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特点及作用,简单了解轮子的发展史。
2、能说出一些有轮子的物体,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与操作中发展探究能力,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科学实验“为什么轮子都做成圆形的”,不同形状的积木、木板、不同交通工具的图片、幼儿带回自己的玩具车、旅行箱、旅行袋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激趣。
师:如果汽车没有轮子,会怎么样?有没有方形的、三角形的或者别的形状的轮子呢?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们有没有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呢?
二、科学探索。
1、实验一:汽车没有轮子会怎样?
教师出示木板搭成的小斜坡和两辆汽车玩具(其中一辆拆掉轮子),让幼儿比较哪辆车跑得快?
小结:汽车没有轮子,就跑不快,也跑不远,很快就停了。
2、实验二:谁会滚动。
教师出示木板搭成的小斜坡和不同的积木(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三角体),让幼儿猜一猜哪种积木在斜坡上滑得最远、最快?为什么?
幼儿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小结:圆柱体、球体能滚动,正方体、三角体积木不会滚动。能滚动的圆柱体、球体比不会滚动的正方体、三角体滑得远。
3、实验三:一指功。
教师出示用篮子装的10本厚书,请幼儿尝试能否用一指推动它。
教师在篮子下铺上4根纸筒(保鲜袋里的纸筒),请幼儿再次尝试能否用一指推动它。
师:为什么在篮子下放了纸筒就能一指推动篮子呢?
教师小结:把篮子放在几根滚动的.圆筒上运送东西,很省力,不仅运得快而且多,车轮就是这样在人类搬运东西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发明的。
三、感知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会用到轮子吗?装上轮子有什么用?
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阅读幼儿用书《轮子转不停》,了解轮子的发展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应变
第三个环节可以改为让幼儿完成生活中的轮子调查表,观察和感知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请幼儿用记表的方式记生活中的轮子。
区角活动
科学区:把实验用的东西放入区域,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实验。还可增加实验:想办法将不会滚动的积木变成会滚动的;实验比较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方向的不同。
环境创设
张贴幼儿调查表“生活中的轮子”贴在主题墙上。
家园同步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轮子,并做好记。
请家长跟幼儿做科学小实验:“谁跑得快?”。
随机教育
学会提问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保持好奇心的一个重要方法,日常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多提问。
相关链接
阅读《轮子的发明》,拓展知识面。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洪泽县实验小学幼儿园座落于美丽的洪泽湖畔。洪泽湖边是家长、孩子们散步休闲的好地方。蜿蜒多姿的洪泽湖大堤、丰富的洪泽湖水产资源,是我们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洪泽湖文化已列入我园的园本课程。渔民们撒网捕鱼,洪泽湖上的围网养鱼,对生长在湖边的孩子来说十分熟悉。
本活动是由园本课程中渔具—渔网引发出来的,由渔网,我想到了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各种各样的网,因此,我决定带领孩子们走进“网的世界”,去探索网状物品的特点,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孩子们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网状物品,引导幼儿发现网状物品的特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尝试用网状物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培养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协助收集各种各样的网状物品或照片。
2、渔民用渔网捕鱼课件,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运用录象片。
3、混在一起的绿豆和面粉;豆浆和豆渣混合物,鱼缸、小金鱼若干,小渔网、豆浆机滤网、小筛子等。
活动过程:
一、 发兴趣,初步感知网。
1、播放渔民拉网捕鱼课件,引出课题:
⑴你看到了谁?他们在做什么?
幼:渔民在捕鱼。
⑵渔民用什么捕鱼?
幼:渔网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网?是用来干什么的?
幼:蜘蛛网 拎水果的网兜包在水果上的包装网……
二、探究感知网的特点,了解网的用途。
1、讨论交流我们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网状物品
(1)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网状物品,比较异同点。(注:幼儿带来的网状物品有小鱼网、羽毛球拍、拢头发用的发网、包装用的网、纱窗网、洗衣网袋等)
(2)讨论交流:请幼儿说说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这些网装物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大人们经常用来干什么?
幼:都有小洞
有的洞大,有的洞小
有的线是直的.,有的线是斜的
幼:妈妈用这个来弄头发
幼:把它装在门上还有窗户上
2、请幼儿带着问题探索、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师:为什么要设计各种各样的网状物品?网状物品有什么好处?
①出示蜘蛛织网图,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在干什么?
幼:蜘蛛在织网。
蜘蛛网有什么用?
幼:网苍蝇;捉小虫;逮蚊子。
小结:小蜘蛛十分聪明,它会选择在虫多的地方织一张网,网织好后,自己躲到一边。小虫子飞来飞去的,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蜘蛛网,原来,蜘蛛吐出的丝带有粘性,小虫子碰到它就会被粘住,怎么也跑不掉,这时小蜘蛛就出来享受它的美餐了。
②出示套有包装网的苹果
提问:苹果上为什么要套上这个网呢?这个网上的洞洞又有什么用呢?
