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案设计

时间:2024-07-08 09:11:36 教案 我要投稿

挑山工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挑山工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挑山工教案设计

挑山工教案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朗读课文。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挑山工教案设计2

  课文篇幅较长,文章结构比较特殊,因此,在经过反复研读教材,深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温度、重度和厚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我决定对教材进行合理剪裁,大胆取舍,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与话中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折尺、挑山工视频片段、阅读卡片

  (一)结尾导入、设置疑问

  1、利用谈话导入,展示一幅画,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这幅画中得到了那些信息?并总结出挑山工的定义。

  2、告诉学生这幅画就是作家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的一幅画。引导学生用心读最后一段。

  3、利用多媒体出示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引导学生提出:作者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设置疑问,预留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板书:三:(7)归来作画

  1(二)求疑阅读,探究文章

  1、自读文章第一段,思考:挑山工登山路线?(折尺形路线)

  2、提问:什么是折尺形路线?

  指名读并观看一段挑山工视频片段,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

  3、追问: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好处:会使扁担前面的东西不碰到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缺点:会使路程加长,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

  4、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一个奇怪的现象: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板书:一:(1、2)走折尺形路线,但却常常领先。

  (三)再次探究,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作者与同一位挑山工有几次见面?在哪里见的?看见挑山工正在干什么?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回答。

  2、通过合作填写表格引出作者的不解之谜。

  (四)合作探究,抓住重点

  1、教师带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挑山工的理儿。

  2、引导学生理解你们与我们的走法

  你们(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我们(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地往前走。

  3、分析作者听完挑山工的话后的反应,让学生再次朗读挑山工说的话并与学生合作探讨挑山工话中蕴含的哲理。

  4、教师总结

  哲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板书:二(3、4、5、6)山中相遇,交谈解谜。

  (五)重现问题,领悟哲理

  1、指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作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2、学生领悟到作者需要的是挑山工这种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并写在阅读卡片上。

  2(七)感情升华,赠送话语

  教师赠送学生一段励志的话。

  (八)作业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实际写一篇小作文。

挑山工教案设计3

  1、理解课文思想资料。学习挑山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资料。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生字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存疑。

  1、让学生提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

  2、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讨论并弄懂。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原本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解决不懂得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主动去探索知识。”

  二、质疑答难。

  鼓励学生缘疑质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1、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着重从挑山工登山的姿势、路线来理解。折尺形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可结果花的时间不比游人多,这是不解之谜。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指导学习重点段:

  师生围绕“你还明白了什么?”“你是用什么办法来理解这句话,或明白这个问题的?”启迪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悟出:抓住句子中的关键重点词语是读懂一句话的重要方法;抓住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是读懂一段资料的重要方法,将各段的段意联系起来,就明白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

  重点讨论:

  1、“我”与挑山工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

  (找出课文中的词、句)。相遇与我感觉有什么共同特点?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3、朗读出挑山工朴素、自豪的.感情。

  4、从我“心悦诚服”到“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仅仅是挑山工说的揭开我心中的谜的这番话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周围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实例,展开讨论、联系,确实感到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是具有普遍教育好处及深刻好处的话。

  5、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6、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三、归纳学法:

  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第一个环节是“去的趟”——理解资料和思想。第二个环节是“来回趟”——学习作者怎样表达资料与思想。

  1、学习的顺序:预习-—提问;讨论——读懂了什么?练习-—存在疑问,归纳学法。

  2、可带给参考的读书方法:

  (1)根据课后提示,指导带着问题读书。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词品句读书。

  (3)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读书。

  (4)观察画面,叙述资料读书。

  (5)文中标点的运用,体会内涵读书。

  (6)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读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资料,想一想挑山工跟游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归纳总结,感情朗读。

  1、联系课后第4题,说说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受到了什么激励?

  2、突出以下资料:

  使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懂得《挑山工》全文紧扣中心,层层叙述,各部分资料联系紧密,脉络贯通,首尾呼应,阐述哲理深刻,富有教育好处。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文章的含义。

  三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也可采取学生自己设计)。

  1、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画一幅《挑山工》的画。

  3、小练笔《我心悦诚服了……》。

  4、制作读书笔记卡片。

  5、办一张《劳动创造美》手抄报。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

  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本文的学习,学生弄懂了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决心向挑山工学习这种精神。

挑山工教案设计4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文字图象等课件。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分钟)。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生质疑,同桌合作交流解疑,全班汇报,引导理解“它”的含义。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

挑山工教案设计5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

  1..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2.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3《挑山工》教学设计。

