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1 18:29:0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5——p7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3、在学习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级中、级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大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体中接触到一些较大的数,请大家把你们搜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与同伴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必要性。)

  二:尝试学习,探索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大数,结合数位顺序(出示数据,如下)同学们会读这些大数吗?

  a、某公司年生产额达:6780000元。

  b、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c、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生:(胸有成竹,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信息的基础上,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索新知上。)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学习:

  ①、请你结合数位顺序表试着独自将这些大数读出来。

  ②、把你的读法读给同伴听。

  ③、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设计意图:

  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经历“非正式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

  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到豁然开朗,明确“亿以内数的读法,只要按照个级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汇报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适时给予补充与总结。

  2、知识迁移:“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教师出示数据:

  a、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

  b、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c、某市企业纳税额约10990069000元。

  因学生已有“亿以内的数”的读法的经验,所以此时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

  三、探索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可以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学习方法同“亿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数据参考:

  a、香港约有六百七十八万人。

  b、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

  c、火箭每分钟至少约飞行四十七万四千米。

  2、知识迁移:“亿以上数的写法”。(略)

  四: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五:练习p6的“试一试”、p7的“练一练”。

  (注:“比较数的大小”、“试一试”、“说一说”的第①小题及“练一练”的内容可另外安排一节课。)

  六: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及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同时运算的道理。

  技能目标:会根据运算顺序正确的运算。

  情感目标:培养自己有序的思维能力和良好得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在式题中,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同时运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20—8×2÷4 420×(13+57)×90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师小结。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揭题展标

  上面着组题大家做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前学的四则混合运算自己来解答三步运算试题(出示课题),看谁能最快掌握运算技巧,正确计算。

  2、尝试

  出示例1 66×38—987÷21

  (1)独立思考

  (2)学生试做

  (3)反馈讨论(两种情况)

  66×38—987÷21 66×38—987÷21

  =2508—987÷21 =2508—47

  =2508—47 =2461

  =2461

  讨论:两种算法结果相同吗?哪一种更为简洁?为什么两边可以同时脱式?

  (4试一试

  196÷4+56×12 16×50—36÷4

  (5师生小结

  4.自学例2

  (73+65)÷(210—164)

  (1)学生试做

  (2)反馈讨论

  (3)试一试

  (13+47)×(52—18)(1024+4370)÷(24+38)

  (三)反馈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练一练”第3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3、“练一练”第4题。

  4、“练一练”第5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怎样的问题?运算顺序怎样?是怎样得到的?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待学生一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把表示12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第一队: 份表示修了3天。)

  第二队: (把表示10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份表示修了3天。)

  教师: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教师: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一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如教师画出第二种解法的线段图:

  第一队:

  第二队:

  可提问:

  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

  数。)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因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

  数呢?(18÷3=6)

  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16页,阅读两种解法。

  教师提问:他们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明两种解法都是对的。

  教师提问: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因为这种解法只

  需要两步计算。)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也可用小黑板。)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 \ / \

  第一队每天 第二队每天 第一队比第二队 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这样就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

  第1题,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把这题“平均每人糊5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个,二班平均每人糊7个”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不能呢?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得出结论。

  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70页~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练习二(3—8)

  教学目标:

  1、在加强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试商的方法,增强计算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使得计算由正确向熟练推进。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第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校对。

  2、口算比赛。

  24×3 72÷3 90×5 24÷4

  240×3 720÷3 450÷90 240÷40

  12×3 270×3 54÷2 960÷4

  13×4 150×4 75÷5 450÷3

  3、估算:第7页第4题

  先独立连线,再交流是怎样想的?

  三、笔算练习。

  1、复习笔算方法。

  提问:昨天学习除数是几位数的除法?我们把除数看作什么数来试商?

  2、第7页第5题:

  先说出下面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

  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

  3、第7页第6题:

  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想的`?

  4、第7页第7题:

  读题分析:怎样求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除以14,而不是除以2?如果除以2表示什么意思?

  集体计算,得出平均每天生产水泥11吨。

  再独立完成第2小题,将结果填写在表中。

  提问: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呢?

