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4 07:26:1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比例尺》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尺》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数学教案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2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比例尺是前面学习的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学过的比和比例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习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地图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习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

  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 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 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3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遵循“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这一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重视学生对基本解题方法的理解。

  在教学中,对于“解比例”,从审题、分析、列比例,到求出的解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及所用单位,都通过相应的问题加以突出,使学生都能够运用“列比例法”去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

  2.拓展思维,重视学生对解题策略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体验。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结合相关例题,巧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广泛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找到自己个性化的解题策略的同时,也在交流、讨论中感受并理解其他同学的不同解题方法。

  3.渗透思想,引导学生实现解题策略的优化。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比较,使学生在理解不同解题策略的同时,选择比较简捷易懂的解法,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比例尺?关于比例尺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比例尺意义的.认识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等方面回答)

  (2)说一说下列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250000。

  ②比例尺80∶1。

  ③比例尺

  。

  (引导学生交流后说一说每种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导入新课。

  通过交流,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比例尺的应用)

  设计意图:全面回顾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

  (2)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

  生:本题已知比例尺是1∶400000,图上的长度是7.8 cm,求实际长度是多少。

  (3)思考、交流:如何求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

  预设

  生1:先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 cm,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求出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2: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直接用图上长度7.8乘比例尺中的400000,求出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3: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计算:400000÷100000=4(km),7.8×4=31.2(km)。

  (4)重点理解基本解法。

  问题1:为什么设的实际长度要以“cm”为单位?

  问题2: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3:“400000”表示什么?

  预设

  生1:设的实际长度以“cm”为单位,是因为图上的长度单位是“cm”,只有图上的长度单位和实际的长度单位统一了,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2:列比例的依据是“=比例尺”。

  生3:“400000”表示图上1 cm的长度相当于实际400000 cm的长度。

  (5)学生独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后,指名板演并订正。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透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好处,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明白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这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潜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群众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这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明白是怎样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透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必须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80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米?

  生1:用8厘米表示80米,用6厘米表示60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齐来表扬他。

  4、师:此刻,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上的距离?(8厘米和6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米)

  5、小结: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板书)

  6、师:当我们用8厘米表示80米时,实际上把80米缩小了多少倍?(自由回答)我们一齐来看看他们的比是多少?

  (引导: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要统一,再划成最简整数比)

  板书:8cm:80m=8cm:8000cm=1:1000

  7、继续引导,并板书:6cm:60m=6cm:6000cm=1:1000

  8、师:那里的1:1000说明我们用图上距离1cm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1000厘米)

  9、小结: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我们这天要学习的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二)探索发现

  1、揭示比例尺的好处。(课件播放)

  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公式转换: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补充说明比例尺的特点:比的前项与后项单位要统一,并且是最简整数比。例如:1:100或1/1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cm。

  3、小组比赛,说一说:以上比例尺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

  举例:1:2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cm。

  (分组回答)

  4、师:仔细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师:为什么要写成前项是“1”,而不写成前项是别的数字呢?

  生:这样能够清楚的看出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师:真了不起,真是一针见血。

  5、师:同学们此刻看到的是老师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看到哪些呢?(课件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生1:父母卧室……

  生2:比例尺1:100.

  6、师:你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7、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此刻请大家量一量,图中我的卧室,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我的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上记录)

  8、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黑板左侧)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9、师:谁能算一算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10×11=110平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师:我打算在父母卧室北墙正中开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就应画多长距离呢?

  2、引导计算

  (1)题目中,2米是什么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是多少?(1:100)

  (2)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我们就应如何计算图上距离?

