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时间:2021-01-31 11:41:2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书,很多时候它让我不舒服,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会让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欢这句话。

  平心而论,我是个害怕麻烦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响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会选择视而不见,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至于,别人口中所说的热心的帮助别人如何如何,基本与我无缘。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个冷漠的人。为了躲避很多无谓的麻烦,我会尽量避免跟别人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就我工作的环境而言,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你不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有时候话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许,我该尝试着去改变一下,多和别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别人善意的邀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甚至,偶尔去请求一下别人的帮助。

  当我选择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的时候,大脑就会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压力,潜意识里SWOT分析法就会运作,自动选择一条针对当前环境下的最佳答案。当动力战胜惰性行动起来的时候心里更加有底。久之,自信就会回来,而当精、气、神都有的时候,人离好运还会远吗?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有过一个演讲,其中提到过独立和自由的问题,大概的意思是说(不记得原文了),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Independence and freedom),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到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爱因斯坦考虑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外在的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社会民主制度和令人讨厌的军事制度,这和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身份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内心自我的成熟过程。

  按照斯科特的观点(本节,独立的风险),心智的成熟包括爱和自我完善,突破自我界限,自我延伸,还需要自尊自爱,其中,内心的独立比外部的自由更重要。可见,内心和外在同样可以催促一个人走向成熟。

  本节我自己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一个人在婴儿、幼年和少年时期体验过的不安全感是否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乃至终身?

  我的答案是会的,一个人小时候的体验可能会成为一种情感、认知和行为习惯,并将这些习惯保留到成年。个人的体验是小时候的不安全感更多可能出现在思想独立的早期,中学时期或者离开父母的初期。

  成年之后的表现就会出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不甘于孤独、通过不停地工作来对付自己内心潜藏的不安全感。如此种种,也许还有更多的体验。

  2、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否会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会的,我母亲勤劳的习惯遗传给我,使我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努力工作,才能满足自身的要求,才能防范于未然,不会饿肚子。

  我的早期习惯就来自我母亲的早起习惯,她老人家当年常常天黑起床工作,留给我深刻印象,所以我现在习惯了早起工作。

  另一种可能是不会转移,父母会有意识地避免转移自身的不安全感给自己的孩子。前提是做父母的人要有自知、自省和自我否定的勇气,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我给孩子的安全感是从女儿两岁左右开始的,两个细节,一个是承诺的事情一定做到,包括风雪天把她从幼儿园抱回来或者半夜出去买了一只彩色铅笔;另一个细节是给她强有力的力量感知,在娘子关火车站的游泳池里给她温暖和力量,让她第一次敢于下水。

  3、独立的风险与独立的收益是否有关系?

  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在社会科学的底层,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本节讨论的风险是心理独立的风险,即便对于人文意义上的风险,相对应的概念当然也就包括心理上的一种收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实际上说的就是风险和收益的因果,穷人的孩子,无法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衣食住行和简陋的生活使他们需要用更多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成长的资源,因此,也会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收益,就是早当家。

  这种心理上的适度的不安全感,或者说适度的风险,就像比较低的通货膨胀一样,是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熟的。没有一点风险,也就意味着没有令人满意的收益。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3

  一本绝对经典的书,这本书中关于自律的部分,每年都要阅读一遍,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下面是今年的阅读记录:

  #每天一本书#,100天,20xx年3月27日,《少有人走的路》,今天是第100天,选了一本经典书籍利用一整天的时候从新阅读一遍。这本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成长与宗教和神奇的力量,我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花了半个月,特别是第一部分,当时反复阅读了很多遍,每次阅读都能得到新的收获。