幼:保护苹果;苹果摔不坏;
师:水果套上这个网,在运输的时候就可以防止水果皮碰坏了,上面的小洞还能让水果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③示电风扇
电风扇上也有个网,小朋友们知道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用?
幼:手指防护罩,就不会打到我们的手
师:是啊!有了这个网罩,电风扇用起来就很安全。
④出示纱窗
这也是一种网,小朋友们在哪里见过?有什么用?
幼:门上;窗户上;不让蚊子、苍蝇进来。
小结:网的用处可真大呀!想亲自用一用吗?
3、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操作材料分组活动,尝试用网状物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①将混在一起的面粉和大米分开;
②将小金鱼从鱼缸里捞到盆里;
③把豆浆和豆渣分开;
[备注]操作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为选择什么样的网状工具发生了分歧,经过简单的交流后,很快统一了意见。分“大米和面粉”的一组,由于小筛子现在家庭很少用,孩子们有点陌生,他们首先选了豆浆滤网,发现无发分离,后来又选了小筛子。总之,孩子很投入。
三、观看录像,拓展幼儿思维,进一步了解网状物品的用途
看录像:汽车尾部的散热网;马路旁边下水道的过滤网;建筑工地用的防护网;家庭用的防盗网;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比较不同物体的下落速度,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2、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愿意在自己的亲自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小塑料玩具、软球、小沙包、手绢大小的布片等。
海报纸、记录笔。开阔的场地。
活动过程:
1、游戏:“谁扔得高?”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的物品,让幼儿试着扔一扔,看看什么东西能扔得高?(引出幼儿对物体下落现象的经验回忆,知道不管什么东西都会落到地上。)
2、讨论: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并作好记录。
⑴你刚才扔了什么东西?它落下来的速度怎样?
⑵再试一次,比较一下什么东西落地最快。
⑶让幼儿将自己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和幼儿一起统计各种物体下落的情况。
3、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然后讨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什么有关呢?
⑴引导幼儿使用材料相同、形状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扔上去和落下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得出:物体的形状会改变下落的速度。)
⑵引导幼儿使用相同形状、不同材料的物体,观察它们扔上去和落下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得出:物体的材料会影响下落的速度。)
⑶引导幼儿比较刚才使用的两组材料,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得出:物体的重量会影响下落的速度。)
4、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⑴我们有什么办法让下落的物体比原来下落的速度慢一些或快一些?
⑵幼儿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的速度也快些;将玩具上放一个小手绢做成小降落伞向下落得慢些。
5、讨论:你刚才玩的什么东西?你是怎样改变它下落的速度的?
6、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我们今天的发现相似呢?(如降落伞)
活动延伸:
1、活动区中,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
2、鼓励幼儿继续收集有关于落体现象运用的资料,并进行统计。
3、引导幼儿对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进行分类。(改变形状、改变结构、改变重量等)
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 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综合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科学教案 篇4
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经自学、实验推理想象交流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科学 主动参与 培养运动观 掌握规律性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100瓦的6个)、皮球6个
2 、课件:一个月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月球的公转、月相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l 、提问:
( 1 )地球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地球自转一周用多少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用多少时间?
( 3 )伴随地球自转发生什么现象?伴随地球公转发生什么现象?
( 4 )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想地球运动状况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情况。)
2 、谈话:
( 1 )月球除了像太阳一样有东升西落的现象以外,还有什么现象?
(出示课件:一个月内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
( 2 )说一说,在一个月内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月球的样子有什么变化?
( 3 )关于月球的方位变化和月球的圆缺变化,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月球的运动和月球圆缺变化的原因。
二、探究新知
1 、指导学生认识月球的运动
( 1 )我们首先来研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另一种是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的变化,我们分别进行研究。
( 2 )讨论:
①根据你过去的观察说一说,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 19 时、 20 时、 22 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的变化的?(自东向西移动)每天都这样吗?你认为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②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初3、初7、初9……的傍晚),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变化的?(自西向东移动)这说明什么?(月球在自西向东运动)这种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不是)为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③农历初2、初8、15的.傍晚,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农历16、21、27的早晨,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移动的“路线”(轨迹)是什么样的?(弧形)
④上半月,我们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下半月,我们仍然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这说明什么?(说明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⑤农历初2月球在什么方向?农历16月球在什么方向?每个月都是这样吗?这说明什么?(这也说明月球在绕地球运动,只有这样,上述现象才能循环出现。)
⑥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了什么?
( 3 )出示课件:月球的公转。
( 4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月球总在围绕地球转动,月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 5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2 、指导学生认识
( 1 )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月球的圆缺变化。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板书:“月相”)。
( 2 )讨论:
①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初二是向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有半边明亮,十五是圆月,二十二是左半边明亮,二十八是向右弯的月牙儿。)每个月都是这样的吗?从月圆到再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多少时间?(农历一个月)
②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在变化?
