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古诗

时间:2024-08-18 08:56:04 古诗 我要投稿

黄鹤楼的古诗必备11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的古诗必备11篇

  黄鹤楼的古诗 篇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你要去扬州远游,我心里多么的不舍,局促不安;你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我忘了曾几何时,和你在那里一同饮酒和诗,把酒问青天,好不快哉!

  无论生和死,无论今生或是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最独特的朋友和兄弟。人们一旦认识了你,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也没有了紧闭的门户。你永远用欢乐的锁扣,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不再孤单。

  当你乘着那叶扁舟沿着长江东去,帆影越来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我只看见长长的一线江水,向着邈远的天际奔流。呵,请允许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众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单独接触的福祉。

  黄鹤楼的古诗 篇2

  有人已经乘着黄鹤走了。我望着这。空荡荡的黄鹤楼,心里不禁多了一丝孤独。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人不知道我的家人在远方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远远望去,蓝天和白云,不知有人什么时候还会乘着黄鹤再回来。在看着远方汉阳。汉阳的树十分的茂盛。那些白云千载不变。而我们却终会离去

  黄鹤楼的古诗 篇3

  在传说中,那一位仙人已经坐着黄鹤飞去,但是在这一个地方,却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自从黄鹤飞去后,就再也没有飞回来过。而在这几千年里,就只有片片白云在天空中来回地飘荡。晴日里那一望无垠的平野中,汉阳的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鹦鹉洲上,草木长得极其茂盛,晚上的'时候望着远方,我的家乡在哪里?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江,只能使人不断发愁啊!

  黄鹤楼的古诗 篇4

  友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看了看孤独的黄鹤楼,我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想到那个和我一起玩耍的挚友不在回归,心中充满了伤心和怀念,之后我登上了黄鹤楼,看见那清晰可见的.汉阳书还有鹦鹉洲,乍一看,开有些绿草,天也渐渐黑了,我也要走了。

  黄鹤楼的古诗 篇5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鹤过黄鹤山,因建楼。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今移与湖北汉阳接壤。

  【简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的古诗 篇6

  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与壮丽的长江、优美的楚天风光相互辉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时,黄鹤楼也是无数文人雅客们留下诗词墨迹的地方,其中的古诗更是名家之作。在这些古诗中,既有真挚的感情表达,又有独特的意境描绘,让我深受感动。下面,我就通过阅读黄鹤楼古诗的体验与感悟,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古诗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在黄鹤楼前,我阅读了许多大家的名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黄鹤楼》和崔颢的《黄鹤楼诗》。这些诗作都是唐代文人的杰作,通过这些古诗,我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些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内涵,使得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欣赏之情。

  其次,黄鹤楼古诗让我领略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风景如画的意境之美。在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我仰视着那座巍峨的楼阁,俯瞰着长江的奔腾和远处的烟波浩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笔下。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创作佳作,谱写出诗情画意的诗篇。我也仿佛和他们一样,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美丽。这些古诗的意境描绘,常常让我陶醉其中,仿佛感受到了诗人们灵魂深处的独特感悟。

  再次,黄鹤楼古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在《登黄鹤楼》中,杜甫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深深思考。而在《黄鹤楼诗》中,崔颢抒发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瞬息如电的揭示。这些古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激励我要珍惜每一天,活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最后,在阅读黄鹤楼古诗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诗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些古诗在语言上驾驭自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艺术的卓越。诗人通过简洁精炼的文字,将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融为一体,使得古诗如诗如画,别有一番韵味。在阅读中,我深受震撼和感动,受到了诗歌的熏陶和启发。我深深体会到,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与感悟的结晶。

  总的来说,黄鹤楼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体验到了山水风光的壮丽与美丽,领略到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领悟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黄鹤楼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化与历史熏陶,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想与感悟。这些古诗使我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及人生的意义。因此,我认为黄鹤楼古诗的阅读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顺应,更是对心灵的一种滋养与启迪。

  黄鹤楼的古诗 篇7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注释」

  ⑴阎伯珵《黄鹤楼记》: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图经》云,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

  ⑵《汉书》:黄霸为颍川太守,吏民咸称神明。

  ⑶《汉书》: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⑷《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

  「译文」

  黄鹤高楼已我被捶碎了,

  骑黄鹤的仙人无所依凭。

  黄鹤飞上天庭跟玉帝告状,

  玉帝却把黄鹤流放回江南。

  神明太守再把黄鹤楼重建雕饰,

  新近图画的粉壁还芳菲犹闻。

  整州的人都笑我为狂客,

  连你这个小小少年也来讥笑讽刺我。

  我去严君平帘下打探过,

  我知道你姓丁,你家祖宗就是汉朝的辽东太守丁令威,是个神仙。

  你竟然在我面前写诗调笑我!坏我酒兴,哈哈,关公面前耍的.什么刀?

