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常用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夫”“旦”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识记生字。
4、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认识到同样一个字,改变其中的一笔,字义可能截然相反。
【教学重点】
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夫”“旦”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样,上课之前教师想请同学们做个游戏,请你为“日”字加一笔,使它变成一个新字。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字就是由一些字加上或者减去一笔而变成的,你们知道它们是哪些字吗?
二、学习生字“免、王、尸、厂、止、乞”
三、学习生字“凡、必、舌、丸、旦、夫”
1、出示熟字“几、心、古、九、日、大”,比较法学习:“凡、必、舌、丸”。
2、字理识字法学习:“旦、夫”。
四、游戏记忆新字。
五、练习说话。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片,帮助学生识记汉字。
二、指导书写“必”和“凡”
1、认真观察汉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2、在书本上临摹。
3、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
4、在本子上认真书写。
三、出示课后习题。
1、读词语:
广大、免去、尸体、工厂、乞求、平凡、舌头、兔子、尺寸、农夫、古老、丸子、必要、停止、止步
2、比一比,组词。
3、读儿歌
四、作业
书写12个会写的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大海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科学可以为人类造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师生收集大海对人类有贡献的资料,浪花图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贴浪花图片,大家看这是谁来了?小浪花非常可爱,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娃娃,在大海**的怀抱中快乐地生活。你们可别小看它,虽然它的年龄小,但本领可大了,不信你就读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 自读课文
1、 默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可以联系上下文猜猜字的读音,或向同学、老师请教。再对照下面的生字表,看拼音识字
2、 轻声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在文中圈出生字,并将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 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认为自己读得通顺的句子,可两个人一起读读。
(读法的多样性,不仅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 识字
1、 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2、 抽读生字卡。现在我们开动智慧火车,看看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3、 做游戏:采摘“聪明果”。
教师出示“智慧树”,“树”上结满了“聪明果”(果子覆盖着生字)“聪明果”有几种颜色,你喜欢哪个就摘哪一个,但是一定要将字音读准,这个苹果才能归你。
(通过采摘“聪明果”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识字效率。)
四、 写字
1、 认识新的笔画“乛”“亅”,并向学生介绍书写方法及名称。
2、 指导“了”“子”,在认识新的笔画之后,让学生自己书写这两个字,再写给同桌看看。
3、 在书上将其余生字描一描。
(指导书写时,可以根据生字的特点,有教有扶有放,让学生在评比过程中,互相借鉴,将字写得更漂亮。)
第二课时
一、 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谁愿意为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
2、 课件出示第自然段,将“整天”这两个字去掉,谁能说说,括号里可以填上什么词?使句子表示的意思不变呢?
3、 浪娃娃在**的怀抱里快乐地生活,他们多高兴呀!你们在什么时候最高兴?
二、 诵读第2、3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海妈妈向浪娃娃提出什么要求?浪娃娃是怎么说的?
2、 浪娃娃听了**的话是怎么做的?浪娃娃的话应该重点读,注意这里有三个感叹句。
3、 理解“做好事”,你们知道浪娃娃可以为人类做哪些好事?
教师介绍有关海洋运输、海洋捕捞、海洋资源待一些资料。
三、 指名读第4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什么?介绍潮汐发电。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对简单、易懂的.内容以读代讲。课前学生收集丰富的资料,课上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学、互学,海洋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另外,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所见到的东西来理解,使教学更贴近生活。)
四、 诵读评价
1、 学生自由练读,认为自己读得好就奖励自己一颗星星。
2、 要以在小组内分角色练读,你们能把浪娃娃的心情读好吗?
3、 指名配乐朗读。
(读的形式多样性,既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使学生懂得评价他人朗读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朗读能力提高得更快。在读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
第三课时
一、 自由读课文,读得好的同学可以奖给自己一颗星星。
二、 练习
1、 出示生字
做 位 们 海 湾 清
他 你 住 浪 江 河
大家说说通过观察这些字,发现了什么?
2、 出示词语,照样子说说。
跑来跑去 ____来____去 ____来____去
说不完 听不____ 看不____ ____不____
3、 在学过了《浪娃娃》之后,大家对大海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你想对大海说什么吗?可以向大海问一问,说一说“大海,大海,你……………?”
(让学生自由想象,表达,培养其民散思维及表达能力。)
三、 写字
1、 教师范写“女字旁”,特别强调第三笔的书写方法。再出示“好”“妈”,并请同学们独立书写,注意要先看清它们的模样再写,要写得漂亮。
2、 出示“几、机、电”。大家听听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同学们独立练习写写,然后把你写的字给小组的同学看看,比一比谁写得好,奖励他一颗星。没写漂亮的要帮他改一改。
语文教案 篇3
一、激趣导课:
大家听说过这样的话吗?“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钱能使鬼磨。”对于以上的说法,你们怎么看?
