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科学教案 推荐度:
- 自然科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自然科学教案(优)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然科学教案1
教案目的:
1、幼儿对探索声音产生兴趣
2、感受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案准备:
1、回形针、黄豆、白沙、硬币、串珠、海棉球每组各一盘、
2、各种容器
教案过程:
1、教师引入话题
请小朋友来制作乐器
2、教师示范
师:小朋友们看看我准备了什么材料?
怎样才能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呢?
要求:每次只能放一种东西,注意安全,仔细听听放不同的东西声音是否一样
3、请幼儿操作,教师在旁边指导:
幼儿一个最喜欢的盒子,试试什么东西放进去声音最好听。
比较方不同的东西进去,两个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
1) 用同样的两个纸盒分别装豆和沙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同样的盒子,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2) 用塑料瓶和纸盒同时装黄豆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不同的盒子,装同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3) 用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装同样多的回形针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同样的盒子,大小不一样,装同样的东西,声音不一样
4)用同样的纸盒,分别装一勺沙、装满沙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同样的盒子,装同样的东西,装得多少不同,声音也不同
5)同样的容器和材料,用力摇和轻轻摇,声音也不同。力气不大也不小的时候,声音最好听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体会了游戏的乐趣。
自然科学教案2
活动名称:
科学内容———人类骨骼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人体支架,初步了解骨骼名称和作用。
2、懂得用多种方法保护骨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骨骼生长发育。
活动准备:
1、动物骨头:鱼骨头;骨骼支架图一幅;
2、提前家长与孩子介绍人的'骨骼。
活动过程:
(一)以动物骨骼引起幼儿兴趣。
(二)了解人体支架——骨骼。
1、找找说说哪儿有骨骼?(幼儿讨论)
有: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
2、结合图片共同整理,了解人体骨骼数量和有关名称。
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3、各部位骨头有何作用。
讨论:(1)、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
(2)、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3)、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三)懂得保护骨骼多种方法。
喝牛奶、晒太阳、作运动、坐得直、站得稳等。
自然科学教案3
活动名称:
科学工作:物体的弹性
教具构成:
xxxx。
教育目的: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状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如皮球、羊角球、蹦蹦床等)。
2、皮球(要求气不能打得太足)、拉力器每组各3份;皮筋、棉花、橡皮泥、弹力球、玻璃弹子、纸每组1份。
3、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皮球、蹦蹦床真好玩。
三、科学工作内容:物体的弹性。
1、幼儿分组操作,初步感知物品的弹性。(每组幼儿皮球及拉力器各3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许多的东西,现在请你们来玩一玩,边玩边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在你们用力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请个别幼儿回答)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幼儿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因为皮球和拉力器这两样东西都是有弹性的。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物品呢?(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所谓弹性物品就是当它受力时,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2、比较尝试,巩固对弹性物品的认识。
(1)出示皮筋、棉花、橡皮泥、弹力球、玻璃弹子、纸,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然后把它记录在“你想会怎么样”这个格子下面,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然后教师边出示物品,边问幼儿这是什么,然后把它记录下来,要注意引导幼儿不要大声说,自己在脑子里想,然后做记录)
(2)实验验证,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师:好,刚刚每位小朋友都猜过了,也做了记录,那现在我们就来实际动手操作,看看与你们开始猜得有什么不一样。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组东西,这些东西与老师这里的东西是一样的,每个小朋友都要动手玩玩每件东西,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写在“实际怎么样”这个格子下面。如果你们玩后发现它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发现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然后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
先请幼儿自己去找一位小伙伴向他讲述自己的发现,然后请个别幼儿在全体幼儿面前进行讲述(这时可要求幼儿边演示边讲述)。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弹性物品?你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蹦蹦床、轮胎、皮球、羊角球、松紧裤带、袜子、皮筋……)
4、整理教具,活动结束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自然科学教案4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鼓励幼儿敢于体验探究,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初步的了解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大班孩子课余时间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但是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零散的,需要老师给予他们规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如鱼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对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会认为"鲸鱼也是鱼、墨鱼也是鱼等"。所以这个活动《它们都是鱼吗》,一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另一方面也激发孩子探索、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目标1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目标2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是组织实施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能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们做了以下的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在生物角对鱼有过观察,并且对于哪些不是鱼的话题有很大的好奇心。
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四、说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操作纸偶,以故事引出话题
鲫鱼刚刚搬了新家,看见邻居小金鱼就热情的招呼"金鱼妹妹,你好,我是来和你做好姐妹的鲫鱼,见到你真高兴". "你是我的姐妹?你长得这么丑,才不是我们鱼类家族呢?"
