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习作业--“走近志摩”,让学生走近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走近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2、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初步掌握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4、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5、拓展:说说课外知道的带提手旁的字和姓氏。
【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本常用的字典。
2、实物投影仪、课本“语文园地二”投影片。
3、“我会认”里的生字卡片。
4、同学准备“露──手”里的内容。
5、小奖杯、红五星若干。
【教学布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的发现:
出示投影“我的发现”,指导同学发现识字方法。
⑴ 教师引导分析“纺”字的`字形特点:“方”与“纺”有什么不同?
同学同桌合作学习:观察两字有什么不同?
⑵ 教师鼓励同学观察熟字与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汇报:熟字与生字的读音有关,熟字加与字义有关的偏旁组成生字。
⑶ 教师鼓励用其他方法认识这些生字,如“柏、纪、织”也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伯──柏、记──纪、识──织)。
同学自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2、我会认:
教师轮流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我会认”里的生字。
同学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3、我会读:
教师出示投影“我会读”:有什么发现?
同学个别发言:带点的字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的动作有关。
4、教师:谁还知道课外的带提手旁的字?
同学个别拓展说。
二、日积月累
1、 读读比比:
⑴ 教师出示投影“读读比比”,指导同学读词。
同学自由读,齐读。
⑵ 教师指导区别异同:注意每一行上下两个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同学同桌交流,区别带点字的异同。
2、读读记记:
⑴ 教师指导读“读读记记”中的内容。
同学自读,发现姓氏歌特点。
⑵ 教师指导记姓氏:你是怎么记住的?
同学个别介绍记姓氏的方法。
⑶ 教师谁还知道课外的姓氏?
同学自由说课外的姓氏。
3、学习查字典。
⑴ 教师出示“庞”字。
同学认读。(当同学答不上来时,提示同学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⑵ 教师出示投影“查字典步骤”。
同学看投影“查字典步骤”,认读,全体用部首查字法查“庞”字。
⑶ 教师做课本上的练习,比一比谁能查得又准又快。
同学查字典竞赛,每一组评一名优胜者奖励红五星。
三、展示台
教师:小朋友都来露一手怎么样?
1、组内展示。
2、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评价,开展“擂台赛”。
3、分类选出擂主,颁发奖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让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旋律,体会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激情、灵感,语文教案-月光曲<第二课时>。
2、能理清楚《月光》的内容旋律与皮鞋匠兄妹的联
教学过程:想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月光曲》录音。
教学重点: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小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课
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
学生谈话,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4、朗读
通过皮鞋匠兄妹的联想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我读了很多遍课文,可怎么也找不到有关《月光曲》的内容。
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月亮和大海的哪些景色?
板书:月亮升起 波光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这些描写月亮和大海的景色与《月光曲》有什么关系?
板书:柔和 徐缓
有力 快速
高昂 激情
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用简单的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景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岁穰患贻履等,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之其以悉等。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幻灯片。
2.学生预习:
(1)简介作者作品
(2)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试着翻译全文。
(3)朗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为话题导入。
二、学习《以虫治虫》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4.理解、探究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
6.小结课文
三、布置作业
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
2.朗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四、小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可有教师进行点拨。
五、理解 探究
1.讨论探究、练习二
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的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结合课文谈谈两篇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六、出示幻灯片,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
1.患其塔动
2.故如此
3.贻以金钗
4.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练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
(3)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5)引导学生课后参加“看云识天气”和搜集整理气象谚语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实录
片断一:课文一段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不看课文认真听,可闭眼想象云的各种姿态。
2、请同学复述一下云的各种姿态。
3、讨论:
师提问:这一段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比喻、排比。
师肯定:对,本段描写了云的千姿万态,主要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我们已经学过,经常用到。这里用比喻把云的姿态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师提问:本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表示省略,是说云的姿态还有许多。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除了课文中的比喻句外,哪位同学能在用比喻句来描绘云的姿态?多说更好。
生1答:早上的彩霞像红色纱巾,像红旗。
生2答:夏天午后的云有时像打铁用的铁砧。
生3答:有的像瀑布一样,还有的像茂盛的'树。
……
师肯定:对,他们观察很细致。同学们以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外界事物,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
师提问:第一段省略号前描绘了云的形态,省略号后写了什么?
生答:写了云的变化。
师提问:综上所述,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书上一句话来回答吗?
