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四、参考资料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李商隐(813―858)唐代文学家。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歌 有条件可参阅叶至善创作的《牛郎织女》,因篇幅过长,这里从略。历代文人留下了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篇。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公元441―5)曾拟作了《织女赠牵牛》诗,王筠(公元1784―1854年)又拟作了《牵牛答织女》诗。庾信、谢眺还作过《七夕赋》。最有名的要算一首汉代无名氏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关于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民间《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关于奔月成仙 《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代张衡《灵宪》中写道: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上,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天下百姓很难活下去。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能射巨蛇猛兽。他同情受难百姓,就弯宝弓、搭神箭,一气儿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严令太阳按时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3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师讲述。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一读】———读准确
1.录音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评价。
【二读】———读节奏。
1.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
2.师生合作读。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意思是不是也相同呢?
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一定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说?
3.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
5.师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课件放大两颗星)看碧霄啊看碧霄,……
看碧霄啊看碧霄,那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2.播放牛郎织女的故事。
3.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5.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6.两行诗连起来读。
7.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师: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智巧
3.(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5.(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6.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8.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9.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10.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三、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乞、巧)
五、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
幸福
课后反思: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乐学,爱学,学得轻松愉悦。
一、抓重点词突破难点
在教学第一句古诗是主要是抓住重点词突破难点。“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只要把握“宵”和“霄”的意思,整句诗的理解就没有了障碍。我安排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让学生从音、形这两方面区别这两个字,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体会意思,真正达到望文生义。而“碧霄”一词部分学生又比较陌生,我就借助课件演示“碧霄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词义。通过观赏碧霄图把学生带到古诗的意境中,融入七夕节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七夕、乞巧节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节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经典动听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诗歌中。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我先从介绍牛郎织女星把学生带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明白七夕节的由来,知道牛郎织 让抽象陌生的词语变得通俗易懂,为下文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融入牛郎织女这种浓浓的情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牛郎织女相聚的不容易,为他们的相见而感到高兴、幸福。而这时再指导朗读,也已水到渠成。
三、拓展升华熟读成诵
这首古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白少女们向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但对学生而言这即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几万条”、“尽”等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出少女们这种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又通过拓展训练: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浅显易懂,兴致又高,学习氛围浓。“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到全班齐读,老师引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民间故事读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乞、霄”,会写“乞、巧、霄、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
3、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4、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置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个字,(板书“乞”)谁认识这个字
生:
师: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气
师:是呀,不要同“气”字弄混了,不过它跟气还真有点关系呢,它是象形字。《说文》本作“气”,借助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你能给它找些朋友吗?
生:
师:它的引申意义为请求,希望。如果我在后面加个巧字,你觉得该怎么理解。
生:
师:看仅仅一个“乞”就有这么多文章,就像我们的古诗一样,有些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蕴涵着许多知识,需要我们慢慢品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诗
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范读,要求:听仔细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3、指名读
三、抓住主线、细细品读
1、什么时候,谁怎么做,向谁乞求什么?
2、品读
(1)七月初七晚上
a、哪个词告诉你是晚上呀?
生:宵
师:真了不起,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吧?
生:
b、区分宵与霄
宵是个形声字。从宀(mián),肖声。从“门”表夜间昏暗。本义:夜晚
霄【名】(形声。从雨;肖声。本义:米雪)云际;天空【动】通“消”。消灭;消失
c、为什么要在七月初七这天乞求呢?
生:
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师: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多么凄美的故事呀,看我们的古诗里原来还藏着这么美的神话故事呀!今天就是七月初七的晚上,看着漫天的星星,想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请用你的朗读,来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d、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e、记得我们上个学期就学过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知道神话是古代人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其中蕴涵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就像织女她是美的化身。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师: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乞求有她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3)家家
师:说明什么?
生: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节日时那热闹的场面吗?
生:
师: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
(4)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
生:(几万条)
试:真的有几万条吗?
生:(没有)
师:那是多少条?
生:(很多很多)
师:什么多?
