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 )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 ②庄严肃(穆) 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 ⑤举世(闻)名 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板书设计:
总:位置 、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 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示意图上标出故宫的主要建筑;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故宫博物院》。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PPT展示旅游路线图,总结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2.故宫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列数字。
二、 课文研读
(一)第三四段
1.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下面各句分别表现了故宫的什么特点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明确: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
建筑精美宏大壮丽 宏大壮丽
三、 重点研讨5-8自然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一)请大家齐读第5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太和殿的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词语。
2.本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
明确:
1.以红黄为主,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黄色代表雍容富贵,是皇权的体现;词语有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大柱、金锁窗、朱漆门
2.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从上到下
的空间顺序。
3. 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二)第6段
参观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观,接下来,作者的脚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
1.本段说明由外到内,外观着重描绘色彩,内景着重描绘什么呢?
2.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本段运用了很多方位词,请找出来。
3.本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1.着重描绘内部装饰,突出的特点是用“龙”做装饰。皇帝自命“真龙天子”,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也突出皇权的威严。
2. 介绍建筑物的特点,适合用空间顺序介绍,还要找准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景物也不同。本段有两个立足点,第一个是朱漆方台,方位词有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第二个立足点是雕金蟠龙,方位词有周围、下面。
3.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各种各样的龙的造型的,具体来说是由外到内、由中间到两旁、由上到下。如果没有这些方位词,这些景物的布置就会显得混乱,如果调换方位词顺序,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因此,我们在介绍景观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
4.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朱漆方台上雕龙宝座、雕龙屏、盘龙金柱,中央藻井上雕金盘龙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表现出太和殿内饰的庄严富丽,更容易理解;本段的摹状貌描写殿内龙的各种各样的造型姿态,显得更加直观形象。
(三)第七八段
1.太和殿位置在哪里?用途是什么?
2.第八段提到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
1.位置:中轴线上; 用途:举行重大典礼
2.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
3.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四)浏览9、10段,欣赏图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
明确:中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试。
(五)第12-15段
1.作者介绍了内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
2.与前三殿相比,后三宫有什么不同?这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仿佛进入苏州园林的是故宫的哪处建筑?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1. 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批奏章,见外国使节;交泰殿——存放玉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地方。
此三大宫合称为“后三宫”。
2. 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 御花园;打比方。
(六)第15段
文章最后一段为全文作总结,找找看:写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的句子在哪里?齐读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课堂小结:
课文的赏析在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对故宫应该都有了个整体把握,以后有机会和亲朋好友去游览故宫的话,你就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来当导游吧”!
三、知识巩固
1.说明对象、类型、特点、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类型——事物说明文
说明特点——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说明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有南往北的空间顺序
2.说明方法:
分类别: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使文章层次分明。
列数字: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说明御花园建筑之多。
作比较:如“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如“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
举例子、摹状貌:如“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
四、文本延伸
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找好立足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试着写一篇小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学校,注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字数在3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3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
教学目标:
本课是前苏联作家的'作品。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读通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第一课时花了大量的精力通……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趣的现象。交流时说的同学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表达流利,听的同学要认……
识字学词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分角色表演
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此ppt多媒体课件总共16页,请往下拉点……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
教学目标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检查预习
(略)
四、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五、问题研讨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六、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布置作业: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写15课的《随堂检测》。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我们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学习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引起对网络和现代科技的兴趣,同时体会文中描写情绪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信息、网络、遍布、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米老鼠、赞叹、敞开、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体会网络的神奇。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情绪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的路”,(学生边看边说)路有很多种,我们今天再认识一种新的“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中的“信息高速路”为什么加了引号?(不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路,而是指电脑网络)
4.同学们,你们平时跟电脑打过交道吗?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信息高速路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注意翘舌音:“鼠”“敞”。 “恋”的读音是liàn,不读niàn。
(2)同桌互相检查,看看拼音是否标注正确。
(3)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过渡:生字我们都认识了,下面我就来学习课文。
三、细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第一自然段
1.文中的“我”家里能上网了,我的表现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的?