  3.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4.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5.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说一说通过朗读课文,你对挑山工有哪些深入的了解?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1)“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

  (2)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三、积累拓展。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路程多一倍时间却不多。

  脚踏实地。

  奋力登攀。

挑山工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木工用的折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出示木工用的折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两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3、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4、自由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揭开谜团的?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解疑,自励。

  1、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2、评画学文,解疑自励。

  二、结束语: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板书设计:

  自励挑山工的精神。

  极顶交货一。

  个

  五松亭理挑儿劲。

  解疑地。

  回马岭休息朝。

  前

  山下挑担走。

  生疑挑山工并不慢。

  反馈:

挑山工教案设计7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知道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做一个铺垫。]。

  2、你们看这就是挑山工。(课件出示挑山工图片)你能结合图片以及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对挑山工的了解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这一职业深入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深读课文。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挑山工路线示意图和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好处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突破难点。]。

  3、肩负重荷走折尺形路线的他们速度快还是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请看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5、读读挑山工回答作者的'话,思考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用横线画出游人登山的语句,用双横线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语句。做出批注,读出感受。(课件出示:挑山工的话)。

  (自学、小组交流、汇报)。

  (1)相同点:一条道。

  (3)游人登山是这样的悠闲自得,高兴怎么就怎么,那么挑山工和游人哪里不一样呢?

  (课件出示)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往前走。

  一个劲往前走时,他们心中想的是什么?(早点上山,早点交货)这就是他们心中的目标。

  一步踩不实不行,那怎么才行?(步步踩实踏踏实实)。

  停停住住不行,那怎么才行?(坚持不懈)。

  (认定目标、吃苦耐劳、)。

  学生上台板书。

  悟出做事的道理:做什么事,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的。

  这就是文中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课件出示:“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课件出示画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阅读与写作有力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写作水平。]。

  结束语:通过作家的介绍,同学们的用心学习,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令挑山工教案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这种品质不但作者需要它,我们更加需要它。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任何困难都会战胜,何况是登上泰山之顶!

  (三)说板书设计:

  背负重物轻装上山。

  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

  上山是一种工作上山是游玩,是享受(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挑山工教案设计8

  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挑山工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挑山工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挑山工教案05-26

关于《挑山工》教案 02-23

挑山工语文教案08-03

《挑山工》语文教学反思08-12

挑山工读书笔记04-10

《散步》教案设计07-05

透镜教案设计01-24

优秀教案设计01-06

《秋天》教案设计06-14

《社戏》的教案设计06-09

挑山工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挑山工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挑山工教案设计

挑山工教案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朗读课文。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挑山工教案设计2

  课文篇幅较长,文章结构比较特殊,因此,在经过反复研读教材,深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温度、重度和厚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我决定对教材进行合理剪裁,大胆取舍,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与话中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折尺、挑山工视频片段、阅读卡片

  (一)结尾导入、设置疑问

  1、利用谈话导入,展示一幅画,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这幅画中得到了那些信息?并总结出挑山工的定义。

  2、告诉学生这幅画就是作家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的一幅画。引导学生用心读最后一段。

  3、利用多媒体出示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引导学生提出:作者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设置疑问,预留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板书:三:(7)归来作画

  1(二)求疑阅读,探究文章

  1、自读文章第一段,思考:挑山工登山路线?(折尺形路线)

  2、提问:什么是折尺形路线?

  指名读并观看一段挑山工视频片段,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

  3、追问: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好处:会使扁担前面的东西不碰到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缺点:会使路程加长,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

  4、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一个奇怪的现象: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板书:一:(1、2)走折尺形路线,但却常常领先。

  (三)再次探究,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作者与同一位挑山工有几次见面?在哪里见的?看见挑山工正在干什么?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回答。

  2、通过合作填写表格引出作者的不解之谜。

  (四)合作探究,抓住重点

  1、教师带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挑山工的理儿。

  2、引导学生理解你们与我们的走法

  你们(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我们(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地往前走。

  3、分析作者听完挑山工的话后的反应,让学生再次朗读挑山工说的话并与学生合作探讨挑山工话中蕴含的哲理。

  4、教师总结

  哲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板书:二(3、4、5、6)山中相遇,交谈解谜。

  (五)重现问题,领悟哲理

  1、指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作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2、学生领悟到作者需要的是挑山工这种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并写在阅读卡片上。

  2(七)感情升华,赠送话语

  教师赠送学生一段励志的话。

  (八)作业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实际写一篇小作文。

挑山工教案设计3

  1、理解课文思想资料。学习挑山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资料。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生字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存疑。

