地塞,这是毫不犹豫地塞,我们再来读的这个句子。

  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啊?是什么?(母爱)

  是的,是爱,是普通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都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

  五、拓展延伸

  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母亲的血汗钱,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那无私而有伟大的爱,跑了出去……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同学们,拿出笔,请把你的内心的独白写在纸上,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也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懂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雪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分别介绍了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型、陈列、博物馆、急促、企图、犯罪、特殊、即使、打碎、改变、集中、对付”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抓住并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从小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玻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许多新型玻璃问世,它们在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几种新型玻璃。

  2、板书课题齐读

  3、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到哪些知识?(新型玻璃的名字、特点和用途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那几种玻璃,划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回答以上问题(教师点击幻灯片—玻璃名称)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读通

  1、你最喜欢那一种玻璃?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一种玻璃注意读准字音

  (课文中介绍的几种玻璃,彼此间内在联系不强。变序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把课文读通读懂。)

  2、齐读最后一段,理解“奇迹”

  四、精读课文,了解课文种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一)、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

  1、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

  2、集体交流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质疑

  a指名读画的词、句

  b说特点、作用

  c防盗原理(微机出示“情景朗读”)

  3、总结学法:a、读课文(读、圈画、记、想)

  b、找出写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句子

  c、抓住重点词语

  d、介绍玻璃的特点、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其余四种玻璃

  1、默读课文,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a、(说画的重点句子、词语—想象用途—推荐代表)

  b、质疑

  3、微机播放“情景朗读”(交流一种玻璃播放一段)

  微机出示:夹丝玻璃坚硬碎片相连安全可靠

  变色玻璃反射阳光改变颜色调节光线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阳光、冷空气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隔音消除噪音保持安静

  教师总结: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他们各有所长,请以“推销员”的身份,把你最喜欢的玻璃推荐给大家。

  五、介绍新型玻璃,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1、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玻璃“自述”

  2、指名交流“自述”

  总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科技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六、小练笔《新型xx》

  把自己想设计的玻璃用一两段话写下来,说清楚它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学什么怎么学收获

  名称读课文—圈画—想象、牢记)

  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梨树贴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五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三个三拼音节。

  2.激趣导人: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工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二里。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图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3.读一读。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引诗——“含月”诗句

  二.诵诗

  我欲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诗——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语文教案 篇7

  (一)活动内容

  学写小论文

  (=)活动目的

  学习写作与语文教材内容有关的小论文。通过学习和写作实践,激发对小论文写作的兴趣,启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思路,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研究和探索精神。

  (三)活动步骤

  1.明确写作要求

  联系语文教材的内容写小论文,是学习写作小论文的一个很好的起点。语文教材一方面可以提供许多写作的材料,一方面又使人在写作过程当中获得语文知识。所以,我们可以就自己喜爱和熟悉的内容,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不同的角度,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写作。如《“年龄最大”的一首古诗》《一个最长的单句》《修辞格最多的一段话》《数量最多的一组的义词》等等。 ,

  2.提示写作思路,写作方法。

  从收集材料、确定题方面讲,可以:

  (1)单项思考,如写《省略号用得最多的一篇课文》,仅就一篇课文中的一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

  (2)纵向联系思考。如写《数量最多的一组近义词》,从“近义词”的角度进行纵向联系,广泛寻找,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就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界限。

  从拟定提纲、进行表达方面讲,可以:

  (1)阐述。如写《色彩描写最多的一篇课文》,就得把课文中的色彩描写一一介绍出来。

  (2)说明。如写《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体裁是什么》,就是进行统计、说明。

  (3)分析。如写《称呼变化最多的一段话》,除了提出事实,还得进行分析。

  (4)论证。如写《司马迁、李白、成吉思汗三人中谁的行程最远》就得引用资料,进行证明。

  3.确定写作内容。

  首先从整体上了解语文教材(这个“整体”,主要指学年和学段),在此基础上选定自己较有把握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比较之后,自拟一个题目,准备进行写作。