师小结:当今社会,钱固然重要,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人情、亲情、友情。由于人们对待金钱的程度不同,所以在金钱面前的表现迥然不同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他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中为我们展开?人间百态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下文做好情绪铺垫。在这里,交流的不必过深,严格控制时间,教师在小课时最好给孩子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的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
老板在托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这个环节的设计的同学提供广阔的文流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2、在学生初步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追问:
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与文本进一步对话,从具体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如:文章第二小节,托德接到钱时,态度马上转变,满脸堆笑,当看到钞票的面值后,呆若木鸡。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抓住点词,重点句细读、品味、揣摩人物的特点。
在指导有感情得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对话中语气的变化,也可以分角色朗读,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这是一个很棒的课本剧素材。
三、领悟写法:
(学生再次读课文,感悟作者怎样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
四、扩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2、阅读《百万英镑》
板书:
24、金钱的魔力
老板、拖德、--势利
教学资料库:
马克·吐温(1835--1910)现实主义文学的尊基人,马克·吐温是笔名,他原名是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父亲是一位乡亲律师,家中生活拮据。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结合,批判不足,作品有《竞选州长》等;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重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呀亚历险记》等;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是悲观的情绪,主要作品有《给范斯顿将军辩护》《游记》等。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说明通过描写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后来,作者偶然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重点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①引领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②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③以感悟大自然的美为情感基调,以情境表演体验“趣”来感受快乐,以探究“奇”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④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并适当尝试小练笔,利用最佳的表达时机,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学前准备1.收集蒲公英的图片及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玩耍”等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
学前准备1.收集蒲公英图片及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
2.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3分钟)1.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享受过大自然的哪些快乐?
2.板书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1.学生交流自己享受过的大自然的快乐,如:下雪时赏雪景、打雪仗;下雨时听雨声。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金色的草地”的由来。1.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蒲、耍、察”的字形。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借助工具书识字,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分段朗读,整体感知。
3.运用各种方法识字。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朝()()
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7分钟)1.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生汇报、理解文章脉络。1.按自然段读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
乡下的窗前有一片金色的.草地→蒲公英带给我们快乐→发现蒲公英变色→对蒲公英的喜爱。3.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顾,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1.教师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延伸。1.学生在教师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收获。
2.交流蒲公英的图片和资料。4.抄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本课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学习6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画出生字、生词,结合上下文了解其意思,还可以用工具书去学习。二、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读出课题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并结合他们的玩耍经历去学,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乐趣。
2.体会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有趣,增加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回顾内容,问题引导(用时:3分钟)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感受金色的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以及草地的神奇)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明确学习目标。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词析句,体验快乐(用时:18分钟)1.引导学生理解“金色”的由来。
2.引导学生感受兄弟俩玩耍的快乐。
3.指导朗读。1.读课文,结合蒲公英图片、理解草地变金色的原因。
2.研读描写兄弟俩玩耍的句子,感受蒲公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朗读第2自然段。6.“一本正经”“假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语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悟结合,感受神奇(用时:16分钟)1.引导思考:作者发现草地有什么秘密?
2.组织交流:你注意到颜色变化和什么有关?
3.两次发现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指导朗读。1.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先发现了什么?接着又发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
2.通过理解重点词:“起得早、中午回家、傍晚的时候”等词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
3.学生自主交流蒲公英花的特征与形态。
4.朗读第3自然段。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早晨: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2)中午: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3)傍晚: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四、全文,升华情感(用时:3分钟)1.你能体会到获得这种发现的心情吗?读一读相关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引导学生理解“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1.讨论交流: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起居或昼夜的变化相似或相关。
2.因为蒲公英非常有趣,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所以是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8.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什么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第2、3自然段。第2自然段着重写了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蒲公英的情况,第3自然段写“我”发现了草地变色的秘密。我请两位同学模仿他们的神态动作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金色的草地》教学片段
通过感悟、表演、感受草地的可爱有趣(教学重点)
师:金色的草地这么有趣,给我们留下了快乐的童年,请快乐地读第2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生1:“我”在这片草地上玩得很开心。
生2: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既然这么快乐,谁能表演一下“我”和弟弟玩蒲公英的情景?在表演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内涵,这样你的表演才有活力。
生1:我要抓住“一本正经”来表演。
生2:“一本正经”就是态度很严肃,很庄重。表演时神态要严肃。
师:“假装”是什么意思?
