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古诗

时间:2024-05-08 17:55:03 古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洞庭湖的古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洞庭湖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洞庭湖的古诗

洞庭湖的古诗1

  过南岳入洞庭湖

  [唐] 杜甫

  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

  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

洞庭湖的古诗2

  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平”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玉宇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面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极有特色的抒写羁旅之愁的诗篇,也是五绝中的写景名篇。寥寥二十个字,便刻画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秋江夜泊图。诗的起句,既点明了旅途中停留的地方,也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所以接着的一句,正面说出了“日暮客愁新”的主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幅多么幽美淡雅的水墨画。诗是艺术,是美,这首写羁旅之愁的诗,把这“愁”写得美极,清新明朗,闲雅静谧。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遣兴(其五)

  唐 杜甫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洞庭湖的古诗3

  【原文】

  画不成,西施女,他本倾城却倾吴。

  高哉范蠡乘舟去,哪里是泛五湖?

  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

  【注释】

  成:像、似。

  倾吴:使吴国灭亡。此处“倾“为倾覆。

  便索:就得。

  楚大夫:一说,指楚国屈原大夫;一说,指楚国人任越国大夫的文种。他们都曾受君王信任重用,而后遭抛弃致死。

  【译文】

  西施本有倾城之貌,是画工施尽才华也难以再现其姿容的绝色美女,然而她却使吴国倾覆灭亡。高明的是范蠡功成以后就乘舟归去了,难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如果他不是拿起钓竿去钓鱼,就会像那楚大夫一样落个被杀害的下场。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名不详,以字行于世。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青年时期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政治理想一直没能实现。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早年即参加杂剧创作,从事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有“曲状元”之誉。他的杂剧作品见于著录的'有15种,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集有《东篱乐府》。

  【赏析】

  洞庭湖,太湖的别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春秋之时,吴败越人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许和。越王生聚教训,奋发图强;吴王迷恋西施,听信谗言。越终灭吴。西施亦归范蠡,从游泛五湖而去。事见《吴越春秋》等。这支曲子即以此为题材而作。

洞庭湖的古诗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 徒有羡鱼情。

  注释:

  张九龄:即张丞相,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涵虚:包括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天空。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河。

  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徒:白白的。

  羡鱼:羡慕钓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坐观:坐视、旁观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钓鱼成功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洞庭湖的古诗5

  1、星河尽涵水,俯仰迷上下。唐韩愈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3、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宋黄庭坚

  4、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宋黄庭坚

  5、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唐刘禹锡

  6、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韩愈《登岳阳楼》

  7、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范仲淹

  8、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李白

  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章丞相》

  10、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李商隐岳阳楼

  11、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雍陶《题君山》

  1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

  13、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14、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唐李白

  15、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17、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宋黄庭坚

洞庭湖的古诗6

  【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阅读训练】:

  一、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品味“蒸”与“撼”。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2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3分)

  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

  二、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的诗句是:_________(2分)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2分)

  4、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三、

  1、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3、 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4、 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一、

  【参考答案】

  1、B

  2、C

  3、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6.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

  7.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8.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0.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1.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二、

  1、五言律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

  “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三、

  1、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洞庭湖的古诗7

  1.最雄浑的诗: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最梦幻的诗:

  《题龙阳县青草湖》元·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3.最形象的诗: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最美丽的诗:

  《入洞庭望岳阳》唐·杨收

  飞鸥撒浪三千里,暮草摇风一万畦。

  黛色浅深山远近,碧烟浓淡树高低。

  5.最豪迈的诗: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6.最奇巧的`诗:

  《木兰堂》唐·陆龟蒙

  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7.最潇洒的诗:

  《橘二首其一》宋·赵与

  倦客沧浪意,扁舟汗漫游。

  云归林屋晚,木落洞庭秋。

  此地真堪老,中原卒未休。

  可知侯万户,不似橘千头。

  8.最有想象力的诗:

  《题君山》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9.最忧愁的诗:

  《题工部文侍郎周翰郭熙平远二首其二》宋·晁补之

  洞庭木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

  欲指吴淞何处是,一行征雁海山头。

  10.最放松的诗:

  《城上晚思》宋·陈与义

  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似画图。

  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洞庭湖的古诗8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原文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译文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注释

  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赊:赊欠。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赏析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处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

  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不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处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处庭事。“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处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波澜不惊,澄澈如画。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鉴赏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实在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

《洞庭湖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洞庭湖的古诗】相关文章:

