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案【精华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规律往往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规律往往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并利用这种规律。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读题。
2.质疑:吊灯和鲨鱼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 读通课文,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2) 想一想:课文讲了两个什么故事?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2.学生自学,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后,完成练习:因为伽利略( ),回到家里,他( ),从而,他发现了( ),所以,几十年后,荷兰的一位物理学家( )。
2.出示句子,比较:发现与发明的区别
(1) 伽利略发现了摆动的等时性原理。
(2) 荷兰物理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摆钟。
3.学生自己做实验,体会摆动的等时性原理。
(四)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海上救生圈与救生衣都要涂上橙黄色?
2.生讨论交流。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2.在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吗?
(六) 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读“愤、脏、浑、刨”四个字。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溪水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象系栽浇
2、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溪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环境保护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跟环境保护有关的课文《清清的溪水》(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象系栽浇负泥培坑澡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关系泥沙洗澡重新胜负浇水培土栽树刨坑大象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负:上面是“刀”字头,下面的“贝”字第一笔是竖。注意与“见”字区分。
培: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立”和“口”字。“培”字的第七笔是撇。
浇: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尧”字,注意“尧”字的右上方没有点。
象:可以运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像去掉单人旁就是大象的象。第六笔是:撇
栽:先写“土”字头,再写“木字旁”下面的笔顺是:斜钩、撇、点。这是一个形声字。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5)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读一读:
“小兔气愤地说。”
“野猪跳进小溪,想洗个澡,可是越洗身上越脏,变成了一个小泥猪了。”
“野猪刨坑,大象栽树。”
“溪水变成浑浑的了。”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
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谁摘下了苹果,就带着同学们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关系泥沙洗澡重新胜负浇水培土栽树刨坑大象
3、教师小结学习生字情况。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清清的溪水一直都是清清的吗?它有哪些变化?
(先是清清的,后来是浑浑的、变黄了,最后又恢复了清清的。)
2、溪水为什么突然变黄了?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二——十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溪水为什么会变黄?
(因为大象和野猪为了比谁的力气大,把树林里的树都快拔光了。没有了树林,土壤便会流失,一下雨,周围的黄土就被冲到小溪里,小溪的水就会变黄、变浑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说一说树木对防止土地流失、保持水土平衡、美化环境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
2、
这一部分有情节,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1)自由读,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
2)小组读一读,商量怎样能够更好的读出语气来。
3)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展示读
班级分角色读
3、看投影片上的图片,练习有表情、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根据投影提示排演课本剧。(要给学生创设施展才华的空间,安排好时间去练习,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去指导)
4、清清的溪水变浑了,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办?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说一说:
如:清理水中的泥沙;
在水边种植树木,植树造林;
进行治理,并建立保护区;
加强宣传的力度,号召所有的人都自觉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在水中饲养动物,帮助清理污水,同时改善溪水的环境质量。
……)
5、再读课文:想一想:大象和野猪是怎样做的呢?在书中画一画,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6、指导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
1)指名读,抓住学生中读的好的地方,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出溪水又变清后的喜悦之情。
2)齐读。
三、拓展练习:
1、以《清清的溪水》为题或另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如:1)分角色有语气地朗读。
2)分角色排演课本剧。
3)说一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4)以大象和野猪的口气写一封公开信。
5)为课文续编故事。
……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大象和野猪这样的人?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是怎样解决的?
四、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了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变浑。要使溪水变清,就要多栽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记住一句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五、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把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 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 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 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 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马
构思奇妙 后蹄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平衡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主识字若干个。理解本课“百思不得其解”、“雷打不动”、“弥留之际”、“沧桑”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和积累含义深刻的句子。发挥想象能力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从故事中,感受人间真情和温暖,领悟到人生的财富是善良、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
共同的秘密是什么? 12个矿工是怎样保守着共同的秘密的?
