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7 09:00:2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汇总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57个,正确书写24个生字。复习部首“言字旁”、“绞丝旁”、“足字旁”、“走之底”,并且积累相关的字和词语。

  2、正确、熟练朗读课文。熟读课后词语及句子。背诵古诗。

  3、根据音节正确拼读词语,正确地将量词和名词进行搭配。

  4、正确朗读歇后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每课后面的生字,正音,说说部首,记记结构,并组词。

  2、辨析词组

  跳()低()退()披()芽()

  挑()底()腿()坡()穿()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言字旁:_____

  绞丝旁:_____

  足字旁:_____

  走之底:_____

  二、句式训练。

  1、例: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蝌蚪长着()、(),甩着()。小蝌蚪先长出(),再长出(),最后()变短了,变成了一只()。

  2、大青蛙长着()嘴巴,()腿,头顶上鼓着两只(),披着(),露出()的(),捉起虫来()。

  3、蜘蛛在农庄的篱笆上(),()、()、()、()、()叫它玩耍,它都没(),忙着(),最后它织了一张漂亮的,逮住了()的苍蝇。

  4、()爱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的当。

  5、熊猫是我们国家的()。熊猫妈妈接到了孩子们从()横滨、()巴黎、()纽约打来的电话,大熊猫把人民的()送到了世界()。

  四、背诵古诗。

  五、给下列词语加上拼音。

  捉虫羽毛清晨抽出身边

  脑袋追赶摆动一束旁边

  六、默写词语。

  七、朗读课文。

  八、完成练习卷。

  教后反馈:

  根据课文填空有难度,主要是学困生,没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对题目长一点,就没有耐心读,因此在指导学生审题上,我下了一定的功夫和时间进行训练和指导。其他基础题,完成情况较好。

语文教案 篇4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 自我介绍

  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

  本次习作的目的要求:

  1、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

  2、抓住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完整;

  3、以自己特点的某方面为主来写;

  4、通过人物的外貌、爱好等来反映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口语交际,明确介绍自己的内容。

  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希望介绍给同学们听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有意识的分类板书。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归纳出:介绍自己可以从自己的性格、爱好、品质、优点或缺点等方面来介绍。

  二、导入习作要求,指导审题。

  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组织讨论交流,突破指导重难点

  1、可是如果你只用一句话概括地告诉别人你的特点,是很难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什么办法通过你的介绍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你的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举一个事例

  2、围绕某一个方面,分层次请几个学生就相同的特点用一件事例来介绍自己,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特点可以用不同的事例来表现。

  进而讨论:

  (1)你们觉得刚才几个同学当中,哪个同学的事例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事例还要恰当。板书:恰当的

  (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板书:把事情的经过有条理地写清楚

  (3)小组讨论,怎么样帮助事例不够具体的同学把经过说清楚? 汇报小组意见

  3、教师小结:

  (1)写法点睛

  这次习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别人认识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完完整整的“自我”。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呢?

  首先,简介自己的`基本情况。习作开始可以用三言两语对自己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即用简短、清楚的语言把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在哪里上学写出来,使人对你印象深刻,语言要活泼,写法灵活多样,突出自己的特点。

  其次,描写自己的外貌特点。外貌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外貌有特点的人往往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外貌之前,可以先照照镜子,认真观察一下自己的容貌、身材特征,也可以问一问父母或同桌对自己外貌的描述,然后加以整理。描写外貌要抓住特点,就是从五官容貌、身高、体重、穿着打扮等几方面挑选最有特点的来写,不要不分轻重主次,什么都写;而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一点儿,这样给人的印象一定深刻得多。

  然后,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或特长,优点或缺点。习作中要写一写自己的性格。有很多词语可以形容自己的性格,比如,活泼开朗,天真无邪、勇敢无畏、稳沉、大方……而只有这些词语是不行的,必须借助具体小故事来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是自我介绍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一两个小故事来展示自己爱读书、爱下围棋、爱打乒乓球、爱唱歌跳舞、爱绘画书法、爱弹琴、爱小制作、爱玩电脑等方面的爱好或特长。也可写写自己的优点或缺点。人无完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是啊,习作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优点,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缺点。

  最后,结尾时可以来个画龙点睛,写一两句精彩的语言来总结自己。

  (2)思路点拨

  思路1──流水帐式介绍法。这种写法最简单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一一作流水账式的介绍,让读者从这些直白的叙述中了解自己。

  思路2──自我画像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后,重点通过外貌长相打扮的特征描写,如胖瘦、酒窝、眼镜等等,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通过有趣的事情写出自己的面貌和精神。

  思路3──兴趣爱好介绍法。这种是在介绍了自己基本情况后,重点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的事例,如爱看书、爱运动、爱动漫、爱下棋等等。

  思路4──性格特点分析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自己基本情况时,重点通过分析自己姓名来突出个性风采

  思路5──优缺点列举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后,重点通过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达到介绍自己的目的。

  4、你准备举一个什么事例来说明自己的特点呢?自己先想想,然后和同桌商量一下,是否恰当和把经过说清楚了。

  四、学生习作,教师有针对性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记叙一件事情,突出自己的特点。)以上归纳不知道是否准确,期待着进一步的验证和讨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

  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师总结:描写虚幻的音乐时,可以写出音乐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与其他感觉打通,写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听音乐的感受。

  5、“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

  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小结如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从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例如:“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表现声腔尖细高亢、刚劲有力;“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表现声腔回环宛转,急促甜润;“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实属不易,而作者却使我们得到满足。

  6、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音乐时,可以借助修辞手法直接描写音乐变化的阶段、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东西