很经典的古诗03-12

经典的古诗01-13

关于感恩的古诗大全_古诗大全12-27

冬至的古诗04-20

大暑的古诗01-11

杜甫的经典古诗12-11

梅花的古诗01-20

春分的古诗03-28

白居易的古诗04-01

洞庭湖的古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洞庭湖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洞庭湖的古诗

洞庭湖的古诗1

  过南岳入洞庭湖

  [唐] 杜甫

  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

  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

洞庭湖的古诗2

  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平”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玉宇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面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极有特色的抒写羁旅之愁的诗篇,也是五绝中的写景名篇。寥寥二十个字,便刻画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秋江夜泊图。诗的起句,既点明了旅途中停留的地方,也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所以接着的一句,正面说出了“日暮客愁新”的主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幅多么幽美淡雅的水墨画。诗是艺术,是美,这首写羁旅之愁的诗,把这“愁”写得美极,清新明朗,闲雅静谧。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遣兴(其五)

  唐 杜甫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洞庭湖的古诗3

  【原文】

  画不成,西施女,他本倾城却倾吴。

  高哉范蠡乘舟去,哪里是泛五湖?

  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

  【注释】

  成:像、似。

  倾吴:使吴国灭亡。此处“倾“为倾覆。

  便索:就得。

  楚大夫:一说,指楚国屈原大夫;一说,指楚国人任越国大夫的文种。他们都曾受君王信任重用,而后遭抛弃致死。

  【译文】

  西施本有倾城之貌,是画工施尽才华也难以再现其姿容的绝色美女,然而她却使吴国倾覆灭亡。高明的是范蠡功成以后就乘舟归去了,难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如果他不是拿起钓竿去钓鱼,就会像那楚大夫一样落个被杀害的下场。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名不详,以字行于世。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青年时期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政治理想一直没能实现。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早年即参加杂剧创作,从事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有“曲状元”之誉。他的杂剧作品见于著录的'有15种,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集有《东篱乐府》。

  【赏析】

  洞庭湖,太湖的别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春秋之时,吴败越人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许和。越王生聚教训,奋发图强;吴王迷恋西施,听信谗言。越终灭吴。西施亦归范蠡,从游泛五湖而去。事见《吴越春秋》等。这支曲子即以此为题材而作。

洞庭湖的古诗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 徒有羡鱼情。

  注释:

  张九龄:即张丞相,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涵虚:包括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天空。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河。

  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徒:白白的。

  羡鱼:羡慕钓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坐观:坐视、旁观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钓鱼成功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洞庭湖的古诗5

  1、星河尽涵水,俯仰迷上下。唐韩愈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3、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宋黄庭坚

  4、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宋黄庭坚

  5、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唐刘禹锡

  6、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韩愈《登岳阳楼》

  7、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范仲淹

  8、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李白

  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章丞相》

  10、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李商隐岳阳楼

  11、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雍陶《题君山》

  1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

  13、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14、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唐李白

  15、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17、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宋黄庭坚

洞庭湖的古诗6

  【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阅读训练】:

  一、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品味“蒸”与“撼”。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2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3分)

  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

  二、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的诗句是:_________(2分)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2分)

  4、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三、

  1、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3、 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4、 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一、

  【参考答案】

  1、B

  2、C

  3、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6.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

  7.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8.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0.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1.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二、

  1、五言律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

  “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三、

  1、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洞庭湖的古诗7

  1.最雄浑的诗: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最梦幻的诗:

  《题龙阳县青草湖》元·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3.最形象的诗: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最美丽的诗:

  《入洞庭望岳阳》唐·杨收

  飞鸥撒浪三千里,暮草摇风一万畦。

  黛色浅深山远近,碧烟浓淡树高低。

  5.最豪迈的诗: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6.最奇巧的`诗:

  《木兰堂》唐·陆龟蒙

  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7.最潇洒的诗:

  《橘二首其一》宋·赵与

  倦客沧浪意,扁舟汗漫游。

  云归林屋晚,木落洞庭秋。

  此地真堪老,中原卒未休。

  可知侯万户,不似橘千头。

  8.最有想象力的诗:

  《题君山》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9.最忧愁的诗:

  《题工部文侍郎周翰郭熙平远二首其二》宋·晁补之

  洞庭木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

  欲指吴淞何处是,一行征雁海山头。

  10.最放松的诗:

  《城上晚思》宋·陈与义

  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似画图。

  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洞庭湖的古诗8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原文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译文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注释

  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赊:赊欠。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赏析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处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

  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不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处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处庭事。“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处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波澜不惊,澄澈如画。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鉴赏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实在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