  瞧瞧俺这把笔,那是笔尖生花儿,笔杆子绕着白云窗前飞的笔。

  小子,等我明天酒醒了,

  写一首让你知道什么叫诗歌的诗给你看看,再与你一起寻找诗中烂漫的春晖。

  黄鹤楼的古诗 篇8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3、《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4、《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唐·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5、《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6、《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7、《江夏送友人》

  唐·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8、《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9、《望黄鹤楼》

  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10、《黄鹤楼》

  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黄鹤楼的古诗 篇9

  [教学设想及依据]

  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

  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

  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六、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

  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

  背读——积累语言

  黄鹤楼的古诗 篇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

  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的古诗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祝您一路顺风》。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孟浩然吗?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导入课题。

  二、讲授课文内容

  (一)初读

  1、让学生大概了解黄鹤楼,理解课题意思。

  2、听课文读音,然后给课文划分节奏。

  3、学习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诗歌,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5、奖励读得好的同学。

  6、理解课文词语。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二)细读

  1、请学生再读诗歌然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图景,李白这时候有心情

  (三)精读

  1、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课外延伸

  1、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2、让学生由诗歌联想到现在的`歌曲,比较古时候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赏音乐:《祝您一路顺风》

  4、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别的场面?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 叙事

  三月下扬州浩然之广陵写景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

  春景送别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别

《黄鹤楼的古诗必备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鹤楼的古诗】相关文章:

黄鹤楼古诗07-12

黄鹤楼的古诗05-19

黄鹤楼古诗崔颢06-08

《黄鹤楼》教案07-04

黄鹤楼导游词01-31

黄鹤楼导游词11-08

很经典的古诗03-12

经典的古诗01-13

关于感恩的古诗大全_古诗大全12-27

黄鹤楼的古诗必备11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的古诗必备11篇

  黄鹤楼的古诗 篇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你要去扬州远游,我心里多么的不舍,局促不安;你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我忘了曾几何时,和你在那里一同饮酒和诗,把酒问青天,好不快哉!

  无论生和死,无论今生或是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最独特的朋友和兄弟。人们一旦认识了你,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也没有了紧闭的门户。你永远用欢乐的锁扣,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不再孤单。

  当你乘着那叶扁舟沿着长江东去,帆影越来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我只看见长长的一线江水,向着邈远的天际奔流。呵,请允许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众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单独接触的福祉。

  黄鹤楼的古诗 篇2

  有人已经乘着黄鹤走了。我望着这。空荡荡的黄鹤楼,心里不禁多了一丝孤独。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人不知道我的家人在远方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远远望去,蓝天和白云,不知有人什么时候还会乘着黄鹤再回来。在看着远方汉阳。汉阳的树十分的茂盛。那些白云千载不变。而我们却终会离去

  黄鹤楼的古诗 篇3

  在传说中,那一位仙人已经坐着黄鹤飞去,但是在这一个地方,却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自从黄鹤飞去后,就再也没有飞回来过。而在这几千年里,就只有片片白云在天空中来回地飘荡。晴日里那一望无垠的平野中,汉阳的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鹦鹉洲上,草木长得极其茂盛,晚上的'时候望着远方,我的家乡在哪里?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江,只能使人不断发愁啊!