生:(红丝多)
师: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生:(穿尽)
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指导朗读三、四句。
(5)小结拓展
出世课后资料袋,乞巧活动
除了乞巧,还会乞求些什么
齐读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种种的活动,都是人们在
生:乞福、乞美……
师:这一个“乞”字说明了人们
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美的向往
师: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你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
师:好的,谢谢你们。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师:美丽的神话故事,不只打动了一位诗人的心,许许多多的诗人都写下了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关于七夕的诗。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板书设计:
乞巧
美好
向往
未来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
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同学们,老师这有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神话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
2、小结: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乞巧)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音变调。生齐读。
4、理解诗题。(1)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课件)
(2)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课件)
“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
师: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三、读悟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学生自由读诗。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一读】读准确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师: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2、师:(课件出示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
3、师: 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
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传说。(板书:天上相会)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课件)引读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指导朗读,“看”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读着诗歌我们都发现了这里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学生:织女)。除了藏着这位织女,还有一位男子,他的名字叫______(学生:牛郎)
1、刚才我们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见一面容易吗?为什么?(课件)他们在谁的帮助下才能见一面?(课件)
2、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课件出示三四行)
2、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回答)
3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乞巧的习俗。(学生汇报交流)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只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彩云图片)
4、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板书:人间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
5、师: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
6、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难怪林杰写到——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指导读。
8、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
10、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1、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
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四)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课件)
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
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
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
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
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
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课件配乐)
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课件)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5、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林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6、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课件)
机动环节: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课件)
四、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 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1、活动导入:
⑴ 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 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 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 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⑵ 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⑶ 明诗意:
① 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② 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③ 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⑷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⑸ 反馈:
①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②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③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3、体验升华,诵诗句:
⑴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⑵ 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5、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⑴ 背诵古诗;
⑵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 感慨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拉开节日的话匣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的字音变调。生齐读。师简介诗人。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板书疑问: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样过乞巧节?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整体感知)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课件出示:宵——霄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
2、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3、入情入境说神话故事: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喜鹊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纷纷从天上飞来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好让他们相会。)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4、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诗词剪辑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温馨美丽而又凄婉惆怅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提咏,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浪漫、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句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问:你最喜欢哪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三〉吟咏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乞巧节的由来
(1)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
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2)绘声绘色说乞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瞧,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引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大屏幕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6、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吗?”你们想吗?
说说你想乞取什么?你们愿意为老师、同学和家人乞求什么呢?
(3)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
(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四、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诵读节日诗篇
(1)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三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在你的《古诗接龙篇》中,你读到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2)大屏幕相机出示: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寒食(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
(3)师背《元日》,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知道了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说说写的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
五、用心写字
1、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教师示范书写四个字。
2、学生写字。
六、七夕作业点心
1、诵读经典:读读、背背、抄抄古诗,注意“乞、巧、渡、霄”的书写。
2、积累经典: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3、宣扬文化:给家人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欣赏牛郎织女的电视剧、戏剧等。
附:板书
乞巧 (唐)林杰
☆ 看碧霄 智巧 ☆
渡河桥 幸福
望秋月 美满
穿红丝 ……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9
1、学习《乞巧》,借助汉语拼音熟读古诗,要求会背诵。
2、了解诗歌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讲述牛郎织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乞巧》,熟读成诵。
2、了解诗歌,并会用自己的话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乞巧》课件。
2、学生搜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介绍古诗的故事背景)
(播放PPT,出示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些神话故事吗?最后一张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啊?(牛郎织女)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牛郎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他有一头神牛,神牛帮助他与心灵手巧的织女成了亲,并且生下一双儿女,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啊,王母娘娘不允许她下嫁凡间,于是强行把织女带走,神牛让牛郎用自己的皮做了一双能飞的鞋,穿上它去追织女,当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就要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急忙拔下头上的发簪,在身后画了一条烟波浩渺的银河,于是织女与牛郎只能在银河的东西两岸遥遥相望,不能相见,天上的喜鹊被牛郎织女感动,纷纷飞来用自己的身体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渡过鹊桥相见,这件事让王母娘娘为之动容,于是就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在鹊桥见面,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七夕节,因为天上的织女心灵手巧,让人间的女子非常羡慕,于是在七月初七的晚上,人间的女子们都会对着月亮穿针引线,乞求能够拥有一双和织女一样灵巧的双手,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乞巧节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非常的重视,唐代诗人林杰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古诗——《乞巧》(播放PPT,呈现整首古诗)
二、作者简介:唐代诗人林杰非常聪明,精通棋艺和书法,而且六岁时就会写诗。
三、识字教学:
重点指导:乞、宵、霄。
1、乞:
请同学举手来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在心里默念笔画的名称,你们在书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怎样来记这个“乞”字呢?这个“乞”字呢有“求”的意思,你想想,请求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会少了一点骨气啊?所以它比骨气的气少了一横,这个字会写了吗?