生(小议后)答:用课文第一句话来概括:“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
师肯定:对。
师提问:说说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答: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这一句话的作用答法不一。)
师总结:“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片断二:课文2~6段研读
1、指名学生朗读2~6段课文。
2、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
3、讨论:
师提问:第3段介绍了哪儿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课文第三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最轻盈、最高。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师提问:课文第四、五段文字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这两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3、4、5段快速阅读一下,在书中画出描写以上8种云的比喻句。
生:(读课文画出比喻句)
至此,同学们能否用书上一句话概括看云识天气的一条基本经验?
生答:“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提问:综观2~5段,简要说一说这几段文字的结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法不一)
师总结:第2段是总说,是后3段的“纲”,后3段就遵循这个“纲”来介绍不同姿态的云同天气的关系的。这几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说,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4、观看多媒体图片:
利用投影仪观看各种形态的云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比书中的描绘,注意区别。
5、继续讨论:
师:上面课文介绍的只是就云的形态方面说的,云的不同还表现在它们有着不同的光彩,识别不同光彩的云,也能帮助我们推测天气。请快速阅读第6段课文,看看介绍了哪些不同光彩的云?
生:(快速阅读第6段)回答:不同光彩的云有晕、华、虹、霞等。
师:请在书中画出这几种云以及它们和天气的关系的文字。
生:在书中画出上述文字。
6、观看云、画、虹、霞图片。
7、观看多媒体科普片《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反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者”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以此为乐。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云,这一事物,天天都在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只就课本来学习,势必会很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云与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完一个片断和课文主体部分后,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或影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下课前5分钟和课后又安排了学生进行“看云识天气”的实践活动,既积累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和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淡化文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只注重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复习比喻修辞手法。不谈说明特征和说明方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学习第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
2、初步学会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运用PHOTOSHOP、FLSH、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制作成幻灯片:分别为“荷花文化”、“课文学习”,“荷花图展”、“荷花知识”、“网上资源”等。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
1、你看过荷花吗?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
2、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揭题,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反馈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
(2)按课文一段一段读,如喜欢读第一段的请站起来读。
三、学习第2、3段
1、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反复地读第2段。
2、请你读读最喜欢的一句话。
一个学生读后,再问,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最后全班齐读。
读后说说这一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句写出了荷花的什么?(板书)
说后再有感情地读这一句。(自由读,想象读,品读)
3、各句教学时的要点
第一句:
说明荷花多
第二句:
荷叶多、美
抓“挨挨挤挤”和比喻句
第三句:
从读中抓住“冒”
给“冒”换一词
你认为怎样的“钻”、怎么样的“长”才是“冒”?
将你刚才说的词加进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先指名读)
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
第四~六句:
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指导“莲蓬”的形。
看图,教师指图中的部分荷花,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注意要有感情。随机理解“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
你觉得荷花怎么样?(美)什么美?(姿态美、颜色美)如果只有一种姿态,美不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种种姿态。(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品读4—6句,体会荷花的姿态美。(一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学生自由读。)
4、齐读第2段
如果我们来到公园,来到荷花池边,面对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下面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第3段。朗诵时适当延长、停顿,让学生接下一句,以引起共鸣。)
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第3段。(读中悟美)
四、说段意练习
1、教给说段意的方法,作“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
2、学生自读第2段,说说段意。
3、讨论。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1、2、4(1)
板书:
荷花
有的……
冒 有的…… 千姿百态
(多、美) 有的……
课题3、荷花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讲读第一节。
1、读课题。
2、配乐,导入新课。
3、齐读第一节。
问:你从“一……就……”知道什么?所以就把我们吸引到荷花池去欣赏荷花。
二、学习第二节。
1、(出幻灯图)指导看图。
①大家仔细看,上面有许多的什么?
②荷叶是什么样儿的?
③荷花又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是描写的?(出幻灯
网
问题:荷叶、荷花都是什么样儿的?)
①分别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②指名回答。
3、现在我们来欣赏荷花的美。(出幻灯句)
1、荷花很多很大。
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①齐读。问:这两句都写了什么?
②哪句写得好?第二句好在多写了哪些词语?
③A。“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你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知道什么?还有哪个词写出了荷叶长得多?
B、“碧绿”写出了什么?
C、这句话把荷叶比作什么?从“大圆盘”我们知道荷叶的形状是怎样的?