  评分5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的前二章自律和爱完全能承担得起这样的标题,每次阅读都是对自身的一个反思。很早以前只能读懂第一章,有了孩子之后现在能读懂第二章。到目前为止对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评价一般,强烈推荐阅读自律部分。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和毒*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这位女士头脑聪明,只要在工作上不再推诿塞责,就会显示出极强的能力,但在解决家庭矛盾上,她立刻就成了智力低下的人。问题的关键出在她对时间的利用上。家庭问题让她头昏脑胀,她只想尽快脱身,尽快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而不愿花时间来应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愿冷静地分析问题。虽然解决问题能给她带来满足感,而她根本不想去推迟这种满足感,哪怕是一两分钟也不行,最终她没有从问题中积累起任何有效的经验,家庭便因此长期陷入了混乱。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但问题没有消失,它们仍继续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任何事,他们都觉得能力不及他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人格失调症患者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的能力。治疗神经官能症,比治疗人格失调症容易得多,因为前者坚持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治愈人格失调症患者则较为困难,他们顽固地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不少人兼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统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在某些问题上,他们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内心充满内疚感;而在别的问题上,他们却一推了之。

  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美国黑人作家)的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

  我的定义是: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它们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

  献身真理,意味着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不然,我们就将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就像是单间牢房,我们“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如同塞尔维亚·普拉斯(美国女诗人)的比喻,沉湎在个人幻想里。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使我们更容易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的有效性。我们可能对孩子说:“不许顶嘴,我们是你们的父母,在家里我们说了算。”我们对配偶说:“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吧。你说我的不是,我就会闹得天翻地覆,让你后悔莫及。”我们上了年纪,就会对家人和外人说:“我又老又弱,你为什么还要和我过不去?我这么大年岁,可你居然对我指手画脚!我的晚年活得不开心,那都是你的责任。”我们是老板和上司,就会对雇员说:“据说你有胆量怀疑我,还要向我挑战。你最好想清楚,最好别让我知道,不然就赶快卷铺盖走人吧!”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灵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诚实可能带来痛苦。人们说谎,就是为了逃避质疑带来的痛苦。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一个人应有选择地表达意见和想法。当然,出于忠于事实的考虑,我们又渴望直抒胸臆,而不是遮遮掩掩,这使我们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担心祸从口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想违背诚实和公正的原则,而在二者之间,几无回旋余地,我们很难取得理想的平衡,这的确是高难度的挑战。

  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

  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死亡的痛苦是诞生的痛苦,而诞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与死,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建立更新的观念与理论,旧有的观念和理论就必须死去。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着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就等于从未爱过。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激情状态,称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正是所爱的人或所爱的事物。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

  有时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一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出自个人意愿,核心动机却是满足自我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也许都是为赢得私利。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惟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父母爱他们的子女,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要采取谨慎、积极的态度。他们也要允许子女指出自己的错误。同样,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这种原则,对于友谊同样适用。

  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你选择的爱的对象,应该能够通过你的帮助,迅速促进个人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珍贵而有限,应该倍加珍惜,妥善使用。你还必须坚持自律,使爱具有更大的力量。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也就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既不能学到什么,也不能教给别人什么。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4

  最近读完了斯科特·派克的作品《少有人走的路》,算是一本通俗心理学小说。第一次读心理学方面的作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读起来还算通俗易懂,还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在书中也是看到了限制自己成长的很多问题,在我看来,想要心智成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是自律,自律即自由,自律的人才能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现如今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更需要自律,就拿身材管理来讲,我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在美:容貌、身材,有句话说:你有没有钱我不清楚,但你身材好不好我一眼就能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减弱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我们并不能像青春少年那样任性熬夜,任性胡吃海塞了,更需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坚持的运动,这些道理说起来都懂,能真正做到的能有多少呢?同样三十岁,有顶着啤酒肚的油腻中年大叔,也有身姿挺拔活力满满的帅气大哥;有头发蓬乱满面愁容的未婚女子,也有皮肤清透姿态优雅的已婚妇女。每每看到这些对比时,我们总会第一反应是有钱有闲我也能这样啊。真的能吗?早上赖床不起匆匆忙忙顾不上吃早饭就去上班,午餐点外卖,薯条甜品肥宅水来者不拒,微博知乎看剧刷手机到半夜迟迟不睡,敷最贵的面膜,熬最长的夜,这是你吗?同样是工作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有的人却能按时早起吃早饭,坚持水果蔬菜,下班运动,碎片时间学外语,睡前看书,还不停学习新技能。开挂的人生总少不了自律的字眼,自律首先需要推迟满足感,甚至有时候需要放弃,压制住自己的欲望,强迫自己推迟享受本身就是一件极考验人的事情,我们往往选择更容易的事情去做讨厌吃苦讨厌等待,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们习惯及时享乐。我们需要学着静一静沉下心来,自律其实是对自己要改变的一种允诺,我们往往看不到别人的努力,其实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是在逃避改变的表现,不逃避勇敢的接受挑战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因素。