  1、让学生提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

  2、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讨论并弄懂。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原本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解决不懂得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主动去探索知识。”

  二、质疑答难。

  鼓励学生缘疑质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1、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着重从挑山工登山的姿势、路线来理解。折尺形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可结果花的时间不比游人多,这是不解之谜。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指导学习重点段:

  师生围绕“你还明白了什么?”“你是用什么办法来理解这句话,或明白这个问题的?”启迪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悟出:抓住句子中的关键重点词语是读懂一句话的重要方法;抓住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是读懂一段资料的重要方法,将各段的段意联系起来,就明白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

  重点讨论:

  1、“我”与挑山工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

  (找出课文中的词、句)。相遇与我感觉有什么共同特点?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3、朗读出挑山工朴素、自豪的.感情。

  4、从我“心悦诚服”到“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仅仅是挑山工说的揭开我心中的谜的这番话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周围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实例,展开讨论、联系,确实感到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是具有普遍教育好处及深刻好处的话。

  5、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6、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三、归纳学法:

  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第一个环节是“去的趟”——理解资料和思想。第二个环节是“来回趟”——学习作者怎样表达资料与思想。

  1、学习的顺序:预习-—提问;讨论——读懂了什么?练习-—存在疑问,归纳学法。

  2、可带给参考的读书方法:

  (1)根据课后提示,指导带着问题读书。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词品句读书。

  (3)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读书。

  (4)观察画面,叙述资料读书。

  (5)文中标点的运用,体会内涵读书。

  (6)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读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资料,想一想挑山工跟游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归纳总结,感情朗读。

  1、联系课后第4题,说说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受到了什么激励?

  2、突出以下资料:

  使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懂得《挑山工》全文紧扣中心,层层叙述,各部分资料联系紧密,脉络贯通,首尾呼应,阐述哲理深刻,富有教育好处。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文章的含义。

  三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也可采取学生自己设计)。

  1、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画一幅《挑山工》的画。

  3、小练笔《我心悦诚服了……》。

  4、制作读书笔记卡片。

  5、办一张《劳动创造美》手抄报。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

  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本文的学习,学生弄懂了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决心向挑山工学习这种精神。

挑山工教案设计4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文字图象等课件。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分钟)。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生质疑,同桌合作交流解疑,全班汇报,引导理解“它”的含义。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

挑山工教案设计5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

  1..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2.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3《挑山工》教学设计。

  3.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4.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5.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说一说通过朗读课文,你对挑山工有哪些深入的了解?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1)“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

  (2)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三、积累拓展。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路程多一倍时间却不多。

  脚踏实地。

  奋力登攀。

挑山工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木工用的折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出示木工用的折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两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3、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4、自由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揭开谜团的?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解疑,自励。

  1、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2、评画学文,解疑自励。

  二、结束语: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板书设计:

  自励挑山工的精神。

  极顶交货一。

  个

  五松亭理挑儿劲。

  解疑地。

  回马岭休息朝。

  前

  山下挑担走。

  生疑挑山工并不慢。

  反馈:

挑山工教案设计7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知道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做一个铺垫。]。

  2、你们看这就是挑山工。(课件出示挑山工图片)你能结合图片以及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对挑山工的了解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这一职业深入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深读课文。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挑山工路线示意图和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好处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突破难点。]。

  3、肩负重荷走折尺形路线的他们速度快还是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请看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5、读读挑山工回答作者的'话,思考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用横线画出游人登山的语句,用双横线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语句。做出批注,读出感受。(课件出示:挑山工的话)。

  (自学、小组交流、汇报)。

  (1)相同点:一条道。

  (3)游人登山是这样的悠闲自得,高兴怎么就怎么,那么挑山工和游人哪里不一样呢?

  (课件出示)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往前走。

  一个劲往前走时,他们心中想的是什么?(早点上山,早点交货)这就是他们心中的目标。

  一步踩不实不行,那怎么才行?(步步踩实踏踏实实)。

  停停住住不行,那怎么才行?(坚持不懈)。

  (认定目标、吃苦耐劳、)。

  学生上台板书。

  悟出做事的道理:做什么事,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的。

  这就是文中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课件出示:“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课件出示画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阅读与写作有力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写作水平。]。

  结束语:通过作家的介绍,同学们的用心学习,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令挑山工教案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这种品质不但作者需要它,我们更加需要它。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任何困难都会战胜,何况是登上泰山之顶!

  (三)说板书设计:

  背负重物轻装上山。

  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

  上山是一种工作上山是游玩,是享受(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挑山工教案设计8

  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