  板书:2米=200厘米200×1/100=2(厘米)

  3、师:笑笑在本子上用8厘米表示了我的卧室的长,图上1厘米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4米=400厘米400÷8=50(厘米)

  4、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50)

  5、(课件出示:北京到上海的情景)

  师:题目中,已知哪些条件?(图上距离6厘米,比例尺1/)

  师:根据以上条件,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群众回报)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师:这天我们主要学习并认识了比例尺,明白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这天所学的比例尺主要是把大的距离缩小,我们能够把它叫做缩小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前项一般为1。但是有时我们也需要把一些小的东西放大,因此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放大比例尺,后项一般为1。

  2、师:透过这天的学习,你们还学会了哪些?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米=200厘米

  实际长……8cm:80m=8cm:8000cm=1:1000

  200×1/100=2(厘米)

  实际宽……6cm:60m=6cm:6000cm=1:1000

  4米=400厘米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400÷8=50(厘米)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答:比例尺1:50

  七、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资料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透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透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主角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能够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潜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2.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 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具学具

  小黑板、课件、备一幅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了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现在老师提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当一名绘图师,利用你们手里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再动手之前,先考虑这两个问题:

  1. 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

  2. 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小组合作并完成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都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其实就是用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也就是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倍数缩小。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尺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1)动手操作

  请学生在小组内算一算自己所画的教室平面图的长和宽各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们计算并汇报,集体订正。

  一个教室长8米,宽7米,如果我们要画这个 教室的平面图,就需要把实际距离同时缩小一定的倍数后,画在平面图上,缩小多少倍由你自己决定,你打算设 计:

  1、用几厘米表示8米和7米。

  2、你设计的方案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了 多少倍?

  3、算一算、每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同学们刚才算出的各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我们把教室实际的长和宽叫做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做图上距离。

  请学生重复说一遍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请每个人算一算自己所画的教室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观察地图,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再请同学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地图,在小组内观察、交流并思考:不同地图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辅助讲解:

  1比较出比例尺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同样的佛山市在中国地图、广东地图和佛山地图上的大小都不一样,这就是采用了大小不同的比例尺。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的机器零件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请你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我们刚才所观察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的零件比较小,这是就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这幅图就是这样的,比例尺2:1,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补充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改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4)学习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提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该怎么办?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cm

  =1:

  请学生根据刚才的解答,说说求比例尺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2.知识运用。

  (1)即时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写出比的前项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位置不要写错;接着把两项化成相同的单位;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下列四个问题:

  1每年十月,莫斯科红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以庆祝“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我们坐飞机前去观看,请你仔细观察手中的世界地图,算出首都北京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距离。

  2天津是2008北京奥运会足球赛区城市之一,如果你是设计师,请你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比例尺。(足球场的长是90~120米,宽是60~90米)

  3眼镜上的螺丝钉长是3毫米,螺帽宽1毫米,假如你是技术员,请你画出它的平面图,你有什么困难?怎么办?

  4这里有比例尺1:20、20:1和1:1,它们的意义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请学生在这四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给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合作研究,小组长做好分工。完成任务后,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小结,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3.教学例2。

  多媒 图上距离 15cm 实际距离 450km

  回家找一找自己或爸爸妈妈今年的全身照片,算一算照片的比例尺。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对于比例尺,学生可能在地图上都曾见到过,也许并不陌生,尽管如此,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新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自我的实践过程,感受到知识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北师大版删除了比例和解比例知识,本课有关计算不能用解比例方法解答,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教过老教材的教师一定感触最深,本节课新旧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差异是非常大的。老教材将本节课融入正反比例应用之中,完全按正、反比例知识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比例尺问题,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有时一题中要设X、Y两个未知数,使比例尺问题相当的繁锁,而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过程,同时提倡灵活,多样的解决比例尺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刻的体验到比例尺的应用和价值。《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应用比例尺,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本节课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学习兴趣。课前通过问题情景引入,课中创设购房、装修等一系列情景,注重了与生活的相结合,从生活中感受比例尺,从动手操作中认识比例尺,从自主探究中总结比例尺,再去体验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整堂课知识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先利用小蚂蚁为什么5秒钟从宝鸡到达西安这一问题引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日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练习本上,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尺表示1米,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构建出比例尺的概念。

  第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在本节课中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区别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知识点多,容量大。抓住重点,个个击破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引入数值比例尺时重点抓住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说,介绍线段比例尺时重点强调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强调千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重点强调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比例尺前项永远是图上距离等等,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及学生易出错问题的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水到渠成。