  生活中我们往往选择逃避现实,逃避选择、逃避责任、逃避改变,用谎言把自己包裹起来想要永远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安于现状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不抱有足够的信心,害怕面对失败。但是,身为普通人能有多少人可以一生顺风顺水?要成长就肯定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候。与其唯唯诺诺地不敢前行不如坦然面对,逃避并不能改变任何现状,唯有勇敢的打开封闭的大门,接受现实勇敢地做出改变,才能有所进步,改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告别,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的内心,成就更独立的自我。

  独立不仅意味着生活自理、经济上的独立更是心理上的独立,于父母之情,我们都早已年龄成熟,那心理上也更应该成熟独立,一再依赖父母是给父母压力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能妥善独立地处理工作、生活上的事情。身为儿女,应该尽快变得强大起来足以保护支撑父母;于恋人之情,保持独立更是至关重要,依赖对方不仅没错反而是出于对对方的信赖和情感投入,但过分依赖以至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就会带来危害,对伴侣而言难免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对自己而言更是会患得患失,甚至易生嫌疑,很容易把轻松自在的感情变得脆弱不堪一击;于子女之情,过分依赖子女不忍放手,说是“爱子女”,处处打点好一切,以为是子女还小离不开父母,殊不知是自己过分依赖子女。身为父母,应该适度学会放手给子女更大的拼搏空间和自由,翅膀既然长出来不翱翔天空岂不是浪费?哪怕刚开始摔下来过几次。对于子女而言,父母处处着想其实也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相信我们也有不少人在父母这样的“爱”里苦不堪言,只能感到困扰和压力,给自己平添许多烦恼,过分依赖是失去了自我独立性,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于他人之手,其实是放弃了自由。心智成熟之路是走向独立的过程,是困难重重的旅程,需要信仰的支撑。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密切相关。有的人信仰宗教,当然宗教又有很多,有的人是无神论者。争论神是否存在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一味地批判对方,否定他人的信仰,这本身还是对世界认知太少,太过自我,对意识之外的事物没有足够的包容性,也是心智不够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世界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远远比实际的存在要少之又少,如同读书多阅历丰富的人往往也更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看待事情更加淡然。信仰本身没有错,成长路上我们也需要信仰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只要它能够带给我们积极向上的鼓舞,在黑暗寒冷的时候也能给予一点点光明和温暖,信仰很多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有信仰必定是有所畏惧,有敬畏之心的人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信仰,让人心生向往赴汤蹈火甘心去追随,又保留一份敬重之心小心仰视,想要竭尽全力靠近。

  最后简单说说恩典,我把它更多的理解为幸运的降临。就像爱情,有时候我们喜欢用“缘分”或者“磁场”这样的词汇来解释两个人的相识相遇,ta可能就是你一直以来等待的某个人;或者一次生命岔道口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选择,回味过来感叹庆幸当时的决定;或者人生瓶颈期的一个顿悟的瞬间,就像突然开窍一样。我们总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就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就发生了呢?或许并不能争论出个最合理的解释,因为真的太神奇了,如同从天而降的恩典像个大彩蛋一样砸中了你。姑且把这认为冥冥之中某种力量在陪伴着你、帮助着你、推着你一步步变好,我想这也是让我们一直懂得感恩,心存善意,向往美好的缘由吧。

  当心智发生巨大变化的那一刻,就是感受到生命奇迹的时刻,心智成熟的旅程势必漫长而又辛苦,愿我们都能心怀感恩,早日学会自律,勇敢地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遇到更优秀的自己,我一直坚信倘若心中意念足够强大,并不停地为之努力便会达成心意。也感谢能读到这本书,相信之后还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虽然这次读的还不够很深刻,不过能更好地认识自己,面对内心的恐惧,早点做出改变就是一件幸运的事了,也期待能早日遇到心智更加成熟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5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有点“奇葩”的人,明明可以活成像芸芸大众一样,却又活成了一个有点思想的独立“作家”。在滚滚红尘中不断挑战写作的极限。