  得到: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四、补充实际问题:

  1、甲乙两港之间的水路长是384千米。小明上午7:00从甲地上船,晚上7:00到达乙地。这艘客船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2、一个修路队要修路726米。已经修了285米,剩下的如果每天修63米,还要用多少天?

  五、作业。

  第7页第6、8题

  课前思考: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而正确地掌握试商的方法和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打下基础。

  说出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以及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这些大量的练习都是为以下的试商调商作准备。

  练习中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计算分析的过程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教后反思:

  今天的练习主要是巩固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从学生的练习中感到基本的计算方法学生都会了,但在计算时学生还是有许多问题。比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差,退位减的方法还掌握的不牢固。今天我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率。

  授后小结1:

  本节课是四舍五入法试商的练习课,正如小宋老师所说,从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试商方法基本掌握,但是计算中的错误很多,尤其商是两位数,学生要经过两次试商才能完成。另外学生计算的速度也没有我料想的那样快。

  授后小结2:

  本节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试商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掌握教快。但是,学生计算时不关你上课如何强调,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用商去乘整十数,同样也有商是两位数的,不知道十位的商与除数相乘末尾与商的哪位对齐。总之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不够理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二课时(四年级数学下册P22例3、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分别描述物体相对关系。

  ﹙2﹚会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2、画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两个同学根据方向说一说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位置关系。

  (2)教师引入课题并板书:位置与方向﹙二﹚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3左图幻灯片1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1067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你能在图中找到上海和北京的位置吗?说一说这两城市的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讨论:

  1、问题一: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这时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2)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量结果,其他组评价。要求学生汇报时句子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3

  小结: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的方向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北京为参照物。

  2、问题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又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4)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结果,其他组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5小结: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上海为参照物。

  (4)引导学生把问题二和问题一作比较,讨论两问题不同之处?

  学生汇报两问题的区别:参照物选择不同,两物体位置关系就不一样。

  (5)教师:两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方向刚好相反,但距离是一样的`。

  3、巩固训练:教材第22页“做一做”,出示幻灯片6,组织学生先观察题目再说一说这两同学的位置关系。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相机出示幻灯片7、8

  (二)、教学例4:出示例4的路线图,幻灯片9根据路线图,说一说每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1)组织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能得知哪些信息?

  (2)组织学生思考,并汇报如:方向标,表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米;有3段赛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每段赛程所走的方向角以及路程,并相互说一说所走的路线。

  (4)分组汇报各赛程的方向和路程,要求汇报时语言要表达完整。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幻灯片10(从起点出发沿着东偏北45°方向行200米到达1号站点。)11(从1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北30°方向行150米到达2号站点处。)12(从2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南40°方向行250米到达终点。)

  课堂练习: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讨论画路线示意图,先要确定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方向标、1厘米代表多少米、出发的位置等。

  (4)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由小组内的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确定的那条路线路,其他学生按这名同学的描述绘制路线图,再小组内讨论每个人绘制的路线图是否清楚、准确,并加以修改和完成。

  (5)展示各小组画的路线示意图,全班评价。

  课堂小结:

  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位置与方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作业安排: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方法。

  2、会运用这个除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8÷7 1800÷3÷6 480÷6÷8 720÷9÷8

  560÷56 1800÷18 480÷(6×8) 720÷(9×8)

  2、简便方法计算

  609-51-49 846-121-279

  3、动手做

  24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体会连续等分: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4、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5、出示目标(见学习目标)

  二、自互学习:(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指名读题。

  2、(出示学习指导)

  (1)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与书进行交流。

  (3)对比一下,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5)试着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5分钟。

  3、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指导,自学,并完成学习指导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4、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三、精讲要点

  1、小组汇报。

  2、解决各小组中在自学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

  3、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

  4、练习:教材P43做一做,指名板演。

  四、当堂检测

  1、判断

  (1)1456-(324+456)=1456-456-324

  (2)100÷(25×4)=100÷25×4

  (3)400÷(40×25)=400÷40÷25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00÷25÷4 20xx÷25÷8 350÷14

  3、有1440个玩具,每24个装一盒,每6盒装一箱,一共要装多少箱?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当中,我就觉得自己的准备不充分,对所教学的内容理解不到位。看到学生没能掌握学习的重点知识,我头上冒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心里就一个词“砸了”……第一次尝试“探究式教学”我就遭遇了“滑铁卢”,心里很不是滋味。痛定思痛,我静下心来找失败的原因。在听课领导的指导下,我认为导致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刻,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在教学中重难点没有突破。另外,由于选择的`是五年级的学生,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多,而且也没有提前和班主任沟通,对学生的知识底细没有清楚地认识。总之一句话,备课备得不够充分,备学生备得不够深入!