  从侧面来衬托。

  7、作业

  比较鉴赏《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语文教案(汇总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汇总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57个,正确书写24个生字。复习部首“言字旁”、“绞丝旁”、“足字旁”、“走之底”,并且积累相关的字和词语。

  2、正确、熟练朗读课文。熟读课后词语及句子。背诵古诗。

  3、根据音节正确拼读词语,正确地将量词和名词进行搭配。

  4、正确朗读歇后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每课后面的生字,正音,说说部首,记记结构,并组词。

  2、辨析词组

  跳()低()退()披()芽()

  挑()底()腿()坡()穿()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言字旁:_____

  绞丝旁:_____

  足字旁:_____

  走之底:_____

  二、句式训练。

  1、例: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蝌蚪长着()、(),甩着()。小蝌蚪先长出(),再长出(),最后()变短了,变成了一只()。

  2、大青蛙长着()嘴巴,()腿,头顶上鼓着两只(),披着(),露出()的(),捉起虫来()。

  3、蜘蛛在农庄的篱笆上(),()、()、()、()、()叫它玩耍,它都没(),忙着(),最后它织了一张漂亮的,逮住了()的苍蝇。

  4、()爱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的当。

  5、熊猫是我们国家的()。熊猫妈妈接到了孩子们从()横滨、()巴黎、()纽约打来的电话,大熊猫把人民的()送到了世界()。

  四、背诵古诗。

  五、给下列词语加上拼音。

  捉虫羽毛清晨抽出身边

  脑袋追赶摆动一束旁边

  六、默写词语。

  七、朗读课文。

  八、完成练习卷。

  教后反馈:

  根据课文填空有难度,主要是学困生,没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对题目长一点,就没有耐心读,因此在指导学生审题上,我下了一定的功夫和时间进行训练和指导。其他基础题,完成情况较好。

语文教案 篇4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 自我介绍

  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

  本次习作的目的要求:

  1、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

  2、抓住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完整;

  3、以自己特点的某方面为主来写;

  4、通过人物的外貌、爱好等来反映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口语交际,明确介绍自己的内容。

  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希望介绍给同学们听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有意识的分类板书。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归纳出:介绍自己可以从自己的性格、爱好、品质、优点或缺点等方面来介绍。

  二、导入习作要求,指导审题。

  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组织讨论交流,突破指导重难点

  1、可是如果你只用一句话概括地告诉别人你的特点,是很难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什么办法通过你的介绍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你的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举一个事例

  2、围绕某一个方面,分层次请几个学生就相同的特点用一件事例来介绍自己,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特点可以用不同的事例来表现。

  进而讨论:

  (1)你们觉得刚才几个同学当中,哪个同学的事例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事例还要恰当。板书:恰当的

  (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板书:把事情的经过有条理地写清楚

  (3)小组讨论,怎么样帮助事例不够具体的同学把经过说清楚? 汇报小组意见

  3、教师小结:

  (1)写法点睛

  这次习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别人认识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完完整整的“自我”。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呢?

  首先,简介自己的`基本情况。习作开始可以用三言两语对自己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即用简短、清楚的语言把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在哪里上学写出来,使人对你印象深刻,语言要活泼,写法灵活多样,突出自己的特点。

  其次,描写自己的外貌特点。外貌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外貌有特点的人往往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外貌之前,可以先照照镜子,认真观察一下自己的容貌、身材特征,也可以问一问父母或同桌对自己外貌的描述,然后加以整理。描写外貌要抓住特点,就是从五官容貌、身高、体重、穿着打扮等几方面挑选最有特点的来写,不要不分轻重主次,什么都写;而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一点儿,这样给人的印象一定深刻得多。

  然后,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或特长,优点或缺点。习作中要写一写自己的性格。有很多词语可以形容自己的性格,比如,活泼开朗,天真无邪、勇敢无畏、稳沉、大方……而只有这些词语是不行的,必须借助具体小故事来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是自我介绍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一两个小故事来展示自己爱读书、爱下围棋、爱打乒乓球、爱唱歌跳舞、爱绘画书法、爱弹琴、爱小制作、爱玩电脑等方面的爱好或特长。也可写写自己的优点或缺点。人无完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是啊,习作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优点,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缺点。

  最后,结尾时可以来个画龙点睛,写一两句精彩的语言来总结自己。

  (2)思路点拨

  思路1──流水帐式介绍法。这种写法最简单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一一作流水账式的介绍,让读者从这些直白的叙述中了解自己。

  思路2──自我画像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后,重点通过外貌长相打扮的特征描写,如胖瘦、酒窝、眼镜等等,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通过有趣的事情写出自己的面貌和精神。

  思路3──兴趣爱好介绍法。这种是在介绍了自己基本情况后,重点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的事例,如爱看书、爱运动、爱动漫、爱下棋等等。

  思路4──性格特点分析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自己基本情况时,重点通过分析自己姓名来突出个性风采

  思路5──优缺点列举法。这种写法是在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后,重点通过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达到介绍自己的目的。

  4、你准备举一个什么事例来说明自己的特点呢?自己先想想,然后和同桌商量一下,是否恰当和把经过说清楚了。

  四、学生习作,教师有针对性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记叙一件事情,突出自己的特点。)以上归纳不知道是否准确,期待着进一步的验证和讨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

  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师总结:描写虚幻的音乐时,可以写出音乐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与其他感觉打通,写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听音乐的感受。

  5、“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

  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小结如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从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例如:“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表现声腔尖细高亢、刚劲有力;“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表现声腔回环宛转,急促甜润;“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实属不易,而作者却使我们得到满足。

  6、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音乐时,可以借助修辞手法直接描写音乐变化的阶段、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东西

  从侧面来衬托。

  7、作业

  比较鉴赏《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