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⑴随机朗读(1~4)自然段;
⑵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
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生活──塌败小屋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⑴默读(5~22)自然段;
⑵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⑴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⑵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⑶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⑵,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我们筹划活动和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了解书信的写作要求,能在信中有条理地、具体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正确建议,加强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3、能按书信的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对自己的书信进行认真修改。
教学重点:
营造氛围激发活动热情,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活动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渲染氛围。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深感无比的自豪!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寻找联系对象。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土人情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交流方式: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电话、网络……
(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三、集思广益,开展交往活动。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全班交流各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多姿多彩,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你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都蕴涵着你们的想法和思想。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4.学生分组交流,最后形成共识,做到“六个一”:
A.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
B.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信中主要介绍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的情况,并表达对远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写信寄信全要由小伙伴自己独立完成,表达真情实感。当孩子们接到远方朋友的回信时,要提醒他们保持联系,持之以恒,使友谊不断加深,成为真正的好朋友。要提倡互相学习,教给孩子们怎样交友收获大。让孩子们从一封封信件这个小窗口中去找大世界,去了解对方小伙伴们的生活,珍惜今天,更加奋发努力。使孩子们通过信件从对比中找到自身的责任,找到助人的快乐);
C.给小伙伴送一本好书(将优秀图书送给小伙伴,使少年儿童通过读书、读报更新观念,获取真知,更茁壮成长);
D.给小伙伴赠送一件当地的土特产品;
E.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或新本领);
F.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
四、深入探讨,课外实践交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与对象: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5年级2班 朱珩尧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小学5年级2班 王笃行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20xx级1班 余楚萌
甘肃省兰州市实验小学5年级 汤洋
江苏省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6年级 潘晟威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4年级12班 陈奕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5年级4班 文雯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5年级 张文博
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4年级1班 邓先飞
……
3.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异地的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共筑美好未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童年之“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10~14小节,了解这部分内容所写的两件事情。
三、用视频展台、投影仪将张洁的《挖荠菜》的第10~13小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考虑:
(1)这部分内容与课文的10~14小节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写到了采摘的过程和吃的过程)
(2)这两部分内容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柳叶儿》主要告诉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荠菜》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出了子女教育的问题)
(3)体会两段文字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柳叶儿》写出了乡间景色的优美,当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生活的'苦涩,而读者却体会到“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挖荠菜》写出了“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四、讨论总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活素材的搜集整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践的结论,有目的地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周围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向他们了解当年他们的乐趣是什么,以及是怎样度过艰难岁月的,做好记录。
二、课堂交流:
1.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所表达的主题。
2.分组交流自己课前采访的内容。
3.每组指派一名代表发言。
4.引发学生思考:
(1)当年,老一辈生活艰苦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今天的生活乐趣与他们当年的有什么不同?
(3)我们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课后作业: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资料整合平台】
1.张洁的《挖荠菜》。
2.刘绍棠的《榆钱饭》。
使用建设:
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老一辈所经历的苦难生活,启发学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清新纯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
【口语交际】
1.了解“劝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劝告的方法和技巧。
3.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
(2)分组练习
(3)班级交流
(4)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评: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评: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
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全课评析:这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这样做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好处?由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翻译。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
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 ,进行补充说明《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五、生生交流,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六、运用比喻,想像写作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归纳:由“形似”到“神似”!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七、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语文教案 篇6
复习要求:
1、准确认读识字4、5、6三课的生字,较熟练的掌握“虫、田、天、牛、沙、贝、风、浪、渔泉、乐、厅、林、阴、车、交”这些生字的音形义,能按笔顺正确、端正、整洁的书写。进一步掌握笔画“提、竖提、横撇弯勾”。
2、正确、流利、有韵味的诵读识字4、5、6三课的韵文,理解文中的词语,能结合韵文看图说几句话。
3、练习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话,读背练习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复习这一单元的生字。
字音难点:泉(介母是ü);风、林、阴、厅(前、后鼻音);辨别“虫”与“从”
同音字辨别:听与厅、月与乐、鱼与渔。
复习准备
生字卡、投影
复习时间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揭示本课复习内容。
二、复习韵文及插图
1、读识字4,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识字5,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3、读识字6,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三、复习本单元生字
1、翻到生字表,自由认读并口头组词。
2、同座互读互纠。
3、教师检查:
字音
1)抽读词语:采集、昆虫、田野、螳螂、蚂蚁、蟋蟀、沙滩、贝壳、脚丫、海鸥、港湾、晚霞、雕塑、草坪、林阴道、大厦、轿车
2)选择正确的读音:
草坪(pín píng )雕塑(sù shù)昆虫(cóng chóng )
天牛(liú niú)音乐厅(tīn tīng)风浪(fēn fēng)
林音道(yīn yīng)
3)说说这三个音节的介母分别是什么
quan jiao shuai
4)看生字表,在这三课生字中找出整体认读音节抄下来(ye yu yue yin)
字形
1)写出下列笔画
tí( ) héngpiěwāngōu( ) shùtí( )
2)比一比再组词
虫( )全( )听( )鱼( )月( )车( )风( )
从( )泉( )厅( )渔( )乐( )东( )分( )
3)复习字的`笔顺
翻到106页自读字的笔顺并用手指在手心上写。提问指名说这几个字的笔顺:牛、车、田
4)读一读再听写
天牛 水田 虫子 毛毛虫 水牛 风浪 沙子 渔火 大厅 火车 公交车 山泉 林阴
5)选字填空
( )民们在海里捕( )[鱼 渔]
大明湖里( )是( )水。[全 泉]
四、复习练习4
1、练习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话。
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有 ,有 ,有 ,有 ,还有 。
我喜欢吃的蔬菜有 ,有 ,有 ,还有 。
2、读背成语和古诗。
3、抄写109页上的音节词,要求写端正写匀称,不要漏加声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
·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 3.练习朗读课文。
·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课题。
·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8
《春》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认识认知目标: ⑴掌握生字词,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⑵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⑶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能力形成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朗读,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学习全文、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课件出现课题、作者)
二、初步了解课文(课件辅助)
1、欣赏课文朗读,体会美,思考:课文描绘了春天的什么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2、朗读课后词语,巩固读音。
三、深入体会语句
1、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思考为什么喜欢它?适当在旁边作好笔记。
2、分组进行讨论,轮着说自己的理由,组员帮助补充修改,然后选出一组中最好的一个准备发言。
3、各组代表发言,不重复,但可补充。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精彩段落,甚至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四、总结
本节课,同学们共同领略了春天的美,学会了自己去寻找课文的精彩之处,希望你们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