语文教案 篇8

  教 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学习课文运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用“虽然……但是……”,“如果……就……也……”造句。

  4、朗读课文,默写最后一小段。

  知识点

  梳 理

  说明方法、背诵、关联词

  教 学

  过 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三、导学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把握太阳的特点。

  1、指名分节读1-3节,说说太阳有哪些特点。

  2、交流

  3、自由朗读,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如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同桌讨论。

  4、交流,读句。远:传说引入,数据,比较,假设,反问。

  大:比较,数据,比喻

  热:数据

  5、小结:第一段运用了传说、数据、假设和比较的方法,分三个小节具体形地、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阐述得清清楚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搞清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1、指名一位同学读第4节第1句与第8节,其余4节由4小组分别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么读?2、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是第二段的总起句,在全文中又起到了过渡作用,指名读句,请你把这句话中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弄清楚。

  3、请你用“抓过渡句”的'方法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4、默读分述部分,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结合插图回答。

  5、分小组自学:要求:⑴熟读课文,体会太阳与地球的关系。⑵看图说说“有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怎样?”小组分派角色,担任讲解员。

  6、大组交流。

  四、总结朗读全文

  1、太阳是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五大能源,希望同学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能更充分地 利用好太阳,为人类造福。

  2、朗读全文。

  五、完成交流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抄词,家默,读文

  课 后

  反 思

  课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质疑,培养主动质疑的兴趣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探索,激发学生课外研究探索的兴趣热情。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语文教案优秀[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2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秀[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引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技能:大胆写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情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要教会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打开心扉实话实说。

  对策:引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大胆表达自己的烦恼,在探究、交流中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课前准备:投影片,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了解他们心中的烦恼。

  教学过程:

  一、教师再次明确习作的要求:

  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二、错别字(投影出示这些词语)

  心信(自信)犹然而生(油然而生)

  既使(即使)身怕(生怕)

  由其(尤其)在过(再过)

  只到(直到)守财权(奴)

  看见视(看电视)反夺(反驳)

  位子(位置)不会作(不会做)

  疲备(疲惫)全世(全市)

  同考(通考)

  1、学生读一读,辨别这些同音字。

  2、交流,分别给它们组词。

  三、文章中的句子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

  1、我平时写的不痛的,肯定本上扣了很多分数。

  2、那时爸爸上午脸色十分镇定像用过激将法一样。

  3、心理想要是考不好的话就不能去买肯得基了,我心里想要是这次考试靠的.好就可以买肯德基了。

  三、内容上的毛病。

  1、在句子中前后意思相矛盾。

  2、标点使用不当,人物说的话没有用双引号。

  四、讲评方法。

  小组交流,互相修改,取长补短。

  1、四人一小组自评,找出对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2、选好的范读欣赏。

  3、针对自己的不足自行修改。

  五、讲评步骤。

  1、分组自读自评。

  四人一组,先自读自己的,交流有没有写己的真情实感来。

  再读读同学的,指出对方不完善的地方。

  2、范读夏庆玉的,能有详有略地写出在学习上所遇到的烦恼,并希望家长和老师能给予帮助的急切的心情。

  3、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就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集中探究课文是怎样表现“慈”和“深”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明白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背诵。)

  你们明白诗歌赞颂的是什么吗?(母爱)

  2、历来的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来赞扬母亲。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指板书,引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三、 了解我的家境的贫困(1——4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明白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对你而言,买这样一本书容易吗?可对于当时的梁晓声,买书容易吗?(不容易)

  2、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情?

  3、理解“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什么意思?(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2)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要书,但苦于家境贫寒)

  4、介绍梁晓声的`家境

  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家庭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四、 入景融情,感悟情深

  1、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照理说,梁晓声拿到钱,可以去买书了,心情应该是——高兴,开心。可是文中的我拿到钱,却是什么反应?(鼻子一酸)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2、为什么鼻子一酸呢?请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请用笔恭恭敬敬地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交流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1)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环境很差)

  (2)“震耳欲聋”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耳朵快要被震聋了。)

  (3)假如这样的噪音向你扑面而来是什么感觉?(很难以忍受)

  (4)可是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起读。

  从我去到离开,这噪声停止过吗?读

  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前天的?明天?后天?