  第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各类地图的出示快捷、直观,探索、观察各种电子元件,生物图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多种习题的出示,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测量,绘画,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西安吗?宝鸡到西安的动力车坐过吗?动车美观、舒适,尤其是速度非常快,现在从宝鸡到西安只需要70分钟,比以前快了很多。可是有一只小蚂蚁很厉害,它只用5秒钟就从宝鸡到达了西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里恰好引出了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便图上距离,而我们坐动车所走过的路程就实际距离,非常直观形象的区分了两个概念,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下面我们共同作一个小研究,你能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自己的`练习本吗?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这个小研究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学生不能按实际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让学生亲身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2、师:你打算画多长的线段代表1米呢,那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设计表达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电脑出示,教师强调单位统一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结束了探究,汇总了答案,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比,这些比 1:10 1:100 1:50……就是比例尺,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揭示了课题并板书课题)。

  要求学生能很准确的说出每个比例尺表示什么。

  3、问:认识了比例尺,你在哪里见过比例尺呢?(地图上)

  电脑出示两幅地图:①数值比例尺1:40000表示什么?(这是一幅宝鸡周边地图,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甚至自己的家,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切身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②线段比例尺:0 800 1600km

  告诉学生线段比例尺1格就是图上的(1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800km, 2格就是图上的(2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1600km

  你能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即求比例尺要知道谁?

  (板书)1cm:800Km=1cm:80000000cm=1:80000000(8千万)

  强调:①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

  ②注意千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添5个0,去5个0)

  (这里利用两幅地图,自然而然的认识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使学生学会了相互转化)

  4、(接下来我说)看到了这么多的比例尺,刚才说的比例尺都是把实际比较大的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也可说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所以它们有共同点你发现了吗?(前项比后项小,,而且一般前项为1)那么在应用比例尺过程中还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

  (这里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三)、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我精心设计的,在区分放大,缩小例尺的同时练习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也是本节课的最重最难的一环节。

  我是这样引入的:最近老师想购买一套房子,在售楼中心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我想要面积大些的,你们建议我买哪套?

  (这里电脑出示两个房屋平面图来挑选,一个实际是图上的200倍,一个是100倍,选定面积大的第一套房屋,接着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实际面积。)

  (在计算住房实际面积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要思考的是实际距离应怎样求?它等于生么?从而导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一数量关系,另外学生最易出错的是先转化实际距离再求面积,还是先求面积再转化实际距离,在这里我创设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问题,从错误、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出现了多种方法,尤其是部分学生先算出图上的面积后再利用比例尺这一错误做法,以往学生也经常在这里出错,我便有意识创设了这个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犯错,出现在黑板上,及时的讲评并修改,相信学生今后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最终利用购买房屋这一情景总结出了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接着我进一步引深:对于同学们为我选的房子,老师非常满意,有了新房间,就要装饰一番,这是老师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这样的照片挂在墙上显小了些,所以我们需要把它(放大)。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要用到这种放大的情况呢?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电子元件图、生物图……(电脑出示)

  (这里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电子元件和生物图片,再一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增长了见识,适时的引出一道利用放大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的题)

  绘制一张精密零件图纸,它的实际长度6毫米,比例尺20 ︰1,求图上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在这里先让学生观察20 ︰1,与先前见到的比例尺不一样,它后项为1,从而区分了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之后总结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一环节可以说知识点多,有一定难度,但我抓住要点,强调了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例尺前项永远是图上距离,后项永远是实际距离这一关键,使知识云开雾散,透彻明了。)

  最后进行全课总结: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谈一谈,学习了这节的课的收获。

  (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梳理与回归,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于本课涉及知识点多,容量大,为使学生得以巩固,我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电脑出示):1、比例尺是( )与( )的比。

  2、把千米数化成厘米数,要在千米数后面添上( )个0;把厘米数化成千米数,要在厘米数后面去掉( )个0。

  3、把线段比例尺改为数值比例尺。 0 40 80 120km

  4、这幅地图中,量得西安到北京的距离是 4.5cm,你能根据这张图的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吗? 200千米

  5、小丽家到学校约900米,画在比例尺为1:30000的图上应是( )。

  6、一种零件长8mm,画在图纸上长4cm,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尤其最后设计了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的卧室的长和宽,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按1:100的比例尺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

  (让学生从身边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也体现了本节课的主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 )米 1分米=(???)厘米

  1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15千米=( )厘米 40毫米=( )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什么?应该怎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样求?