  人生其实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不过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人生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就能使心灵变得更健康。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拓展了我的思维界限,打开了自己更多的人生地图。此书的作者是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先生。按照书中的逻辑,我是个不懂真爱的人。

  M·斯科特·派克先生: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当我们能够有一个力量,为自己和对方的心智成熟带来不断地进步,让两个人不断地去实现亲密关系,这种努力的过程就是爱。爱不会因害怕失去就放弃去爱。爱是保持自己独立,也允许伴侣独立。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

  真正的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关系。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做好接受爱的准备。当我们不求回报地滋养自己和别人时,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身上。在爱情中博弈,谁都不会是赢家,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幸福。

  M·斯科特·派克先生诠释了爱的真正意义和路径。我想我的人生以后多少会有些不同。因为我应该学会了怎样更好的去爱自己和他人,还有这个温柔又残酷的世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6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书笔记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7

  关于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有时候遇到了问题总想回避,甚至慌不择路,拖延时间,希望问题自行消失;甚至不敢接受新的挑战。

  曾经有段时间,情绪特别低落,生活和工作上总提不起精神,拖延着,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越是这样,越是焦虑,甚至觉都睡不安稳。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鼓足了勇气,静下来心一件件一桩桩事捋一捋,哪些当下能立即完成,哪些排在计划表里在什么阶段来做怎样去做等等,发现问题也没那么可怕不可解决。就这样理清楚了,自己心理也有数了,焦虑与不安也随之散去。有时候过多的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真的不如做好手头上的事情来的实在。

  关于育儿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父母与孩子相处得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这些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经常和孩子共同活动,父母就能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帮助他们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和教诲,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如果说没有精力管理孩子,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再去管教打骂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自家有位叔叔,年经的时候南下打工,孩子出生后就一直放在老家,一直到孩子小学快毕业了,一家人才在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父亲的记忆模糊,感情也很平淡。父亲这个时候想竭力弥补,但不论他多么用心用力付出,总走不进孩子的心里,孩子也不大能听得进他的话,也总是有隔阂。孩子的童年,错过了,就真的是错过了。

  之前网络上有篇小学生作文:爸爸别玩手机了!异常火爆,写出了孩子的心声,也是家长陪伴孩子情景的真实写照。爸爸工作一天回到家一直抱着手机,孩子希望爸爸给予多些回应,爸爸眼睛都没抬,嘴巴上随便糊弄了下。所有这些不走心的陪伴,对于教育孩子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再就是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少玩手机少玩游戏,至少自己得做好榜样。

  有一句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它的意思是说从一个3岁的孩子,他的性格特点,就大概能预测这个孩子的发展前景,从7岁的孩子身上,就能判断你能看到他成年后甚至到老的事业发展及成败得失。虽然说这句俗话的结论有点武断,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既一个人的性格、兴趣发展在幼年及少年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把握好了对小孩的一生成长都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同样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教导。

  上半年因为疫情,孩子在家里上了一个月网课。有一天爸爸发现孩子白天没上课,一直在玩手机游戏,气头上说:如果你不上课,不学习,就玩游戏,这是你的选择,你自己承担后果。期待孩子们在年幼的时候就能懂得后果、责任、代价真正的现实意义,自觉地发奋图强,家长做甩手掌柜,这显然是天方夜谭。一味的听之任之,孩子在N年后懂得了这个厉害关系后再来后悔,那代价可就大了,这后果恐怕任谁也承担不起吧。

  关于恩典

  昨天下午,在房间看书。天气热,我就开着空调,盘腿坐在地上,背靠着床沿……看着看着,脑子里突然就觉得,现在看书的这个场景,在很久以前我的潜意识里似乎有呈现过这幅画面,真的觉得很神奇。我不知道大家在生活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我经常碰到这样神奇的事。

  再比如,有一天我在超市碰到多年未见的一位同事(曾经关系很好,渴望再见),好像是冥冥中注定我们会在这里相遇,因为这个重逢的画面早就已经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这样的恩典我很难表达出来,简单的说就是我内心的期许会在某个偶然的时间里实现。

