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找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句子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五、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总结全文: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由以读《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你在xx的时候,xx从xx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1、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
2、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3、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全堂结尾:
同学们,一篇匆匆为我们敲响了时间的警钟,人来到这世界上要怎样走这一糟,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答案,对于时间相信大家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用自己的方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抓住最容易被忽视的今天,我相信并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原文参照: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节课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懂的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学会“旁、许、石”三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和词语
2、口头组词:乌 ( )鸟 ( )喝 ( )渴 ( )
3、指名读课文。
二、 学习三、四节。
1、轻声读课文,自己想办法挤住“旁、许、石”三个生字。思考:乌鸦想出办法来了吗?它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2、学生自己说说怎样挤住“旁、许、石”三个生字。
石:注意读准翘舌音,并要与“右”比较不同点。
3、 乌鸦想出办法了吗?(板书:想办法)
4、 它是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把课文中有关的这一句齐读一下。(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5、 “许多”是什么意思?(很多)乌鸦想出办法来了,这时它的心情不知会有多高兴,让我们一起用高兴的心情来读第三节。
6、乌鸦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来喝到水的呢?谁来把第四节读一下?
7、小石子放到瓶子里,水会升吗?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教师出示用具,做:小实验:拿出一直装有半瓶水的透明玻璃瓶,瓶子外面用红线做好水位得记号,然后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去。要求学生看清老师是怎样把小石子放进去的,放进以后,石子怎么样?水怎么样?
8、讨论。
(1)“一颗一颗”是不是两颗?(很多颗)
(2)出示句字:
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
比一比,上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没有把小石子有多少说清楚。第二句用一颗一颗,说明小石子有很多颗,也说明乌鸦不怕辛苦、不怕累。)
(3)“一颗一颗”怎么念?要读得慢一些,让人家听了,也知道乌鸦放进的小石子很多。
(4)石子放进瓶子,瓶里的水怎么样了?
教师讲述:石子放进瓶子里,占了水的.位置,所以水就升高了。
(5)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吗?
出示句子:
瓶子里的水升高了。
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比一比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第二句话把水是怎样升高的说清楚了。)
(6)乌鸦喝到水了(板书:喝到水)让我们用高兴的语气,把第四节齐读一下。
三、复习巩固。
认读词语:喝水 口渴 到处 可是 里边 许多 石子 办法 升高
四、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熟悉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事情的经过。
4、体会比喻的含义。
重点、难点
1、了解事情的经过。
2、体会比喻的含义。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出示《雨中》挂图。
2、看图,说图。
3、过渡:这样一幅图会有怎样的'故事,我们来学习《雨中》。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
2、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①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②了解运苹果姑娘的心情。
③了解事情的经过。
④了解“闪闪发光的河”“点点花”“穿梭的小船”各指什么?
3、汇报学习情况
①解决第1题
②解决第3题:事情的经过在第4--5自然段,写小男孩子和同学、司机、行人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起苹果。
三、体会文章表现的。(简要讲)
大家这样帮助姑娘,体现了什么?(助人为乐的)
四、仔细读课文,把每一个自然段都想象成一个画面。
助人为乐的画面。
热心助人的画面。
义务助人的画面。
五、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六、:
课文描绘了美丽的雨中画面,记叙了一个助人的故事,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你们会怎么做?
七、板书:
撒苹果
雨中助人为乐
捡苹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课文重点:2-4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2-4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
到些什么呢?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预习提纲:
导语: 夏日炎炎,荷花盛开。从古至今,描写荷花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1、 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把词语表中的词语写在下列横线上,比一比谁写得漂亮,记得牢固!
3、给多音字注音组词。(整理在书本上) 挨 佛
4、解释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饱胀: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5、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夏日公园里 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 的感受。赞美了荷花的. ,表达了作者 。
6、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白荷花在这些大玉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还可以换成哪几个字?结合前后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用“冒”字?
(2)默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
7、课文的语言真美,我要把课文背下来,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8、我也搜集了许多描写荷花的优美诗句、图片,咱们上课时再来交流吧!
教学过程:
一、预习成果展示
1、出示生字词
荷花 清香 碧绿 莲蓬 破裂 挨挨挤挤
仿佛 衣裳 舞蹈 蜻蜓 饱胀 翩翩起舞
指名读,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强调多音字的读音
挨打、挨揍、挨挨挤挤、挨着
仿佛、佛像、佛珠、佛主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荷花的什么?
二、精读感悟
1、出示句子“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1)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2)从“赶紧”一词看出“我”想看荷花怎样的心情?(急切)
(3)带着急切的感情读
2、学习第二、三节。
(1)生自读二三节。说说描写了荷花的什么?从哪句话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体会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以及荷花荷叶的颜色。
(2)勾画你难以理解的句子。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冒”字可以换成什么字?(露、伸……)
为什么用“冒”字?(冒:形象写出了荷花突现出来,格外引人注目。)
(3)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想象他们都会有怎样的姿势?
