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集)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教学难点
1.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景物描述的方法。
课时
2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课堂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 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十一、课后小结:
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太空生活的有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读课文
1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先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呢?
二 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
三 学习生字。太空生活趣事多优质课教案
出示生字。将生字连同词语一起出现。(课件)先呈现带拼音的词语,然后将拼音去掉,再将不是生字的字去掉,留下生字,让学生认读。
说说自己的发现。
四 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点播生字课件)
二 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有趣的太空生活,想不想把这些事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听啊?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得一点都不错。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3?全班整体检查。
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得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要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四 整体感悟,了解“失重”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
五 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把每部分写得瘦、长一些;有些字左窄右宽(杯、件、住、须),有些字是左右大致相等(能、飘)。
(2)精讲解,多示范;先描红,后临写。
让学生在观察老师书写的过程中感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规则、运笔方法。
临写时,请注意三点: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先看范字,看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字的结构特点及笔画的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把整个字一气写完,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再回头看看范字,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有所进步
六 实践活动
查阅太空生活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资料袋: 太空吃饭讲究多
太空餐桌是特别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要夹准、夹住,使用叉子效果最好。
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生活环境的污染。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这样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板书设计: 32太空生活趣事多
失重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 寺 危 辰 恐 惊 似 庐 笼 盖 苍 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古诗配美景,真美!演示多媒体画面(春、秋、冬)。在每一幅画面后,让学生背属于那个季节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少了哪个季节。
生:没有夏季。
师:很好。让我们先背诵一下有关夏的诗吧!(生齐背)。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夏》教学设计1》。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板书:景美 人勤} 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赞美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
②它起什么作用?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
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尝的意思;会写予、宽、裕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1、师:三(1)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知道老师来自哪里吗?告诉大家,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南汇小学了,可以算是你们的朋友了吧,欢迎我这位大朋友吗?给点掌声,这么热忱地欢迎我。
再过两天就是圣诞节了,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点小小的礼物。想看看吗?出示多媒体课件:配音画面,(圣诞节的精美图片;自动循环出示,点击停止)。
2、再过两天,12月25日就是圣诞节了。谁能说说圣诞节?(圣诞节介绍)
3、圣诞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看,同学们都陶醉在圣诞的喜悦之中了。那好,就让我们在这份喜悦中走进今天的课堂吧。上课!
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理解给予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圣诞节的前夕,(板书课题:给予树)边写边提醒写法。齐读课题。
2、读得很对,给字,今天我们知道了它的又一个读音,在课题中读ji,(出示拼音)再读一读课题。能读得更好吗?生读。
3、我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你们呢?特别在什么地方?(指名学生回答:读音,意思)看到这么一个特别的题目,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给予树会结果吗?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的名字叫做给予树?给予树的叶子是怎样的?给予是什么意思?)
4、这些问题都和我想到一起了。我们归纳一下,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1)给予是什么意思?
(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怎样的树?)
5、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
(给予就是给与;帮助;送)
6、看,集体的力量真是大无穷哪,我们小朋友太能干了,一下子就明白了给予的意思。在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什么?或者别人给予过你什么?
生:我给灾区的人捐献过衣服。
师:那是你对灾区人民的给予,你真可爱。
生:我在大街上看到有的人很可怜,把零用钱给他们。
师:那是你对流浪人员的给予,你真善良。
生:过年的时候,爸爸会给我压岁钱。
师:那是你爸爸对你的给予,那样的时候你觉得幸福吗?
生:是的。
7、其实啊,刚才老师走进教室,你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就是给予我最大的欢迎和热情,让我感到多么的温馨和幸福。这就叫(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齐读。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本理解给予
1、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读读课文。你觉得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看,同学们读得多起劲哪,津津有味的。我觉得这样的读书才是一种享受。其实啊,我们读书的时候还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划一划,比如(示范)我读到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这句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给予,我就把这句话划下来。你们也能这样边读边划吗?
4、学生继续读找。
5、找到了没有?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一说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给予?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指导朗读。
生:妈妈把100美元平均分给五个孩子。
师:这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给予。
生:孩子们相互买礼物。
师:那是相互的给予。
生:金吉娅买了一个洋娃娃送个一个陌生的女孩。
生:金吉娅买了棒棒糖送给妈妈和哥哥姐姐。
生: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同情、仁爱和体贴。
6、你们真会读书,第一次读就能从课文中读出这么多的给予。你能说说课文中谁的给予给你印象最深刻吗?(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给我印象最深刻。)
三、直奔中心,感悟金吉娅对女孩的给予
1、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
(1)学生自由读。
(2)这么重要的句子,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要反复的读,细细的读,不放过一个字,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有一个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你觉得它很难理解或者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写什么?你要抓住它,想想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
(3)看看哪一个词会跳出来,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A、援助(点击变红)
援助是什么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想一想,最需要我们援助的人有哪一些?(在大街上乞讨的人需要援助。流浪儿、失学的孩子需要援助。)
想一想,课文中需要帮助的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想象,教师评价)
小女孩是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啊!
还有其他的词语跳出来吗?
B、一直盼望(点击变红)
我们不认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她长什么样,不知道她家里的情况,也不知道她对什么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一直盼望洋娃娃干什么呢?拓展。(晚上,她盼望;梦中,他盼望;早晨,他盼望。
从晚上到早上,从梦中到清醒的时候,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真是一直盼望。
指导朗读(指名读3人,她可是一直在盼望啊。评价:多么急切的心情。)
你还看到了哪个词语?
