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5篇(实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重点: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具: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
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 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 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 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 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 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师: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 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 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 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为一座 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 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 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播放幻 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 魅力。
2.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读完这篇游记的初 步感受,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质文明的两面性。
三、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 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大家阅读 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便于全方位、立体地层示纽约市 的面貌。
3.师: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两种方法,如第1段中写 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 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静态 描写。第4段写纽约市的交通状况, '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 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则是动态 描写。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并分 析其作用。
4.总结。静态描写作用:勾勒出纽约景 物的轮廓,使读者较清晰而完整地看 到纽约市的真实面貌。动态描写作 用:将景物写活,充分表现出城市的活 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四、宇词积累
指导学生准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释义、 造句。(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字词积累
烙印 伟岸 喧嚣 倏地 超尘脱凡 柳暗花明 横空出世 摩天
分道扬镳 风风火火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本首诗抒发了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学习这首诗,主要的方法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从整体上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笑 祷告( ) 花瓣( ) 衍(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祷告
3、 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富有感情。想一想。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5、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 课堂学习研讨
(一)(欣赏金色花同时播放印度歌曲),相机导入:在印度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金黄的色彩反映母爱的光辉,伟大诗人泰戈尔就是用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散文诗。
板书:金色花(泰戈尔)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播放贝多芬的音乐《致爱丽丝》,教师范读课文。(听的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语速、重音、节奏、感情基调)
2、 自由朗读。
3、 指名朗读,一人一段,点评学生朗读情况。(配乐)
4、 指导朗读(从重音、感情上指导)
5、 学生齐读(配乐)
学生思考:文中的“我”想变成什么?变成后相干什么?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2)这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说明理由。
2、品读课文(自由读诗,合作探究)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2)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3)见到孩子后,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4、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学习本诗的收获。
(时间宽松可以检查课文背诵)
(五)迁移训练
1、请你以“假如我……妈妈,你会……吗?”进行说话训练。
(点拨: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真分析句式,可以在练习本上试写)
2、课下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并与课文比较。
三、 巩固拓展延伸
练习反馈:
读〈〈金色花〉〉全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是借助什么来抒发的?
2、当母亲呼喊孩子的时候,孩子为什么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你认为诗中塑造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一个怎样的孩子?
4、在诗中,孩子让母亲嗅到花香、照亮母亲所读的书,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他还会怎样做呢?
拓展延伸:
(一)《体会爱心》 高 翔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他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干涸( )挑剔( )晶莹( )鄙夷( )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 (2)鄙夷:
3.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5.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6.“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8.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你能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
9.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1.hé tī jīng bǐ 2.(1)水干、枯竭 (2)看不起
3.一位母亲带着幼小的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去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4.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大多是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艰苦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5.语言描写天真、幼稚
6.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7.(1)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2)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3)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8.《社戏》、《故乡》。9.可畅所欲言,要言之成理。
(二)
从大学到现在,离家已经整四年了,妈妈会是最想我的人。一直在外漂着,一直也在平静地过着,只是仍然远离家人的温暖。经历了许多,慢慢地学会了平静的去看待一切事物,只是不能去想家人,特别是妈妈。
自小就以为自己可以是一片叶子,随风飘扬在空中挥洒阳光般的笑声,即使是落在地上,化为泥土,也会是安静的满足。
怀揣着江南的梦想,来到了遥远的地方,漂浮的,或是沉落的,都浸透着快乐和悲伤;坠落风起,一次一次,在飞舞中忘了来时的路。
妈妈,某天,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你还会认识我么?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我20xx年执教的一节优质课,我采用的是环节教学法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梳理总结——迁移训练,在上课前,我用印度音乐和画面(金色花)的设计导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角色。在五环节的基础上,我加入了课前预习,以及对课前预习的交流展示,这样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课中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注重了朗读训练。在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紧接着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训练,但也有不足之处,对生活的联系不是太多。因此,为了弥补缺憾,我在练习反馈中又设计了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题目,这样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生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本课会认的11个生字及8个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习小青蛙爱动脑筋的好品质,能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学会关心别人。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练读中渐渐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利用段落结构相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面带微笑看着学生)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快乐?
2、学生自由猜想。
师:我觉得能为你们上课,是我最快乐的事。二、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来,让我们再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课件出示生字,生认读)
2.棒极了!你们的问候让这些新朋友感到无比的快乐,可是此时的小青蛙还没有想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呢。小青蛙找到答案了吗?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做什么事最快乐》。(师板书课题)三、读文感悟,合作探究
1、整体感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读一读,注意一定要把课文中的新朋友的称呼读准。
生:自由大声的读课文
师:看到你们这么认真的读课文,我更加感到快乐了,你们快乐吗?想再快乐一次吗?就让我们再快乐的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小青蛙都问了哪些人?生:(读文,回答。)
师:板书:(啄木鸟、水牛、小蜜蜂、妈妈)
2.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1)自读二至四自然段,思考小青蛙来到哪里?问了谁?得到的答案是做什么事最快乐?用下面的句式回答(课件出示)
小青蛙来到,问,得到的答案是最快乐。
(2)生按要求读文。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要求:组长按课件上的提示逐一提问,组员发表意见,别人发表意见时请认
真听。
(4)集体交流讨论结果。(指名答、师出示答案的课件)
(5)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其中一个自然段的朗读。可选择生喜欢的段落,(如第二自然段)师相机提示
①小青蛙是怎么问的?
