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1 10:45:34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

  境,充分展开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引领学生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本。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的爱鸟、知鸟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以及父亲为什么快活。

  教学准备:

  1、本课的生字卡片若干。

  2、课前搜集关于鸟的知识资料。

  3、将父亲说鸟的句子做成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小鸟吗?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课文。(板题:29、父亲和鸟)

  2、指名读、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刚才的这些问题,答案在课文里,请大家赶快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和序号。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把它画下来。(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学生字,交流反馈:

  ▲师:你以为哪个句子生字比较多的,难读的,找出来。

  学生举例,师相机通过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如下:

  A、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B、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水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C、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师:谁能把这些句子读好?自由读一读,指名读,正音。

  这些句子中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现在生字宝宝从句子中走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它吗?(课件隐去句子,将生字留在屏幕上,排列整齐。)

  指名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生字及词语,交流识字方法。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提示特殊音节嗯的读法。

  ▲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

  重点指导观察味、喜、并、重、群这几个字中横的变化,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

  2、学生逐段读课文(指名读,再次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

  求读得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2、童年的一天清晨,这位父亲和他的孩子在一片树林里进行着一段关于鸟的对话。想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主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父亲和鸟。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父亲很了解鸟、父亲很爱鸟、黎明时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二、朗读感悟。

  师:大家说的这些关于鸟的情况都是谁告诉你们的?(父亲说的)那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父亲是怎么说鸟的。

  1、生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父亲说鸟的句子。

  2、交流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随机点击,出示父亲的话。

  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

  “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3、师:咱们把父亲说鸟的这些句子连起来自由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生分小组学习,说说自己的体会。(父亲很善于观察鸟,很了解鸟……)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1-12自然段。

  结合学生的体会,相机出示句子:“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是最快活。

  ▲师:什么时候鸟最快活?这时候还有谁最快活?快活什么?

  (鸟快活、树林快活、父亲快活、“我”快活、还有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很快活……)

  [出示课件:茂密的树林中藏着许多鸟,黎明时开始出来活动。]

  ▲ 师:你们听,鸟儿正在唱歌呢?如果你是这林中的一只小鸟,想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这森林中的小动物,又会说些什么?(启发想象,发散思维)

  ▲ 师:“我”快活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很快活?你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爱鸟、护鸟的人)理解句子: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 指名用“快活”说一句话

  小结:从父亲说的每一句话的字里行间,都凝聚着父亲对鸟的深深的爱,他对鸟的了解之深,就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就像一家人。

  5、指导朗读父亲的话,读出父亲和鸟、爱鸟的语气。

  A、师生合作读,生读父亲的话,师读文中“我”的语言。

  B、 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分配读,男女生齐读(读全文)

  6、读到这,你想对这位父亲说什么?(你真是鸟的朋友阿!你简直是一个鸟类专家……我要象你一样保护小鸟,不让猎人打它们……)

  小结:在父亲的熏陶和感染下,“我”也成了一个爱鸟、护鸟的人。

  三、拓展延伸。

  ▲ 师:老师相信,小朋友也愿意象这对父子一样成为鸟的好朋友。把你们从课外查找的关于鸟的知识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你又结识了哪些鸟类朋友。(学生分小组交流展示)

  ▲ 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有许多小鸟和其它小动物们的生命受到人类的危胁,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对于这些无知的捕猎者,你想说什么时候吗?(每人写句广告词)让我们象课文中的父子俩一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学们,请记住:“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板书: 29、父亲和鸟

  知鸟 爱鸟

  (………………) 学生写的广告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冰心及其代表作品。

  2.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印象深刻的语句,感受作者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引起读书的兴趣,能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

  2.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冰心极其作品的资料。

  2、摘录有关读书或书的名言。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名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忆读书》。

  二、初步读文 理解课文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有关书或读书的名言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 歌德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马克思

  2、作家作品介绍:

  3.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指名读文,思考冰心奶奶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请默课文,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上一节课的作业情况:

  同学汇报:(1)按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冰心的《忆读书》,感受读书带给人的美好。

  三、深入读文,品味语言

  1.冰心奶奶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作者认为读书好表现在哪?

  读好书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读书有这么多好处,所以作者一谈到读书,话就多了! 朗读第1段,思考文中关联词一就的表达效果。

  读好书

  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

  读好书

  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

  3.文中还有一句能表达作者读书情感的句子?(我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的读书经历、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四、总结提升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所以,我们要:(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

  只有:(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才能感受到(生齐读)读书好。

  附:板书设计

  忆读书

  冰心

  能感染人、陶冶人

  、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可以简介作者来导人,也可引用名言导人,如:—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爱默生。他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的一篇文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l。)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3、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读准下列字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翌日(yì)彗星(huì)

  宽宥(yu)弥补(mí)臆度(yì)窒息(zhì)

  (先指同学读,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记住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这个事例好处是: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3、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二段是记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明确:(开放性题目,说出一点即可。)

  5、研读赏析“另外有一次……铁簧片”这一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①选段中写了哪些乐音?发声原理有何变化?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

