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读后感

时间:2024-06-20 10:33: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声慢》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声慢》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声慢》读后感

《声声慢》读后感1

  认识李清照,是缘于她的一首《声声慢》的词,这首词是作者在既亡国又失去夫君时作的,读来有股凄凉的感觉,光是开头十四句话就催人泪下,可想而知,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多么的丰富,否则也写不出这样的词来。

  这首词既表达了作者内心渴望和平,也表达了她对夫君的思念。因为她的夫君就是在离开自己家园的时候去世的,作者既痛恨亡国,但又无能为力挽救破碎的河山,所以作者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首词里面。

  作者的晚年并不幸福,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在晚年作了很多的词,《声声慢》就是其中的一篇,并被列入学校的教材里,千古传诵。

  由于打仗,作者和她的夫君赵明诚经常分离,她也只好靠作词来打发一个又一个寂寞空虚的日子,这可以从她的的另一首《醉花阴》的词里体现出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无比的凄苦。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能成为著名的女词人,一半和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另一半就是无休止的战争。战争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被迫远离自己的家园,所以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边以作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边盼望战争早日结束,和夫君团聚。

  最终,她的夫君在南渡之后离她而去。

  她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才女,作词的人很多,但女词人却并不多,在她的词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女人的悲苦,一个时代的兴盛和衰败。

《声声慢》读后感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威威。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推开婉约派宋词的大门,首映入眼帘的必定是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这首词作于她晚年时时独自一人异乡漂泊,流离失所。当时的南宋战乱不断,原本李清照美好的家庭因战争而破碎,丈夫在战乱中染病去世。亡国恨,丧夫哀,孀居苦,种种情绪凝聚心头,无法排遣。于是,便有了这首《声声慢》。

  淡酒,急风。落叶格桐,黄昏细雨,是李诗里的唯美意象。全诗让我为之喜爱的不只有读起来解朗上口,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更有无可诉说的愁绪。

  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突然听到孤雁悲鸣,院内菊花也是憔悴不堪,落红满地。黄昏时,无边雨丝细如愁。战火纷飞下,昔日那些美景,与夫君相敬相亲的日子早就面目全非。“物是人非事事体,欲语泪先流。”正是这些造就了她诗中无可替代的“愁”。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现代诗人:余秀华。她的诗大多也以“愁”字为基调。景愁,字词间无不透着对生话、爱情的向住,希骥而又绝望,灰心。对爱情,余秀华这样写道“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的,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对于想要表达的意境、情感,她们的诗都是“字字不提及,字字不离”。而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时的'借鉴。

  画山是山,写水是水。开心即喜悦,悲伤即难过。之前的我便是如此,直言率意地去书写表达我所感知道的、我想表达的。而有时太过于直抒胸臆,反而会破坏掉原有意境的美感,拉低格局。如果能借鉴李清照和余秀华诗歌中的写作手法,相信我们的写作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声声慢》读后感3

  凄凄不似向前声

  读罢《声声慢》,心情一时转不出来,那感觉,犹如走进“雨巷”中,怅惘,迷离。

  开篇连下十四个叠字,你仿佛看见诗人正缓步中庭,“寻寻觅觅”,心有千千结,欲藉外物振奋心神,然触耳无非秋声,盈目皆是落英,一片“冷冷清清”,内心更增一层寒意,不由人“凄凄惨惨戚戚”,这一番由内入外,由外复入内的往还之后,诗人心中的愁苦更深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一番感慨,既是说时令,何尝不是说人生?今日虽得一夕安寝,然国已破,家已亡,深悲巨痛深入骨髓,身易安,心难宁。把盏劝斜阳,可这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伤心处,雁阵声声,云中谁寄锦书来?良人已逝,云中再无锦书来!“旧时相识”又添新恨。想当年,“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今日满地黄花憔悴,可即使黄花照眼,簪了却与谁看?清角吹寒,渐黄昏,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雨,滴在梧桐上,更是滴在伤心人的`心上,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花似旧,人非昨。

  南渡后,易安词多是如此,读之令人无语凝噎。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声声慢》读后感4

  秋日的暮蔼里,一阵风接一阵风,掠过湖面,涟漪四起,掠过柳林,一层黄叶纷纷零落。“呼呼”的风声吹来一种浓郁的感伤和怅惘,“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万物萧索,雁阵惊寒,凉意如潮水般袭上心头。

  斜雨纷飞,雨水敲击着每一片枝叶,如千万只木鱼的合奏,敲击着心灵的海岸,“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面对漆黑的夜空,面对风声,雨声,思绪如潮,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把秋天的寥落景致写到了极致,把作者失落的心情写到了极致,也把她的诗歌和精神境界推向了至高点。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这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很低沉,但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及遭遇,可知这些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不是无病呻吟,夜不是纯粹的心理宣泄,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透过这首千古绝唱,我们看到了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一片叶子一样漂泊,挣扎。在孤独和寂寞中,用锐利的笔篆刻生活的无奈和命运的多桀。抨击政治的,忧国忧民。

  她的其他作品夜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情愁和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他的幸福生活的结束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就是形容李清照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政治原因,她和夫君赵明诚先是分离,最后是诀别。她的幸福生活也就结束了。他的丈夫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声声慢》就是经历了三次磨难后用心灵洗练的华章。此后,她的心应该是宁静的,安然的,她的愁也该渐渐随风飘散了吧。

  李清照的文学造诣和艺术才华是无人能比的,她的情很真,她的愁很浓。几千年的秋天几千年的愁,我们在秋风中一遍遍领悟她的诗情画意,感悟她的情才风华,感叹她人生的真谛。?