教学难点:
第三部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熟悉导语,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交流有关矿工生活的资料
3、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交流矿工生活的艰苦
解题质疑
初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通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将段意熟读,背下来)
讲读第一部分内容 理解“抚恤金”、“闭塞”;体会矿工妻子的艰难境遇和队长们的帮助
第二课时: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50课,齐读课题。
1、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个矿工在意外事故中去世了。为了帮助他的妻儿维持生计, 12位矿友坚持每天到她的馄饨摊吃一碗馄饨。十多年过去了,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12颗爱心。
2、说一说课文的段落层次
(1——3)矿工被炸死后,他的妻儿生活无靠,在队长的建议下开起了馄饨摊,每天至少有12人光顾,从不间断。
(4——6)12个矿工们坚持去吃馄饨,令他们的妻子不明白,直到队长弥留之际说出了秘密,从此后队长的妻子也加入到12人的行列。
(7——8)十几年过去了,来吃馄饨的人也在变化着,但从未少过12人。
二、过渡、导语
矿工的妻子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精神上无依无靠、生活上举步为艰的时候,有12个人毅然决然地支持着她、帮助着她。那么“共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从中我们能领悟到什么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下一部分
三、读4——6自然段,思考“共同的秘密”是什么?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1、生:12个矿工约定每天去馄饨摊上吃一碗馄饨。
2、生:在第5自然段。[出示:队长的话]
(1) 读中理解、强调重音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的,相约要遵守的。 兄弟、自己的兄弟——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的工作中,建立的阶级感情
(2) 比较句子,体会反问表达效果,体会语调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要帮。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能不帮。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
(3)小结:多么善良的12个人啊!这是次意外事故,无论从法律上,道德上,还是经济条件上,他们都可以不帮他的妻儿,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使他们把帮助这孤儿寡母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4)再读
四、原来这共同的秘密就是12个矿工的约定。
从哪能看出这是一份约定呢?默读全文,找到相关语句用“——”画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读一读。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汇报(引导学生按行文的顺序)
A.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 “一下”:12个矿工都信守约定,如期到来。[出示图一]
B.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1、(学生想象)“风霜雨雪从不间断”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2、在你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平凡的矿工,感受到了他们善良的心灵,真的很敬佩他们这伟大的举动。(再读)
3、小结:之所以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人,随后从未少过12人,而且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从不间断,就是因为(引读:男同学读“这是?”)
C、第四自然段内容
1、雷打不动:形容坚定,不可动摇。——信守诺言、恪守约定
2、妻子的“百思不得其解”。除文中提到的猜疑、跟踪、质问,还可能怎样?
3、她们不理解是因为,她们不知道“这是?”(女同学改人称读)
4、 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能想着帮着别人,这是好事,为什么要把它当作秘密不告诉别人,而且对自己的家人也如此?讨论汇报(多么善良的人们,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在用心维护着这对母子的尊严,让她感到她是自力更生的,让她觉得生活得很坦然。)
5、 说话练习:想象一下,当初,矿工队长和矿工工友们约定时会怎么说?
C、第五自然段
1、 结合下文,理解“弥留之际”,换词理解(临终之前、临死之前、即将离开人世)
2、 因为“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所以“你一定要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
3、这说明什么?(他把这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得重于一切,他要把自己未完成的责任传承下去。)
4、此时此刻队长的妻子什么也没说,但她思绪万千,她会想些什么呢?(过去对丈夫的猜疑是不对的。原来他的丈夫这么伟大。一定将这艰巨的任务,厚重的责任坚持到底!)
4、[出示,6小节和图二]引读第6自然段:“于是,从此以后每天的早晨,在”
D.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惟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时间更迭,万物变迁,而惟一不变的`是“12个”数字,那是12颗善良的心从未动摇过,哪怕只是微薄的力量,也一定要它持久,进行到底。带着对这12个人的赞扬和佩服之感,再读。 过渡:就这样,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几千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来到那个馄饨摊,还会见到那12个熟悉的面孔吗?
五、指读7、8自然段
[出示:图三] E.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1、既然12个人都这样信守约定,为什么还要“代替”?这十几年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2、过渡:是啊!无法阻挡的“生、老、病、死”,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十几年来,这些矿工们经历着生活的变化,也在经历着的世事的沧桑。
3、引读:所以,“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
4、这不仅是12个矿工的秘密了,已经成了12个家庭的秘密,甚至是更多帮助者共同的秘密。(扣题)
5、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6、怎么理解“金灿灿的爱心”?