  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②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③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会讲述黑板跑了这个故事。

  学会默读课文(动嘴,不动声)。

  教学难点:

  课题上,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指什么;

  通过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有关安培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1板书:14

  黑板跑了

  学生齐读课题

  2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1自读

  要求:准字音,通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检查

  安培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

  聚精会神

  思考

  计算

  演算

  竖着

  粉笔

  移动

  掏出

  开始

  结果

  车厢

  热闹

  准备

  继续

  车辆

  只顾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默读课文

  做到:动眼(拼音和字一目双行)、动脑、不动声。(教师检查)

  4分段指名读全课文

  5齐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交流

  三学习生字:数搞考始计

  1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

  四讨论理解课文

  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请找出来读一读。

  1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相机圈出: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什么事?

  讨论;

  对,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是黑板。所以,课题黑板跑了,其实是------------跑了。所以课题上加了引号。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的哪些句子能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的的确确非常专心。

  2学习二--五段

  分小组讨论,找出句子读一读。(在课文的第二--五段中)

  全班交流讨论,并随机指导朗读。

  安培这样专心,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叫---------聚精会神

  陆老师还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全神贯注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

  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

  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

  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相关阅读】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14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联系课文读懂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14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联系课文读懂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n巴,今天我们就一同看一看其中一个精彩的故事——三借芭蕉扇。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

  2、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反馈。

  A读音

  “蹬“是后鼻音,“抹”是多音字

  B字形

  蹬捶抹这三个字要注意。

  C开火车读——齐读——同座位互相读,互相正音。

  D指名读,师生评议。

  4、理清文章层次

  根据孙武空三借芭蕉扇,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学生讨论

  反馈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描红和临写。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孙悟空“一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你体会到铁扇公主是个怎么样的人?

  (蛮不讲理)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第一次借芭蕉扇的结果怎么样?

  (铁扇公主借了一把假扇子,孙悟空被骗了)

  指导朗读

  2、自渎孙悟空“二借”芭蕉扇。

  A读后同座位互相说一说这一段的故事,注意用上文章中好的词语,在说对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B学生自己读,交流。

  C反馈,表演。

  3、自读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铁扇公主为什么“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

  三、回顾全文

  从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你体会到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2、说的时候,指导朗读。

  要带领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把课文中的内容说具体。

  四、作业

  有感情朗读,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板书:

  三借芭蕉扇

  一借 给假扇 足智多谋

  孙悟空 二借 牛魔王骗回真扇 不怕困难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经典】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

  境,充分展开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引领学生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本。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的爱鸟、知鸟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以及父亲为什么快活。

  教学准备:

  1、本课的生字卡片若干。

  2、课前搜集关于鸟的知识资料。

  3、将父亲说鸟的句子做成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小鸟吗?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课文。(板题:29、父亲和鸟)

  2、指名读、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刚才的这些问题,答案在课文里,请大家赶快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和序号。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把它画下来。(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学生字,交流反馈:

  ▲师:你以为哪个句子生字比较多的,难读的,找出来。

  学生举例,师相机通过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如下:

  A、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B、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水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C、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师:谁能把这些句子读好?自由读一读,指名读,正音。

  这些句子中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现在生字宝宝从句子中走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它吗?(课件隐去句子,将生字留在屏幕上,排列整齐。)

  指名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生字及词语,交流识字方法。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提示特殊音节嗯的读法。

  ▲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

  重点指导观察味、喜、并、重、群这几个字中横的变化,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

  2、学生逐段读课文(指名读,再次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

  求读得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2、童年的一天清晨,这位父亲和他的孩子在一片树林里进行着一段关于鸟的对话。想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主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父亲和鸟。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父亲很了解鸟、父亲很爱鸟、黎明时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二、朗读感悟。

  师:大家说的这些关于鸟的情况都是谁告诉你们的?(父亲说的)那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父亲是怎么说鸟的。

  1、生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父亲说鸟的句子。

  2、交流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随机点击,出示父亲的话。

  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

  “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3、师:咱们把父亲说鸟的这些句子连起来自由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生分小组学习,说说自己的体会。(父亲很善于观察鸟,很了解鸟……)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1-12自然段。

  结合学生的体会,相机出示句子:“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是最快活。

  ▲师:什么时候鸟最快活?这时候还有谁最快活?快活什么?