鲫鱼说:"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鱼啊?"金鱼就是不相信,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办呢?孩子们来评评吧!
【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打抱不平、调节矛盾,以这样的引题,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欲望。】
2、自主探究:幼儿尝试概括出鱼的共性
a、幼儿自由发表理由以及依据
"孩子们,鲫鱼到底是不是鱼呢?你们来说说理由吧!【让幼儿有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
b、教师将幼儿的`陈述理由用对比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呈现共同特征。【孩子们表达的都是零散,如何帮助他们把零散规整,表格记录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孩子很好的明白大家的意见。】
c、"小博士"总结
到底我们发现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听听小博士怎么说吧?【科学的探索活动最终要导向正确的科学观,要给孩子的探索做一个定义,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下次更积极的探索、发现。】
3、辩论赛:将探索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中
【科学的探索最终是为了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a、出题:如"甲鱼"是不是鱼"(运用新经验判断,加深鱼概念的形成)
b、判断
独立思考,通过举笑脸牌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形成两队不同的意见后,双方分阵地相对而坐
4、阐述理由,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明确鱼类的特征。
5、调整
在辩论的基础上,幼儿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调整,并让调整后的幼儿说出理由,一次思考的机会。
6、再次探究,激起下次活动的欲望
教师出示"鲸鱼",问:"你们觉得鲸鱼是鱼吗?"其实它不是真正的鱼哦,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吧。
【既激发幼儿下次探索的欲望,又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看书、查资料】
五、活动特色
1、注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是一次真正的如何"渔"的教学,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自由的讨论、自由的选择、宽松的辩论赛,让孩子自主的思考、调整、反思,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根据大班孩子好问、好帮助人、喜欢竟赛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孩子定能充分的融入到活动中。
活动反思:
1、教师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例如让幼儿概括鱼类的基本特征,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能零星地表达,但是缺乏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而老师准备了鲫鱼、金鱼的图片,对比鲜明,给予幼儿充分观察鲫鱼、金鱼的过程,因此幼儿在认识鲫鱼、金鱼的基础上,能根据图片自主探索,寻找鱼类的主要特征。活动中,由于有一定地铺垫,这样,孩子新的经验不是很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2、活动中教师注意资料的积累
科学活动的资料积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培养幼儿自己进行记录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资料积累的意识,资料的积累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照片、录像、录音、谈话记录,甚至是孩子操作的原始材料都是保存的资料,例如,教师准备了记录表,在幼儿阐述观点时,及时将幼儿的表述记录,教师一一展示幼儿的表达,既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又激烈了其他幼儿表达的积极性。由于教师的记录,有意识第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因此在后面环节中,幼儿才能有效运用记录表中的内容,分辨鱼类和非鱼类。
自然科学教案5
活动名称:
科学内容———种子的传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感受大自然事物间的有趣又密切的关系。
2、感知种子的外形特征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类。
3、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请幼儿事先收集、了解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和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小伞兵和小刺猬》
讲述故事并提问:谁是小伞兵?小刺猬又是谁呢?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翻阅幼儿用书,再次欣赏故事。
教师: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苍耳能用蒲公英那样的方法传播自己吗?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3、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方式。
提问:植物除了依靠风和动物来传播自己的种子外还会用什么方法传播呢?
请幼儿分组交流自己带来的图片、资料,相互介绍关于种子的各种传播方式。
教师运用教学挂图,集体小结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植物的种子有多种传播方式,有的靠风,如蒲公英;有的'靠水,如椰树上的椰果成熟了落在海水中顺水漂流,落在海滩上安家;有的是自身弹射,如凤仙花;大多数的种子是靠人或动物来进行传播,如苍耳。
4、初步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按其传播方式进行分类。
出示多种植物种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种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你认识这些种子吗?它们长得什么样?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呢?为什么?
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按其传播方式进行分类。
自然科学教案6
自然科学
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教学过程:
导入:17—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大多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推动,依赖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一、近代数学的建立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近代数学的建立部分,回答: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是由谁创立的?有什么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电脑演示牛顿画像)
学生介绍牛顿的生平,教师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牛顿力学体系创立后,如何证明其预见性、科学性呢?