  2、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例如,学生在开始计算后发现“先乘后除以与先除以后乘的结果相同”规律的时候,孩子的回答不规范,我并没能及时指正学生“先乘3后除以5与先除以5后乘3的结果相同”,导致有37.5%的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是交换运算顺序,而不是交换前后的数字。如果,在教学中我能把学生发现的规律板书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文字刺激思维,把重点突破,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就不会迷茫了。

  3、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不深,不能在合适的环节提出问题,没有设置让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探究学习的情景。探究式学习分为五个主要环节:

  ⑴提出问题;⑵收集数据;⑶合理解释;⑷评价结果;⑸检验结果

  对于这五个环节,我没能深入分析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还不懂得如何收集数据、怎样引导学生合理解释,评价结果。传统教学的痕迹还存在,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而仍然是受教师的牵引。

  有失败的经验就会有成功的收获,面对这次“滑铁卢”我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深入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准备第二次上阵尝试。我相信会有成功的体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下载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3×1=3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2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1×9=9×100 12×18=2×18 a+b=b+a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 39×41=□×□

  (2)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a×b=b×a)(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 105×42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源自:

  “今天的复习课真没劲,也不知道老师是怎样想的?好像我们什么都不懂似的。真不过瘾!”

  “是啊!我一看就知道答案,可老师还喋喋不休,把我的瞌睡虫都引出来了。”

  ……(部分学生如是说。)

  “复习课对部分学生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唉!我只要他们课上不捣乱就随他们。”

  ……(部分教师如是说。)

  二、思考:

  从学生的课间交谈中,可捉摸到学生对复习课的期望;从教师的闲聊中,可觉察到些许无奈。

  那么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怎样既能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觉得“过瘾”,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又到一年复习时,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三、尝试: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把激活学生的复习欲望放在首位。激发学生复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复习的主人。以下我想以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数的整除复习”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及反思。

  【教学设计片断】

  1、回忆交流、激活记忆:

  ①说:

  师:同学们,“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我们已学习了近一年的时间了,谁还能回想起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张贴整除、质数、最大公倍数等卡片)

  师:这些概念大家还记得吗?说给你同组的伙伴听听。(同组学生交流)

  ②看:

  师:如果你觉得有困难,或者回忆得不是很全面,可以从抽屉里取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相关材料。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交流等形式诱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教师及时提供的学习材料纸,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适当的.“脚手架”,注意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尝试建构、体验特征:

  ③画:

  师:这部分概念很多,并且知识之间有较强的联系。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画出知识网络图。

  操作要求:体现这些知识的先后顺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将所有知识联系起来画出总结构图,也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自己比较清楚的知识画出分支图。

  (小组组长领取材料,明确本组的分工,大家齐心协力画出网络图。)

  同时请一组的同学上黑板同时完成。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所以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在“回忆、交流”的基础上建构“数的整除知识网络图”这样颇具挑战性的教学设计。更能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交流展示、共享成果:

  ④成果展示:

  展示部分小组的网络结构图(说说自己这幅图的构想),并根据各个图的特征即兴命名。

  选择部分典型的图和黑板上的图比较异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新颖独特的作品,共同分享,即兴命名,体验数学学习中的“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解释反思、扩建重构:

  ⑤结合网络图提问:

  师:选你们认为理解比较深的概念讲给大家听听;

  ……

  选自己不怎么理解的知识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

  想一想自己这一组创作的网络图哪些方面处理得较好,哪些方面不够准确?(重新调整)……

  【设计意图: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

  (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初步画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是教学重点;学生画垂线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2.量出各角的度数,并说出各是什么角。

  (二)学习新课

  我们今天要在学过直线和角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概念:垂直。(板书课题:垂直)

  1. 认识垂线。

  (1)理解垂直的含义。

  ①教师演示:

  用两条颜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使它们相交。

  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角)标出∠1,∠2,∠3,∠4。

  这4个角分别是什么角?(∠1,∠3是锐角;∠2,∠4是钝角。)

  ②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其中一个角变为直角。

  提问:其余三个角是什么角?