D、齐读。问:谁连起来说说多写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
E、导读。(指名读,齐读)。
4、而白荷花就在这迷人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了。
①给“冒出来”换个词。
②体会用“冒”的好处。
“冒”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白荷花在这挨挨挤挤的荷花中都能硬挤出来,说明什么?
③导读。(开火车读、齐读,在前边加个“啊”来读)
5、你们看,冒出来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非常美丽。(揭示三幅图画)
①看图说说这些冒出来的荷花是怎么样的?
②这些冒出来的荷花有哪几种姿态?
③课文是怎样将这三种姿态描绘出来的?(出幻灯句,齐读)
5、引导想象,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①看,这半开半合的多像……齐读第一句,读出喜欢。
②咦,藏在里面的小莲蓬探出头来了,真像……齐读第二句,读出喜欢。
③(做动作)你们看,这是怎样的花骨朵?就要开了,我们高兴极了。齐读第三句。
④导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引读、个别做动作读)
三、学习第三节
(出幻灯图)看着这一池的荷花,我们陶醉了,觉得眼前这池荷花简直就像是一大幅——活的画。(出幻灯句)
1、你从这个“画”知道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美)
2、你从这个“活”知道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充满活力)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池荷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呢?请带着问题看录像。
4、请大家联系刚才看的录像和第二节的内容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池荷花是充满生机的?
5、问:是谁画了这一大幅活的画,画家是谁?
6、(出幻灯句)一起读这句话,赞美大自然的美景。
四、学习第四节
1、听配乐范读课文。
2、导语引入情境。
3、①什么是翩翩起舞?现在我们也变成一朵荷花,当风吹来时,我们轻快地舞蹈,好不好?(全班一起随风起舞)
②问:看着这池荷花,你为什么会翩翩起舞?
4、看着,看着,人和花已经融为一体了,开始一起舞蹈,一同欢乐了。这时——(出幻句“不光……好梦……”,齐读)
①问:蜻蜓在荷花上空飞行,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②问:小鱼在这么美丽的荷花池中游过,它会梦见什么?
5、指名配乐读第四节,分角色再现课文情境。
6、让我们满怀爱的感情来配乐读第四节。(配乐齐读)
五、学习第五节
我们迷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清醒过来。一起读第五节。
六、总结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荷花
(清香)
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活的画
花:有的……有的……有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些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好,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清清的溪水一直都是清清的吗?它有哪些变化?
(先是清清的,后来是浑浑的、变黄了,最后又恢复了清清的。)
板书:清清的——浑浑的、变黄了——清清的
2、溪水为什么突然变黄了?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二——十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溪水为什么会变黄?
(因为大象和野猪为了比谁的力气大,把树林里的树都快拔光了。没有了树林,土壤便会流失,一下雨,周围的.黄土就被冲到小溪里,小溪的水就会变黄、变浑了。)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全国上下都会举行植树活动,因为树木可以防止土地流失、保持水土平衡,还可以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保护树木,不能破坏环境。
2、溪水后来怎么又变清了呢?(因为大象和棕熊知错能改,它们又重新把一棵棵树栽好。)
3、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清清的溪水变浑了,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办?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说一说:
如:清理水中的泥沙;
在水边种植树木,植树造林;
进行治理,并建立保护区;
加强宣传的力度,号召所有的人都自觉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在水中饲养动物,帮助清理污水,同时改善溪水的环境质量。
……)
4、指导朗读。
师:接下来,咱们来看一下应该怎样更好地把课文读好,尤其是小白兔、大象、棕熊的对话,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更好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1)自由读,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
(2)指名读,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
(3)全班读一读,感受一下。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带着头饰,表演课文。
三、深化练习,积累词汇
出示课后第二题:
例:挖(坑)
栽()培()浇()
又(凉)又(甜)又()又()又()又()
四、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了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变浑。要使溪水变清,就要多栽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记住一句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六、布置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把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体现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新知识。
2、本课在设计上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对一些课文的重点能够有侧重的落实,像学习生字以及生字的书写等重点环节落实交好。
4、但对一些重点难点的落实还有不到之处,如对环保还可以适当引申,让学生能多了解和学习一些环保知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好环境保护,怎样把课文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认识8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与关键词语。
2、默读课文,能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天和秋天各穿上了怎样的服装。继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季和秋季服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是体会雷鸟服装变化与季节的关系,感受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篇课文我们认识了可爱的跳跳和快乐的雷鸟太太,她们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不少知识,接下来的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3、学生互相评议,正音,注意“催、搜”是平舌音,“空”是多音字。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夏天到来了,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2、闭眼想象森林的美景。
3、小松鼠在干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夏季部分)。
1、创设情境,师口述第二段:小松鼠正在玩得起劲,忽然他听到了一阵“咕、咕、咕”的声音,那声音又低沉又温柔,让人想起妈妈的催眠曲。咦?是谁在树下轻轻地唱歌?赶紧读读课文的4—6自然段吧!