请问“乞”字是第几声?“巧”字又是第几声?像这样两个字都是第三声的词,在读的时候,第一个字就要发生变调,读成乞(qí)巧。
老师范读古诗,大家可以小声的跟读。
2、宵:
请大家读一下第一句古诗,七夕今宵看碧宵,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一句当中有两字的读音相同啊?是哪两个字?(宵、霄)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识记这两个字吗?大家看这张图片,是古代的篆体的宵字,它的宝字盖像不像一床被子盖在人的身上啊?那我们通常是在什么时候睡觉啊?(晚上)对,这个宝盖头的“宵”字,就是夜晚的意思。
3、霄:
大家想想,雨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啊?(天空)(九宵云外)大家看看,天空中还有什么?云,也可以组什么词?(云霄)PPT出示整首古诗
四、品读古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自音,读通诗句。(单独叫两名学生试读古诗,正音。)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的节奏是这样的,谁来试着读一下,大家齐读古诗。(PPT出示节奏。)
2、想象诗中画面: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当你读这些诗句的时候,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些画面分别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的画面,老师帮助进行小结,并相机板书:天上相见,人间乞巧)
3、品析古诗:
(PPT播放云绵,老师相机解说,这就是织女织的绵缎,她织的织锻又光又亮,色彩艳丽,上面的动物都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样,人们把她织的绵缎叫做云绵)你们觉得这云绵织得如何?你羡慕她吗?是啊,古时的姑娘们就是羡慕了,所以在乞巧节来昨的前一天就会斋戒一天,在七夕的晚上早早的沐浴更衣,衣着整齐来到月下,对月穿红丝,乞盼自己能够得到智巧。
问题:
1、假设现在的你们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七夕的夜晚,你会选择在哪里看秋月和对月乞巧?(窗下、院子里、大门外、葡萄架下?)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是吗?
2、当时乞巧的人多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
3、那你们有没有读出人们乞巧的诚意呢?在哪句诗中读出来的?(穿尽红丝几万条)
4、真的有穿了几万条那么多吗?(没有,只是形容穿得红丝多。)那又是什么手法啊?(夸张)
读了这首诗,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高兴,因为牛郎织女一家相聚了/难过,因为他们一年只能见一次面)请同学分别读出自己的心情。喜也好,悲也好,我想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不同的,那就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情吧,请同学们一起读诗。大家试着来背诵《乞巧》,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小结:
让牛郎织女全家相聚,是人们的心声,对月乞巧正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板书:美好愿望)
拓展: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简单的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2、他们还有哪些愿望呢?我们来看看吧(PPT出示《乞巧歌》)。
3、古人对月乞巧放下这么多的愿望,如果你们正在乞巧节的话,你会对着织女星许什么心愿呢?
4、你还知道哪些过乞巧节的风俗?
作业:
1、写生字。
2、背诵古诗,给家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 二 、 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 、 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 、 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于是诗人写到——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 、 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1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要注意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
①一生读。②另一生读3、齐读
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XXX,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
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四、理解第二行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渡”我们还可以说是“过”,这个故事就是乞巧节的来源。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一句。
五、理解第三、四行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怎样过乞巧节呢?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自由说)你们想知道老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吗?在新月当空的夜晚,有很多的(人)诗句中哪个词能看出人多?还有很多的(红丝线)哪个词能看出?
六、指导朗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之所以叫织女,就是因为她的心灵手巧,瞧,这就是织女织的云锦。(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那么,什么叫乞巧?请同学们再看课题,谁告诉张老师,“乞”什么意思?乞取。“巧”呢?你真棒,就是像谁一样的智巧?()对啊,就是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现在,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心意也更诚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如果是你,你会乞求什么?