《声声慢》读后感5

  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词,突发其想,写上几句,这是李清照晚年的词,是一首极度伤感的词。写词的时间是暮秋季节,是在思念心上的人,一般常理分析是在思念她因战乱分离的丈夫赵明诚,我想我们不应该去虚设立场,至少思念心上人是不会错。就词论词,全词分了四部分,每部分都贯穿着浓浓的秋寒。以秋寒的背景让人带入极度的伤感和忧愁。

  第一部分突出了“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这八个字,一是说明秋天结束,冬天来临时候气候是突然变化的,作为我们普通人,天冷管天冷多穿些衣服也罢了,可是作为一个思念心上人的人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气候突然变化的时刻,更会去惦记自己心爱的人,而且最难将息,最难将息就是最难做到不去惦记他。前面用了许多叠音词,只是为后面“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作铺垫,突出了一个冷与愁。

  第二部分用了二个物景,酒与雁,酒是消愁之物,又是驱寒之物,可是在这里作者却认为“怎敌它、晚来风急!” 愁也解不了,寒也驱不了,更进一步渲染了伤感的气氛。接着写大雁,大雁是秋天的象征,秋天即将结束,大雁就要往南飞,到暖和的南方度过冬天。大雁又是书信往来寄托的象征,现在大雁要走了,好象是旧时相识,可是大雁无法带去我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此景此情,真不叫人伤心致极。伤感情绪的渲染再一步推进。

  第三部分是用了满地黄花和梧桐细雨二个景物,满地黄花是写秋风扫落的菊花,以憔悴的黄花自喻,当自己容颜憔悴,残花败柳的时候,还有谁会来关心她呢?所以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命运只有走向孤独,走向寂寞,这样的.景遇,即使是从早晨盼望到天黑,也只能独坐窗前,痴痴发呆。可是在秋风秋雨的时刻,特别触动人情感的是那梧桐更兼细雨,在黄昏时候,点点滴滴声音,实在让人伤感啊!读到这里,我不仅感叹世事的艰辛,更被作者真实环境的渲染而流泪长叹。

  词的最后还是积极意义的,次第是层次意思,这次第就是作者写这词的一段一段层次,作者认为这层次无非是在写一个愁字,这是对词意的高度概括,可是,笔意一转,“怎一个愁字了得”仅仅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算是我的感叹吧!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还是个坚强的女性,她没有完全屈服于自己的悲惨命运。

《声声慢》读后感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著名的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词作中的名篇。

  她通过对秋天黄昏景物地触动,勾起她的片片愁绪,倾诉了夫死国破,身遭离难和晚年饱经忧患的无奈和悲哀。

  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她内心的孤独、凄凉和伤感。含蓄的透露了她的愁苦难耐和煎敖。暗含了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感受。

  李清照善于运用叠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情感独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法的高明。

《声声慢》读后感7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这首词的却在写“愁”,但在这愁之中,也暗含了她曾经太多太多的快乐时光。“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一热诚的同情”,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的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研究文艺理论,评判他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一家人开始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疾病而亡。颠离漂泊中,一个叫张汝舟的人慢慢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时,张汝舟对她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处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李清照视这些文物如命,而且《金石录》尚未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于是她拒绝麻木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想痼疾,果断与张汝舟离婚。由于当时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两年徒刑,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后经友人帮忙,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重重的伤痕。

  李清照诉凄苦于纸上,倾不屈意志。她手执墨笔,倾苍茫于纸间,渲豪放予指上,许平淡与世间,她独立坚定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辉煌的成就,她豪放的气概宣扬历史。历经沉淀,化作缠绕之间的墨痕,氤氲纸间的墨香,以不屈之胸怀与旷达之心胸取代坎坷人生中失意的哀愁。在《声声慢》中,李清照所表现的不屈意志已经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简单的人物生存状态,而成为思想与历史的纽带,与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了共振,共鸣。

  她悲惨,却不悲凉。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子,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游那样与政界,文坛朋友一起痛痛快快地饮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哀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却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声声慢》读后感8

  “寻寻觅觅”的动作;“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乍暖还寒”的气候;“旧时相识”的感觉;“守着窗儿”的哀叹;“点点滴滴”的声响——随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笔尖上,与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与李清照相识,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为,那年我来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见到了她在漱玉泉旁边梳头的倩影:修长的纤纤细手在捋着长长的秀发,连她身旁的艳美花钿都失去了几分光彩。那时,我就听老爸说:李清照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声声慢》。同时,我也爱上了这位铁骨柔肠的女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称作是《漱玉词》中的压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苦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潸然泪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软弱无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偏偏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急时刻。其实,只有艰苦与困难才能开发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不,应该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声声慢》这首词,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词一开头十四个叠字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心酸艰难的生活体验表达的大胆、细腻、贴切、震撼人心。

  本来心情就差,再赶上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压不过心头浓愁的。从“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到“三杯两盏淡酒”,事隔几十年,竟有如此之大变啊!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哪去了?却换到比酒还弄的愁,把烈酒都变成淡酒了!风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抬眼望去,亦真亦幻的大雁,在空中飞荡,看到他们,李清照便泛起了疑问:是为我和明诚之间捎过“锦书”的大雁吗?哎,现如今,已没了“怕郞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减字木兰花》)的闲情逸致,也没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那还有寄托的深情相思。人约黄昏了,人倍憔悴了,人去楼空了——只有那已经无人理睬、满地堆积的飘零花瓣……

  独守窗儿,听帘下细雨声,到黄昏时分,阴雨还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简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她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挂恋,都在“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大起大落。愁,何时才能消失?恐怕,这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无法磨灭。

  这首词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难懂。但如果您在仔细去品味,您会发现这词中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与豪迈,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这首词,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锤百炼才造就出来的文字,对于才女李清照而言,这叫信手拈来。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时间感觉到被拨动的心弦并在第一时间行云流水般地记在纸上。

  这首《声声慢》是她卓越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堪称是一曲千古绝唱。我曾经也写过一曲《声声慢》,不过比先生写的差远了。

  声声慢·雨中杂感

  拨弦落雨

  舞剑飞花

  风鸣散尽云霄

  好似天公泼墨

  莫言萧条

  垂杨柳醉冷梦

  卷春帘

  簟凉悄悄

  不止住

  愈喧嚣

  愈猛笑狂孤寥

  吊挂青灵娇瑶

  轻举伞

  听尘世嘈杂声

  袖盈泥香

  裙袂为芳飘摇

  忽晴霎云巧遇

  去来兮

  羽扇三摇

  至静夜

  入诗境

  星水月桥

  我虽然也是第一时间的感受、第一时间的记录,但是文字功底远不如先生。

  我对先生的感情是说不出来的,或许她和我很像,有种敢爱敢恨的性格,还有可能是我们神交已久的缘故吧!所以,能理解先生——

  声声慢唱,有唱不完的愁;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故情;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家国很。

  这一声声,一次次的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悠悠慢慢中,我与先生一起追忆往日归来堂中,她与明诚的甜蜜生活以及溪亭日暮时,她与朋友们开怀大饮的沉醉……

  李清照先生,请允许我喊您一声“清照”:清照,一路走好!