  想一想,为什么其他的角也变成了直角?

  弓[导学生明确,把一条直线分成两个角,∠1是直角,∠2也会变成直角,180°-90°=90°,同样∠3=90°,得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板书)

  ②观察下面几组图形,看哪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引导学生观察并测量得知:图(2)、图(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图(2)、图(3)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2)建立垂线的概念。

  师指出:上图中的(2)、(3)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板书:垂线、垂足。

  提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如果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说说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直线A和直线B就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请你观察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并指出垂足。

  生举例……

  (3)学生操作,巩固垂线概念。

  同学们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指出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标出垂足。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例 过直线上A点,作直线的垂线。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A点重合。

  ※从A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过A点新画出的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直线上的点的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

  教师巡视指导。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例 过直线外一点B,做这条直线的垂线。

  ·B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B点。

  ※从直角的顶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新画出的这条直线就是过线外B点所求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线外一点的这条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

  教师巡视指导。

  3. 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

  (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

  一人在黑板上画,全班同学在本上画。

  (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

  (3)你所画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引导学生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这是垂线的重要性质。

  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实际上距离就是垂线线段的长度。

  4. 画垂线的应用。

  我们可以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例 画一个长2.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对边相等,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画的步骤如下:

  ※先画一条2.5厘米长的线段;

  ※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画两条与它垂直的线段,每条线段长2厘米;

  ※把这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同学们在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行间巡视,加强指导。

  5.小结。

  启发性提问:

  (1)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

  (2)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线段?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4)什么叫做距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鸡

  兔

  脚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20

小学数学教案05-15

(优)小学数学教案08-09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09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8-19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2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7-01

小学数学教案【荐】07-01

【热】小学数学教案06-3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5——p7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3、在学习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级中、级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大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体中接触到一些较大的数,请大家把你们搜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与同伴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必要性。)

  二:尝试学习,探索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大数,结合数位顺序(出示数据,如下)同学们会读这些大数吗?

  a、某公司年生产额达:6780000元。

  b、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c、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生:(胸有成竹,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信息的基础上,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索新知上。)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学习:

  ①、请你结合数位顺序表试着独自将这些大数读出来。

  ②、把你的读法读给同伴听。

  ③、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设计意图:

  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经历“非正式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

  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到豁然开朗,明确“亿以内数的读法,只要按照个级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汇报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适时给予补充与总结。

  2、知识迁移:“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教师出示数据:

  a、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

  b、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c、某市企业纳税额约10990069000元。

  因学生已有“亿以内的数”的读法的经验,所以此时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

  三、探索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可以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学习方法同“亿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数据参考:

  a、香港约有六百七十八万人。

  b、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

  c、火箭每分钟至少约飞行四十七万四千米。

  2、知识迁移:“亿以上数的写法”。(略)

  四: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五:练习p6的“试一试”、p7的“练一练”。

  (注:“比较数的大小”、“试一试”、“说一说”的第①小题及“练一练”的内容可另外安排一节课。)

  六: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及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同时运算的道理。

  技能目标:会根据运算顺序正确的运算。

  情感目标:培养自己有序的思维能力和良好得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在式题中,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同时运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20—8×2÷4 420×(13+57)×90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师小结。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揭题展标

  上面着组题大家做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前学的四则混合运算自己来解答三步运算试题(出示课题),看谁能最快掌握运算技巧,正确计算。

  2、尝试

  出示例1 66×38—987÷21

  (1)独立思考

  (2)学生试做

  (3)反馈讨论(两种情况)

  66×38—987÷21 66×38—987÷21

  =2508—987÷21 =2508—47

  =2508—47 =2461

  =2461

  讨论:两种算法结果相同吗?哪一种更为简洁?为什么两边可以同时脱式?

