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结合自身感受,体会作者情感。
2.进行说说练习。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演示。
学具准备:树叶、红色彩笔、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想看看是什么吗?(课件演示出示一张红枫叶)
板书:贴图:(红枫叶)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用一个词来说说它的颜色?
(火红)板书:火红的。
师:齐读课题
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非常爱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二、初读课文:
师:读课文(自由读)
1、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生字。
2、师范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枫叶,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可以吗?
师:谁愿意评评老师的朗读?
三、细读课文:(小声自由读)
①读完课文:你认为这篇课文都写了枫叶的`什么呢?
②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学习第一段:(指读)
思: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寻找、走来走去、火红)
①用动作大字,什么叫寻找。
②仿走来走去说()来()去,并说一句话。
③用火红的()进行词语搭配。
师:火红的还可以来说什么呢?
师:小作者找到她想要的枫叶了吗?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
思:①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②理解然而一词的意思。
③读出小作者在不停地找的感情。(练读指名)
3.学习第三段(师读)
思:①你从老师的读中体会到了什么?(高兴)
②学生自由读。
③你还读出了什么?(枫叶的红,枫叶的样子)
板书:比()还红,比()还红。
四、进行说话练习:
补充A、比()还红。比()还红。
B、我找到一张结白的纸,它比()还白比()还白。
师:小作者找到枫叶干什么呢?
五、学习第四、五段(自由读)
师: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可以在九月十日说给老师听一听。
六、动手画: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还知道了什么呢?
师:我非常想看看文中的枫叶,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动笔画枫叶)
七、齐读全文(激情饱满的读课文)
八、动手拼一拼
用小组采集的树叶进行拼图并参观。
九、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小作者的带领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看到了小作者与老师之间深厚的感情,我也很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愿我们在校园的生活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板书:
火红的比( )还红比( )还红。
对老师
送给老师的爱。
语文教案 篇2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我国广大筑路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的精神。
(二)懂得本文在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三)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止、表情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意思选取材料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作者为何着力刻画成渝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先分析中间、后讲解两头的方法。
教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写作背影;二、分析全文结构;三、讲读课文中间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人们常将一条条重要的铁路干线比作一条条大动脉。同学们能说出你所知道的我国铁路主干线吗?(让学生回答)在这些铁路的建设过程当中,我国工人阶级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筑路工人辛勤劳动的一个小小画面。——《夜走灵官峡》。
二、介绍宝成铁路的有关情况。
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的宝鸡,南至四川的成都,与成渝铁路相连,是纵贯我国西部的运输大动脉。全长668。2公里,贯穿陕西、甘肃、四川三省19个市县。于1952年7月动工,1956年7月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这条工程非常艰巨,我国筑路工人在修筑这条铁路中创造了许多奇迹。开凿了300多条隧道,架设了900多座桥梁,16次穿过嘉陵江,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6700万立方米。灵官峡在陕西、甘肃交界处。打通灵官峡是宝成线上最艰巨的工程之一。
三、解题
提问:文章标题中的“夜”和“灵官峡”各指明了什么?“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归纳:“夜”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灵官峡”是事情发生的地点;“走”在这里是“通过”的.意思。文章的题目高度根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学生答)
杜鹏程(1921~1991),当代作家,陕西省韩城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yá hē biǎo xūntiǎn xī liang zǎi
山崖 傻呵呵 裱糊 熏舔 膝盖 打量 登载
juē tuóluó yì dǔn
噘着 驮骡 屹然 打盹
五、范读课文
六、讨论全文结构
教师:全文以“我”的行踪“走”——“难走”——“仍要走”贯空全文的,这是全文的叙事线索。请同学们按照这一线索给全文划分段落。
学生讨论。
提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走”——写灵官峡之险,突出工地的艰险及劳动的紧张场面。
第二部分(从“我肚里饿……”到“……不,哪个人都要守住康(岗)位。”):“难走”——写成渝及其父母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从“我把成渝紧紧抱起来……”到文末):“仍要走”——写“我”受到鼓舞继续赶路。
七、指导学习第二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这部分主要写了“我”与成渝的交谈,试说出他们共谈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他们共谈了三个方面的事。①成渝对“屋里没有人”的争辩;②成渝问“我”明天的天气情况;③“我”叫成渝上床睡觉,成渝坚持不肯去睡。
2.从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出成渝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教师边归纳边板书。
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止、表情等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
语言
举止
表情
结论:成渝是一个天真可爱、关心建设、坚守岗位的好孩子。
指名复述这部分内容。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并思考: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成渝的爸爸、妈妈劳动画面的?
②作者着力刻画成渝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对黄河灵魂精魄的赞美;激发热爱祖国之情。
知识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要求:
想像黄河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知道黄河魂指的是什么;通过语言文字想像黄河壶口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陕西的宜川,山西的吉县之间,黄河的河面从五百米以上的宽度猛然收缩为五十米左右,河水骤然落下。形成了万里黄河最壮观的瀑布――壶口瀑布。今天我们一块来欣赏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叫“壶口瀑布”而叫“黄河魂”呢?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适当批注
三、 自学自学生字新词
1、 读生字
2、 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理清层次结构。(小组讨论,全班发言)
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壶口瀑布的大名,如雷贯耳。但实际如何?作者存有疑虑。
第二到五自然段集中描写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气势。
第六、七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2、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内容(看录像或图片)
⑴请学生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我”来到壶口,感觉如何?
②你对壶口瀑布这一景观哪里最感兴趣,说说(自由发言)
点拨:在这几段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形象优美的.词语,而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把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比作千万条黄鳞巨龙把跌落深渊的水向上冲的样子比作强劲的龙卷风等等,读后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如身临其境。
⑵带感情读课文
3、 学习第三部分
⑴作者歌颂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精神?反复读第六自然段。自由发言,谈体会。
⑵为什么用黄河魂作题目?
老师归纳:壶口瀑布在黄河上,它的形成离不开黄河,离不开黄河的水,最主要的是壶口瀑布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精神、壮举和气概正是黄河水的灵魂的集中体现,这里的“魂”指的是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
⑶满怀感情读这部分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积累本课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提问的道理。
重点难点:
1、研读爱迪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句子。
2、理解爱迪生是个爱动脑筋、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提问的人。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说说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
2、谈话引入:小朋友,你知道爱迪生吗?爱迪生(1847-1931)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种,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他小时候的一件事。
3、板书课题:18 爱迪生孵小鸡
学习“孵”:齐读,读准字音。
换部首记住字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小组学习。
2、交流学习情况:
(1)小老师领读。
(2)交流:您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预设:“搂”换部首,“笃、嘘”加部首。)“
(3)开火车读读字词。
(4)在这篇课文中,有些字有两种读音,你都会读吗?
3、小组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1)指名交流
(2)集体读(已出示答案)
(3)教师引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
(引导学生可以在预习时查好资料,也可从妈妈的话中受到启发,整理成自己的话。)
答案:爱迪生五岁的时候看见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窝里有十多个蛋 ,他就去问妈妈,妈妈告诉他母鸡是在孵蛋 ,他便亲自 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学母鸡的样子孵小鸡。
三、巩固复习
1、开火车读词语。
孵蛋 着凉 暖和 邻居 傻劲 脑筋 蛋壳
2、重点指导字形:孵
左右结构,“卵”和“孚”要靠紧点,注意竖中线的笔画是“卵”的“横折钩”。
3、指名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 “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 静静(地)写字 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 满意(地)点头 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 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4、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
(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现在你明白了吧?
5、 小结归纳:
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它们的用法,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诀来帮助你们熟记三个“的”的正确使用方法: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经典】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