《声声慢》读后感9

  自从阅读了《康震评说李清照》之后,我对这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康震教授所讲,正值花季时期的李清照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她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和羞走”的美丽娇羞。更让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斑斓的色彩。透过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我更体会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欢乐与朝气。

  在康震教授的下一步讲解中,我知道了李清照幸福的成长道路已从平坦慢慢转向坎坷与曲折。夫君赵明诚不幸患病而死。李清照的心已是支离破碎,憔悴不堪的她忍着对赵明诚的不舍与夫君离世的悲痛,将剩下的文物转运。可是,国家正饱受金兵铁蹄的蹂躏,李清照担负起管理文物的责任。这瘦弱的女子从悲痛中站立起来,抬起头面对这一切的变化,誓死保卫丈夫的遗产与托付给她的遗愿。我看到了李清照身上透出的不屈精神。

  之后的生活,李清照经历了再嫁与再嫁后的迅速离婚,这是在当时社会中的'惊世骇俗的举动,也表现出了李清照爱憎之分明,立场之坚定,个性之独立。虽说生活暂时平稳了下来,可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李清照写下了《声声慢》,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使我更加体会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爱与不舍,和那日日夜夜的思念。

  在我心中的李清照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她虽然受尽人世间的折磨,可她却一次次克服种种困难,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活了下来。我从她的身上明白了一个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

《声声慢》读后感10

  点点黄昏雨敲打着历史古老的窗楹,湿了梧桐,碎了人心。翻开薄薄的诗页,一声悠悠的叹息,便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在那“寻寻觅觅”的悲切眼神中带着入骨的凄冷撕裂了世人的心。你就用这一样一首《声声慢》吟出你一生和全身心的痛楚。让我在这千年之后,因你欲说还休的愁,痛了又痛。

  泪斑驳了诗页,我久久凝视,久久沉思。曾经以为你会幸福一生,可宿命难敌,老天给了你半生的甜蜜,却又给了你半生的苦涩。眼前不禁浮现了你“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时的清纯与羞涩,脑海中勾勒出了你“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画面好,云髻银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为人妇时的甜蜜,耳畔响起了你“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的豪情万丈。而此时的你,吟出《声声慢》的你却如此茫然无助,宛如一叶浮萍在孤独与寂寞的苦海中沉浮。“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那个晓寒露重秋风砭骨的清晨,你寻觅着曾经幸福的爱情,却只留下“不终晚节”生前身后的奇辱;你寻觅着国家前程,却已是山河破碎;你寻觅着自身价值,却被时人视为异类。在这落叶纷飞的异乡庭院里你终于只寻到满眼的“冷冷清清”,心中又怎会不生出“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园中秋日正浓,菊花盛放,赏花的人已不在,赏花的心已老去。人不摘花,花当自落。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如你失去的美好,唤不回,留不住。

  世人皆知你是愁的化身,却又有几人懂得你的心,明白你为何而愁?你为孀居之悲而愁吧?纷乱的战争中,动荡的局势里,那个与你把酒邀明月的人早已逝去,昔日的温存与甜蜜,此时却成了折磨你的源泉。点点滴滴回忆起来,痛彻心扉!《金石录》被毁,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被盗,可恶的命运竟将你唯一的精神寄托也夺去,除了承受在心中滋生的无尽的愁怨,你别无他法;你为沦落之苦而愁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乡心正无限,借酒消愁,却忽见旧时雁。那个开满海棠花的家早已破碎,再也看不到“绿肥红瘦”的美景,乡愁又浓锁心头;你为亡国之痛而愁吧?“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撒东山一抔土”,“经持紫泥沼,直入黄龙城”。你把满腔的悲愤华为一声声怒吼,渴望唤起万千男儿金戈铁马的雄风,但残忍的事实让你的心又在历史的油锅里饱受煎熬。君王弃都抱头鼠窜,偏安一偶,不思反击血洗奇耻,却打击志士,迫害忠良,屈辱求和。这亡国之痛的愁让你陷入更深的伤痛之中。遭遇国难情仇,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你唯有用笔书写着你的价值,寻求着一丝慰藉,然而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将你彻底打入深渊,万劫不复。那个你为之呼喊,为之侍奉的社会竟容不下你!容不下你的满腹才情,容不下你的'学富五车!容不下你的大义凌然。你所骄傲的,所追求的,在时人眼中竟甚是怪异。可笑啊!原来在别人眼中你竟是一个笑话!哀莫大于心死,你唯有默默地咀嚼着自己的凄凉,抽出屡屡愁丝,将自己结成一个茧。

  一切爱与恨已破茧只待化蝶,如今的你被世人誉为“乱世中的美神”。你一个被封建役使的歌者,作为女子身处社会的底层,却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述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尽管把自己陷入深深的愁绪里,最终香消玉殒,也不曾有丝毫动摇;你守着自己的节操,决不随波逐流,在封建世俗的刀尖上独舞着。被视为异类又如何?超越于世俗之上,俯瞰众生,才是好女子的真性情!你写愁,不仅仅为倾诉你的人生之痛,更为了抒发你的家国之恨,你呐喊,不仅仅为反抗遭遇之不公,更为了唤醒千千万万个如你一样生在社会底层被封建世俗禁锢却渴望平等与自由的灵魂。

  终于读懂了你,读懂了《声声慢》,你虽说写愁,但实为写真情大志,你的词如你的人格,你把你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仇愁就这样轻轻几笔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美得震撼人心,美得让人肃然起敬!