  (4试一试

  196÷4+56×12 16×50—36÷4

  (5师生小结

  4.自学例2

  (73+65)÷(210—164)

  (1)学生试做

  (2)反馈讨论

  (3)试一试

  (13+47)×(52—18)(1024+4370)÷(24+38)

  (三)反馈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练一练”第3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3、“练一练”第4题。

  4、“练一练”第5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怎样的问题?运算顺序怎样?是怎样得到的?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待学生一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把表示12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第一队: 份表示修了3天。)

  第二队: (把表示10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份表示修了3天。)

  教师: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教师: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一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如教师画出第二种解法的线段图:

  第一队:

  第二队:

  可提问:

  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

  数。)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因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

  数呢?(18÷3=6)

  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16页,阅读两种解法。

  教师提问:他们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明两种解法都是对的。

  教师提问: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因为这种解法只

  需要两步计算。)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也可用小黑板。)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 \ / \

  第一队每天 第二队每天 第一队比第二队 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这样就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

  第1题,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把这题“平均每人糊5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个,二班平均每人糊7个”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不能呢?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得出结论。

  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70页~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练习二(3—8)

  教学目标:

  1、在加强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试商的方法,增强计算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使得计算由正确向熟练推进。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第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校对。

  2、口算比赛。

  24×3 72÷3 90×5 24÷4

  240×3 720÷3 450÷90 240÷40

  12×3 270×3 54÷2 960÷4

  13×4 150×4 75÷5 450÷3

  3、估算:第7页第4题

  先独立连线,再交流是怎样想的?

  三、笔算练习。

  1、复习笔算方法。

  提问:昨天学习除数是几位数的除法?我们把除数看作什么数来试商?

  2、第7页第5题:

  先说出下面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

  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

  3、第7页第6题:

  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想的`?

  4、第7页第7题:

  读题分析:怎样求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除以14,而不是除以2?如果除以2表示什么意思?

  集体计算,得出平均每天生产水泥11吨。

  再独立完成第2小题,将结果填写在表中。

  提问: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呢?

  得到: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四、补充实际问题:

  1、甲乙两港之间的水路长是384千米。小明上午7:00从甲地上船,晚上7:00到达乙地。这艘客船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2、一个修路队要修路726米。已经修了285米,剩下的如果每天修63米,还要用多少天?

  五、作业。

  第7页第6、8题

  课前思考: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而正确地掌握试商的方法和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打下基础。

  说出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以及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这些大量的练习都是为以下的试商调商作准备。

  练习中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计算分析的过程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教后反思:

  今天的练习主要是巩固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从学生的练习中感到基本的计算方法学生都会了,但在计算时学生还是有许多问题。比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差,退位减的方法还掌握的不牢固。今天我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率。

  授后小结1:

  本节课是四舍五入法试商的练习课,正如小宋老师所说,从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试商方法基本掌握,但是计算中的错误很多,尤其商是两位数,学生要经过两次试商才能完成。另外学生计算的速度也没有我料想的那样快。

  授后小结2:

  本节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试商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掌握教快。但是,学生计算时不关你上课如何强调,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用商去乘整十数,同样也有商是两位数的,不知道十位的商与除数相乘末尾与商的哪位对齐。总之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不够理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二课时(四年级数学下册P22例3、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分别描述物体相对关系。

  ﹙2﹚会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2、画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两个同学根据方向说一说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位置关系。

  (2)教师引入课题并板书:位置与方向﹙二﹚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3左图幻灯片1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1067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你能在图中找到上海和北京的位置吗?说一说这两城市的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讨论:

  1、问题一: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这时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2)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量结果,其他组评价。要求学生汇报时句子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3

  小结: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的方向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北京为参照物。

  2、问题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又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4)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结果,其他组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5小结: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上海为参照物。

  (4)引导学生把问题二和问题一作比较,讨论两问题不同之处?

  学生汇报两问题的区别:参照物选择不同,两物体位置关系就不一样。

  (5)教师:两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方向刚好相反,但距离是一样的`。

  3、巩固训练:教材第22页“做一做”,出示幻灯片6,组织学生先观察题目再说一说这两同学的位置关系。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相机出示幻灯片7、8

  (二)、教学例4:出示例4的路线图,幻灯片9根据路线图,说一说每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1)组织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能得知哪些信息?