C、卡片(点击变红)
1、是啊,给予树上除了树叶还挂满了卡片,其中有一张卡片是这个小女孩的,卡片上有她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这么一张卡片,你能看到卡片上写的字吗?看到了吗?写着什么?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吧。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卡片。配上音乐。
把你写的念给大家听,看看能不能打动别人的心。
我是个孤儿,是个没有伙伴的小女孩,是个没有爸爸妈妈关怀的小女孩,我多么希望有一个穿这裙子的洋娃娃,我多么希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洋娃娃!(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
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红裙子、长着黄头发、头上带着红花的洋娃娃。(很直接)
我是一个孤儿,我没有伙伴,爸爸妈妈因病去世了。我一直盼望有一个洋娃娃,在我最孤单的时候和我玩耍。(非常恳切!)
2、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姑娘的心愿感动了。她会想些什么?(学生想象)
3、于是,金吉娅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买了洋娃娃,送到了援助中心。她会在卡片上写句什么话?(学生想象说话)
4、小女孩收到洋娃娃,读着卡片上的留言,她又会怎么想呢?(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四、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朗读。音乐声起《让世界充满爱》。
2、在这个圣诞节里,金吉娅给予别人的是什么?
3、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妈妈会怎么赞扬金吉娅?(引读句子,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语)
4、其他孩子们刚才都兴高采烈,现在看到妈妈拥抱的是金吉娅,又赞扬她,想一想,其他孩子心里会想些什么?
5、这说明大家对给予树有了自己的理解。你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愿望树;感情树;快乐树;爱心树;友谊树)
6、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五、书写指导
1、认读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2、学写生。范写:宽、裕(请你提醒老师)
3、学生书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语文教案-说“木叶”。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能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清楚文章的写作思路。
3、向别人介绍太阳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清楚文章的写作思路,能向别人介绍太阳城。
教学过程:
一、听记:
(句子)太阳城,沐浴在太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这是多么美好哇!
师读一遍,学生听记,再修改
二、谈话导入:
1、齐读听记的一句话。
2、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这句表达了人们对对太阳城的向往之情,与现实的环境进行的对比,更让人觉得太阳城是多么的美好)
3、(板书,课题)
三、自学课文:
同学们,你想象中的太阳城会是什么样的?让我们畅游太阳城。
1、读通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画出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交流自学情况:
1、以小组为单位,读通课文,师随机指导
2、说说你了解的太阳城是什么样的?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未来的太阳城?
(1)太阳能转换器
(2)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3)一切地方都用上太阳能
(4)不再有废气
(5)对未来的展望
五、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太阳城。
六、小练笔
学生想象作文:明天的太阳城
要求:1、大胆想象
2、按一定的条理写一写
板书设计17、明天的太阳城
能源:如燃料、水力、风力等
储存
释放
七、布置作业:构想了未来的生活情景,写一篇习作。
教学后记:
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那种需要所谓的“精雕细琢”的课也应该借鉴这类课的教法。我常常为自己总是把握不好教学时间而苦恼,上讲读课时常常嫌时间不够,有时甚至会因此耽误学生休息和活动的时间。我知道这是完全违背教学常规的,违背学生意愿的,但是我有什么办法呢?教参上提出的'那些知识点还没讲到或讲透,我怎么能在这里“刹车”呢?但是,这节课带给我的成就感,给了我改变自己的勇气。我何必为没有讲透而苦恼?学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解决我们要求他们理解的东西,有些东西虽然他们不能像我们那么去理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又何必难为他们呢?也许我们在讲读课上要求他们掌握的东西太多、太杂,或者说是我们教师自己没有对教材参透,强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知识点在里面,这样要教,那样要讲,那时间自然不够了。这节独立阅读课就做得很好,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某些方面再补充一些问题,给予学生15~20分钟的自学时间,结果证明,课堂的教学时间完全足够,甚至还留出了让学生“遐想”的时间。
语文教案 篇8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以诗歌的形式写出了农历一年十二个月中每个月所特有的景色、风土习俗等。
【设计理念】
设计实践性强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课文,学习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月的特色。
2.学会认读“龙、放、外”等十二个生字。正确书写“九、女、牛、午、四、六”六个字,认识“撇点”基本笔画。
【重点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月的.特色。
【教具准备】
课件(收集每个月的景色、风土习俗的录像)、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放录像,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一些风景和了解一些风土习俗。
2、谈感受:看了录像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卡片,指导读准字音。
龙灯、风筝、清明、端午、池塘、龙舟、织女、大雪、青松、梅花。
3、互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再读课文,想想: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组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小组交流,选择其中一个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月的特色是什么?
3、出示课件(或图片),共同欣赏,进一步了解每个月的特点。
4、指导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朗读停顿如下:
正月/新春/舞龙灯,
二月/郊外/放风筝,
三月/清明/杨柳绿,
四月/牡丹/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腊梅/傲冰霜。
(四)想想画画。
把你喜欢的月份的景色画下来,互相欣赏一下。
(五)指导书写。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九、女、牛、午、四、六”六个生字。
(六)小结。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友谊。
初步感受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1)利用儿歌巩固识字的方法,学习科、亚、呆。
(2)识字与识词结合,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3)用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指导写字。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悟
1、出示思考题
(1)床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同学们想通过这个气球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3)科利亚看到这个气球,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全班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和“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的指手画脚”这两句话的.感情。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体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
四、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评读的时候,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同学之间评价,这样设计的目的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舒展的平台。在读完课文后的评读,同学们在自读与互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的心情,激起学生再去读书的欲望,在读书时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朗读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