《声声慢》读后感11

  朗读《声声慢》,是词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一颗被揉碎的愁心――黄花凋谢人憔悴,愁绪似水永无昼。一起来看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句话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对这句话的理解,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并未作详尽的注解。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同版本的解释。有的解释为“庭院里黄花遍地盛开,惟独我憔悴瘦损,面色苍白,如今谁还有心思游赏采摘”;有的解释为“满地黄花零落堆积,凋零憔悴,如今有谁和我一起采摘”。

  词中写庭院里的黄花究竟是盛开呢,还是枯萎凋谢呢?“憔悴损”究竟是在指黄花的花容呢,还是在写女词人因愁苦而憔悴的面容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对一首诗词要鉴赏的到位和准确,首先就需要对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声声慢》是反映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时的词作。早年时期的她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达理。而女词人聪明颖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婚姻上又是幸福美满的。因为她和当朝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夫妻俩志趣相投,除了爱好诗词之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词人夫妇相继南奔,不久,丈夫病逝于南京。词人的精神上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她只身飘零于杭、越、台州及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晚年时景况孤寡困苦,生活窘迫的残酷现实,使女词人长期处在深深地苦闷、彷徨、焦虑、孤寂和忧愁之中。

  了解背景后然后再结合这首词的整首意境来分析,全词营造的是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冷,凄凉,悲愁的意境。寻啊寻,找啊找,她在寻找什么呢?亡国使她背井离乡,思夫使她肝肠寸断,愁绪如剪不断理不清的乱麻昼夜地缠绕着她、煎熬着她,使她起居不安,茶不思,饭不想。词人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困顿境地。

  深秋天气“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黄昏之际,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忽冷忽热的天气,最难调养生息,淡酒浓烈却抵不住寒冷的秋风,更难排遣词人内心的愁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到排列整齐的曾似相识的大雁哀鸣着向南飞去,怎不勾起词人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空旷静寂的庭院里陪伴词人的只有绵绵的秋雨拍打着梧桐树叶发出嘀哒嘀哒的声响。这嘀哒的雨声何不看作是词人忧伤的眼泪呢?

  从以上的环境描写中不难看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既描写黄花又是想象之句。呈现在词人眼前的傲霜而放从不低头的黄花都已耐不住乍暖还寒的天气和劲风细雨的.吹打,由盛开到凋零枯萎,满地堆积。词人睹物思人,回想起昔日在这暗香盈袖的黄花间可藏了多少次她与丈夫的欢声笑语啊。把酒赏菊,吟诗作赋,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地浪漫和惬意,她多么希望美妙幸福的时刻再现啊。而如今两人阴阳相隔,自己又孤苦伶仃,背井离乡,漂泊度日。枯萎的黄花怎能不勾起词人的满怀愁绪?何况黄昏时间局促在屋子里更让她心烦意乱,情绪颓萎,她哪还有好心情去采菊花呢?

  从表现手法看,词中描写黄花“憔悴损”应该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既描写了花容憔悴又喻指词人。黄花从娇艳到枯竭仿佛是词人一生的生活写照。

  综上述,词人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秋风,落叶,细雨,飞雁,黄花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她是用哀景写愁,哀景蕴蓄愁,哀景引发愁,哀景烘托愁。真是:“漂泊路上多茫茫,秋雨绵绵寒风凉。世事苍凉度日难,销魂没过愁字长”。不难想象一个身躯佝偻,形容憔悴,精神恍惚的女词人形象已透过这短短诗句跃然于纸上。

《声声慢》读后感12

  在众多词人中,虽然很喜欢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也很喜欢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也很喜欢李煜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悲凄;也都很喜欢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柔情。但是,最爱还是清照的水中芙蓉般的丽质。

  她的词非常特别,缘于她是一位女性,更缘于她的一生的经历。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她都是那样敏锐捕捉外界事物,细腻的感受和悲凄的情感以清新淡雅的文字表述于词中。柔婉而不失素雅,凄清而不失清丽,平淡却不俗。无论是苦涩还是幽怨伤感写出来的词,清照的词仍是一种艺术上完美享受。

  易安后期的作品更能代表她的文学地位。国破夫亡,飘荡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遭遇,易安的词满是凄凉,满是泪,满是愁。前已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飞江万点愁如海”。这些写“愁”的已经达到高锋,但是易安更胜一筹,甚至是无人能比。

  《声声慢》中易安巧妙运用叠字将凄凉愁绪渲染得催人泪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更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无比沉重。读罢,犹如“才下心头,却上心头”之感。

  清照虽然一生坎坷,国亡家破夫死重婚,流离失所,飘荡在外,一生的坎坷和遭遇造成的心灵上的痛和怨,同时也成就了她的文学,哀怨离愁分别是她文学创作的魂。

  晨露清流,银桦初引,多少绿色窗临。夏日梦舞诗词,更待明日之晴。

《声声慢》读后感13

  生活在地球这个共同的大家园里,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人们总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慨。但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深知其味。然而,如果把这些体会、感慨用笔尖“摄”下来,保持永久性的“记录”,它将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当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在我耳边萦绕时,我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李清照,这位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经历了国家从安定兴盛到战乱衰败的.过程,自己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丈夫离她而去之后,她的生活,可以说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使她饱受了人世间的悲凉凄苦!她的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早期的轻快欢畅转向晚期的低沉忧郁。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妇人别无他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只能借词消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欣赏她的词句,使人渐染一种无名的惆怅,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女词人同一遭遇,同一命运。