  (2)组织学生思考,并汇报如:方向标,表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米;有3段赛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每段赛程所走的方向角以及路程,并相互说一说所走的路线。

  (4)分组汇报各赛程的方向和路程,要求汇报时语言要表达完整。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幻灯片10(从起点出发沿着东偏北45°方向行200米到达1号站点。)11(从1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北30°方向行150米到达2号站点处。)12(从2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南40°方向行250米到达终点。)

  课堂练习: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讨论画路线示意图,先要确定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方向标、1厘米代表多少米、出发的位置等。

  (4)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由小组内的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确定的那条路线路,其他学生按这名同学的描述绘制路线图,再小组内讨论每个人绘制的路线图是否清楚、准确,并加以修改和完成。

  (5)展示各小组画的路线示意图,全班评价。

  课堂小结:

  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位置与方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作业安排: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方法。

  2、会运用这个除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8÷7 1800÷3÷6 480÷6÷8 720÷9÷8

  560÷56 1800÷18 480÷(6×8) 720÷(9×8)

  2、简便方法计算

  609-51-49 846-121-279

  3、动手做

  24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体会连续等分: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4、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5、出示目标(见学习目标)

  二、自互学习:(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指名读题。

  2、(出示学习指导)

  (1)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与书进行交流。

  (3)对比一下,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5)试着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5分钟。

  3、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指导,自学,并完成学习指导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4、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三、精讲要点

  1、小组汇报。

  2、解决各小组中在自学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

  3、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

  4、练习:教材P43做一做,指名板演。

  四、当堂检测

  1、判断

  (1)1456-(324+456)=1456-456-324

  (2)100÷(25×4)=100÷25×4

  (3)400÷(40×25)=400÷40÷25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00÷25÷4 20xx÷25÷8 350÷14

  3、有1440个玩具,每24个装一盒,每6盒装一箱,一共要装多少箱?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当中,我就觉得自己的准备不充分,对所教学的内容理解不到位。看到学生没能掌握学习的重点知识,我头上冒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心里就一个词“砸了”……第一次尝试“探究式教学”我就遭遇了“滑铁卢”,心里很不是滋味。痛定思痛,我静下心来找失败的原因。在听课领导的指导下,我认为导致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刻,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在教学中重难点没有突破。另外,由于选择的`是五年级的学生,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多,而且也没有提前和班主任沟通,对学生的知识底细没有清楚地认识。总之一句话,备课备得不够充分,备学生备得不够深入!

  2、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例如,学生在开始计算后发现“先乘后除以与先除以后乘的结果相同”规律的时候,孩子的回答不规范,我并没能及时指正学生“先乘3后除以5与先除以5后乘3的结果相同”,导致有37.5%的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是交换运算顺序,而不是交换前后的数字。如果,在教学中我能把学生发现的规律板书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文字刺激思维,把重点突破,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就不会迷茫了。

  3、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不深,不能在合适的环节提出问题,没有设置让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探究学习的情景。探究式学习分为五个主要环节:

  ⑴提出问题;⑵收集数据;⑶合理解释;⑷评价结果;⑸检验结果

  对于这五个环节,我没能深入分析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还不懂得如何收集数据、怎样引导学生合理解释,评价结果。传统教学的痕迹还存在,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而仍然是受教师的牵引。

  有失败的经验就会有成功的收获,面对这次“滑铁卢”我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深入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准备第二次上阵尝试。我相信会有成功的体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下载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3×1=3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2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1×9=9×100 12×18=2×18 a+b=b+a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 39×41=□×□

  (2)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a×b=b×a)(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 105×42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源自:

  “今天的复习课真没劲,也不知道老师是怎样想的?好像我们什么都不懂似的。真不过瘾!”

