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7 09:00: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通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8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快向上升的过程。)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或短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5)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日出时

  雄伟壮丽

  1.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课堂中,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时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议从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等方面来想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7个生字。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引导学生模仿罗斯福先生的语言风格,朗读他的两次语言描写,体会他表达的意思以及罗斯福先生坦诚、诙谐的性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在上一节课《美丽的集邮册》中,我们共同感受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邮票是一门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花鸟虫鱼、湖光山色、历史文物、名人风采、无所不及。正因为邮票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因而好多人把收集邮票作为自己的爱好。今天,我们就去探访一位集邮爱好者,他就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板书:罗斯福集邮)并介绍有关罗斯福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哦那个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画出有关的语句。

  a、集邮对罗斯福有什么帮助?还有谁想交流其他方面?

  (板书:收集整理)

  b、你从罗斯福收集、整理邮票的方式上能体会到什么?

  c、罗斯福在普及邮票上采取了哪些措施?(随机板书:普及邮票)。

  2、 曾经有一张邮票图稿上的人物画像和罗斯福很像,罗斯福建议设计者做了修改,从这一处小小的改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罗斯福推广集邮的目的是单纯的,是为了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3、 一枚枚五彩斑斓的邮票,令罗斯福受益匪浅,他在集邮中有什么体会?

  谁能模仿罗斯福的语言来读一读罗斯福的话?你从他的话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坦诚、谐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邮票是时代的一扇窗口,集邮可以培养我们健康的生活情趣,拓展我们的视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你印象中的罗斯福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了解了罗斯福在集邮中的收获与付出,你明白了什么?

  咱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总分总)

  写罗斯福怎样集邮的这四件事,你发现了什么?

  (每段都有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样才能使文章具体,整篇文章才不空洞,才使得我们对罗斯福和他的业余爱好有了一个很深的了解,我们在今后习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三、畅言收获,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你还搜集了哪些有关罗斯福与集邮的资料?一起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四、布置作业。

  收集一 些自己喜欢的邮票。

  板书设计:

  写诗歌生字。

  复习生板书 复习字

  罗斯福集邮

  (1—2) 集 (坚持;来源)

  (3-4) 宣传、捐献、过问

  ( 5-6) 受益、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谈话:俺们昨天已经是朋友了,你们这个班是个充溢自信的班级,你看他们的眼睛大大的,腰板挺得直直的。(生眼睛睁大,腰挺直)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上课。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俺不太喜欢这种称谓。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师:好,小朋友们,咱们今天学习一个新的课文,齐读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俺们一起去看看吧!

  放录像:小村庄原来的面貌。

  师:这就是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一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浓浓的绿荫之中,就是这美丽的小村庄。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就在课文里呢!请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讲了什么故事呢?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认识。

  师:俺们把生字都勾划出来,和同桌读。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读给同桌听,赶快行动。

  生读。

  师:不少小朋友都划好了,别忘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啊。都读好了吗?回答俺的问题时声音要大一点。刚才,俺发现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出示词语:斧头。

  指名读。

  师:请大家跟着他读。下一个──

  生:盖房。

  师:会读的一起读这个词。这个词可不好读,读什么?

  生读:造犁。

  师:俺不喜欢你们齐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非常好,平翘舌都读得很准。咱们城市的小朋友没见过犁,俺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词,一起读。

  生读:造犁。

  师:下面这个词又不好念。

  生读:裸露。

  师:是这样读吗?你来读。谁来教他读。

  生教读。

  师:大家一起读这个词。

  生读。

  师:下面一个词谁愿意读。

  生:柴烟。

  开小火车读。

  不时 减少 扩大 家具 随着 冒出柴烟

  师:真不愧是火车头,读了两个词都读对了。刚才有个生字,大家可要注意,睁大眼睛看清楚了,出示:冒出

  师:谁来提醒大家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千万不要把上面的日字写成目字。

  师:是日字吗?

  生:不是。

  生:上面那个日字下边不用封口。

  师:日字是扁的吗?

  生:不是。

  师:这个字写时注意什么?

  生:下边的`目字要写得窄窄的。

  师:再仔细看,第三笔和第四笔写时注意什么。俺在黑板上写,你们在本子上写。你写一个不满意就再写一个。

  指导书写。

  投影出示同学写的生字。

  师:好了,咱们继续往下读。你会读你要抢着读。

  抢读:洪水何处包括……

  师:真不简单,全都读对了,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了不起!这回再读课文俺们就不怕了。读课文,待会儿选择你最熟的段落,读给每个老师听。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来,俺们男女生赛读。

  女生读。

  师:咱们女小朋友读得真好。来,男小朋友读。

  男生读。

  师:咱们男女同学都读得很好,俺们一起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

  师:俺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听第六自然段了。来,俺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

  师:指的是哪些东西呀,爱读书的小朋友,细心的小朋友赶快在书中找答案。

  生:指那个小村庄,外面下着雨,下了五天五夜,把小村庄没了。

  师:他说小村庄没了,谁来补充,所以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哪些?