  一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图,看似冷峻,万类俱昏,白茫茫的一片,却又有梧桐的风华正茂;乍看似冷漠的秋雨图,却又给人以美的生机萌动,陡然间又有希望重生。在无形中似有形,用轻描淡写描绘出刻骨铭心的最真实的感受,李清照内心的郁闷在此表露得既形象又生动。所以这首词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久传不衰。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强劲的旋律,低沉的声调,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问自己: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里,过着丰衣足食的求学生活,又有什么不知足?便纵有数之不尽,无法言清的压抑和寂寞,比比李清照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的压抑和枯燥又算什么?唯一不知足的就是对诗词学习付诸的行动太少了!纵然也在生活中遇到那么多的困难和不尽人意,也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去克服。

  《声声慢》早已朗读完了,但它的意境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中我了解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我甚至学会了怎样调节消极的情绪……

《声声慢》读后感14

  一代词宗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的一个诗书官宦家庭。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勤于著述,颇多文学作品,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在朝为官,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亦善文”。受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熏陶,使得李清照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深远的政治见识。

  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活泼快乐:“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没有小家碧玉的扭捏作态,自小有着大家闺秀的风范,经常与当代一流的文学家唱和诗词。

  李清照与当时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两情相悦,婚后甜蜜幸福。丈夫赵明诚喜欢收集文物古玩,有较好的文学功底,。两人典衣购文,分茶品玩,赋诗添词,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使得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清新柔美,情意绵绵。而与丈夫两地相思的词作尤为动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靖康之变后,四十多岁的李清照饱尝了丧夫之痛,战乱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选择再嫁更是超脱当时世俗的惊异之举,经历婚变后的李清照寄于弟弟李迒篱下,无儿无女的她孤独凄苦的走完了后半生。一个女人经历了从幸福的天堂到经历人间无数惨痛的历练,使得她的作品不同凡响。其中,在述说个人不幸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把个人的情感赋予时代的.洪潮之中,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所在,其时还写了不少悲壮的爱国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晚年的代表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是作者一人在房间魂不守舍,好似要寻找什么,又不知道要找的是什么,这种孤独怅然若失的感觉,通过这一寻觅的动作充分表达出来,而失去丈夫又年老体衰的她,怎不是一种“冷冷清清”的境况,满屋子空空,无从寻觅,可还是寻觅,渐而把寻在手中的只是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无儿无女寄人篱下的她,品味着一种凄凉的心境,这七组叠字劈头盖来,一下子将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了。叠字的运用更好的抒发了一种愁苦的心情。

  在这样一种坏心情下,偏偏又赶上这“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冷暖天气的交错,怎样才能平息起伏的心绪,“三杯两盏淡酒”却怎挡得住“晚来风急”,阵阵寒风从心底生发出来。望眼窗外南飞的大雁,便想起自己自北而南的迁徙流浪生活,而故乡沦陷在金人之手,有家不能回,平添了一段愁绪,那大雁却是旧时相识的,它从我那家乡而来,可家乡却再也回不去了。

  送别大雁,俯视脚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经开在枝头绚丽多姿的花儿,如今劳损了,谁还会珍爱地把它戴在发髻上呢?影射我这一孤苦老太婆,就像这飘零的落花,再无人欣赏了,又有谁听我的叙说,只有喃喃自语罢了。

  就这样孤单的“守着窗儿”,捱着时光,要多久天才能黑下来呀?好不容易熬到黄昏,却一阵小雨敲打着梧桐叶子,一滴一滴,好似眼泪,滴到人们的心里去了。

  怅然若失的寻觅,冷清的房间,凄惨的内心,冷暖交错的天气,黄昏时候的风寒,还有满地堆积的黄花,旧时相识的大雁,以及点滴的梧桐雨,这些难道用一个“愁”字能说的清楚吗?

  词中每一句话似乎都是非常的寻常,通俗易懂,却又好像并不寻常,似乎经过千锤百炼,这就是李清照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在这首词中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内心世界;用了平常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词的内容、语言虽然很有寻常的生活气息,但是一经写出,却有了一种淡雅的审美境界了。

  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集中体现了李清照的艺术特色,不愧为《漱玉词》的压轴之作,代表了李清照晚年的最高艺术成就。

  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善于借助日常细腻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的微妙的内心情感,善于汲取琢练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声声慢》读后感15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著名的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词作中的名篇。

  她通过对秋天黄昏景物地触动,勾起她的片片愁绪,倾诉了夫死国破,身遭离难和晚年饱经忧患的无奈和悲哀。

  这首词描述了她,一个孤独的女人用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她内心的孤独。凄凉和伤感。从天气。体质,含蓄的透露了她的愁苦难耐和煎敖。暗含了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感受。她感叹自己老了,容貌已经憔悴凋零了,再也没人陪自己采花了。只有一个人独自守在自家的'窗边消磨这难耐的时光。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飘零生活。她善于运用叠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情感独白。在口语平浅中见深沉。用铺叙的手法,来描写刻画景象和事物,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大学时代我特别喜欢李清照的词,她写的每首词我都能理解透彻。对这首词,我是情有独钟!

《《声声慢》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声声慢》读后感】相关文章:

《声声慢》的教案06-12

声声慢教案08-27

厚黑学读后感_厚黑学读后感03-30

朱自清的匆匆读后感 读后感01-06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3

悲惨世界读后感初中 读后感03-05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4

读后感06-14

小妇人读后感小妇人读后感题目10-30

《野草》读后感07-06

《声声慢》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声慢》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声慢》读后感

《声声慢》读后感1

  认识李清照,是缘于她的一首《声声慢》的词,这首词是作者在既亡国又失去夫君时作的,读来有股凄凉的感觉,光是开头十四句话就催人泪下,可想而知,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多么的丰富,否则也写不出这样的词来。

  这首词既表达了作者内心渴望和平,也表达了她对夫君的思念。因为她的夫君就是在离开自己家园的时候去世的,作者既痛恨亡国,但又无能为力挽救破碎的河山,所以作者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首词里面。

  作者的晚年并不幸福,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在晚年作了很多的词,《声声慢》就是其中的一篇,并被列入学校的教材里,千古传诵。

  由于打仗,作者和她的夫君赵明诚经常分离,她也只好靠作词来打发一个又一个寂寞空虚的日子,这可以从她的的另一首《醉花阴》的词里体现出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无比的凄苦。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能成为著名的女词人,一半和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另一半就是无休止的战争。战争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被迫远离自己的家园,所以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边以作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边盼望战争早日结束,和夫君团聚。