2.指名读。
3.齐读,体会“我”的心情。
(二)第二自然段
1.这是作者家第一次上网,他都了解了关于网络的哪些知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来。
2.全班交流
(1)学生汇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电脑网络。
出示: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一起。
a.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作者把电脑网络比作一个遍布全球的巨大蜘蛛网,你们能理解吗?(学生说)
b.为了让大家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老师把这个蜘蛛网图给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演示配音蛛网图)
c.谁想来谈谈感受?(我觉得网络真了不起)那你们能用了不起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吗?(学生齐读)
(2)难怪小作者说,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随时可以交流,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出示)
a.小村庄有什么特点?
b.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网络使世界各地的人没有了距离,身在家中却可广泛联系。)
(3)这样神奇的信息高速路,我们能在上面干些什么呢?
(可以查阅信息,可以用自己的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可以参加网络购物
拍卖等活动。)
师相机板书: 查阅信息
发送电子邮件
网上购物
(三)学习第三~五自然段
1.“我”听到电脑网络的这些用途,反应是什么?怎么做的?默读第三~五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2.全班交流
(1)学习第三自然段。
a. “我”听到电脑网络的这些用途,是怎么做的?
b.“我”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c.大家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网时的感受吗?(自由分享)
d.有感情的读,体会“我”的心情。
(2)学习第四自然段。
a. “我”还上网做了什么?(有( ),有( ),有( ),还有( ))
b. “应有尽有”是什么意思?
c.省略号起什么作用?体会网络中内容的丰富与网络的神奇。
d.“我”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出示: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向我敞开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抓住两个“一下子”领会网络的快捷方便,从网络的广泛联系领会“地球变小”,从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领会“知识的大门敞开”。)
(3)学习第五自然段。
a. “我”还上网做了什么?(发邮件)
b.电子邮件有哪些优点?(便捷、快速、节约纸张、保护环境)
c.你发过电子邮件吗?谈一谈感受。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网络的用途以及它的方便,快捷。有句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亲身体验了,上网了就不想离开了,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 网络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它的用途广泛,也很神奇,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它,正像爸爸说的那样:“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点点,网络还有很多很多用处呢!”
(1)出示: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点点,网络还有很多很多用处呢!
(2)谁愿意以一个小电脑专家的身份来给大家介绍电脑网络的其他用途。
(3)小结:老师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有机会的话,更多地去了解,去感受,去体验网络的更多的'功能。
四、拓展延伸
1.大家通过学这篇有什么收获吗?
2.同学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科技正在以你所预料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希望大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去探知科学更神奇的领域,去发现世界的神奇奥秘。
板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查阅信息
电脑网络 发送电子邮件 神奇
网上购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学习了这篇,现在大家谁来说说,讲了什么?(电脑的用途,“我”的第一次上网做了什么事?)
2.过渡: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那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注意翘舌音:“鼠”“敞”。 “恋”的读音是liàn,不读niàn。
过渡:大家不仅字音读的准确,而且读得也流利,现在看一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字呢?(分析难记的字)
2.识记字形
(1)让学生说出难记的字,全班讨论。
(2)全班交流(写出难记的字的方法)
3.书写指导
(1)指出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盯”“眯”的左半部分是“目”。
“秒”的左半部“禾”的最后一笔是点。
“警”的下半部“言”的第一横最长。
“恋”的上半部不是“亦”,笔顺。
“鼠”的笔顺。
“览”的下半部是“见”,区别于“贤”。
(2)教师范写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都上网吧,我们交流一下上网的收获。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丰富我们知识的同时,有没有给我带来危害?