  黄鹤楼的古诗 篇4

  友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看了看孤独的黄鹤楼,我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想到那个和我一起玩耍的挚友不在回归,心中充满了伤心和怀念,之后我登上了黄鹤楼,看见那清晰可见的.汉阳书还有鹦鹉洲,乍一看,开有些绿草,天也渐渐黑了,我也要走了。

  黄鹤楼的古诗 篇5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鹤过黄鹤山,因建楼。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今移与湖北汉阳接壤。

  【简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的古诗 篇6

  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与壮丽的长江、优美的楚天风光相互辉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时,黄鹤楼也是无数文人雅客们留下诗词墨迹的地方,其中的古诗更是名家之作。在这些古诗中,既有真挚的感情表达,又有独特的意境描绘,让我深受感动。下面,我就通过阅读黄鹤楼古诗的体验与感悟,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古诗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在黄鹤楼前,我阅读了许多大家的名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黄鹤楼》和崔颢的《黄鹤楼诗》。这些诗作都是唐代文人的杰作,通过这些古诗,我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些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内涵,使得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欣赏之情。

  其次,黄鹤楼古诗让我领略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风景如画的意境之美。在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我仰视着那座巍峨的楼阁,俯瞰着长江的奔腾和远处的烟波浩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笔下。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创作佳作,谱写出诗情画意的诗篇。我也仿佛和他们一样,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美丽。这些古诗的意境描绘,常常让我陶醉其中,仿佛感受到了诗人们灵魂深处的独特感悟。

  再次,黄鹤楼古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在《登黄鹤楼》中,杜甫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深深思考。而在《黄鹤楼诗》中,崔颢抒发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瞬息如电的揭示。这些古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激励我要珍惜每一天,活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最后,在阅读黄鹤楼古诗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诗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些古诗在语言上驾驭自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艺术的卓越。诗人通过简洁精炼的文字,将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融为一体,使得古诗如诗如画,别有一番韵味。在阅读中,我深受震撼和感动,受到了诗歌的熏陶和启发。我深深体会到,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与感悟的结晶。

  总的来说,黄鹤楼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体验到了山水风光的壮丽与美丽,领略到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领悟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黄鹤楼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化与历史熏陶,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想与感悟。这些古诗使我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及人生的意义。因此,我认为黄鹤楼古诗的阅读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顺应,更是对心灵的一种滋养与启迪。

  黄鹤楼的古诗 篇7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注释」

  ⑴阎伯珵《黄鹤楼记》: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图经》云,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

  ⑵《汉书》:黄霸为颍川太守,吏民咸称神明。

  ⑶《汉书》: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⑷《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

  「译文」

  黄鹤高楼已我被捶碎了,

  骑黄鹤的仙人无所依凭。

  黄鹤飞上天庭跟玉帝告状,

  玉帝却把黄鹤流放回江南。

  神明太守再把黄鹤楼重建雕饰,

  新近图画的粉壁还芳菲犹闻。

  整州的人都笑我为狂客,

  连你这个小小少年也来讥笑讽刺我。

  我去严君平帘下打探过,

  我知道你姓丁,你家祖宗就是汉朝的辽东太守丁令威,是个神仙。

  你竟然在我面前写诗调笑我!坏我酒兴,哈哈,关公面前耍的.什么刀?

  瞧瞧俺这把笔,那是笔尖生花儿,笔杆子绕着白云窗前飞的笔。

  小子,等我明天酒醒了,

  写一首让你知道什么叫诗歌的诗给你看看,再与你一起寻找诗中烂漫的春晖。

  黄鹤楼的古诗 篇8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3、《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4、《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唐·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5、《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6、《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7、《江夏送友人》

  唐·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8、《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9、《望黄鹤楼》

  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10、《黄鹤楼》

  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黄鹤楼的古诗 篇9

  [教学设想及依据]

  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

  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

  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六、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

  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

  背读——积累语言

  黄鹤楼的古诗 篇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

  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的古诗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祝您一路顺风》。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孟浩然吗?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导入课题。

  二、讲授课文内容

  (一)初读

  1、让学生大概了解黄鹤楼,理解课题意思。

  2、听课文读音,然后给课文划分节奏。

  3、学习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诗歌,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5、奖励读得好的同学。

  6、理解课文词语。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二)细读

  1、请学生再读诗歌然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图景,李白这时候有心情

  (三)精读

  1、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课外延伸

  1、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2、让学生由诗歌联想到现在的`歌曲,比较古时候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赏音乐:《祝您一路顺风》

  4、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别的场面?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 叙事

  三月下扬州浩然之广陵写景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

  春景送别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