  最终,她的夫君在南渡之后离她而去。

  她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才女,作词的人很多,但女词人却并不多,在她的词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女人的悲苦,一个时代的兴盛和衰败。

《声声慢》读后感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威威。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推开婉约派宋词的大门,首映入眼帘的必定是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这首词作于她晚年时时独自一人异乡漂泊,流离失所。当时的南宋战乱不断,原本李清照美好的家庭因战争而破碎,丈夫在战乱中染病去世。亡国恨,丧夫哀,孀居苦,种种情绪凝聚心头,无法排遣。于是,便有了这首《声声慢》。

  淡酒,急风。落叶格桐,黄昏细雨,是李诗里的唯美意象。全诗让我为之喜爱的不只有读起来解朗上口,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更有无可诉说的愁绪。

  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突然听到孤雁悲鸣,院内菊花也是憔悴不堪,落红满地。黄昏时,无边雨丝细如愁。战火纷飞下,昔日那些美景,与夫君相敬相亲的日子早就面目全非。“物是人非事事体,欲语泪先流。”正是这些造就了她诗中无可替代的“愁”。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现代诗人:余秀华。她的诗大多也以“愁”字为基调。景愁,字词间无不透着对生话、爱情的向住,希骥而又绝望,灰心。对爱情,余秀华这样写道“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的,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对于想要表达的意境、情感,她们的诗都是“字字不提及,字字不离”。而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时的'借鉴。

  画山是山,写水是水。开心即喜悦,悲伤即难过。之前的我便是如此,直言率意地去书写表达我所感知道的、我想表达的。而有时太过于直抒胸臆,反而会破坏掉原有意境的美感,拉低格局。如果能借鉴李清照和余秀华诗歌中的写作手法,相信我们的写作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声声慢》读后感3

  凄凄不似向前声

  读罢《声声慢》,心情一时转不出来,那感觉,犹如走进“雨巷”中,怅惘,迷离。

  开篇连下十四个叠字,你仿佛看见诗人正缓步中庭,“寻寻觅觅”,心有千千结,欲藉外物振奋心神,然触耳无非秋声,盈目皆是落英,一片“冷冷清清”,内心更增一层寒意,不由人“凄凄惨惨戚戚”,这一番由内入外,由外复入内的往还之后,诗人心中的愁苦更深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一番感慨,既是说时令,何尝不是说人生?今日虽得一夕安寝,然国已破,家已亡,深悲巨痛深入骨髓,身易安,心难宁。把盏劝斜阳,可这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伤心处,雁阵声声,云中谁寄锦书来?良人已逝,云中再无锦书来!“旧时相识”又添新恨。想当年,“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今日满地黄花憔悴,可即使黄花照眼,簪了却与谁看?清角吹寒,渐黄昏,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雨,滴在梧桐上,更是滴在伤心人的`心上,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花似旧,人非昨。

  南渡后,易安词多是如此,读之令人无语凝噎。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声声慢》读后感4

  秋日的暮蔼里,一阵风接一阵风,掠过湖面,涟漪四起,掠过柳林,一层黄叶纷纷零落。“呼呼”的风声吹来一种浓郁的感伤和怅惘,“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万物萧索,雁阵惊寒,凉意如潮水般袭上心头。

  斜雨纷飞,雨水敲击着每一片枝叶,如千万只木鱼的合奏,敲击着心灵的海岸,“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面对漆黑的夜空,面对风声,雨声,思绪如潮,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把秋天的寥落景致写到了极致,把作者失落的心情写到了极致,也把她的诗歌和精神境界推向了至高点。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这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很低沉,但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及遭遇,可知这些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不是无病呻吟,夜不是纯粹的心理宣泄,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透过这首千古绝唱,我们看到了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一片叶子一样漂泊,挣扎。在孤独和寂寞中,用锐利的笔篆刻生活的无奈和命运的多桀。抨击政治的,忧国忧民。

  她的其他作品夜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情愁和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他的幸福生活的结束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就是形容李清照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政治原因,她和夫君赵明诚先是分离,最后是诀别。她的幸福生活也就结束了。他的丈夫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声声慢》就是经历了三次磨难后用心灵洗练的华章。此后,她的心应该是宁静的,安然的,她的愁也该渐渐随风飘散了吧。

  李清照的文学造诣和艺术才华是无人能比的,她的情很真,她的愁很浓。几千年的秋天几千年的愁,我们在秋风中一遍遍领悟她的诗情画意,感悟她的情才风华,感叹她人生的真谛。?

《声声慢》读后感5

  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词,突发其想,写上几句,这是李清照晚年的词,是一首极度伤感的词。写词的时间是暮秋季节,是在思念心上的人,一般常理分析是在思念她因战乱分离的丈夫赵明诚,我想我们不应该去虚设立场,至少思念心上人是不会错。就词论词,全词分了四部分,每部分都贯穿着浓浓的秋寒。以秋寒的背景让人带入极度的伤感和忧愁。

  第一部分突出了“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这八个字,一是说明秋天结束,冬天来临时候气候是突然变化的,作为我们普通人,天冷管天冷多穿些衣服也罢了,可是作为一个思念心上人的人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气候突然变化的时刻,更会去惦记自己心爱的人,而且最难将息,最难将息就是最难做到不去惦记他。前面用了许多叠音词,只是为后面“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作铺垫,突出了一个冷与愁。

  第二部分用了二个物景,酒与雁,酒是消愁之物,又是驱寒之物,可是在这里作者却认为“怎敌它、晚来风急!” 愁也解不了,寒也驱不了,更进一步渲染了伤感的气氛。接着写大雁,大雁是秋天的象征,秋天即将结束,大雁就要往南飞,到暖和的南方度过冬天。大雁又是书信往来寄托的象征,现在大雁要走了,好象是旧时相识,可是大雁无法带去我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此景此情,真不叫人伤心致极。伤感情绪的渲染再一步推进。

