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正确读写“任凭、无忧无虑、闭息凝视、温柔可亲、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生气勃勃”等词语,语文教案-猫。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猫(齐读) 板书设计:猫
导语: 谁养过猫?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猫的整体感觉吗?(学生发言)同学们,老舍先生也很爱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猫》,就体现了他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新知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媒体演示13个生字。
②正音:辟 p@
③辨析多音字:和
运用媒体解决:
A.出示“和”字,让学生读出它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的拼音;
B.让学生用“和”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④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⑤理解词语:(可用查字典法、知字义解词义的方法)
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闭息凝视:有意识地暂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读完课文,先标序号,再用一句话说一说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留给你的印象。(只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均可。)
板书设计: 古怪 淘气 可爱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思考:课文中哪几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哪儿又写了猫的淘气?并分别用曲线画出概括介绍的句子。
1——3自然段:猫的性格古怪。(成年的猫)
4自然段:满月的小猫咪淘气可爱。
思考:成年的猫和满月的小猫咪既有不同的特点,又有相同之处,请你从概括介绍的句子中找找答案。
两句话分别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从两句话中,我们可以分别知道成年的猫性格古怪,满月的小猫咪淘气的不同特点,从“更可爱”的“更”字,可以想到作者认为成年猫和满月的小猫咪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可爱。(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修改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小结:老舍先生用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3、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两种猫有什么不同特点,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同上节课板书设计
(二)学习新知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可以画一画,可以作批注,还可以读一读,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第一自然段:从性情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写了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板书设计:老实——贪玩——尽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分析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要读出作者行文时的多重转折、回环婉转的.语气。并结合课文理解“无忧无虑、闭息凝视”等词语。
(3)总结学法:
A.默读思考从哪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
B.勾画、批注、朗读理解课文;
C.说一说具体表现。
2、学习第2、3自然段。
(1)运用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习第2、3自然段。理解词语:温柔可亲、丰富多腔、变化多端等。(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第二自然段:从脾气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主要写了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
板书设计:温柔—一固执(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来的)
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方面写它的性格古怪。主要写了猫什么时候都害怕,有时又非常勇敢。
板书设计:害怕——勇敢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总结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说猫的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固执,害怕和勇敢这些表现,构成了它古怪的性格呢?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语文教案猫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故事深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那么,通过对第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学生读文)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板书设计
4 金色的脚印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信任。
教学反思
在这课教学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狐狸为什么要救正太”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如
(1)正太郎隐瞒了了老狐狸地下搭窝的秘密。
(2)正太郎把食物送给老狐狸。
(3)正太郎与他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如能在无人时一起玩耍。
(4)老狐狸救正太郎是为了救小狐狸。针对第四个答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主要是因为感情深,而不是因为要救小狐狸。通过同学们辩论,学生终于明白主要还是因为感情深厚的原因。
从以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信任孩子,大胆让孩子质疑,释疑,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球,由于大部份时间让学生质疑,释质,而缺少让学生读课文的时间。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继承长征中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重点
难点:1、重点:把握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
2、难点: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三、学习过程:
自学内容1、注音
焦灼()踉踉跄跄()愠怒()霎那()
蔫巴()抽噎()酸涩()拽()端详()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②焦灼:非常着急。
③踉跄:走路不稳。
④愠怒:愤怒,生气。
⑤惶惑:疑惑,畏惧。
⑥蔫巴:枯萎。
⑦抽噎:抽搭。
3、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展示
重点展示字音字义的落实情况、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情况。
交流讨论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明确线索: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3、怎样理解开头的题记?
课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周副主席和杨光。
周副主席作为红军革命领袖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杨光代表了红军战士的形象,他在战友中毒后救人心切,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意志。他对周副主席充满了爱戴和敬重,从周副主席的行动和教导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5、杨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课文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6、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7、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描写一系列动作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
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当堂检测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2.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
这一段动作描写具体地展示了杨光在烂草地上行进的情形,表现了他对同志生命安危的无限关切之情
3、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第二课时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2、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七、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诗编写一段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续写小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
2、萨克斯音乐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请你想像一下,如果没有颜色,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2.来,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由色彩装点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学生欣赏课件。(课件内容是:五颜六色的风景、服饰等)
你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缤纷的'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板书课题:爱什么颜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自学生字“蔚、战、疆、威”。
2.分小组交流、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三、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1.找三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作者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自己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你最喜欢哪个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3、配乐朗读。
全班同学哪个学生喜欢哪个小节就随着音乐读这个小节。
四、课文延伸、发散。
1、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什么东西的颜色是这样的,你也来编一段小诗。
2、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编写内容。
六、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用喜欢的色彩去装点绚丽的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吧!