以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来说明此问题。用英国诗人波谱评价牛顿的话: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光明了。以及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目睹牛顿的葬礼后说的话:“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将会是屈指可数的'。”评价牛顿的历史功绩。
三、电磁学的成就
简要介绍电磁学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法拉第的研究对生产有什么实际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四、化学的进步
由学生或教师简要介绍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和门捷列夫的成就。
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
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哈维的资料,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社会条件和科学家个人的努力两方面来考虑。
介绍并评价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在学生介绍达尔文与进化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并提问:进化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进化论的创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物理学的新时代,“新”在何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讲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教师简要介绍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第一,否定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认为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时间、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物质的质量也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它们之间是辩证的统一。第二,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原理,认为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并推导出质能关系式E=mc2,即物体的能量等于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揭示了原子内部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是1915年创立的,指出万有引力是由物质的存在与分布,使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同时在哲学上也有重要意义,再次证明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是否失去了光辉呢?为什么?
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并没有失去光辉,因为牛顿力学是人类在低速运动时代关于运动规律的认识。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在牛顿的著作面前,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并指出,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小结
讨论“17—20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板书设计
自然科学教案7
设计思路:
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不久,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兴趣与好奇,而对小动物的喜爱更在不言之中。自然角要开始投放小动物了,从什么开始呢?我选择了"小乌龟"。因为小乌龟性情十分温顺,它既便于幼儿的触摸、抓握可以引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又易于饲养,便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和长期的观察活动,那么如何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认识小乌龟,了解乌龟的生活特性,引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呢?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能细致观察小乌龟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喜欢小乌龟,愿意关心、爱护小乌龟。
活动准备:
1.课件2.5只实物小乌龟。
活动过程:
一、请你快来帮帮我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师:老师在来幼儿园的路上,路过一条小河,在小河边看到一样东西,请小朋友快来帮我看看是什么?(蛋)(课件1:小河边草地上有一枚蛋。)师: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圆圆的,白白的)这会是一个什么蛋呢?(幼儿自由猜测:鸡蛋、鸭蛋、鸟蛋、恐龙蛋、乌龟蛋、鳄鱼蛋)
二、请你猜猜我是谁
1.设置游戏,激发幼儿猜测师:到底是谁的蛋呢?别着急,让我们来问问它吧!
师:咚咚咚,咚咚咚,小小蛋儿把门开,让我看看你是谁?(教师带领幼儿做敲门状。)小蛋儿:想知道我是谁吗?快跟我来做游戏吧!(课件2:小蛋儿讲话)
2.演示课件,通过局部猜测初步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1)小蛋儿:这是我的小尾巴,请你猜猜我是谁?(课件3:小蛋儿露出小尾巴)师: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谁会有这样的尾巴呢?
(恐龙、鳄鱼、小乌龟、小蛇)
(2)小蛋儿:这是我的爪子,快点猜猜我是谁?(课件4:蛋儿露出四只爪子)师:谁会有这样的爪子和刚才那样细细小小的尾巴呢?(鳄鱼、小乌龟、恐龙)
(3)小蛋儿:这是我的头,这下你能猜出来了吧!(播放课件5:蛋儿露出头)
(4)小蛋儿:这是我的背壳,这下你一定猜到我是谁了吧。(课件6:蛋儿露出背壳)幼儿齐:小乌龟。
教师小结:小乌龟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在地面上活动,还会在小河里游泳呢!让我们跟小乌龟问个好吧!(播放课件7:乌龟在草地上爬、在小河里游泳。)
三、请你看看我啥样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实物乌龟,初步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
(1)教师出示实物乌龟师:看、小乌龟游到了我们活动室里来了。它是一只宠物龟,就像我们家里养的小猫、小狗、小金鱼一样。它还很害羞、胆小呢,小朋友在和它做游戏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要关心爱护它。
(2)教师带领幼儿自由观察小乌龟。师:我们来看看小乌龟长什么样子。
(3)教师指导幼儿有序观察小乌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头上有什么?(有眼睛、嘴巴、还有两个小鼻孔呢!)师:你还看到了什么?(爪子)有几个爪子呢?(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点数并确认)师:乌龟的爪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呢?(游泳、爬行)师:让我们学一学小乌龟游泳和爬行的样子吧!(带领幼儿模仿小乌龟游泳和爬行的样子。)师:尾巴是什么样子的?(细细小小的)师:小乌龟的背壳在哪里?(幼儿手指)背壳上有什么?