  生:这些房子和树木都被树木冲走了。

  师:你是说用斧头砍下的树变成了房子。

  生:就是砍下的树家具都被冲走了。

  师: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那些靠斧头得到的东西,包括这个小村庄都没有了,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小村庄啊,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的脑子里有什么问题吗?

  生: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冲走?

  师:你善于提问题,是聪明的小朋友。

  生:树木减少会造成如此恶劣的环境吗?

  师:你很会提问题,说明你认真读书了。俺觉得刚才那个小朋友提得问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这个问题俺们仔细读课文就可以知道,大家仔细读课文,把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开始!

  生读。

  师:好,不少小朋友已经找到答案。下面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师:因为什么呀!

  生:他们把树都砍掉了,所以得到了惩办。

  生:他们把树砍掉了,变成一片草地所以得到了处分。

  师:说得真好,把书中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棵棵?是吗?看看。

  生:不是,二三棵,五六棵。

  师:家家都这样砍行吗?

  生:不行。

  师:村子的人们砍树砍得特别多。是数量多(板书:数量多)太不像话了,砍那么多树,行吗?一年年一代代,可见他们砍树的时间怎么样?

  生:很长。

  师:这样不停的吹下去,土地就怎样──

  生:裸露。

  师:一起看看这。

  出示:山坡上的树不时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时扩大。(板书:裸露)

  师: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土地在悄悄地变化。

  师:树砍了,土地变化了,小村庄就没了吗?你说。

  生:因为盖房。

  师:还有吗?

  生:把树全砍了。假如有树,小村庄就不会被冲走了。

  师:第几自然段写的是小村庄被冲走了。

  生:第五自然段。

  师:一起读,让俺们一起感受那洪水中的小村庄。

  生齐读。

  师:俺们一起来看看。

  放录像:倒霉降临到那曾经美丽的小村庄。滚滚洪水(课件临时有点问题,没能放完。)

  师:遗憾的是俺们没有看到那洪水中飘摇的小村庄,俺们只能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读。

  师: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再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美的小村庄啊,就这样被洪水卷走,什么都没有了。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

  生:小村庄就这样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来说。

  生:俺觉得小村庄这样做对环境很不好。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俺心里不好受。

  师:读出你的心里感受,读吧。

  生读。

  师:请坐,想读的一起读,读出你们各自的感受。

  生齐读。

  师:亲爱的小朋友,先前那个小村庄的故事结果是那么令人遗憾,引人痛惜,但给人们留下的是更深的考虑,俺们下节课再考虑,好吗?下节课老师要检查你们课外搜集的环保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

  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朋友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略)

语文教案 篇5

  【预习要求】

  1.读一读,写一写: 恬静、 凝重 、播种、 种苗、 惬意、 湛蓝、

  前赴后继、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锲而不舍

  2.写出近义词:凝重( ) 恬静( )惬意( )平添( )

  3.理解下列词语:前赴后继、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锲而不舍

  4.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把读得不顺畅的句子、段落和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5.根据要求摘录下列语句,想想一年四季的大海都有什么特点?

  冬天的海浪:

  春天的海水:

  夏天的海面:

  秋天的海水:

  家庭作业

  第一课时

  1.抄写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

  3.仿照例句写话。

  例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 夏晚的夜空),是( ),是( ),是( )。

  ( ),是( ),是( ),是( )。

  第二课时

  基础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课文以总分总的.顺序描述了烟台的海冬天( ),春天( ),夏天( ),秋天( ),以及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的( ),表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3.请积累文中描写人的语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冬天的游客:

  春天的渔民:

  夏天的游人:

  秋天的渔家:

  这样写的好处:

  选择题

  1.请你当小导游介绍烟台的海。

  2.观察我们的学校,选择校园一个季节的景色选词写下来。(春意盎然 破土而出 烈日当空 追逐嬉戏 郁郁葱葱 秋风送爽 寒风凛冽 阳光明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

  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掌握关键字、词。

  ③背诵此文。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学具

  教具:自制CAI光盘,课文放大彩图,生字卡片,画有小鱼、荷叶、东南西北图案的头饰。 学具: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CAI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学习生字

  1. 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 “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 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5)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四、精读课文

  1. 学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学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南、西、北,并让学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描述鱼儿在莲叶间游玩的欢快情景。

  教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小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五、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六、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

  4个同学戴着东、南、西、北的头饰扮演东、南、西、北,3个同学戴着小鱼的头饰扮演小鱼,6个同学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