  (鸟快活、树林快活、父亲快活、“我”快活、还有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很快活……)

  [出示课件:茂密的树林中藏着许多鸟,黎明时开始出来活动。]

  ▲ 师:你们听,鸟儿正在唱歌呢?如果你是这林中的一只小鸟,想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这森林中的小动物,又会说些什么?(启发想象,发散思维)

  ▲ 师:“我”快活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很快活?你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爱鸟、护鸟的人)理解句子: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 指名用“快活”说一句话

  小结:从父亲说的每一句话的字里行间,都凝聚着父亲对鸟的深深的爱,他对鸟的了解之深,就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就像一家人。

  5、指导朗读父亲的话,读出父亲和鸟、爱鸟的语气。

  A、师生合作读,生读父亲的话,师读文中“我”的语言。

  B、 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分配读,男女生齐读(读全文)

  6、读到这,你想对这位父亲说什么?(你真是鸟的朋友阿!你简直是一个鸟类专家……我要象你一样保护小鸟,不让猎人打它们……)

  小结:在父亲的熏陶和感染下,“我”也成了一个爱鸟、护鸟的人。

  三、拓展延伸。

  ▲ 师:老师相信,小朋友也愿意象这对父子一样成为鸟的好朋友。把你们从课外查找的关于鸟的知识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你又结识了哪些鸟类朋友。(学生分小组交流展示)

  ▲ 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有许多小鸟和其它小动物们的生命受到人类的危胁,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对于这些无知的捕猎者,你想说什么时候吗?(每人写句广告词)让我们象课文中的父子俩一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学们,请记住:“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板书: 29、父亲和鸟

  知鸟 爱鸟

  (………………) 学生写的广告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冰心及其代表作品。

  2.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印象深刻的语句,感受作者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引起读书的兴趣,能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

  2.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冰心极其作品的资料。

  2、摘录有关读书或书的名言。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名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忆读书》。

  二、初步读文 理解课文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有关书或读书的名言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 歌德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马克思

  2、作家作品介绍:

  3.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指名读文,思考冰心奶奶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请默课文,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上一节课的作业情况:

  同学汇报:(1)按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冰心的《忆读书》,感受读书带给人的美好。

  三、深入读文,品味语言

  1.冰心奶奶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作者认为读书好表现在哪?

  读好书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读书有这么多好处,所以作者一谈到读书,话就多了! 朗读第1段,思考文中关联词一就的表达效果。

  读好书

  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

  读好书

  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

  3.文中还有一句能表达作者读书情感的句子?(我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的读书经历、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四、总结提升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所以,我们要:(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

  只有:(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才能感受到(生齐读)读书好。

  附:板书设计

  忆读书

  冰心

  能感染人、陶冶人

  、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可以简介作者来导人,也可引用名言导人,如:—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爱默生。他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的一篇文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l。)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3、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读准下列字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翌日(yì)彗星(huì)

  宽宥(yu)弥补(mí)臆度(yì)窒息(zhì)

  (先指同学读,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记住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这个事例好处是: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3、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二段是记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明确:(开放性题目,说出一点即可。)

  5、研读赏析“另外有一次……铁簧片”这一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①选段中写了哪些乐音?发声原理有何变化?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

  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②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③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会讲述黑板跑了这个故事。

  学会默读课文(动嘴,不动声)。

  教学难点:

  课题上,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指什么;

  通过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有关安培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1板书:14

  黑板跑了

  学生齐读课题

  2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1自读

  要求:准字音,通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检查

  安培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

  聚精会神

  思考

  计算

  演算

  竖着

  粉笔

  移动

  掏出

  开始

  结果

  车厢

  热闹

  准备

  继续

  车辆

  只顾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默读课文

  做到:动眼(拼音和字一目双行)、动脑、不动声。(教师检查)

  4分段指名读全课文

  5齐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交流

  三学习生字:数搞考始计

  1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

  四讨论理解课文

  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请找出来读一读。

  1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相机圈出: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什么事?

  讨论;

  对,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是黑板。所以,课题黑板跑了,其实是------------跑了。所以课题上加了引号。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的哪些句子能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的的确确非常专心。

  2学习二--五段

  分小组讨论,找出句子读一读。(在课文的第二--五段中)

  全班交流讨论,并随机指导朗读。

  安培这样专心,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叫---------聚精会神

  陆老师还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全神贯注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

  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

  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

  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相关阅读】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14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联系课文读懂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14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联系课文读懂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n巴,今天我们就一同看一看其中一个精彩的故事——三借芭蕉扇。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

  2、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反馈。

  A读音

  “蹬“是后鼻音,“抹”是多音字

  B字形

  蹬捶抹这三个字要注意。

  C开火车读——齐读——同座位互相读,互相正音。

  D指名读,师生评议。

  4、理清文章层次

  根据孙武空三借芭蕉扇,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学生讨论

  反馈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描红和临写。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孙悟空“一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你体会到铁扇公主是个怎么样的人?

  (蛮不讲理)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第一次借芭蕉扇的结果怎么样?

  (铁扇公主借了一把假扇子,孙悟空被骗了)

  指导朗读

  2、自渎孙悟空“二借”芭蕉扇。

  A读后同座位互相说一说这一段的故事,注意用上文章中好的词语,在说对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B学生自己读,交流。

  C反馈,表演。

  3、自读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铁扇公主为什么“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

  三、回顾全文

  从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你体会到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2、说的时候,指导朗读。

  要带领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把课文中的内容说具体。

  四、作业

  有感情朗读,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板书:

  三借芭蕉扇

  一借 给假扇 足智多谋

  孙悟空 二借 牛魔王骗回真扇 不怕困难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