(4)通过触摸,感受乌龟背壳的坚硬。
师:背壳摸上去怎么样?(硬硬的、凉凉的。)我们一摸小乌龟的贝壳,小乌龟的头怎么了?原来小乌龟以为遇到敌人了,所以要把头缩进去,这样就能保护好自己了,小乌龟真能干,我们一起学学小乌龟把头缩进去的样子。
四、请你说说我啥样1.集体谈话,进一步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征。
(1)设置游戏情境。
师:小乌龟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它先躲起来,考考你们刚才看得仔不仔细?(教师把小乌龟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小桶内。)
(2)集体谈话师:小乌的头上有什么?(有眼睛、有鼻子、嘴巴。)师:小乌龟身上都有些什么?(有头、背壳、爪子、尾巴。)师:那小乌龟的背壳是什么样的?(硬硬的、还有花纹)师:小乌龟有几只爪子?(四只)师:尾巴什么样?(细细长长的)
教师小结:小乌龟真的好可爱呀!它有一个硬硬的背壳,圆圆的头、头上有眼睛、鼻子、嘴巴、四只爪子、一个细细小小的尾巴。
五、请你猜猜我吃啥师:玩了半天,小乌龟的肚子有点饿了,你们知道小乌龟喜欢吃什么吗?
(幼儿迟疑)师:那你们喜欢吃什么呢?(胡萝卜、肯德基、吃大肥肉)教师:小乌龟也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他喜欢吃什么呢?让小乌龟自己告诉大家吧!
小乌龟:告诉你们吧!我特别喜欢吃一些小鱼、小虾、肉末这样的荤食,有时候我还会吃一些水草、蔬菜这样的素食呢!(播放课件9:小乌龟说话)带领幼儿模仿小乌龟吃东西的样子。
师:小乌龟吃的好饱呀!正好冬天来了,你们觉得冷吗?小乌龟也觉得好冷呀,它要爬到一个泥洞里,不吃不喝睡上一大觉,开始冬眠了,等着春姑娘把他叫醒呢……让我们轻轻地和小乌龟说再见,然后去小小便吧,不要吵醒小乌龟哦!
六、活动延伸:
1.将小乌龟投放到生物角进行长期饲养与观察。
2.结合体育活动,鼓励幼儿四脚着地学习乌龟爬。
3.结合美术活动,鼓励幼儿用几何图形拼贴乌龟,表现对乌龟外形的`认识。
活动反思: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尤其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幼儿是比较喜欢的,同时利用课件的辅助,大大增加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期间,琅琅上口的儿歌以及动作模仿,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活动的内涵,赋予了活动予生机。不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导入环节"猜猜看这是一个什么蛋?"由于幼儿缺乏这样的经验,因此他们的回答老是跑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如果直接问"猜猜看这个蛋里会是什么小动物?"这样一来,应该能够激发幼儿猜测的兴趣和回答的多样性。
同时,在分组观察乌龟时,我创设的理想中的教学氛围应该是一起观察,然后边观察边讨论的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可是事实上幼儿都自顾自的看,不跟着我有序地观察,也不根据我的问题去寻找答案。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课前幼儿没有看过小乌龟,因此第一次看到时,对乌龟的新鲜感牢牢地牵住了他们的注意力,有的幼儿则表现出了害怕的情绪,因此这样一来,大大减弱了活动效果。
自然科学教案8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
活动目标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1、诗歌图片
2、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活动过程
一、语言导入
教师: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出示图片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看!谁出来了?(蚂蚁)
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
上面有什么?
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诗歌:大自然的话
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5、大班语言大自然的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
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话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基本部分1.出示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诗歌。
(1)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过渡语: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过渡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3.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过渡语:《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揭开诗歌外的形象图谱)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组织幼儿看图谱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幼儿尝试仿编诗歌2—4段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话。
过渡语: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组织幼儿看拍摄的图片录象。
过渡语:我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3)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结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教学反思:
教学达到了预期制定的目标,通过本次语言教学活动,我班孩子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从中学会了一些创编诗歌的技巧,并知道只要爱学习肯动脑筋,细心观察,勤于积累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话。
自然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自然科学教案10
活动名称:
科学工作:月亮的变化
教具构成:
球相位三步卡一套。
教育目的:
1、初步了解各种月相,指导月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培养宇宙观及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家长在晚上带孩子对月亮连续观察一个月并做记录,孩子看到月亮大小有规律地变化。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三、科学工作内容:月亮的'变化。
1、将装有月球相位三步卡的托盘放在右下方。
2、教师拿出所有的控制卡,并沿工作毯水平摆放,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月亮吗?