  七、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语文教案8篇【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8篇【通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8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快向上升的过程。)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或短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5)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日出时

  雄伟壮丽

  1.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课堂中,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时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议从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等方面来想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7个生字。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引导学生模仿罗斯福先生的语言风格,朗读他的两次语言描写,体会他表达的意思以及罗斯福先生坦诚、诙谐的性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在上一节课《美丽的集邮册》中,我们共同感受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邮票是一门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花鸟虫鱼、湖光山色、历史文物、名人风采、无所不及。正因为邮票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因而好多人把收集邮票作为自己的爱好。今天,我们就去探访一位集邮爱好者,他就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板书:罗斯福集邮)并介绍有关罗斯福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哦那个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画出有关的语句。

  a、集邮对罗斯福有什么帮助?还有谁想交流其他方面?

  (板书:收集整理)

  b、你从罗斯福收集、整理邮票的方式上能体会到什么?

  c、罗斯福在普及邮票上采取了哪些措施?(随机板书:普及邮票)。

  2、 曾经有一张邮票图稿上的人物画像和罗斯福很像,罗斯福建议设计者做了修改,从这一处小小的改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罗斯福推广集邮的目的是单纯的,是为了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3、 一枚枚五彩斑斓的邮票,令罗斯福受益匪浅,他在集邮中有什么体会?

  谁能模仿罗斯福的语言来读一读罗斯福的话?你从他的话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坦诚、谐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邮票是时代的一扇窗口,集邮可以培养我们健康的生活情趣,拓展我们的视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你印象中的罗斯福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了解了罗斯福在集邮中的收获与付出,你明白了什么?

  咱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总分总)

  写罗斯福怎样集邮的这四件事,你发现了什么?

  (每段都有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样才能使文章具体,整篇文章才不空洞,才使得我们对罗斯福和他的业余爱好有了一个很深的了解,我们在今后习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三、畅言收获,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你还搜集了哪些有关罗斯福与集邮的资料?一起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四、布置作业。

  收集一 些自己喜欢的邮票。

  板书设计:

  写诗歌生字。

  复习生板书 复习字

  罗斯福集邮

  (1—2) 集 (坚持;来源)

  (3-4) 宣传、捐献、过问

  ( 5-6) 受益、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谈话:俺们昨天已经是朋友了,你们这个班是个充溢自信的班级,你看他们的眼睛大大的,腰板挺得直直的。(生眼睛睁大,腰挺直)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上课。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俺不太喜欢这种称谓。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师:好,小朋友们,咱们今天学习一个新的课文,齐读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俺们一起去看看吧!

  放录像:小村庄原来的面貌。

  师:这就是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一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浓浓的绿荫之中,就是这美丽的小村庄。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就在课文里呢!请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讲了什么故事呢?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认识。

  师:俺们把生字都勾划出来,和同桌读。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读给同桌听,赶快行动。

  生读。

  师:不少小朋友都划好了,别忘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啊。都读好了吗?回答俺的问题时声音要大一点。刚才,俺发现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出示词语:斧头。

  指名读。

  师:请大家跟着他读。下一个──

  生:盖房。

  师:会读的一起读这个词。这个词可不好读,读什么?

  生读:造犁。

  师:俺不喜欢你们齐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非常好,平翘舌都读得很准。咱们城市的小朋友没见过犁,俺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词,一起读。

  生读:造犁。

  师:下面这个词又不好念。

  生读:裸露。

  师:是这样读吗?你来读。谁来教他读。

  生教读。

  师:大家一起读这个词。

  生读。

  师:下面一个词谁愿意读。

  生:柴烟。

  开小火车读。

  不时 减少 扩大 家具 随着 冒出柴烟

  师:真不愧是火车头,读了两个词都读对了。刚才有个生字,大家可要注意,睁大眼睛看清楚了,出示:冒出

  师:谁来提醒大家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千万不要把上面的日字写成目字。

  师:是日字吗?

  生:不是。

  生:上面那个日字下边不用封口。

  师:日字是扁的吗?

  生:不是。

  师:这个字写时注意什么?

  生:下边的`目字要写得窄窄的。

  师:再仔细看,第三笔和第四笔写时注意什么。俺在黑板上写,你们在本子上写。你写一个不满意就再写一个。

  指导书写。

  投影出示同学写的生字。

  师:好了,咱们继续往下读。你会读你要抢着读。

  抢读:洪水何处包括……

  师:真不简单,全都读对了,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了不起!这回再读课文俺们就不怕了。读课文,待会儿选择你最熟的段落,读给每个老师听。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来,俺们男女生赛读。

  女生读。

  师:咱们女小朋友读得真好。来,男小朋友读。

  男生读。

  师:咱们男女同学都读得很好,俺们一起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

  师:俺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听第六自然段了。来,俺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

  师:指的是哪些东西呀,爱读书的小朋友,细心的小朋友赶快在书中找答案。

  生:指那个小村庄,外面下着雨,下了五天五夜,把小村庄没了。

  师:他说小村庄没了,谁来补充,所以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哪些?