  也许,这可以归结为一种信念;奇异恩典,今得看见;心之所向,无所不达;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8

  吾日三省吾身,看书乎,睡乎,记乎。

  答:看了,然后就睡了,书上的字都记脸上了。

  鉴于今天过得很单调,所以,他把脸上的字都给抄了下来。整理成了读书笔记。

  注意:

  这本书不是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都很直白,而且观点赤裸裸的说出来,有些话让他无地自容,他以前一直觉得自在随风的性格是他骄傲的资本,但读了此书感觉被打脸。好在他捂着被打肿的脸,把这些记了下来。

  第一章:讲了问题和痛苦

  说实话,看这篇是真的很痛苦,犹如把你一层一层的剥开,把你之前安慰自己的谎言逐一击破。(一句话,把你之前的伤口一点点挑开,说你这样缝合的方式不对)。

  说大多数人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作者列举好多,总结一句话就是:遇事逃避,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感叹命运不公,仿佛老天上辈子欠他的,就是不想办法解决。

  然后说,生活中遇到问题(摊上事),这本身就很痛苦,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所以人生苦难重重(一直痛苦)。如果你逃避的话,心智不会成熟,能力不会提升,问题会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大。患上严重心理疾病(就像是流水线,一个环节出问题了,没解决,那么残缺品越堆越多,然后工厂瘫痪)。

  讲了问题严重性,再给你讲讲解决问题的好处,激发智慧,勇气,让心智变得更成熟。(这些都太空泛了,我认为就是解决问题后你会很爽,能力提升后你会很吊,然后从周围人身上获得满足感)

  好处坏处都讲过了,下面说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俩字,自律

  刚看到这俩字我懵逼了,然后说自律有四个原则:

  1)推迟满足感。2)承担责任。3)忠于事实。4)保持平衡。

  自律背后的原动力是爱。

  先说说推迟满足感,他说了很多,也举了很多例子。其实说白了就是,控制自己,要懂得先苦后甜,不要透支你的未来,“先上车,后补 ”的行为不可取。不过有人懂道理还是做不好,作者说缺了个东西,解决问题的时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患上拖延症了,然后又举了好多个例子,目的就是让我们相信,你只要是个正常人并且懂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有点扯(很扯),但如果这些问题不是那些高深的量子力学,让你造载人飞船之类的,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修个电脑,换个轮胎那些学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的事情,我觉得还能接受。

  再说说承担责任,里面介绍了两种心理学病人,一个是神经官能症(就是出了事都往自己身上揽,觉得自己欠整个世界。),一个是人格失调症(就是出了事都往外推,觉得整个世界欠自己的。)可能作者也觉得自己扯淡了,便说“在复杂多变的道路上,判断自己改为什么人和什么事负责,这是个永远的难题,只有心智成熟,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明白(举个例子吧,俩孩子打架,父母追究起来,孩子都会推卸责任,他们没有想到父母应该合理安排资源,让两个孩子都感觉到公平。也有不少孩子会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罪有应得,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没有想到这应该归咎于父母没有对他们付出足够的爱)看完这两个例子我想大家应该能明白点。

  再说说忠于事实。哎呦,这章可真够长的,举的都是心理病人的例子,看完我都觉得自己好像有病了。作者讲了那么多无非说俩字,“迂腐”,时代在前进,观念在变,你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对世界对周围的认知)不放手,便会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怎么办?不断学习,接受信息,不断反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痛苦吗,痛苦就对了。不承受痛苦,怎么巴拉巴拉巴拉。(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突然觉得自己可欠揍。最后用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笔下的

  “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总个结。

  最后的保持平衡。唉呀妈呀,自律真难。既要做个诚实的人,有需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活在当下。这不是扯淡嘛,咳咳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在彼此冲突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保持平衡最高原则就是放弃,这点我很赞同。小时候和我表妹下五子棋,连着三盘都赢了,然后表妹哭了,连着两天没理我,后来我妈跟我说我才知道,我赢了棋,输了妹妹。典型的不愿放弃赢棋的快感,导致妹妹恨我两天。妹妹和赢棋你选谁?这就是另一个概念,兼容并包,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里面有句话很好,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死亡的痛苦与诞生的痛苦是一回事。