3.总结:同学们,“国际互联网”的知识十分丰富,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带来的好处说不完;当然,网络也有它的害处。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正确使用“国际互联网”,让它为我们发挥有益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做基础训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一类生字,认识7个二类生字;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3.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悟到一串音符的快乐,使学生体会快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感受小音符们为老奶奶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一段欢快的音乐,课件。
四、教学时数:三课时
五、基础知识:
1.生字:
搞:gǎo(搞鬼
搞活
搞通)
做;干;从事。搞建设、搞生产
设法获得;弄。搞到、搞清
整治人,使吃苦头。
盘:pn(键盘、盘查、盘剥)
有10个意思,常用的有:
古代盥洗用具的一种;
盘子。托盘
形状或功能像盘子的东西。磨盘
算盘
字盘
棋盘
地盘
指商品行情。开盘
收盘
平盘
回旋地绕。盘旋
量词。一盘磨
弹:tn(弹出、弹唱、弹力)
由于一物的弹性作用是另一物射出去。
利用机械使纤维变得松软。弹棉花
弹羊毛
一个指头被另一个指头压住,然后用力争开,借这个力量触物使动。
用手指、器具拨弄或敲打,使物体振动。弹琴
有弹性。弹簧
抨击。讥弹
弹劾
联:lin(串联、联系、联想)
联结;联合。联盟
对联。春联
挽联
烁:shu(闪烁、烁烁)光亮的样子。
悉:xī(熟悉、悉数、悉心)
全;尽。悉心
悉力
悉听君便
知道。
柔:ru(轻柔、温柔、柔道)
软。柔软
柔韧
柔嫩
使便软。柔麻
柔和(跟‘刚’相对)。
姓
寂:j(寂寞、寂静、沉寂)
寂静。沉寂
寂寥
万籁俱寂
寂寞。
寞:m(寂寞、落寞)安静;冷落。
2.区别字:
搞(搞鬼)
悉(熟悉)
稿(稿纸)
息(休息)
3.多音字:
tn
(弹跳)
弹
dn
(子弹)
4.近义词:
孤独——寂寞
5、解词:
深情:深厚的.感情。
思念:想念。
晶莹:光亮而透明。草上的露珠晶莹而发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识记本课的一类正字,认识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一串快乐的音符》,你们知道什么是音符吗?(乐谱中表示音长或音高的符号)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文章当中认识这串快乐的音符。
二、学生自由读,解决文中陌生或不理解的词语。
三、对照生字表,迅速画出本课的一、二类生字,并读一读生字所在的句子。
四、学习本课的一类生字。
五、认读二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感悟一串音符的快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对于这个课题老师有三种读法,我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师读)如果我要突出小音符的快乐,应该怎么读呢?(指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课题)
二、感情朗读,感受快乐。
1.小音符真的快乐吗?它的快乐表现在哪儿呢?上节课,你们已经读了课文,老师还让你们在文中找一找表现小音符快乐的语句,你们找到了吗?(找到了)谁能说一说?(指生说)
老师把同学们找的句子,整理了一下,打在了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往前看。
2.读中体会重点段。
3.出示:(5—8自然段)
(1)你们把表现小音符快乐的句子都找出来,你们能不能把它的快乐再读出来,再讲出来呢?练习读这段话,你想怎么读才能表现小音符的快乐呢?
(2)指读。(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你想读哪一句都以,谁愿意来试试)
(3)相机指导朗读。
[第一句:小音符多可爱呀!它们像快乐的小伙伴一样,手拉着手轻快、自由地在田野上奔跑着。怎么读?(你读得真好!刚刚我们听到了一个小音符在歌唱,是独奏,现在我们要个合奏,请全体小音符手拉起手,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第二、三句:小鸟的歌声很清脆、动听,小溪的流水声很深沉、美妙。可它们的歌声都没有小音符的歌声那样好听、充满深情。怎么读才能感受到小音符的歌比它们的歌都好听呢?
第四、五句: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一下小音符快乐奔跑的情景。要给别人留有想象的空间,所以要稍稍停顿一会儿。再读一下句话。
4.师用语言过渡:小音符的快乐你们感受到了,老师也感受到了,围绕小音符的快乐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这个感人的故事?
三、创编故事,理解课文。
1.听完这个故事让你感动了吗?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呢?((1)在文中有没有这句话,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2)你认为文中的这位老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学们体会得这样深,你们想不想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那好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重新演译这个感人的故事,讲一进不同版本的《一串快乐的音符》。你讲的这个故事,可以和原文一样,也可以有自己的创造和理解;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讲。给同学们2分钟的准备时间)
3.指生讲故事。评一评。(感人之处)
4.师总结:时间的关系故事就先讲到这。让我们静下心来,静静地想一想,文题是《一串快乐的音符》,当你讲完这个感人的故事时,你想想:它仅仅是一串快乐的音符吗?它还会是一串什么样的音符呢?让我们来赞美赞美它!(这是一串的音符。师相机板书:善解人意、助人为乐、充满爱心、)
四、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此时,你想对小音符说点什么呢?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语文教案 篇7
将心比心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学习准备:字词卡片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 四人小组的同学轮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 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 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母亲又是怎样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5学习第三小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么?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 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 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 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 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 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作文
一、词语盘点
1 学生自读。
2 同桌互查。
3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 记记写写。
二 日积月累
1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 逐句自读。
3 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 教师释疑。
5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 自读。
3 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