  (因为??,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比例尺为??,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应用什么单位??为什么?

  2.订正并追问

  (1)为什么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4)在求出??=后,为什么还要化成900千米?

  3.反馈练习.

  先说出下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实际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9

  课题

  比例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学情分析

  教学时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是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比例尺。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的阶段,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需要统一作图的标准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探究新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练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法、学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教 学 流 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1:500000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合作

  探究

  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2、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

  交流

  展示

  师生共同小结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评价

  检测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比例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世界、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8 10厘米:100厘米2米:140厘米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

  学生提问,老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图上距离,再心算出实际距离后回答。

  师:仅靠这把直尺是早不出两地实际距离的,还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计算。地图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尺”――比例尺。(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了。

  三、教学

  1、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是多少?它们的.比呢?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

  (2)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

  2、归纳总结:根据刚才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00/1。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3、练习。

  (1)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实际宽与实际长的比是5/1;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200 :1。

  (2)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4、教学例5。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用方程解,X该设什么单位?为什么?列式时,比例尺要用什么书写形式?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指名板演后,讲解。强调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要再变成千米数。

  (2)练习: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练后教师讲评。

  二、巩固练习

  例5有其他解法吗?怎样解?

  提示:实际距离等于什么?图上距离等于什么?

  三、 总结

《《比例尺》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比例尺》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比例尺教学反思10-24

小学数学教案05-15

初中数学教案05-16

数学教案范文11-25

初中数学教案02-23

趣味的数学教案07-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5-24

小学数学教案01-20

人教版数学教案11-08

《比例尺》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尺》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数学教案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2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比例尺是前面学习的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学过的比和比例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习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地图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习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

  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 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 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3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遵循“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这一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重视学生对基本解题方法的理解。

  在教学中,对于“解比例”,从审题、分析、列比例,到求出的解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及所用单位,都通过相应的问题加以突出,使学生都能够运用“列比例法”去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

  2.拓展思维,重视学生对解题策略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体验。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结合相关例题,巧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广泛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找到自己个性化的解题策略的同时,也在交流、讨论中感受并理解其他同学的不同解题方法。

  3.渗透思想,引导学生实现解题策略的优化。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比较,使学生在理解不同解题策略的同时,选择比较简捷易懂的解法,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比例尺?关于比例尺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比例尺意义的.认识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等方面回答)

  (2)说一说下列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250000。

  ②比例尺80∶1。

  ③比例尺

  。

  (引导学生交流后说一说每种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导入新课。

  通过交流,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比例尺的应用)

  设计意图:全面回顾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

  (2)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

  生:本题已知比例尺是1∶400000,图上的长度是7.8 cm,求实际长度是多少。

  (3)思考、交流:如何求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

  预设

  生1:先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 cm,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求出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2: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直接用图上长度7.8乘比例尺中的400000,求出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3: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计算:400000÷100000=4(km),7.8×4=31.2(km)。

  (4)重点理解基本解法。

  问题1:为什么设的实际长度要以“cm”为单位?

  问题2: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3:“400000”表示什么?

  预设

  生1:设的实际长度以“cm”为单位,是因为图上的长度单位是“cm”,只有图上的长度单位和实际的长度单位统一了,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2:列比例的依据是“=比例尺”。

  生3:“400000”表示图上1 cm的长度相当于实际400000 cm的长度。

  (5)学生独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后,指名板演并订正。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透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好处,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明白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这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潜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群众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这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明白是怎样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透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必须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80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米?