2、反馈。
3、师生合作读5、6自然段。
4、师贴图(一只没涂颜色的雷鸟在树丛中孵蛋),师:这时雷鸟又会穿上什么样的时装呢?请你们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
5、指名上台给图上的雷鸟涂上颜色。师问:你是从哪知道的呢?
6、出示“背部是……”,指名读。
7、如果你是雷鸟太太,你会怎么给咱们介绍你的夏装呢?(生自由说)
8、雷鸟太太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第8段,引导学生读出雷鸟太太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秋季部分)
自读第二部分,思考:秋季来临,雷鸟太太的时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哪里知道的?
反馈,指名读17段。
过渡:哦,原来她的秋装和地上的落叶一个颜色了!可这新衣服究竟是什么颜色呢?谁能看图来描述一下?(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模仿前文描述)
小组活动:配合读14—18段或试演此情景。
汇报:学生读(或演)完后,师随机采访几位读(或演)雷鸟太太的学生:雷鸟太太,为什么你一年四季总要换衣服呢?采访完后:同学们,你想对雷鸟太太说点什么吗?
三、生字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
2、选出你觉得难写的字。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写。
四、拓展交流。
还有哪些的动植物也会变换“衣服”的颜色?
板书设计:
雷鸟太太的时装(二)
夏天————像浓浓的树影
避开敌害 适应生存
秋天————像秋天的落叶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视频《动手做做看》(范读),视频《小马过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自由发言)板书:动手做做看
2、就课题提问。
⑴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他们之间的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年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生字新词。
2、找出小朗志万说的话,做上记号。
3、看视频《动手做做看》,听课文范读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
1、抽读: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
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识字游戏:
A、将生字卡片发到守纪律的学生的手,师问:谁是xx。生答:我是xxxx。
B、开火车读。
4、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
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谜语:士兵的心(志)
5、认读新词:
伊琳娜志气问题提问提水浪漫朗读哄骗起哄喝水骗人
6、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朗、喝、骗”字。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此教学过程可结合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四、学生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词语
2、板画“杯子”和“金鱼”,板书:水漫出来了
二、朗读感悟。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三、学习感悟朗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2、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四、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伊琳娜说些什么?
五、实践活动。
1、看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看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
六、作业布置
搜集科学家的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的生活与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说明的顺序。
2、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走进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 学者、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
三、预习检测:
驯良(xùn) 乖巧(guāi) 蛰伏(zhé) 惹恼(rě)
褐色(hè) 矫健(jiǎo) 爪子(zhǎo)
遮蔽(zhèbì) 分叉(chà) 翘起(qiào) 勉强(qiǎng)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 的`主 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 合作探究:
1. 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 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 这段文字除运用说 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 下深刻印象。
(5) 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 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 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 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 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 精读品析:
组织学生阅读布丰写的其他动物的片段,进一步体会布丰的语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重点就看一个片段)
看一幅狼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贪婪、狡诈、凶残等等。)联想有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过幻灯片展示描写狼的片段 ,并请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样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孤独无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汉。这就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笔下的狼。布丰笔下的狼是可怜无助的,布丰让我们对狼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明确布丰写动物的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七、拓展延伸 :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 。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十五、松 鼠
漂亮 :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 (外形)
讨人喜欢 驯良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吃的食物 (性格)
乖巧 :过水、反应、跑跳、叫声、情绪、搭窝 (行为)
说明顺序:先总后分再补充说明
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文质俱佳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教学时我将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点生动说明的方法放 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教学开始,我先由松鼠视频导入,让学生自己动笔先介绍一下他们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丰的《松鼠》,重点是将课文中生动介绍外貌、动作的语句与学生 自己所写的片断进行比较,从中寻找自身语言的不足,归纳课文语言的生动之处。最后,运用所学方法为大熊猫拟一段介绍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天地教案04-2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01-09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