②说明小青蛙有怎样的品质?
③啄木鸟是怎么回答的?(板书:捉虫)
(看与啄木鸟或水牛、小蜜蜂对话的课件,引导生读文的语气)
④【指名体会角色朗读全段、师指导后范读再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掌握了问话和回答的语气后,另外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同桌分角色练读后,请同桌表演读,评议后分男女生读。重点提示不同角色的语气。
3.学习五、六自然段
①小青蛙从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身上找到了不同的答案,它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它就回家问妈妈。它是怎么问妈妈的呢?(看与妈妈对话课件)
②结合课件指名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③学生读不好,师指导后可范读。
④我们一起做一只困惑的'小青蛙读一读第5自然段。(齐读)
⑤青蛙妈妈是怎样告诉它的呢?指名读、齐读
⑥听了妈妈的话,小青蛙明白做什么事做快乐了吗。(只有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才会觉得最快乐!)你知道小青蛙做什么事最快乐吗?(板书:捉害虫)
⑦课文中有谁在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这些小动物都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喜欢他们吗?你喜欢谁就把这个角色在课文中要说的话找出来自己读一读。(自由读文。)
2、角色朗读展示。
五、表演
这几位同学都得真不错,不仅读的很流利,还很生动,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似乎看到故事中的几个人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请他们来好吗?
谁愿意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呢?(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
生表演
六、拓展
1.如果你是小青蛙你还会去问谁做什么事最快乐?如大公鸡、猫等。学生说一说2.你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为什么?(指名答)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帮助了别人,所以喜欢。3.你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吗?你快乐吗?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没错,只要我们多为别人着想,做自己能做的事,你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让我们再来读一遍青蛙妈妈的话:“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最快乐!”
语文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 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 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了冰透镜,点燃了火,课文表示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培养同学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并学习探险队员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 (四)、教学难点
1、年轻人是如何想出用冰取火的方法的。
2、冰透镜的取火原理。
二、 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讲,他们不了解凸透镜聚光的原理,所以要实现上述目标,俺觉得有几下几个困难:
1、同学能了解冰透镜的制作过程,但很难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以及用冰取火的原理。
2、用冰取火一事与探险队员的智慧之间有什么联系,同学只能说出个大概,但很难站在探险队员的角度,体会他的方法之妙,利用南极仅有的冰和阳光,就能取到火,将自身和队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三、 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这样的教材特点和同学的情况,俺再结合新的课程规范理念来谈谈教法与学法。
新的课程规范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俺采取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同学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所以,在上课的伊始,俺联系同学的生活实践与同学进行交流火有哪些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如何得到火?在同学充沛发表自身的见解之后,补充课题“用冰取火”,问问同学,用冰取火你们见过吗?今天,俺们就要来学习一篇用冰取火的课文,相信学完之后,大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二)、讨论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俺让小朋友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将自身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同学质疑问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深化同学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同学的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自身,而在于使同学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考虑,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干调动同学的内在动机,提高同学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冰取火?
在理解这一问题的时候,俺首先让同学抓住关键词句,自主寻找取火原因。再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零下20多度是怎样的感受,并补充关于南极气候的资料,从而进一步感悟天气的寒冷以及火对于他们的重要作用。原因不难理解,但是,小朋友们很难站在队员们的角度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机。所以,俺准备利用课件创设情景,让同学想象现在你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上,寒风向你扑来,你忍受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艰难地行走在茫茫冰原上,而偏偏这个时候,打火器却找不到了,现在,没有了火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俺觉得小朋友们通过充沛的想象和富于激情的表达,能拉近同学与探险队员的情感距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如何想出用冰取火的方法?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俺准备引导同学从年轻人的动作、神态中想象他的心理活动。例如:“望着茫茫的冰源”“久久地思索”等词,都能说明这名队员肯于动脑筋,能利用南极现有的唯一资源,冰和阳光,并将凸透镜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充沛说明了他的聪明与智慧。
3、怎样用冰取火?
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让同学通过合作,明确制作冰透镜的过程,并结合动词,说一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接着再引导同学抓住第7自然段了解队员的做法和等待过程中的焦急心情,体会队员们内心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取到火之后的兴奋、喜悦做好铺垫。 而取火原理又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俺准备利用课件演示,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引导,协助同学理解。
(四)、升华情感
火取到了,这时让小朋友们以探险队员的身份把最想说的话相互交流,并假设自身就是一名被救的队员,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对你的队友说些什么?
最后,再带着这样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这样的设计,既为同学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迁移
让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你或你周围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让小朋友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迪,体会用自身的智慧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 说板书
没有火: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取到火:欢呼、跳跃
板书的设计俺力求简洁、明快。通过重点词的出示,协助同学体会探险队员心情的变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