刚才,我们借助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很多,下节课我们要继续通过想象画面学好读好这首古诗。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
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 ”,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那么怎么样来记住这个“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在读书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这首诗抄在老师发的纸上吗?同学们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织女介绍录音: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课件,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课件)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 、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课件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 、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课件)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课件)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课件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课件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 、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课件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课件)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课件)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课件)于是诗人写到课件——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 、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课件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课件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课件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 相会
人间 乞巧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
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背诗,写诗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
3.会读了,能背吗?试试看。
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
4.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
三、抓重点词,理解第一行诗句“七夕今宵看碧宵”
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
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
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
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写错别字。
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望天空。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
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四、讲故事,理解第二行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在这样一个夜晚,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人们到底在搜寻什么?(读第二行)
1.先检查大家写得正确吗?统计大家最容易写错的字。“渡”容易写成“度”,之前,我们发现写字要想着意思写,渡河的“渡”有三点水,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
2.你知道这渡的是哪条河,过的又是哪座桥吗?天河,鹊桥,牵牛,织女他们背后藏着怎样一个故事呢?你能简洁地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吗?
3.这便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样一个夜晚,望着这样一片碧霄,人们在搜寻那勤劳勇敢的牛郎,心灵手巧的织女;搜寻那闪烁奇异光彩的银河,还有那能带来幸福、团聚的鹊桥……读一、二行。(板书“天上“)
五、结合“资料待”,理解三、四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那一夜的人间呢?
(读三、四行)
看第二位同学写正确了吗?
1、全诗中第二次出现“乞巧”,它与课题中的“乞巧”意思一样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读“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⑴乞巧的意思是:乞取智巧,变得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⑵古人乞巧的方式:用五彩线穿九孔针,看碗底针影的样子。(读书,特别是读大篇大篇的资料时,要学会抓住主干,这样才会越读越清晰。
⑶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3、从这两行诗句中你能看出古人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吗?
⑴“家家”,你怎么理解这个“家家”的?
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七夕,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起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妃嫔登楼乞巧。可见当年的盛况。
⑵“尽”“几万条”也能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喜欢。当时唐朝有不少诗人描绘过这七夕的盛况,其中崔颢就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⑶七夕那一夜,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长安城外的山乡村野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日?
1.学生讨论:人们企求的不仅仅是心灵手巧,更是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2.正是人世间每个平凡人对幸福生活的那份强烈的向往与渴望,才让这个七夕的夜分外的打动人,才让这个乞巧的日子格外的吸引人。读全诗。
3.现在我们再提到“七夕”,你会联想到哪些词?想着这些词再读全诗。
4.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拿起笔,写这首诗。(注意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以后每到农历五月五,端阳,我们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重阳,我们会忆起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王维;七月七,七夕,希望大家能记住牛郎和织女,林杰的乞巧,还有我们今天这堂课。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5
一、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首诗。这首诗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
借助诗歌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爱读古诗吗?谁能背诵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生:《元日》、《清明》等。
2、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盛况的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①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②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
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
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
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注意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齐读,准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意思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它有了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
2、师: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
3、师:是啊,女郎织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天在鹊桥相聚。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4、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
那些青年男女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着人们。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手巧。你对织女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课件出示织女的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6、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这寄寓了人们的团圆之梦。织女的手巧也让无数的人间少女折服。这一天,少女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期盼着自己像织女一样手巧。想想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自由地读读三、四行。(学生读)
7、师: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都有哪些方式?(指名说)
师:补充2种,课件出示:“蜘蛛结网“和“为牛庆生”,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传说七夕这天是牛的生日,牧童就会在这一天采摘一些野花挂在牛角上,给牛过生日。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写的是哪一种呢?
8、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的三、四行,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她们可能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姑娘少女们边穿着红丝线,边在乞求着,知道在乞求什么吗?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在乞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随机总结: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生读)
(四)熟读成诵。
1、师:诗人林杰写下的《乞巧》,表现了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也被姑娘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这首诗。齐读。
2、师: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师:我们吟诵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求呢?
生:亲人朋友灾区人民。
3、师: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
【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古诗教学设计05-15
(热门)古诗教学设计05-16
古诗教学设计范文04-01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04-04
古诗《元日》教学设计04-13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8-07
古诗教学设计12篇03-03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2-17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