③月球会发光吗?为什么我们看到月球是亮的?(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月球都能被照亮吗?哪部分是亮的?(只有月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才是亮的,才能反射光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是怎么回事?)
④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的什么变化发生的?伴随月球的方位变化而发生,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逐渐向东移动,月相不断变化。)这两种变化在时间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变化部是循环的,周期都是农历的一个月。)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
( 3 )讲述:以上,我们做了一些推测,认为可能与月球的公转有关系。为了证明这些推测对错,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方法是:用教室里这盏灯当作太阳,你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灯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 4 )学生分组实验。
( 5 )汇报实验结果。
( 6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 7 )讲解: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有月相变化。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9 )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月相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
四、 布置作业 :
观察月相的变化,画出其变化示意图。
科学教案 篇5
一、目标:
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初步具有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活动:
地球仪,纯净水、豆浆、醋、盐水、脏水各一杯。
三、活动过程:
1、引入话题: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老师先不把这个东西所有的谜面讲出来,我们小朋友最能干了,看看能不能很快猜出来。这个东西很能干,我们拿把刀去切他,可是切不断!是什么?(幼儿猜不出来的话,再提供其他提示)这个东西还有一个本领,你要他变成什么形状,他就能变成什么形状!他干净的时候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我们每天都要喝他,用到他等等。
2、出示地球仪问幼儿,地球上什么颜色的面积最大?蓝色的`代表什么?告诉幼儿,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陆地,剩下的白色代表我们直接能用的淡水资源。问幼儿淡水资源多吗?怎么看出来的?地球上最多的是什么?告诉幼儿虽然海洋很多。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利用海水。
3、出示纯净水、脏水各一杯,问问幼儿两杯水的区别。请每个幼儿都要看一看,说一说。
4、提问:水有什么用?(向幼儿介绍水的用途,如: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水能洗衣,做饭,饮用,水还能发电,使幼儿能看电视,使用电冰箱,空调等等。)
5、提问:水是怎么变脏的?脏水能用吗?组织幼儿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小朋友家里有什么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5、小结:小朋友知道水有很多用途,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用会很惨,那么请小朋友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还要把我们想到的好办法告诉爸爸妈妈,大家一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四、延伸活动:
以绘画的方式让幼儿记录下,在幼儿园一天用了几次水,感知水对我们的重要性。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单向序数第一至第五,初步建立序数概念。知道序数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教育幼儿知道喝白开水有益身体健康。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卡片人手一份、五只小羊的图片、五种饮料的图片、幼儿的操作材料板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
认识5以内的序数,能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5以内的数。
活动难点:
能将5以内的序数正确排列。
活动过程:
一、出示羊村的小羊们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
二、游戏《排队》
1、将小羊们排好队,引导幼儿说说从左往右数每只小羊的排列顺序。出示数字卡片,教幼儿用数字表示序数,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意义。
2、学习说"***排在第*"或"排在第*的是***"的句子。
三、游戏《好喝的饮料》
1、出示五瓶饮料,引导幼儿说说每种饮料的名称,引导幼儿说说从左往右数每种饮料的`排列次序,操作数字1-5的卡片表示序数。
2、引导幼儿说说每种饮料的颜色,说说"*颜色的饮料排在第*"3、尝试把五种饮料的摆放位置调整后,再次巩固对序数的认知。
四、幼儿操作游戏活动《帮羊羊们摆饮料》
指导幼儿贴1-5的数字卡片表示饮料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可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饮料排列顺序。
五、小结活动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数字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它就叫序数。可以读成"第1、第2、第3、第4、第5"。
2、饮料虽然很好喝,但也不能喝的过多,过多的糖分会容易发胖,而且还含有色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好,要多喝白开水,它是既解渴又健康的饮料。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感觉放大镜为人们的观察活动带来的方便,对放大镜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人手1只,用来观察的实物,如动物标本、树叶书签、图书等。
活动过程
1、出示一种动物标本,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欲望。
教师:这里有一保漂亮的蝴蝶,蝴蝶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我们能看得清楚吗?那怎么才能经看清楚呢?你死我活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呢?
2、幼儿加快关于放大镜的已有经验。
教师:你用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是什么样的?
教师:你见过还有谁也用过放大镜,他们用放大镜做什么?
3、认识放大镜。
教师请每位幼儿取一只放大镜小心地握在手里观察。
教师:放大镜是什么样的?握在手里的叫做什么?
教师:人们用放大镜的什么地方观察?
教师:放大镜的镜片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小朋友在使用放大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品。
请幼儿自选一种实物,使用放大镜进行自由观察。
再请幼儿谈谈使用放大后的`感觉。
教师:假如没有放大的帮忙,我们会感到怎样?
教师:如何使用放大镜才能自得更清楚?(注意放大镜和实物之间的距离,可以将放大镜对准观察的实物上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寻找出一个最好的距离,才能看破得最清楚。)
活动延伸
效果分析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
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
(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
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科学教案【经典】07-28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