  生1:用8厘米表示80米,用6厘米表示60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齐来表扬他。

  4、师:此刻,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上的距离?(8厘米和6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米)

  5、小结: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板书)

  6、师:当我们用8厘米表示80米时,实际上把80米缩小了多少倍?(自由回答)我们一齐来看看他们的比是多少?

  (引导: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要统一,再划成最简整数比)

  板书:8cm:80m=8cm:8000cm=1:1000

  7、继续引导,并板书:6cm:60m=6cm:6000cm=1:1000

  8、师:那里的1:1000说明我们用图上距离1cm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1000厘米)

  9、小结: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我们这天要学习的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二)探索发现

  1、揭示比例尺的好处。(课件播放)

  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公式转换: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补充说明比例尺的特点:比的前项与后项单位要统一,并且是最简整数比。例如:1:100或1/1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cm。

  3、小组比赛,说一说:以上比例尺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

  举例:1:2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cm。

  (分组回答)

  4、师:仔细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师:为什么要写成前项是“1”,而不写成前项是别的数字呢?

  生:这样能够清楚的看出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师:真了不起,真是一针见血。

  5、师:同学们此刻看到的是老师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看到哪些呢?(课件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生1:父母卧室……

  生2:比例尺1:100.

  6、师:你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7、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此刻请大家量一量,图中我的卧室,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我的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上记录)

  8、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黑板左侧)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9、师:谁能算一算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10×11=110平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师:我打算在父母卧室北墙正中开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就应画多长距离呢?

  2、引导计算

  (1)题目中,2米是什么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是多少?(1:100)

  (2)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我们就应如何计算图上距离?

  板书:2米=200厘米200×1/100=2(厘米)

  3、师:笑笑在本子上用8厘米表示了我的卧室的长,图上1厘米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4米=400厘米400÷8=50(厘米)

  4、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50)

  5、(课件出示:北京到上海的情景)

  师:题目中,已知哪些条件?(图上距离6厘米,比例尺1/)

  师:根据以上条件,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群众回报)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师:这天我们主要学习并认识了比例尺,明白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这天所学的比例尺主要是把大的距离缩小,我们能够把它叫做缩小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前项一般为1。但是有时我们也需要把一些小的东西放大,因此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放大比例尺,后项一般为1。

  2、师:透过这天的学习,你们还学会了哪些?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米=200厘米

  实际长……8cm:80m=8cm:8000cm=1:1000

  200×1/100=2(厘米)

  实际宽……6cm:60m=6cm:6000cm=1:1000

  4米=400厘米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400÷8=50(厘米)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答:比例尺1:50

  七、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资料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透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透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主角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能够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潜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2.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 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具学具

  小黑板、课件、备一幅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了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现在老师提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当一名绘图师,利用你们手里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再动手之前,先考虑这两个问题:

  1. 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

  2. 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小组合作并完成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都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其实就是用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也就是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倍数缩小。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尺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1)动手操作

  请学生在小组内算一算自己所画的教室平面图的长和宽各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们计算并汇报,集体订正。

  一个教室长8米,宽7米,如果我们要画这个 教室的平面图,就需要把实际距离同时缩小一定的倍数后,画在平面图上,缩小多少倍由你自己决定,你打算设 计:

  1、用几厘米表示8米和7米。

  2、你设计的方案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了 多少倍?

  3、算一算、每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同学们刚才算出的各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我们把教室实际的长和宽叫做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做图上距离。

  请学生重复说一遍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请每个人算一算自己所画的教室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观察地图,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再请同学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地图,在小组内观察、交流并思考:不同地图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辅助讲解:

  1比较出比例尺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同样的佛山市在中国地图、广东地图和佛山地图上的大小都不一样,这就是采用了大小不同的比例尺。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的机器零件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请你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我们刚才所观察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的零件比较小,这是就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这幅图就是这样的,比例尺2:1,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补充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改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4)学习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提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该怎么办?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cm

  =1:

  请学生根据刚才的解答,说说求比例尺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2.知识运用。

  (1)即时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写出比的前项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位置不要写错;接着把两项化成相同的单位;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下列四个问题:

  1每年十月,莫斯科红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以庆祝“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我们坐飞机前去观看,请你仔细观察手中的世界地图,算出首都北京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距离。

  2天津是2008北京奥运会足球赛区城市之一,如果你是设计师,请你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比例尺。(足球场的长是90~120米,宽是60~90米)

  3眼镜上的螺丝钉长是3毫米,螺帽宽1毫米,假如你是技术员,请你画出它的平面图,你有什么困难?怎么办?

  4这里有比例尺1:20、20:1和1:1,它们的意义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请学生在这四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给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合作研究,小组长做好分工。完成任务后,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小结,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3.教学例2。

  多媒 图上距离 15cm 实际距离 450km

  回家找一找自己或爸爸妈妈今年的全身照片,算一算照片的比例尺。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对于比例尺,学生可能在地图上都曾见到过,也许并不陌生,尽管如此,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新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自我的实践过程,感受到知识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北师大版删除了比例和解比例知识,本课有关计算不能用解比例方法解答,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教过老教材的教师一定感触最深,本节课新旧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差异是非常大的。老教材将本节课融入正反比例应用之中,完全按正、反比例知识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比例尺问题,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有时一题中要设X、Y两个未知数,使比例尺问题相当的繁锁,而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过程,同时提倡灵活,多样的解决比例尺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刻的体验到比例尺的应用和价值。《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应用比例尺,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本节课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学习兴趣。课前通过问题情景引入,课中创设购房、装修等一系列情景,注重了与生活的相结合,从生活中感受比例尺,从动手操作中认识比例尺,从自主探究中总结比例尺,再去体验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整堂课知识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先利用小蚂蚁为什么5秒钟从宝鸡到达西安这一问题引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日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练习本上,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尺表示1米,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构建出比例尺的概念。

  第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在本节课中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区别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知识点多,容量大。抓住重点,个个击破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引入数值比例尺时重点抓住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说,介绍线段比例尺时重点强调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强调千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重点强调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比例尺前项永远是图上距离等等,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及学生易出错问题的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水到渠成。

  第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各类地图的出示快捷、直观,探索、观察各种电子元件,生物图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多种习题的出示,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测量,绘画,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西安吗?宝鸡到西安的动力车坐过吗?动车美观、舒适,尤其是速度非常快,现在从宝鸡到西安只需要70分钟,比以前快了很多。可是有一只小蚂蚁很厉害,它只用5秒钟就从宝鸡到达了西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里恰好引出了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便图上距离,而我们坐动车所走过的路程就实际距离,非常直观形象的区分了两个概念,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下面我们共同作一个小研究,你能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自己的`练习本吗?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这个小研究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学生不能按实际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让学生亲身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2、师:你打算画多长的线段代表1米呢,那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设计表达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电脑出示,教师强调单位统一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结束了探究,汇总了答案,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比,这些比 1:10 1:100 1:50……就是比例尺,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揭示了课题并板书课题)。

  要求学生能很准确的说出每个比例尺表示什么。

  3、问:认识了比例尺,你在哪里见过比例尺呢?(地图上)

  电脑出示两幅地图:①数值比例尺1:40000表示什么?(这是一幅宝鸡周边地图,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甚至自己的家,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切身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②线段比例尺:0 800 1600km

  告诉学生线段比例尺1格就是图上的(1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800km, 2格就是图上的(2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1600km

  你能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即求比例尺要知道谁?

  (板书)1cm:800Km=1cm:80000000cm=1:80000000(8千万)

  强调:①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

  ②注意千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添5个0,去5个0)

  (这里利用两幅地图,自然而然的认识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使学生学会了相互转化)

  4、(接下来我说)看到了这么多的比例尺,刚才说的比例尺都是把实际比较大的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也可说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所以它们有共同点你发现了吗?(前项比后项小,,而且一般前项为1)那么在应用比例尺过程中还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

  (这里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三)、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我精心设计的,在区分放大,缩小例尺的同时练习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也是本节课的最重最难的一环节。

  我是这样引入的:最近老师想购买一套房子,在售楼中心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我想要面积大些的,你们建议我买哪套?