  其实如果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近尽善尽美,那此时痛苦就不成为痛苦了。例如:学医的你敲个程序,做个系统肯定可痛苦,也很困难,但是到编程大神手上一切不是问题。我比较赞成这个观点,如果你有其它观点欢迎讨论。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9

  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很难进入真正的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0

  在哥哥的推荐下,我带着好奇心,开始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它引领我们学习爱、学习独立、学习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试图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百分百的心理健康者寥寥无几。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勇敢直面困难。

  人生有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难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去面对各种人生的难题。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挡风避雨,时时包办代替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挡风避雨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包办代替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我们随着年龄长大,会遇到心动之人,会谈恋爱,会结婚;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像电视偶像剧中,完美遇见。我们也会失恋,也会伤心。我们可以伤心,但我们也别忘了爱自己,爱他人。

  迎接困难,尊重事实,继续向前。心若向阳,生活才会更美好。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作为新时代的女青年,我们应该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1

  在花费了整整一个下午加晚上的时间,我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前提并不是我把它看成是一种任务,相反,我对于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有极大的兴趣。每次读完一本书,总感觉受益匪浅。书本是生活的朋友,他总是带给你生活的启示和有益建议。

  在人生之路上,磨难和挫折总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也因波澜起伏而精彩。我们要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自律的品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此书中自律主要有四大原则:推辞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所谓的推迟满足感就是要学会先苦后乐。我们想要自己的以后的生活更加多的美好就要在今天学会忍辱负重,厚积薄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尝尝真正的快乐总是磨难之后享受成功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得到一种超前所有的满足。所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仔细的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抓住问题的时机,高效的解决。下面讲的主要是承担责任,责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的一件事,我觉尤其重要。我们常常说权利与义务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人一出生便已经伴随我们左右。承担义务就是承担责任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成年人,责任更显得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你担任了一种角色你就应该担任其在期望位置上的责任。

  不过在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尺度,不可以包揽全部的责任,也不可以把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然后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要尊重事实。我们上一任的主席曾经说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就是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要从事实出发,同时也要拓展创新,不可抱残守缺。时代总是在进步,我们也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反发展的需要。其实这也是一个人挑战自己的舞台,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自我反省,坦诚以待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且不断地学习。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就是很好的表现。不怒于言是成熟干练的一个标志,不让自己的情绪外露,才能在竞争对手不明白你的想法的时候,出奇制胜。这是保持平衡的一个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放弃。一般这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过有时候的放弃意味着新生。一次学姐的演讲令我记忆犹新,只因为一句很震撼人心的话“不因忙碌而平凡”。我曾经因为让自己多一点锻炼的机会而整天忙忙碌碌,可以说是焦头烂额,但收获总与你的付出不成正比。这事你就应该放弃其中一些有趣的活动而运用这些时间反思、总结。

  这里说讲的是有关自律的原动力——爱。我觉得这本书对于爱的定义下的特别的好。爱是为了促进自我、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很多的情侣都是由于过于依赖他人或者是不甘寂寞而结交男女朋友。一直生活在单纯校园的我们,不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或者是大学,都还有关于浪漫爱情的向往。来到大学,远离家的庇护,对于身边的事物感到有史以来的陌生,心灵的空虚寂寞。同时校园又给了我们开放的恋爱氛围,很正常的很多学生都选择找到交男女朋友这一捷径去摆脱空虚寂寞。他们的自我界限崩溃,他们摆脱了孤独,他们把他们的精神贯注于他们的另一半。他们投注了时间和精力,他们把这叫爱。等到要毕业了,他们会觉得那个人也有自己的思想和不同的选择,你再也不能让她只属于你,你会惶恐,你会在选择另一个替代物。也许会有人反驳我的观点,他会认为他们分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之间爱的感觉没有了。这里我们又将告诉你爱不仅仅是感觉。对于结过婚的人并且家庭持续走下去的人应该清楚爱也代表着责任和理解,给予对方独立的人格让他快乐。真正的爱需要关注,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并不是去监督而是去倾听和了解他,知道他所需和给予他精神支持。爱给予我们勇气,它是我们克服人生道路上忐忑,自我完善的原动力。