  “是啊!我一看就知道答案,可老师还喋喋不休,把我的瞌睡虫都引出来了。”

  ……(部分学生如是说。)

  “复习课对部分学生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唉!我只要他们课上不捣乱就随他们。”

  ……(部分教师如是说。)

  二、思考:

  从学生的课间交谈中,可捉摸到学生对复习课的期望;从教师的闲聊中,可觉察到些许无奈。

  那么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怎样既能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觉得“过瘾”,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又到一年复习时,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三、尝试: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把激活学生的复习欲望放在首位。激发学生复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复习的主人。以下我想以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数的整除复习”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及反思。

  【教学设计片断】

  1、回忆交流、激活记忆:

  ①说:

  师:同学们,“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我们已学习了近一年的时间了,谁还能回想起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张贴整除、质数、最大公倍数等卡片)

  师:这些概念大家还记得吗?说给你同组的伙伴听听。(同组学生交流)

  ②看:

  师:如果你觉得有困难,或者回忆得不是很全面,可以从抽屉里取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相关材料。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交流等形式诱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教师及时提供的学习材料纸,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适当的.“脚手架”,注意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尝试建构、体验特征:

  ③画:

  师:这部分概念很多,并且知识之间有较强的联系。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画出知识网络图。

  操作要求:体现这些知识的先后顺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将所有知识联系起来画出总结构图,也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自己比较清楚的知识画出分支图。

  (小组组长领取材料,明确本组的分工,大家齐心协力画出网络图。)

  同时请一组的同学上黑板同时完成。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所以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在“回忆、交流”的基础上建构“数的整除知识网络图”这样颇具挑战性的教学设计。更能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交流展示、共享成果:

  ④成果展示:

  展示部分小组的网络结构图(说说自己这幅图的构想),并根据各个图的特征即兴命名。

  选择部分典型的图和黑板上的图比较异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新颖独特的作品,共同分享,即兴命名,体验数学学习中的“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解释反思、扩建重构:

  ⑤结合网络图提问:

  师:选你们认为理解比较深的概念讲给大家听听;

  ……

  选自己不怎么理解的知识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

  想一想自己这一组创作的网络图哪些方面处理得较好,哪些方面不够准确?(重新调整)……

  【设计意图: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

  (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初步画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是教学重点;学生画垂线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2.量出各角的度数,并说出各是什么角。

  (二)学习新课

  我们今天要在学过直线和角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概念:垂直。(板书课题:垂直)

  1. 认识垂线。

  (1)理解垂直的含义。

  ①教师演示:

  用两条颜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使它们相交。

  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角)标出∠1,∠2,∠3,∠4。

  这4个角分别是什么角?(∠1,∠3是锐角;∠2,∠4是钝角。)

  ②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其中一个角变为直角。

  提问:其余三个角是什么角?

  想一想,为什么其他的角也变成了直角?

  弓[导学生明确,把一条直线分成两个角,∠1是直角,∠2也会变成直角,180°-90°=90°,同样∠3=90°,得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板书)

  ②观察下面几组图形,看哪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引导学生观察并测量得知:图(2)、图(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图(2)、图(3)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2)建立垂线的概念。

  师指出:上图中的(2)、(3)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板书:垂线、垂足。

  提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如果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说说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直线A和直线B就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请你观察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并指出垂足。

  生举例……

  (3)学生操作,巩固垂线概念。

  同学们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指出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标出垂足。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例 过直线上A点,作直线的垂线。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A点重合。

  ※从A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过A点新画出的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直线上的点的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

  教师巡视指导。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例 过直线外一点B,做这条直线的垂线。

  ·B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B点。

  ※从直角的顶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新画出的这条直线就是过线外B点所求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线外一点的这条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

  教师巡视指导。

  3. 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

  (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

  一人在黑板上画,全班同学在本上画。

  (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

  (3)你所画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引导学生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这是垂线的重要性质。

  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实际上距离就是垂线线段的长度。

  4. 画垂线的应用。

  我们可以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例 画一个长2.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对边相等,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画的步骤如下:

  ※先画一条2.5厘米长的线段;

  ※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画两条与它垂直的线段,每条线段长2厘米;

  ※把这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同学们在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行间巡视,加强指导。

  5.小结。

  启发性提问:

  (1)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

  (2)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线段?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4)什么叫做距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鸡

  兔

  脚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