7、这仅仅是12颗闪光的爱心吗?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善良、朴实的人群,再过10年、20年会是什么样?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初步阅读课文。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7个。
3、学习“日”字旁,扩词。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优美的音乐——钢琴曲《海边的阿狄丽雅》、歌曲《报春》。
教学过程:
预习:
走出家门观察春天(天气、动物、植物、色彩、声音、气味)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请学生谈一谈发现与感受,引入课题。
春天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多的变化呢?(学生谈)我觉得呀,那是因为春天有一双神奇的手。出示课题,读“春天的手”,(观察“春”字,用红笔描:一边写一边说“三人一日去春游”)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配乐背诵诗文,学生倾听。学生评价。(要读得优美,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学生小声跟老师再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诗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个记号)
同桌互读,互教生字,争取读熟。
4、根据学生学习生字情况,教认普遍感觉困难的生字。
同桌摆生字卡片,找朋友认读“温暖”“轻柔”“抚摸”“肩膀”“健壮”
做动作学习“传”“拍”“拉”“抚摸”:
一个学生背对着黑板上的生字,另一名学生在他前面,面对着黑板,选字做动作,前一个学生猜,并且指出是黑板上的那个字,读一遍,组一个词(其他同学跟着读一遍、组一个词)。
开火车等检查认字情况。
三、学习写字
1、学习“日”字旁:
观察“春”的部首:“日”字旁,春天,春季,一年里头三个月,天气由冷渐渐变暖。
你还知道哪些“日”字旁的字?暖、阳、晒、明、映、晓……
2、学写其他生字
重点指导:乐、树
乐:第二笔是竖折,用红笔标出。书空。在《学生写字本》上描红,书写。
树:左中右结构,每部分要写得细长。在《学生写字本》上描红、书写。
以上两字老师范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生字词、扩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扩词:
抽读生字卡片,认读生词。
春天、温暖、轻柔、抚摸、传来、拍着、肩膀、活泼、健壮、拉住
3、根据读词情况有重点认读生字、扩词
春:春天、春日、春光、春风、春色满园、春夏秋冬、满面春风
轻:轻柔、轻巧、轻风细雨、轻重(反义词)
柔:轻柔、柔美、柔软、柔弱、温柔、柔和、刚柔(反义词)
泼:活泼、泼水、泼辣
二、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共有几小节。
2、指6名学生读诗文,每人一节。其他学生听完后评议(注意:要先说优点,再说不足,让学生示范怎样读更好。)
3、指名读诗文。配乐朗诵(学生)。
三、理解诗文内容:
1、你感觉到“春天的手”了吗?读读有关语句,请你说说“春天的手”指的是什么?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怎么抚摸?“新绿”是一种什么样的绿?你还见过哪些新绿?(下面的三节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学法学习)
2、表演读课文。
3、试着背诵课文。
四、听歌曲《报春》。
1、过渡:听春天多么富有生机,快来说说你还发现春天里的什么变化了。(比如:小松树又在枝头跳来跳去了,小朋友们爱在户外活动了,风柔和了……)
2、补充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还知道有关“春”的成语吗?(春意盎然、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春色满园、春风得意、满面春风……)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方法与过程
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过程
中理解文本,掌握“读——品——背”的学习方法,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培养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试背课文。教学难点
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续编诗歌,训练语言。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前提
1、了解故事《神笔马良》
2、在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学会认9个生字,并练习写8个生字。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要画什么?(毛笔)
2、版画:毛笔,板书:笔,找出画与字的联系。
3、引出神笔。
4、马良用神笔做了许多好事,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来帮助谁呢?
5、揭题:假如
整体感知
1、问题:我们的课文里有谁需要帮助呢?假如有了马良的神笔,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2、教师范读。
3、根据生回答归纳板书:
——小树——
——太阳小鸟——
——谷粒西西——
——好腿
4、小结:瞧,我们周围不仅有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植物和小动物。
学习第一节诗歌读
1、刚才,你们能发现老师的优点和不足,下面该轮到你们读了,给自己提点要求吧。
2、品读“叹息”一词:用第一节诗里的句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谁愿意上来扮演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和表情来理解“叹息”。想象:小树边叹息边说什么呢?
3、品读“快活”一词:想象:如果这个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红红的暖和的太阳,小树又会说什么呢?这时候的小树感到怎样?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快活。谁能快活地把这一段读一读?(个别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快活?(齐读)
4、自由品词: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个词?(红红的、寒冷的、轻轻……)当你读到这些你喜欢的词的时候,要更有感情一些,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谁愿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先说你喜欢哪个词,再读一读。其他同学也有自己喜欢的词语,那就自己读一读吧。背
5、背诵指导:这节诗歌的顺序是,先提出“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再讲给谁画什么——最后讲画的理由。小结
6、学法:读——品——背(品的方法:找出你喜欢的词语,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拿别的词语替换一下,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习第二节诗歌小组活动
1、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或轮流读。
2、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几个词印象特别深?为什么?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你还能用表演的形式让组内的小朋友也喜欢这些词。
3、轮换不同的方式多读几遍,根据“假如……——给谁画什么——为什么画”的句式,试着背诵这一诗节。
小组汇报
1、觉得自己读得特别好的小组起来读。
2、愿意说说诗中的好词语的小组有吗?
3、哪个小组能背下这一节诗?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四人小组内用了“读——品——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节诗歌的。在读中品味词语,在背中积累语言。你们说这个学习方法好不好?那么,接下来就请你们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三小节诗歌。
学习第三节
1、根据“读——品——背”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诗歌的。
2、个别读。
3、品好词。
4、试背诵。
学习第四节
1、诗歌的末尾出现的六个小圆点儿,是什么标点符号?
2、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
3、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使用省略号呢?