  (这里电脑出示两个房屋平面图来挑选,一个实际是图上的200倍,一个是100倍,选定面积大的第一套房屋,接着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实际面积。)

  (在计算住房实际面积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要思考的是实际距离应怎样求?它等于生么?从而导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一数量关系,另外学生最易出错的是先转化实际距离再求面积,还是先求面积再转化实际距离,在这里我创设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问题,从错误、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出现了多种方法,尤其是部分学生先算出图上的面积后再利用比例尺这一错误做法,以往学生也经常在这里出错,我便有意识创设了这个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犯错,出现在黑板上,及时的讲评并修改,相信学生今后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最终利用购买房屋这一情景总结出了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接着我进一步引深:对于同学们为我选的房子,老师非常满意,有了新房间,就要装饰一番,这是老师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这样的照片挂在墙上显小了些,所以我们需要把它(放大)。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要用到这种放大的情况呢?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电子元件图、生物图……(电脑出示)

  (这里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电子元件和生物图片,再一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增长了见识,适时的引出一道利用放大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的题)

  绘制一张精密零件图纸,它的实际长度6毫米,比例尺20 ︰1,求图上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在这里先让学生观察20 ︰1,与先前见到的比例尺不一样,它后项为1,从而区分了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之后总结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一环节可以说知识点多,有一定难度,但我抓住要点,强调了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例尺前项永远是图上距离,后项永远是实际距离这一关键,使知识云开雾散,透彻明了。)

  最后进行全课总结: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谈一谈,学习了这节的课的收获。

  (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梳理与回归,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于本课涉及知识点多,容量大,为使学生得以巩固,我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电脑出示):1、比例尺是( )与( )的比。

  2、把千米数化成厘米数,要在千米数后面添上( )个0;把厘米数化成千米数,要在厘米数后面去掉( )个0。

  3、把线段比例尺改为数值比例尺。 0 40 80 120km

  4、这幅地图中,量得西安到北京的距离是 4.5cm,你能根据这张图的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吗? 200千米

  5、小丽家到学校约900米,画在比例尺为1:30000的图上应是( )。

  6、一种零件长8mm,画在图纸上长4cm,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尤其最后设计了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的卧室的长和宽,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按1:100的比例尺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

  (让学生从身边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也体现了本节课的主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 )米 1分米=(???)厘米

  1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15千米=( )厘米 40毫米=( )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什么?应该怎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样求?

  (因为??,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比例尺为??,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应用什么单位??为什么?

  2.订正并追问

  (1)为什么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4)在求出??=后,为什么还要化成900千米?

  3.反馈练习.

  先说出下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实际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9

  课题

  比例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学情分析

  教学时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是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比例尺。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的阶段,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需要统一作图的标准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探究新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练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法、学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教 学 流 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1:500000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合作

  探究

  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2、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

  交流

  展示

  师生共同小结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评价

  检测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比例尺》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比例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世界、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8 10厘米:100厘米2米:140厘米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

  学生提问,老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图上距离,再心算出实际距离后回答。

  师:仅靠这把直尺是早不出两地实际距离的,还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计算。地图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尺”――比例尺。(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了。

  三、教学

  1、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是多少?它们的.比呢?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

  (2)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

  2、归纳总结:根据刚才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00/1。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3、练习。

  (1)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实际宽与实际长的比是5/1;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200 :1。

  (2)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4、教学例5。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用方程解,X该设什么单位?为什么?列式时,比例尺要用什么书写形式?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指名板演后,讲解。强调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要再变成千米数。

  (2)练习: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练后教师讲评。

  二、巩固练习

  例5有其他解法吗?怎样解?

  提示:实际距离等于什么?图上距离等于什么?

  三、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