(4)师出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为什么把一大池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荷花的样子,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想象,感受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的姿态,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从而理解这是活的画。)
(3)让生看图,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池荷花的。
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3、交流:
荷叶:像大圆盘(比喻)
师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荷花的姿势。
4、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荷花吗?(生各抒已见。)
5、朗读第二节,再读第三节。
(1)谈自己的理解。
(荷叶、荷花有各种美妙的姿态,而且,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更有一番别样的风韵。)
(2)生想象动态荷花图。
语文教案 篇5
一、入课。
1、引导学生读课题三遍,说说:
你对猫了解多少?
2、生各舒己见,师不作引导。
3、小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用“——”划出生字新词,碰到读不通的多读读,把课文读正确。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在指导时,可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在热烈的气氛中,让那些中、下生能多练练读读,有信心参加到读课文的队伍中来)
2、师生交流,评价反馈。
3、默读课文,要求:
a.仔细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你能在每种猫前加一个适当的数量词吗?
b.按音、形、意要求自学生字新词。
c.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4、检查预习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a.谁想读读课文中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吗?
b.生自愿读词语,生评价
c.注意“评、蹭”是后鼻音的读法,注意“耍、遭、殃”的写法。
教师出示课件(课件上有本课的新词跳跃)
上面有哪个词语你认识?你能讲讲它大概是什么意思吗?
你讲得好,老师让你在屏幕上抓主它,看看它的真面目。
生说,教师引导。
B、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
大
猫
小
再说说你能在前面加一个什么数量词?板书:
( (一只)大
猫
((一群 )小
三、分段
1、 提问:那你觉得课文应该分几段?
2、生分段,教师引导。
3、老师请你找一找,能概括全段意思的句子。
(第一段的`句子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段的句子是: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四、教师小结:
略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手套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手套,并能说出其名称。
2. 理解用途,并学会使用。
3. 能够联系学过的词语说一说手套的特征。
4. 小朋友们要爱惜它们,不要乱丢乱放,弄脏了。
三.教学准备:
1. 课件(小朋友在下雪天里戴者帽子、围巾和手套。)
2. 每位小朋友自备一付手套。
四. 教学过程:
(一) 儿歌练习:《下雨》、《12345》。
(二)新授:
1.导入:
⑴ 朋友们看一段动画片,完了以后啊,告诉陈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学生自由发言:动画片上刮大风, 下大雪了,小朋友戴着帽子、围巾,在雪地上走。
⑶ 冬天刮的是什么风啊?大风,是北风,北风一吹天就冷了,小朋友,手上有没有戴手套啊?
⑷ 我们来学一首儿歌:
北风吹,冬天到,
小朋友们手冷了,
手冷了,戴手套,
高高兴兴上学校。
2.认识手套:
⑴简单理解儿歌内容。
师:儿歌里面讲北风吹,冬天到,手冷了,要保护好,戴上手套,不冷了,高高兴兴的上学校。
⑵ 朋友们认识手套吗?
出示图片:各种各样的手套
出示词语卡片:shou tao手套
发音方法:sh (先摆好口型---翘舌)送气音
t 舌前音,送气
shou 第三声注意头甩一下.
⑶ 出示实物:一副皮手套、一副布手套
练习说句:这是皮手套。
这是布手套。
这是 黑色的.皮手套。
副红色的布手套。
游戏:猜猜跳。
小朋友们听一听、找一找老师说的东西在哪儿?然后跳进去
⑷认识手套的作用。
小朋友们有没有手套啊?手套戴上了,就会觉得—暖和了、不冷了。
⑸用句式练习说句:
a. 戴 手套。
(师出示大、小手套,问:谁戴大手套?谁戴小手套?)
b. 的手套是 。
(师:这副手套是什么颜色啊?)
c. 的手套 , 的手套 。
(这是谁的手套啊?这两只手套有什么不同啊?)