生1:“假装”就是不是真的。
生2:弟弟看见“我”“一本正经”的样子,所以他忍住笑,“假装”打哈欠。
师:还有一个词,“我就使劲一吹”中“使劲”谁表演一下?(生表演“使劲一吹”。)
师:齐读最后一句话“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这个游戏,“我”和弟弟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
生:捉迷藏、跑步、摔跤……
师:草地带给“我”和弟弟这么多乐趣,多么可爱的草地呀!我们来读出它的可爱吧!
(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赏析:通过表演来感悟文章也不失为一种理解文章内涵的好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细读文本,再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和弟弟的行为动作,体会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快乐,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这个游戏,“我”和弟弟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把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解读得恰到好处。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深入探讨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6、个性解读
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7、作业与拓展
讲解作业要点并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语文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二、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
1、教师小结过渡:
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1)至少2人,最多3人。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
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
语文教案 篇8
编排意图:教材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阅读自我检测提供材料。在教学中,《山城的雾》可以配合第一单元的教学,要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要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鼓励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鼓励学生乐于阅读拓展材料。当然也可以配合期末总复习用,可把选读课文作为综合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熟练地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通过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及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文简介:《山城的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诗歌共分八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概括地、直接地写出了作者对山城的雾的赞美和感受;第二节则概括地写了整个山城的雾的景致:雾如帷幔,山城如宫殿;第三、四、五、六节分别写了雾中景物:雾中太阳,雾中的车辆和行人,雾中山顶和电视塔尖,这些景物有能看见的,有不能看到的,有能听到而不能见到的,凡可以看到的都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以上几节基本上写的是雾中山城的景物,虽然写的都是雾中非常具体的景物和事物,未直接写雾,但这些景物所发生的变化皆因雾而成,雾和物紧密结合,由此使人感到雾那样神奇,那样的浓密。第七节直接写雾:如汹涌翻滚的波涛,在整个山城奔腾。由此观之,山城的雾的特点是奇特,奇特又体现在浓密和流动上。置身于这样的雾气中,作者自然会发出“无比奇幻”的赞叹。
学习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感受雾景之美丽,雾景之奇。
学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
1、多媒体出示
花城哈尔滨
春城南京
冰城广州
石城重庆
山城岛城
岛城昆明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你能说出屏幕右边分别是哪一个城市的别称吗?(根据学生回答连线)
2、山城重庆的火锅世界闻名,又称火锅城,重庆每年平均170天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雾弥漫,所以它又有一个别称是雾城,雾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山城的雾。
二、自主阅读理解。
(一)了解雾之美
1、出示两幅有关雾景的图片。
(1)同学们对雾的都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带来了两幅与雾有关的图片,看图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图一:雾如帷幔
图二:雾如水漫金山
(2)你想怎样赞美这美丽的雾景呢?
2、作者在欣赏了山城的雾后又是怎样赞美的呢?自由读读这一首诗?
3、交流重点句: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
(1)在这一句中,作者想把雾中的美丽景色绘成美丽的图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们来找一找,雾景中都有哪些色彩?
(2)雾中的`美景是由雾中一件件景物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雾中的哪些景物?它们美在哪儿呢?(注意与挂图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字训练统一起来)
4、(朗读)你能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来向人们展示雾城之美吗?并让学生说说雾美在哪儿?
(二)理解雾之奇
5、再现两幅图片:赏不完雾之美,写不完雾景之奇,在作者的心目中,山城的雾又是无比奇幻,看着这朦胧的雾,翻卷的雾,让作者想到了什么?相机指导两个比喻句。
A、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
B、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
(1)你是怎么理解雾之奇呢?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帷幔”以及“水漫金山”的来历。
帷幔:即帷幕,挂在较大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水漫金山》
出自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金山寺法海禅师,为拆散许仙与白娘娘的美满姻缘,强留许仙在金山寺出家。白娘娘上寺索夫,遭到法海拒绝,乃召集众水族,水漫金山寺。法海请来天将,也抵御不住。白娘娘救回许仙,夫妻重获团圆。
6、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这么说,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啊,当漫天的大雾升腾起来,弥散开去,远远望去,雾天一色,青山绿水都像是被一层白色的帷幔包住似的,小楼、梯田、竹林在雾中时隐时现,是大自然让山城显出了一份神秘感,感受到雾的飘渺和温柔。走在了朦胧的路上,踏在了翻腾的雾上,真使人有点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让我们领略到了雾的汹涌。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诗。感受山城雾的奇幻。
7、是啊,山城的雾真是无比奇幻,像(),像()。
三、谈谈阅读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山城雾的奇幻,他亦温柔亦汹涌,相信一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外阅读积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精选)10-28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