  第三部分是用了满地黄花和梧桐细雨二个景物,满地黄花是写秋风扫落的菊花,以憔悴的黄花自喻,当自己容颜憔悴,残花败柳的时候,还有谁会来关心她呢?所以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命运只有走向孤独,走向寂寞,这样的.景遇,即使是从早晨盼望到天黑,也只能独坐窗前,痴痴发呆。可是在秋风秋雨的时刻,特别触动人情感的是那梧桐更兼细雨,在黄昏时候,点点滴滴声音,实在让人伤感啊!读到这里,我不仅感叹世事的艰辛,更被作者真实环境的渲染而流泪长叹。

  词的最后还是积极意义的,次第是层次意思,这次第就是作者写这词的一段一段层次,作者认为这层次无非是在写一个愁字,这是对词意的高度概括,可是,笔意一转,“怎一个愁字了得”仅仅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算是我的感叹吧!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还是个坚强的女性,她没有完全屈服于自己的悲惨命运。

《声声慢》读后感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著名的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词作中的名篇。

  她通过对秋天黄昏景物地触动,勾起她的片片愁绪,倾诉了夫死国破,身遭离难和晚年饱经忧患的无奈和悲哀。

  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她内心的孤独、凄凉和伤感。含蓄的透露了她的愁苦难耐和煎敖。暗含了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感受。

  李清照善于运用叠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情感独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法的高明。

《声声慢》读后感7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这首词的却在写“愁”,但在这愁之中,也暗含了她曾经太多太多的快乐时光。“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一热诚的同情”,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的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研究文艺理论,评判他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一家人开始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疾病而亡。颠离漂泊中,一个叫张汝舟的人慢慢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时,张汝舟对她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处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李清照视这些文物如命,而且《金石录》尚未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于是她拒绝麻木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想痼疾,果断与张汝舟离婚。由于当时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两年徒刑,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后经友人帮忙,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重重的伤痕。

  李清照诉凄苦于纸上,倾不屈意志。她手执墨笔,倾苍茫于纸间,渲豪放予指上,许平淡与世间,她独立坚定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辉煌的成就,她豪放的气概宣扬历史。历经沉淀,化作缠绕之间的墨痕,氤氲纸间的墨香,以不屈之胸怀与旷达之心胸取代坎坷人生中失意的哀愁。在《声声慢》中,李清照所表现的不屈意志已经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简单的人物生存状态,而成为思想与历史的纽带,与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了共振,共鸣。

  她悲惨,却不悲凉。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子,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游那样与政界,文坛朋友一起痛痛快快地饮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哀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却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声声慢》读后感8

  “寻寻觅觅”的动作;“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乍暖还寒”的气候;“旧时相识”的感觉;“守着窗儿”的哀叹;“点点滴滴”的声响——随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笔尖上,与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与李清照相识,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为,那年我来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见到了她在漱玉泉旁边梳头的倩影:修长的纤纤细手在捋着长长的秀发,连她身旁的艳美花钿都失去了几分光彩。那时,我就听老爸说:李清照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声声慢》。同时,我也爱上了这位铁骨柔肠的女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称作是《漱玉词》中的压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苦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潸然泪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软弱无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偏偏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急时刻。其实,只有艰苦与困难才能开发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不,应该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声声慢》这首词,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词一开头十四个叠字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心酸艰难的生活体验表达的大胆、细腻、贴切、震撼人心。

  本来心情就差,再赶上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压不过心头浓愁的。从“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到“三杯两盏淡酒”,事隔几十年,竟有如此之大变啊!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哪去了?却换到比酒还弄的愁,把烈酒都变成淡酒了!风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抬眼望去,亦真亦幻的大雁,在空中飞荡,看到他们,李清照便泛起了疑问:是为我和明诚之间捎过“锦书”的大雁吗?哎,现如今,已没了“怕郞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减字木兰花》)的闲情逸致,也没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那还有寄托的深情相思。人约黄昏了,人倍憔悴了,人去楼空了——只有那已经无人理睬、满地堆积的飘零花瓣……

  独守窗儿,听帘下细雨声,到黄昏时分,阴雨还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简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她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挂恋,都在“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大起大落。愁,何时才能消失?恐怕,这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无法磨灭。

  这首词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难懂。但如果您在仔细去品味,您会发现这词中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与豪迈,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这首词,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锤百炼才造就出来的文字,对于才女李清照而言,这叫信手拈来。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时间感觉到被拨动的心弦并在第一时间行云流水般地记在纸上。

  这首《声声慢》是她卓越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堪称是一曲千古绝唱。我曾经也写过一曲《声声慢》,不过比先生写的差远了。

  声声慢·雨中杂感

  拨弦落雨

  舞剑飞花

  风鸣散尽云霄

  好似天公泼墨

  莫言萧条

  垂杨柳醉冷梦

  卷春帘

  簟凉悄悄

  不止住

  愈喧嚣

  愈猛笑狂孤寥

  吊挂青灵娇瑶

  轻举伞

  听尘世嘈杂声

  袖盈泥香

  裙袂为芳飘摇

  忽晴霎云巧遇

  去来兮

  羽扇三摇

  至静夜

  入诗境

  星水月桥

  我虽然也是第一时间的感受、第一时间的记录,但是文字功底远不如先生。

  我对先生的感情是说不出来的,或许她和我很像,有种敢爱敢恨的性格,还有可能是我们神交已久的缘故吧!所以,能理解先生——

  声声慢唱,有唱不完的愁;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故情;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家国很。

  这一声声,一次次的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悠悠慢慢中,我与先生一起追忆往日归来堂中,她与明诚的甜蜜生活以及溪亭日暮时,她与朋友们开怀大饮的沉醉……

  李清照先生,请允许我喊您一声“清照”:清照,一路走好!