拓展思维
1、我想作者一定是想让我们也来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2、说一说
3、四人小组合作创作一篇更新版本的。
总结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这动听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喜爱童话故事,能借助课文续编、演青蛙借伞的故事。
3、 感悟人与人之间要热心、互助、友爱相处的交际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乐于续编故事,懂得互相关心。
教具准备:
课件、配乐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1、激趣导入。
(1) 教师板书课题:10、荷叶伞。
(课件出示荷叶图)。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在哪里见过它吗?你觉得它像什么?
(2) 看画面,听课文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在美丽的荷花塘边,一场欢乐的音乐会正在进行,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吧!(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2、这么美妙的音乐会,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雨中欢乐的舞蹈,大家想一块儿参加吗?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吧。(全班齐读课文)
问:课文讲了小青蛙把荷叶伞借给了谁?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在下雨的时候,小青蛙把荷叶伞借给了小动物们。落实语言训练。)
二、展开想象,体会开头美。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下雨了,青蛙们都躲到荷叶下)
(小青蛙都有一把荷叶伞)
(雨点打在荷叶上,像欢乐的鼓点)
(青蛙们随着鼓点的节奏,跳起了欢乐的舞)
还有什么不懂的内容?
2、学习“和”指名读。刚才你读准了,请你带着大家读。想知道它的意思吗?老师击节奏,请你和着老师的节奏点点头或跺跺脚。(或先做动作,再从动作上升到“和”的意思上来。)
师:小青蛙在风雨来临时,各自打起一把荷叶伞,随着雨点敲击荷叶发出的声音欢快舞蹈。想一想:雨点落下来会是怎样的节奏?雨一会大,一会小,发出嗒嗒的声音,这像什么?(鼓点声)青蛙会怎样跳起欢乐的舞?会唱歌吗?有音乐有舞蹈时,你心情怎样?(好快活)请你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品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三、 通过比较,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三——六自然段。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借伞给小狐狸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借伞给小白兔的?学生自由读课文三——六自然段后回答。
(第三自然段是写借伞给小狐狸。第五自然段是写借伞给小白兔的。)
(2)出示课件:看看谁来了?小狐狸想什么?
青蛙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呢?
2、美美地读三、四自然段,表扬表扬小青蛙。
3、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演一演,看看哪几句与第二自然段的写法相似。
(分小组讨论,由小组长带领看看哪几句在句式上相似。)
4、学生进行汇报。
5、采用对比着读一读的方法,印证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出示幻灯,学生练习填充。
(1)( )淋着雨从荷塘边跑过,一只青蛙叫住了( ):“(),这把伞借给( )!”
(2)( )打起了荷叶伞。雨点打在荷叶上,嗒嗒地响,像欢乐的鼓点。
按男女生分成两部分读课文。男生读三——四自然段;女生读五——六自然段,从整体上感知两部分句式的相似。
6、品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并且练习背诵。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段。
问:小青蛙在雨中送出了多少荷叶伞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知道的?(通过“到处”这个词可以知道小青蛙送出了许多许多的荷叶伞)
齐读带有“到处”的句子:“雨中,到处都有……到处都有……到处都有……”
五、拓展延伸,个性体验。
1、小青蛙还可能把荷叶伞借给了谁?
请你编个小青蛙把荷叶伞借给其他小动物的故事。(出示很多小动物来到了画面)你想扮演谁就扮演谁。
2、学生展示:学生自选角色,自由组合,进行表演,以展示各不同的感受和欣赏课文的层次性,以及对课文角色的理解。
3、教师采访:你刚才演的谁?你为什么这么快乐?你认为小青蛙是个怎样的朋友?
六、总结。
1、教师带领学生看着板书进行小结。
小青蛙将“荷叶伞”送给了小狐狸、小白兔、小鸡、小猫等许多小动物,(画上箭头)给它们送去了“欢乐”(画出笑脸图),说明小青蛙怎样呢?(关关心别人,很善良,很有爱心,教师画出爱心图。)
2、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0、荷叶伞
小青蛙
小狐狸 小白兔许多小动物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
一、导入课文
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五、作业
1. 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
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
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去:委而去之 放弃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三段:分析论点
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2、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
五、作业
1. 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有关心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初步认识四个的特点,学写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3.巩固运用所学的'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说话应用:用绳子自己编一段话,用上生字。
1.指导写字。
三、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范读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神笔”在诗中出现几次?
2.每一次出现都是为了画什么?
3.“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读?
4.教师范读、学生复读、背诵课文。
2.朗诵比赛
四、 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
小学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1-25
小学语文教案【荐】01-22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2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01-23
【荐】小学语文教案01-24
【精】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教案【热门】01-26
【热】小学语文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