第二课时
一、认读字词。
二、教学生字。
三、书写。
四、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2、掌握变音记号——升记号,了解滑音记号、重音记号、换气记号。
3、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扮演歌曲。
教学难点:创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猜谜(出示谜面:人→男人→他很勇敢→新疆是他的家乡→他很聪明、风趣、幽默→民间流传许多有关于他和地主老爷的故事)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够猜出此人是谁吗?
生:阿凡提。
2、 讲故事
教师:阿凡提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今天,老师也来讲一个给大家听一下。
从前有一个穷人,他肚子饿了,走到一个饭店的门口……
教师:故事讲完了,阿凡提给人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非常的聪明。
教师:提到了阿凡提你们想到了他的亲密小伙伴,是谁啊?
生:小毛驴。
教师:真聪明,一下子就想到了。那我们现在来学习阿凡提骑小毛驴。(师生一起扮演)
二、发声联系,认识“#”记号。
教师:你们知道“阿凡提”这三个字的意思吗?老师告诉你们,“阿凡提”在新疆是代
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老师的意思,那么你们想要做一个小阿凡提吗?
生;想。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学两种身手,比比谁像一个真正的小阿凡提。
教师:第一个身手是看老师的手势发声,看谁发的又准确有好听。
(出示板图呜——————
嘿
哎 嘿 )
教师:老师成了魔术师,用手就能发出音来。小朋友们第一个身手学得真棒。
教师:第二个身手是要考我们同学的耳朵。老师先来弹两组旋律,是不是一样的呢?竖起你们的耳朵来。
2 2 1 2 | 3 —|
2 2 #1 2 | 3 —|
生:有点不一样。
教师:那到底是哪个音不一样呢?(教师再弹一遍旋律)
生:第三个音。
教师:那两个音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二组的.第三个音高了点。
教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是这个“#”记号在起作用(出示“#”记号)。知道这个记号的名称吗?老师告诉你们,这个是升记号。(出示键盘画图,了解C、#C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不愧为小阿凡提,那么快就学会了两种身手。
三、初听乐曲
教师:老师奖励你们听一段音乐,从音乐中你们能听出谁来了?他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情绪?(听音乐)
生:阿凡提来了,他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活泼、风趣的情绪。
教师:那你们听到阿凡提带乐器来了吗?我们再来听一遍,到底他带了没,假如带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乐器吗?(复听歌曲)
生:有,是琵琶、二胡……
教师:老师告诉你们,这是新疆的一种乐器叫做冬不拉。
四、逐句学唱,解决难句
教师:① 6666 6 | 6717 6 | 2222 2·1 | 7 17 6 |
第一句是阿凡提唱的,那么第二句你们知道是谁唱的吗?
生:小毛驴。
教师:那我们女小朋友来学阿凡提,男小朋友来唱小毛驴的。
教师:② 5·4 32 | 0 1 2 | 3·5 |
(教师边唱边扮演,在空拍的时候跺一下脚,嘴巴不发出声音。)
五、整首学唱(顺带“滑音记号”、“重音记号”、“换气记号”)
教师:你们在这首曲子中发现了哪些不认识的记号了?这些记号在歌曲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教师对比着唱有记号和把记号去掉的乐句,请学生说出不同之处,并判断
怎样更合适)(在伴奏下演戏横征收歌曲)
六、创编
歌词创作“谁要……”要充沛发挥学生的发明力,拓展他们的 思路,这是综合能力的显示。
教学反思:这是一首比较活泼、风趣的歌曲。因为阿凡提是我们同学所熟识的,所以我一开始设计的谜语,他们很快就揭晓了谜底“阿凡提”,也胜利地导入了乐曲。整首歌曲的节奏有点快,而且旋律也比较复杂,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我在中间交叉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学会唱这首歌曲。录音带里中间有一段很长的旋律,我想空着很可惜的,所以我想到了让学生来念这段歌词,效果非常好,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课堂活跃的气氛也提高了不少。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秋天美丽的画面(配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来了,你注意到了吗?你都注意到了什么?秋天的脚步虽然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评价、激励)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
蟋蟀在唱着“ ”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
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
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我猜秋姑姑的脸儿
是红红的
圆圆的
胖乎乎的
我没有看见过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
是一个画家
秋姑姑一来
就给果树和庄稼
抹上了金黄的
火红的颜色
秋姑姑啊
忙着呢
——她给所有的
箩筐和麻袋
都装上了
饱满的粒子
沉甸甸的果子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