  我一直都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件事,婚姻的基础不能仅仅建立在两情相悦上。不过在这两项人生大事上,我们的路途都是非常的坎坷,一定的风险相伴。我一直坚持无论是男朋友还是丈夫,我都一定会给予他独立的空间人格。其实这时我就已经做好可能失去的准备,不过为了心里的安全感,我可能会要求他给予一定明确的承诺。“人生惟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我们常说人要自尊自爱,我们应该试着换位思考,每个个体都想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受任何的侵扰,这样我们就能够学会给予他人独立的人格和空间。我们在爱的旅途上要经常学会自我反省,我们要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用谦逊真诚的态度和我们所爱的人交流,指出它的不足,让自己和他人自我完善共同进步。“浅水喧哗,深潭无波”告诉我们有自我约束的情感更为深刻、成熟。爱是一种非常神秘的情感,不可捉摸,也不可描述。只能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用心体会。

  读了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其实我知道每一本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给予我们生活的启迪。让我们更能理解生活和与人更好的相处,我们要用心体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让自我的精神世界充实。我喜欢读书,不论是哪一方面,我的目标就是博览群书。不过我认为应该多读心理学和管理技巧有关的书,因为多读此类方面的书能够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好的相处、理,同时有利于能够有平和的心态应对不同的困境。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2

  这是一本大畅销书,曾经得到很多学者、明星和读书平台的力荐,并长时间蝉联畅销榜销量前列。偶然得知好友那有一套,便立刻借来阅读。

  作者斯科特·派克有近二十年的心理咨询经历。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并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丛书,包括《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和《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

  上次说到,要面对问题、学会自律,以及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自我设限的表现,那么,心智成熟除了爱、自我突破,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自尊自爱

  自尊自爱,就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在不涉及特定恩怨的前提下,你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人判断怎样对待你、选择与你相处模式的基础。

  自尊自爱,是避免受到伤害的方法。毋庸置疑的,我们会承受来自外界的伤害。#比如遇到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夸张放大、莫名其妙的发泄情绪的人,一位忍让、逆来顺受只会让他人看清你。#如果是外人你大可以直接离开,或者打断他,明确你的底线;如果是家人或者好友,你可以暂时走开,等他平静下来,再去告诉他刚才的行为是不尊重的体现,但是你可以选择尊重自己不被伤害。

  自尊自爱,是接受挑战的动力。漠视自由、抹杀个性、逆来顺受、徘徊在自己的舒适圈,宁愿忍受着逃避、拖延等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不愿意破釜沉舟,实现完整的自我。和被动消极say no,不再墨守成规,而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关于感情

  一、持久的情感关系可以让心智越来越成熟。

  二、全身心的付出是感情关系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频繁遭遇感情失败或者婚姻存在严重问题的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童年时期从父母亲人那里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深度的关系代表着失去的可能。于是他们也不会付出、甚至不会享受他人对自己的爱。他们习惯性的抛弃对方,其实也是放弃自己。不相信感情可以长久,于是先发制人,先抛弃对方。有保留的、目的性强的恋爱,是难以达到投入状态的,自然也就享受不到爱带来的快乐。有时他们会视财如命,他们认为,只有钱才能带来安全感,才不会抛弃自己,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可是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放手争取的人事物。没有必要过多的压抑自己,隐藏身体和精神的需要。深度的爱能够打破束缚,让人愿意承担失去的风险。

  爱不是以此为名义去掌控;

  爱不是把对方束缚起来;

  爱不是限制对方的自由;

  爱是倾听、付出,是敞开心扉,但并不交由对方保管。

  书中金句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做好接受爱的准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把自己变成自律、心中充满爱的人。如果我们一味刻意追寻别人的爱,期待着有人来爱我们,那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因为我们没法真正去爱别人,只能依赖别人。但当我们不求回报地滋养自己和别人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可爱的人,这样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身上。