  作为儿子看到这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滋味?(很心疼、很难过)

  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怎能不——鼻子一酸。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B、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极其瘦弱、弯曲、烤”)(母亲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母亲很辛苦)

  (2) 母亲的背已经是极其得瘦弱了,当我看在眼里时,是什么感受?(心象被万根钢针扎了一样)

  (3) 这样,我又怎能鼻子不酸了。

  C、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 此刻,看到母亲你是什么感觉?(吃惊、心酸)

  (2)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啊!仔细观察这些句子,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出现在句子后面)对比读。有什么不同?(反复强调我的吃惊,母亲的疲惫、劳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从心底发出呼唤“我的母亲”所以连续出现)请你带上这样的感觉,再读这个句子。

  (3)听老师范读,指名读。

  (4) 如果我今天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读出母亲的辛苦;如果我不近距离观察母亲,我又怎会懂得母亲的疲惫,读出疲惫。这般辛苦的母亲不禁让我“鼻子一酸”。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如果说这句话是慢镜头的话,那你能找到一组快镜头吗?

  D、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读完这句话,带给你最深的感觉是什么?(忙碌)

  (2) 哪个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觉?(立刻又)你能给立刻找个近义词吗?(马上、立即等)

  (3) 既然“立刻”有这么多的近义词,那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掉几个,让整个句子变得更更丰富一些,更有变化一些,是吧?你把这些近义词放进去,读读,和我们课文上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同?(用四个立刻母亲工作的节奏很强,很忙碌,一刻也不能停顿。)指名读

  (4) 母亲你是如此的憔悴,你就不能停一停吗?母亲你是如此得瘦弱,你就不能歇一歇吗?母亲你是如此的疲惫不堪,你就不能喘口气吗?(不能,我还得养家糊口,还要供你们上学,还要……)

  然而,当儿子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E、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母亲竟然是这样说的,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读。

  (2) 你的目光定格在哪个词呢?把“塞”字圈出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母亲是怎样地塞?(毫不犹豫、使劲、坚定……)

  (3) 你说这是怎样的一塞?放进去,读一读。

  是的,不要小看这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说明母亲在塞钱的那一刻,她想过吗?(没有)是啊,这是迅速地塞,这是使劲地塞,这是毫不犹豫地塞,我们再来读的这个句子。

  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啊?是什么?(母爱)

  是的,是爱,是普通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都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

  五、拓展延伸

  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母亲的血汗钱,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那无私而有伟大的爱,跑了出去……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同学们,拿出笔,请把你的内心的独白写在纸上,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也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懂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雪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分别介绍了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型、陈列、博物馆、急促、企图、犯罪、特殊、即使、打碎、改变、集中、对付”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抓住并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从小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玻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许多新型玻璃问世,它们在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几种新型玻璃。

  2、板书课题齐读

  3、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到哪些知识?(新型玻璃的名字、特点和用途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那几种玻璃,划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回答以上问题(教师点击幻灯片—玻璃名称)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读通

  1、你最喜欢那一种玻璃?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一种玻璃注意读准字音

  (课文中介绍的几种玻璃,彼此间内在联系不强。变序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把课文读通读懂。)

  2、齐读最后一段,理解“奇迹”

  四、精读课文,了解课文种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一)、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

  1、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

  2、集体交流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质疑

  a指名读画的词、句

  b说特点、作用

  c防盗原理(微机出示“情景朗读”)

  3、总结学法:a、读课文(读、圈画、记、想)

  b、找出写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句子

  c、抓住重点词语

  d、介绍玻璃的特点、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其余四种玻璃

  1、默读课文,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a、(说画的重点句子、词语—想象用途—推荐代表)

  b、质疑

  3、微机播放“情景朗读”(交流一种玻璃播放一段)