参考句:
① 妈妈戴大手套。
② 爷爷戴大手套。
③ 小朋友戴小手套。
④ 我戴小手套。
⑤ 阿姨的手套是红色的。
⑥ 奶奶的手套是兰色的。
⑦ 哥哥的手套大,弟弟的手套小。
⑧ 姐姐的手套大,妹妹的手套小。
(三)巩固练习:
读一读儿歌
北风吹,冬天到,
小朋友们手冷了,
手冷了,戴手套,
高高兴兴上学校。
语文教案 篇7
《春》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认识认知目标: ⑴掌握生字词,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⑵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⑶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能力形成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朗读,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学习全文、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课件出现课题、作者)
二、初步了解课文(课件辅助)
1、欣赏课文朗读,体会美,思考:课文描绘了春天的'什么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2、朗读课后词语,巩固读音。
三、深入体会语句
1、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思考为什么喜欢它?适当在旁边作好笔记。
2、分组进行讨论,轮着说自己的理由,组员帮助补充修改,然后选出一组中最好的一个准备发言。
3、各组代表发言,不重复,但可补充。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精彩段落,甚至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四、总结
本节课,同学们共同领略了春天的美,学会了自己去寻找课文的精彩之处,希望你们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怨
不度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进《永生的眼睛》,看看温迪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的三位亲人去世后捐赠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评析:课初,赵老师以获得器官捐献者写下的一首感谢诗导入新课,再配之教师深情的朗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和阅读期待。】
(二)品味永生,感受语言美、人性美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琳达的亲人有(板书):母亲、父亲、温迪
2、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琳达在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件事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汇报:由开始的强烈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主动捐赠女儿的眼角膜。
3、品读感悟作者的感情变化
(1)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悲痛,母亲的伟大
a、是什么让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14岁的琳达突然失去了妈妈,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态度是:生:强烈反对(板书),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学生找出句子,指读:“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
b、当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她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欲绝)这时又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你又会怎样?(气愤、发怒)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评价:孩子,我听出了你对母亲深深的爱!从父亲平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母亲。
过渡:失去亲人的痛苦使琳达难以接受器官捐赠,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
是谁改变了她的看法?(她的父亲和女儿温迪)
(2)感悟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a、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父亲说的话,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再与同桌交流。
b、当琳达冲着父亲哭喊时,父亲这样对她说:出示课件一:生齐读:
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指1——2名学生读句子,并谈体会。
教师引导:父亲认为这份礼物对谁是最珍贵的?这样的死有怎样的意义?
c、孩子们,你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布娃娃、小水枪、音乐盒、水彩笔等。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愿意(不愿意)
d、大家刚才谈到的都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可是我们身体的器官送给别人后,就再也买不到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他死后捐赠别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预设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e、这就是父亲的心愿,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预设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醒悟,这个词语是:振聋发聩
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
预设生:连耳聋的人都听得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评价:理解得非常透彻!带着你的'理解自己再读读父亲的话。
f、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的影响?
生找出句子,师出示课件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g、像温迪一样是哪样呢?能有像温迪这样出色的女儿,盲童的父母能不感到自豪吗?“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谁为谁骄傲呢?
师描绘画面,生想象:孩子们请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那位接受捐赠角膜的盲童,冲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睁开眼睛,他看到了——生:五颜六色的花儿;看到了——生:明媚的阳光;看到了——生:梦中的亲人;看到了……
h、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幸福的憧憬,来一起读出这美妙的画卷:
生齐读课件二的句子。
i、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生回答,师总结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j、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那质朴的话语:出示课件三: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齐读。
k、多可敬的老人啊,此时你对这句话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课件出示句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生补充句子。
总结过渡:受父亲的影响,琳达的态度由当初的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去世后捐献了父亲的角膜,(板书:遵从)令琳达感动的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有谁?(温迪)
(3)感悟温迪的懂事与善良
a、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动作和语言的句子,边读边想,外公的心愿给温迪留下的是什么?(骄傲)
生找出句子: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b、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以母亲的什么感到骄傲?
c、女孩子们,一起来读出温迪的骄傲吧!师生配合读母女的对话。
d、在这一刻,作者才真正感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指黑板):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4)感悟作者的自豪与安慰
a、失去父亲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温迪,这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可她现在却能平静地对待这一切,琳达同样遵从了温迪的心愿,主动地捐献女儿的眼角膜。(板书:主动)
b、对于父亲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女儿;对于温迪来说这又是多么令人骄傲的母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夫妇收到了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出示课件四: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c、谁能声音响亮地读给他们听?师接读最后一段。
【评析: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三)课外拓展,抒写感悟
1、其实,像温迪这样慷慨的施主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三口,在全世界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事例,请看下面的资料:出示课件五:(配乐播放一组角膜捐赠事例的图片)
2、通过课下查找资料、作调查,你还知道哪些事例?生汇报
3、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话要对文中的某一个人物说,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个人物的插图旁边,让你心中最真挚的感情在笔尖流淌。
4、生写完后汇报。
【评析:课上到这儿,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舒缓的音乐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的情感,那一刻,从学生们那凝重、感动的眼神中,我们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涌动。我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最想传达给学生的东西———爱的传递。情到深处自然流,此时,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1、透过温迪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出示课件六)生读: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们的眼睛仍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此时,你对“永生的眼睛”又有了怎样的理解?“永生”的是什么?
(1)谈谈你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2)指名回答。
2、“永生的”是什么?
两个含义:捐献的器官“永生”;捐献的精神——“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生”。
【评析: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标题《永生的眼睛》突出了文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教师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文章题目,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升华了情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祝福这蓝色的星球,永远拥有绿色的和平,祝福这斑斓的世界,永远拥有最美的和声。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永生的眼睛。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捐献器官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语文教案 篇10
授课班级:七年级(6)班
授课时间:20xx、10、14
授课人:XXX
【训练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一)、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二)、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略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
1、抄写、解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