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参考课件:xx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通过日常的学习活动,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并且很乐意在区域活动时利用积木或平面图形拼搭各种各样的物品。但是,我在仔细观察后发现,幼儿思维的创造性比较欠缺。在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依据绘本《干变万化》(网络上有视频资料)设计了这一活动,希望能引导幼儿巩固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环节设计上,我力图体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思路。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我首先向幼儿介绍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红红和蓝蓝,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是考虑到幼儿平日游戏所用的积木通常都会有鲜艳的颜色,用红红代表小女孩,蓝蓝代表小男孩,简单且形象,易于记忆。接着,我提出“红红和蓝蓝会用积木做点什么呢”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以利于幼儿在了解故事内容前充分发挥想象力。此后,我出示各种形状的积木,引导幼儿将其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建立联系,为幼儿利用积木变出各种东西奠定基础。
在活动的第二环节,我首先帮助幼儿理解“千变万化”的含义,使幼儿能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中利用积木进行各种形式的“变化”“创造”。此后,我主要用图片呈现情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片提供的情境推测故事内容并完整表达,同时通过追问了解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我在动画片段的辅助下完整讲述故事内容,以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在活动的第三环节,我在幼儿了解一些积木变换形式的基础上,让幼儿动手操作,借助情境进行想象拼搭,并尝试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
目标:
1。乐于根据图片内容推测故事情节,并完整表达。
2。感知不同形状的组合变化,体验探索事物“干变万化”的快乐。
准备:
1。幼儿有拼搭积木的经验。
2。幻灯片,积木(幼儿每人一份)。
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请来了两位朋友:红红和蓝蓝,他们来自积木王国。在积木王国里,任何东西都是用各种各样的积木变出来的。让我们去看看吧!
师(呈现各种形状的积木):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积木?
师: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跟它们是很像的?
师(小结):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跟这些积木的形状很像。
二、看看说说
师: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合在一起还能变出更多的东西呢。红红和蓝蓝今天要带着大家一起玩一个名叫“干变万化”的游戏。
师:什么叫“千变万化”?
师:一种东西能够变化出很多很多样子,数都数不过来,这就叫“千变万化”。
1。变房子。
师:红红和蓝蓝会把这些积木合在一起变出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
师:原来他们用积木变出了一幢房子。看一看,房子是怎么变出来的。(引导幼儿发现房子的不同部分分别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变”出来的。)
师(小结):红红和蓝蓝把各种各样的`积木合在一起变出了一栋房子。仔细看一看,三角形积木变成了屋顶,拱形积木变成了门窗……真好看啊!
2。变消防车。
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房子着火了,怎么办?(鼓励幼儿大胆表述生活经验。)
师:红红和蓝蓝会用积木变出什么来灭火呢?
师:红红和蓝蓝用积木变出了什么?像不像?哪里像?
师(小结):红红和蓝蓝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合在一起变出了消防车。长方形积木变成梯子,半圆形积木变成车灯和方向盘……哗啦啦,消防车里的水很快就把大火扑灭了。
3。变轮船。
师:仔细看看,发生什么事情了?
师:猜猜红红和蓝蓝又会把积木变成什么呢?
师:你知道红红和蓝蓝把积木变成了什么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结):消防车里流出的水越来越多,都涨大水了。红红和蓝蓝立刻用积木变出了大轮船。长方形积木变成桅杆,半圆形积木变成椅子……有了大轮船,水再多也不怕了。
三、尝试操作
师:开着大轮船到了岸边,红红和蓝蓝还想到更远的地方去,他们需要交通工具,你有办法帮帮他们吗?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形状的积木,请你先想一想,可以变什么交通工具,然后看一看哪些形状合在一起可以变出你想要的交通工具。抓紧时间动手试一试,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变的交通工具,好吗?(幼儿操作。)
四、交流、分享
师:谁愿意来介绍你用积木变出了什么交通工具?
师:大家来说说变得像不像?哪里像?
师:这是大家用不同形状的积木组合在一起变成的交通工具,有这么多哦。你们喜欢吗?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猜出朋友变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结):原来,不同的积木可以干变万化,有的转个方向可以变,有的连在一起可以变,有的换个位置可以变。到底能变出多少东西呢,数也数不清。红红和蓝蓝看到你们变出这么多交通工具,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说:谢谢小朋友。
延伸活动:
师:有了交通工具,红红和蓝蓝又要出发了。他们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些积木还能变出什么来呢?等会儿你们再去区角里试试看好吗?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感知水的特征,喜欢玩水,体验玩水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感知水的特征,体验玩水的活动。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玩水经验,喜欢玩水。
2、物质准备:水桶、气球、水球、漏斗、水枪、管子、瓶子、水等。
三、活动过程:
1、提出玩水活动,介绍玩水的材料。
2、 引导宝宝尝试用不同的工具玩水。
(1)尝试用海绵吸水,用漏斗漏水,让小船漂浮在水上等。
(2)注意观察宝宝的游戏表现,如发现有独特的.玩法,可引导其他宝宝观察。
(3)提醒宝宝将工具拿的低一些,以免将水溅到同伴身上。
3、鼓励宝宝用玩过的水给植物浇水。
-引导宝宝用能够吸水或盛水的用具给植物浇水,如海绵,小船等。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
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1、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2、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二、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教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三、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教师:图片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四、体验活动。
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二、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的动脑筋的能力,能发现物体“站不稳”的原因。
2)幼儿能尝试在操作中找出让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毛巾、卡纸等站不稳的物品,
积木、纸盒、橡皮泥等站得稳的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以情景引入课题,引起幼儿对问题思考的兴趣。
师:今天宝宝商店请小朋友去帮忙整理各种物品,要求我们想办法使所有的`物品都能稳稳当当地“站”在货架上。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稳的原因。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起来或“站”不稳,并找出原因。如:布木偶因材料太软而站不起来
3)指导幼儿探索使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1)幼儿自由结伴,自选材料进行探索
(2)互相介绍和演示探索结果
(3)师生共同归纳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①增大接触面的方法: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头,另一头撑成三角形。
②加重的方法:如把站不稳的空瓶子加水。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科学教案(荐)09-29
(优)科学教案08-17
[合集]科学教案08-18
(精)科学教案08-18
【必备】科学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