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时间:2024-07-08 08:40:5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1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2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3、集体讨论。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3

  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6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4

  教学目的:

  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1)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2)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3)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过渡: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把句子补充完整。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6)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5

  教学目的:

  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1)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2)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3)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过渡: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把句子补充完整。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6)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2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3-18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06-3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4-2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4-24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经典)06-04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02

《记金华的双龙洞》读后感02-06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03-2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1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2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3、集体讨论。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3

  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6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4

  教学目的:

  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1)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2)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3)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过渡: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把句子补充完整。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6)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5

  教学目的:

  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1)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2)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3)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过渡: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把句子补充完整。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6)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