3、教师把图片和标签卡分发给孩子们。
4、教师指着新月的错误控制卡问:“哪位小朋友有这张图片的标签卡?请放在图片的下面。
5、孩子进行图片配对,并复述名称。
6、将所有的标签卡与图片配对。
7、进行三段式教学认识月亮相位: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
8、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自然科学教案11
活动名称:
科学工作: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教具构成:
xxx。
教育目的:
1、乐意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尝试按吃的不同部位对蔬菜进行分类。
2、自己设计蔬菜汤配料表,感受做小厨师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家长带领幼儿参观过菜场、幼儿已经收集了有关蔬菜的各种知识。
2、蔬菜若干(幼儿自备、教师准备)、分类筐、蔬菜自选车、菜篮、记录(笔、表格)。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三、科学工作内容:
1、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
(1)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介绍。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带来的蔬菜。
(3)请个别交流,鼓励幼儿说说蔬菜的`样子。
2、幼儿按照吃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类。
(1)师:你们爱吃的蔬菜品种真多,看看老师喜欢吃什么?(出示萝卜)
(2)引导幼儿讨论萝卜吃它的什么部位?
(3)幼儿相互讨论自己带来的蔬菜,初步了解蔬菜吃的不同部位。
(4)幼儿动手把自己带来的蔬菜进行归类。(放到老师准备好的标有(根、茎/叶、花、果、种子)标志的篮筐。
(5)纠错、小结,看看有没有找错家的蔬菜宝宝?为什么?
3、幼儿设计蔬菜汤配料表。
(1)教师提议制定一份蔬菜汤配料表,激发幼儿制作蔬菜汤的兴趣。
师:我们喝到的蔬菜汤都是大人为我们制定的,今天我们自己来做小厨师,做一份自己喜欢的蔬菜汤,怎么样?
(2)引导幼儿理解并确定蔬菜汤配料表的设计要求。
植物部位;
加工前形状;
加工后形状;
根;
茎/叶;
花;
果;
种子。
(3)幼儿两两结伴,选择蔬菜。商量讨论菜名,边在自选车上选择蔬菜。同时把选择的蔬菜对应画在表格中,可以根据需要,一格多选或不选。
(4)幼儿动手制作蔬菜汤。
4、介绍自己的蔬菜汤。
教师提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制作的蔬菜汤的所选原料、菜名、味道、及营养价值来进行介绍。
5、整理教具,集体活动结束。
自然科学教案12
活动名称:
中班科学———形状的稳定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记录活动,让幼儿感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形状,而四边形等形状会变形。
2.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培养细心操作的习惯。
3.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就是利用了形状的稳定或不稳定性原理。
活动准备:
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每组若干,筷子、橡皮筋、记录表若干,录像,(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制作的)稳定性的课件。
活动过程:
1.看录像,以自动伸缩门的事例引出课题。
“这个小区的大门能自动拉长、缩短,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通电了。”
“门有弹性。”
“我看到门那边有个平行四边形,本来是大的,门开的时候就变小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是怎么回事。”
(幼儿可能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不过,对于伸缩门的好奇使他们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教师出示用橡皮筋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形状,然后进行拉、挤,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个正方形我一拉就变成扁扁的了。”
“我拉不动三角形,三角形很牢。”
小结:原来四边形是会变形的,不是很牢固,而三角形不会变形,是最牢固的。
3.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要求:操作后,在稳定的形状后面打勾,不稳定的形状后面打叉。还可以运用老师提供的橡皮筋和筷子,制作不同的形状,看看这些形状是否稳定,也在表中记录下来。然后请幼儿操作,教师重点对幼儿在记录和绕线中出现的困难加以引导和帮助。
(幼儿基本都能分辨出什么形状稳定,什么形状不稳定,并对制作各种形状非常感兴趣,可能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只有一小部分幼儿能独立地用橡皮筋将筷子连成五边形、六边形,而且发现这些图形也都不稳定。)
4.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做了一个什么形状,是否稳定。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引导幼儿再次操作:怎样可以使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也变得稳固。
(1)引导幼儿讨论:只能再用筷子,怎样让四边形、五边形也变得牢固?