  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单纯是上天的恩赐,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3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人生苦难重重,会出现很多让我们痛苦的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带来下一个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痛苦会让我们痛不欲生,但是就这些问题这些痛苦,它们能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心智成熟,并且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面对问题最聪明的做法当然是鼓起勇气不怕艰辛,去解决它并且战胜它。而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这种聪明的做法!因为问题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显而易见人们天生就害怕痛苦,所以当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或者不去理它们,等问题自行消失。也有的人会干一些别的事,不去想这些问题,一个很极端的做法就是用毒品来麻痹自己或者沉迷于虚幻的世界里,逃避现实所带来的痛苦。

  解决问题的态度分三种:第一种也是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冲上去克服困难,只要肯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不畏惧苦难,我相信除非是智障,如果不是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第二种就是缺乏耐心,想迅速的把问题解决掉,因为花在这个问题上的时间少,这个问题有可能会解决,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可能没有解决则越忙越乱。这种解决方法大多数人多会这样做。而第三种方法或者也不能说是一种方法,只能算是在逃避,出现问题,不去管它总是自己安慰自己,这个问题会自行消失,其实这种人是在自欺欺人,最后不但问题没有被解决,还会出现比这个问题更可怕的结果。

  不去解决问题,它们会一直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但是怎么才能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呢?怎么做才弄鼓起勇气去面对它呢?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个人觉得想要用自律来约束自己,必须需要从小养成这种习惯!所以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的父母就要用自律,也就是这四个方面来约束他们自己,从而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对的,他们才会很自然的去像父母学习这些,所以一切的原动力那就是——爱!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4

  最近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书中说:“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做成功一件事情能获得满足感,多次的成功有可能让人内心膨胀,从而止步不前,很难再获得更多的成长。推迟满足感,并不是永远不知足,而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生活,为了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坚持向前进的信心。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正确面对并且感受被问题缠上的苦恼,冷静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结束后的快乐之感。推迟满足感是自律生活这条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步。

  本书的作者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同时“爱也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养不教,父之过”,父母要对孩子的教育负责。专制和控制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只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其结果往往是孩子会产生不安的恐惧,而且这份恐惧或许会从童年时代延续到成年以后甚至更远的时间段。

  相反,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爱灌注进去,会催化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更容易将大人的教育听进去,使得自身获得成长。不是一味地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尊重事实,微笑面对,然后接受,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这就是生活一步一步教会我们的,最终也使得我们的心灵走向成熟。

  自律是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爱是促进自我和他人心灵成熟的方式。“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收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只有将自律和爱相结合,使两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平衡,才能使自己获得成长,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的方向,忍受艰辛和磨难,最终才能达到新的人生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5

  先苦后甜,意思就是把你做起来比较麻烦的事情先做了,再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先甜后苦的话,你会越来越抗拒苦,只想享受甜。

  有一种人不管什么事情的责任都使劲往自己身上揽,还有一种人不管什么事情的责任都使劲往别人身上推。前者患有神经官能症,总会觉得自己能力弱;而后者则是人格失调症,他会觉得自己十分厉害,失败都是别人的错。这两者都是病,不要放弃治疗。

  选择性的放弃一些东西的前提是你有过这些东西,那些一贫如洗却整天叫嚣着自己视金钱如粪土,别逗了,请你先家缠万贯之后再来讨论。

  爱是建立在双方都有独立意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互相妥协的才叫爱,如同养宠物一般的那就做依赖,因为你只是希望有一个听话的陪你罢了。

  父母对孩子初期世界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夫妻之间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患上重度不一的心理疾病。子不教,真的是父之过。

  每个人都拥有庞大的潜意识,其实潜意识就是你们的上帝,总是希望帮助你透露你的心声,让你变得坦诚。

  人们之所以信仰某些东西,其实大部分是为了在做某事的时候希望得到帮助,通俗点讲就是好运降临,让你心想事成。

  其实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内容还是很通俗易懂,启迪心智的,但是一到了后面,对不起小Y真的读书少,不能理解。不过,要是换一个心理学的XX来读的话,我觉得ta的收获会比小Y的大得多的多的多。

  综上所述,小Y觉得《少有人走的路》更加倾向于心理学有一定基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