  微机出示:夹丝玻璃坚硬碎片相连安全可靠

  变色玻璃反射阳光改变颜色调节光线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阳光、冷空气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隔音消除噪音保持安静

  教师总结: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他们各有所长,请以“推销员”的身份,把你最喜欢的玻璃推荐给大家。

  五、介绍新型玻璃,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1、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玻璃“自述”

  2、指名交流“自述”

  总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科技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六、小练笔《新型xx》

  把自己想设计的玻璃用一两段话写下来,说清楚它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学什么怎么学收获

  名称读课文—圈画—想象、牢记)

  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梨树贴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五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三个三拼音节。

  2.激趣导人: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工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二里。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图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3.读一读。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引诗——“含月”诗句

  二.诵诗

  我欲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诗——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语文教案 篇7

  (一)活动内容

  学写小论文

  (=)活动目的

  学习写作与语文教材内容有关的小论文。通过学习和写作实践,激发对小论文写作的兴趣,启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思路,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研究和探索精神。

  (三)活动步骤

  1.明确写作要求

  联系语文教材的内容写小论文,是学习写作小论文的一个很好的起点。语文教材一方面可以提供许多写作的材料,一方面又使人在写作过程当中获得语文知识。所以,我们可以就自己喜爱和熟悉的内容,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不同的角度,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写作。如《“年龄最大”的一首古诗》《一个最长的单句》《修辞格最多的一段话》《数量最多的一组的义词》等等。 ,

  2.提示写作思路,写作方法。

  从收集材料、确定题方面讲,可以:

  (1)单项思考,如写《省略号用得最多的一篇课文》,仅就一篇课文中的一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

  (2)纵向联系思考。如写《数量最多的一组近义词》,从“近义词”的角度进行纵向联系,广泛寻找,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就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界限。

  从拟定提纲、进行表达方面讲,可以:

  (1)阐述。如写《色彩描写最多的一篇课文》,就得把课文中的色彩描写一一介绍出来。

  (2)说明。如写《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体裁是什么》,就是进行统计、说明。

  (3)分析。如写《称呼变化最多的一段话》,除了提出事实,还得进行分析。

  (4)论证。如写《司马迁、李白、成吉思汗三人中谁的行程最远》就得引用资料,进行证明。

  3.确定写作内容。

  首先从整体上了解语文教材(这个“整体”,主要指学年和学段),在此基础上选定自己较有把握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比较之后,自拟一个题目,准备进行写作。

语文教案 篇8

  教 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学习课文运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用“虽然……但是……”,“如果……就……也……”造句。

  4、朗读课文,默写最后一小段。

  知识点

  梳 理

  说明方法、背诵、关联词

  教 学

  过 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三、导学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把握太阳的特点。

  1、指名分节读1-3节,说说太阳有哪些特点。

  2、交流

  3、自由朗读,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如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同桌讨论。

  4、交流,读句。远:传说引入,数据,比较,假设,反问。

  大:比较,数据,比喻

  热:数据

  5、小结:第一段运用了传说、数据、假设和比较的方法,分三个小节具体形地、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阐述得清清楚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搞清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1、指名一位同学读第4节第1句与第8节,其余4节由4小组分别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么读?2、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是第二段的总起句,在全文中又起到了过渡作用,指名读句,请你把这句话中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弄清楚。

  3、请你用“抓过渡句”的'方法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4、默读分述部分,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结合插图回答。

  5、分小组自学:要求:⑴熟读课文,体会太阳与地球的关系。⑵看图说说“有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怎样?”小组分派角色,担任讲解员。

  6、大组交流。

  四、总结朗读全文

  1、太阳是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五大能源,希望同学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能更充分地 利用好太阳,为人类造福。

  2、朗读全文。

  五、完成交流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抄词,家默,读文

  课 后

  反 思

  课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质疑,培养主动质疑的兴趣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探索,激发学生课外研究探索的兴趣热情。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