(2)幼儿操作,教师给予指导。(如果幼儿想不出办法,老师可以给幼儿以适当提醒或暗示,再让幼儿操作。)
(3)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4)小结:用筷子把四边形或五边形变成几个三角形就变得牢固了。
6.请幼儿联系生活,说说什么东西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师:上次我们看到的自动伸缩门,上面有一个个平行四边形,开门的时候,平行四边形变窄,关门的时候又变宽了,非常方便。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三角形稳定、四边形不稳定的原理吗?
7.看图片,了解相关知识(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课件)。
(看了课件,幼儿了解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利用了形状的稳定和不稳定性,感到非常好奇,为课后的延伸活动奠定了基础。)
延伸活动:
师:这个三角形本领这么大,真神奇啊!小朋友可以在幼儿园、在回家路上、在家里面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也用到了三角形的这个本领,如果你们找到了再来告诉老师,好吗?
1.请幼儿平时多注意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在探索区提供筷子和橡皮筋,供幼儿继续探索形状的奥秘。
自然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
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自然科学教案14
活动名称:
科学内容:世界地图拼图
教具构成:
世界地图嵌板。
活动目标:
1、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提高孩子对地球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图嵌板。
2、彩色地球仪。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
三、数学工作内容—世界地图拼图
1、出示彩色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2、教师拿起彩色地球仪说:“这个代表地球,当我们拥有了这个小小的地球模型,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看清楚地球的样子。“然后把地球仪放在一边。
3、指着世界地图嵌板说:有时看平面的地球图会更方便一些。这是地球的平面图,分成两部分,左边是代表地球的西半球,右边是代表东半球。
4、从拼图上拿出亚洲部分,将其放在地球仪上的亚洲的位置比较。
5、这是平面的亚洲,它与地球仪上的亚洲是一样的.。
6、将亚洲布放回地图中。
7、提问:请在拼图里找出南美洲,并与地球以上的南美洲配对。
8、请孩子一次从拼图里拿出其他大洲图片,与地球仪上的大洲进行配对。
9、在地球仪上,南极洲是一个整体,但在拼图中,南极洲被分为两个部分。那么南极洲到底是一个大陆还是两个大陆呢?
10、让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大洲?大洲是一块还是两块?
11、大洲是有一块土地组成的,那么南极洲是一块还是两块呢?
12、南极洲是一块。
13、那为什么在拼图上南极洲是两块呢?
14、师:当人们将地球仪划分两个半球做成平面图时,为了顾全各个大洲的完整,因此从海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划分,但到了地球的底部南极洲的时候,不得不把南极洲分成了两部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南极洲,真正的南极洲是一块完整的陆地。所以最好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南极洲。除了南极洲在拼图上页被分成了两部分,那么你们说亚洲是一块还是两块大陆呢?同理解释其他洲。
15、请个别幼儿来操作。
16、将教具收起来放到教具柜中。
自然科学教案15
目标:
1.知道大自然中有许多像伞的动、植物。
2.通过倾听、讨论、讲述,分享有关伞状植物的经验。
3.乐意画出自己看到的大自然中像伞的动、植物。
准备:
L.幻灯片:大自然中的伞
2 .课前请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像伞的植物、动物。
3.故事:借你一把伞
4.画纸、画笔。
过程:
一、我要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故事的名字叫:借你一把伞
1.听故事:借你一把伞。两遍
第一遍不演示幻灯片;认真听老师讲。
2.第二遍故事前提要求:请你们记清楚小动物们都是用什么当的伞?边讲故事边演示幻灯片:银杏叶—蚂蚁、莲叶—青蛙、菠菜—兔子、芋头叶—小狐狸、大荷叶—大熊、伞—小狗。
提问:故事里的动物们都借了什么给娜娜当伞呢?
小动物们用菜和叶子当他们的什么?
下雨的时候,小蚂蚁把银杏叶当作它的什么?
下雨的时候,青蛙把莲叶当作它的什么?
下雨的时候,兔子把菠菜当作它的什么?
下雨的时候,小狐狸把芋头叶当作它的什么?
下雨的时候,大熊把荷叶当作它的什么?
二、在大自然中还有好多好多的伞,你看见了哪些像伞的植物?幼儿回答,教师
1.演示幻灯片:
《大自然中的伞——植物》
幻灯片-像伞的'树
像伞的蘑菇
像伞的花
像伞的菜
你们在大自然中还看见那些像伞的动物?
2.演示幻灯片:《大自然中的伞——动物》
三、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像伞的漂亮的植物和动物,今天就把你喜欢的像伞的植物画下来吧。
展示幼儿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什么像伞的植物或动物
【自然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自然科学教案07-17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经典)科学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