  生:这些房子和树木都被树木冲走了。

  师:你是说用斧头砍下的树变成了房子。

  生:就是砍下的树家具都被冲走了。

  师: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那些靠斧头得到的东西,包括这个小村庄都没有了,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小村庄啊,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的脑子里有什么问题吗?

  生: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冲走?

  师:你善于提问题,是聪明的小朋友。

  生:树木减少会造成如此恶劣的环境吗?

  师:你很会提问题,说明你认真读书了。俺觉得刚才那个小朋友提得问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这个问题俺们仔细读课文就可以知道,大家仔细读课文,把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开始!

  生读。

  师:好,不少小朋友已经找到答案。下面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师:因为什么呀!

  生:他们把树都砍掉了,所以得到了惩办。

  生:他们把树砍掉了,变成一片草地所以得到了处分。

  师:说得真好,把书中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棵棵?是吗?看看。

  生:不是,二三棵,五六棵。

  师:家家都这样砍行吗?

  生:不行。

  师:村子的人们砍树砍得特别多。是数量多(板书:数量多)太不像话了,砍那么多树,行吗?一年年一代代,可见他们砍树的时间怎么样?

  生:很长。

  师:这样不停的吹下去,土地就怎样──

  生:裸露。

  师:一起看看这。

  出示:山坡上的树不时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时扩大。(板书:裸露)

  师: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土地在悄悄地变化。

  师:树砍了,土地变化了,小村庄就没了吗?你说。

  生:因为盖房。

  师:还有吗?

  生:把树全砍了。假如有树,小村庄就不会被冲走了。

  师:第几自然段写的是小村庄被冲走了。

  生:第五自然段。

  师:一起读,让俺们一起感受那洪水中的小村庄。

  生齐读。

  师:俺们一起来看看。

  放录像:倒霉降临到那曾经美丽的小村庄。滚滚洪水(课件临时有点问题,没能放完。)

  师:遗憾的是俺们没有看到那洪水中飘摇的小村庄,俺们只能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读。

  师: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再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美的小村庄啊,就这样被洪水卷走,什么都没有了。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

  生:小村庄就这样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来说。

  生:俺觉得小村庄这样做对环境很不好。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俺心里不好受。

  师:读出你的心里感受,读吧。

  生读。

  师:请坐,想读的一起读,读出你们各自的感受。

  生齐读。

  师:亲爱的小朋友,先前那个小村庄的故事结果是那么令人遗憾,引人痛惜,但给人们留下的是更深的考虑,俺们下节课再考虑,好吗?下节课老师要检查你们课外搜集的环保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

  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朋友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略)

语文教案 篇5

  【预习要求】

  1.读一读,写一写: 恬静、 凝重 、播种、 种苗、 惬意、 湛蓝、

  前赴后继、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锲而不舍

  2.写出近义词:凝重( ) 恬静( )惬意( )平添( )

  3.理解下列词语:前赴后继、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锲而不舍

  4.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把读得不顺畅的句子、段落和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5.根据要求摘录下列语句,想想一年四季的大海都有什么特点?

  冬天的海浪:

  春天的海水:

  夏天的海面:

  秋天的海水:

  家庭作业

  第一课时

  1.抄写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

  3.仿照例句写话。

  例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 夏晚的夜空),是( ),是( ),是( )。

  ( ),是( ),是( ),是( )。

  第二课时

  基础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课文以总分总的.顺序描述了烟台的海冬天( ),春天( ),夏天( ),秋天( ),以及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的( ),表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3.请积累文中描写人的语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冬天的游客:

  春天的渔民:

  夏天的游人:

  秋天的渔家:

  这样写的好处:

  选择题

  1.请你当小导游介绍烟台的海。

  2.观察我们的学校,选择校园一个季节的景色选词写下来。(春意盎然 破土而出 烈日当空 追逐嬉戏 郁郁葱葱 秋风送爽 寒风凛冽 阳光明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

  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掌握关键字、词。

  ③背诵此文。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学具

  教具:自制CAI光盘,课文放大彩图,生字卡片,画有小鱼、荷叶、东南西北图案的头饰。 学具: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CAI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学习生字

  1. 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 “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 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5)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四、精读课文

  1. 学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学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南、西、北,并让学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描述鱼儿在莲叶间游玩的欢快情景。

  教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小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五、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六、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

  4个同学戴着东、南、西、北的头饰扮演东、南、西、北,3个同学戴着小鱼的头饰扮演小鱼,6个同学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

  七、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