《声声慢》读后感9

  自从阅读了《康震评说李清照》之后,我对这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康震教授所讲,正值花季时期的李清照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她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和羞走”的美丽娇羞。更让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斑斓的色彩。透过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我更体会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欢乐与朝气。

  在康震教授的下一步讲解中,我知道了李清照幸福的成长道路已从平坦慢慢转向坎坷与曲折。夫君赵明诚不幸患病而死。李清照的心已是支离破碎,憔悴不堪的她忍着对赵明诚的不舍与夫君离世的悲痛,将剩下的文物转运。可是,国家正饱受金兵铁蹄的蹂躏,李清照担负起管理文物的责任。这瘦弱的女子从悲痛中站立起来,抬起头面对这一切的变化,誓死保卫丈夫的遗产与托付给她的遗愿。我看到了李清照身上透出的不屈精神。

  之后的生活,李清照经历了再嫁与再嫁后的迅速离婚,这是在当时社会中的'惊世骇俗的举动,也表现出了李清照爱憎之分明,立场之坚定,个性之独立。虽说生活暂时平稳了下来,可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李清照写下了《声声慢》,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使我更加体会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爱与不舍,和那日日夜夜的思念。

  在我心中的李清照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她虽然受尽人世间的折磨,可她却一次次克服种种困难,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活了下来。我从她的身上明白了一个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

《声声慢》读后感10

  点点黄昏雨敲打着历史古老的窗楹,湿了梧桐,碎了人心。翻开薄薄的诗页,一声悠悠的叹息,便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在那“寻寻觅觅”的悲切眼神中带着入骨的凄冷撕裂了世人的心。你就用这一样一首《声声慢》吟出你一生和全身心的痛楚。让我在这千年之后,因你欲说还休的愁,痛了又痛。

  泪斑驳了诗页,我久久凝视,久久沉思。曾经以为你会幸福一生,可宿命难敌,老天给了你半生的甜蜜,却又给了你半生的苦涩。眼前不禁浮现了你“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时的清纯与羞涩,脑海中勾勒出了你“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画面好,云髻银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为人妇时的甜蜜,耳畔响起了你“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的豪情万丈。而此时的你,吟出《声声慢》的你却如此茫然无助,宛如一叶浮萍在孤独与寂寞的苦海中沉浮。“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那个晓寒露重秋风砭骨的清晨,你寻觅着曾经幸福的爱情,却只留下“不终晚节”生前身后的奇辱;你寻觅着国家前程,却已是山河破碎;你寻觅着自身价值,却被时人视为异类。在这落叶纷飞的异乡庭院里你终于只寻到满眼的“冷冷清清”,心中又怎会不生出“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园中秋日正浓,菊花盛放,赏花的人已不在,赏花的心已老去。人不摘花,花当自落。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如你失去的美好,唤不回,留不住。

  世人皆知你是愁的化身,却又有几人懂得你的心,明白你为何而愁?你为孀居之悲而愁吧?纷乱的战争中,动荡的局势里,那个与你把酒邀明月的人早已逝去,昔日的温存与甜蜜,此时却成了折磨你的源泉。点点滴滴回忆起来,痛彻心扉!《金石录》被毁,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被盗,可恶的命运竟将你唯一的精神寄托也夺去,除了承受在心中滋生的无尽的愁怨,你别无他法;你为沦落之苦而愁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乡心正无限,借酒消愁,却忽见旧时雁。那个开满海棠花的家早已破碎,再也看不到“绿肥红瘦”的美景,乡愁又浓锁心头;你为亡国之痛而愁吧?“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撒东山一抔土”,“经持紫泥沼,直入黄龙城”。你把满腔的悲愤华为一声声怒吼,渴望唤起万千男儿金戈铁马的雄风,但残忍的事实让你的心又在历史的油锅里饱受煎熬。君王弃都抱头鼠窜,偏安一偶,不思反击血洗奇耻,却打击志士,迫害忠良,屈辱求和。这亡国之痛的愁让你陷入更深的伤痛之中。遭遇国难情仇,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你唯有用笔书写着你的价值,寻求着一丝慰藉,然而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将你彻底打入深渊,万劫不复。那个你为之呼喊,为之侍奉的社会竟容不下你!容不下你的满腹才情,容不下你的'学富五车!容不下你的大义凌然。你所骄傲的,所追求的,在时人眼中竟甚是怪异。可笑啊!原来在别人眼中你竟是一个笑话!哀莫大于心死,你唯有默默地咀嚼着自己的凄凉,抽出屡屡愁丝,将自己结成一个茧。

  一切爱与恨已破茧只待化蝶,如今的你被世人誉为“乱世中的美神”。你一个被封建役使的歌者,作为女子身处社会的底层,却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述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尽管把自己陷入深深的愁绪里,最终香消玉殒,也不曾有丝毫动摇;你守着自己的节操,决不随波逐流,在封建世俗的刀尖上独舞着。被视为异类又如何?超越于世俗之上,俯瞰众生,才是好女子的真性情!你写愁,不仅仅为倾诉你的人生之痛,更为了抒发你的家国之恨,你呐喊,不仅仅为反抗遭遇之不公,更为了唤醒千千万万个如你一样生在社会底层被封建世俗禁锢却渴望平等与自由的灵魂。

  终于读懂了你,读懂了《声声慢》,你虽说写愁,但实为写真情大志,你的词如你的人格,你把你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仇愁就这样轻轻几笔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美得震撼人心,美得让人肃然起敬!

《声声慢》读后感11

  朗读《声声慢》,是词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一颗被揉碎的愁心――黄花凋谢人憔悴,愁绪似水永无昼。一起来看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句话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对这句话的理解,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并未作详尽的注解。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同版本的解释。有的解释为“庭院里黄花遍地盛开,惟独我憔悴瘦损,面色苍白,如今谁还有心思游赏采摘”;有的解释为“满地黄花零落堆积,凋零憔悴,如今有谁和我一起采摘”。

  词中写庭院里的黄花究竟是盛开呢,还是枯萎凋谢呢?“憔悴损”究竟是在指黄花的花容呢,还是在写女词人因愁苦而憔悴的面容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对一首诗词要鉴赏的到位和准确,首先就需要对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声声慢》是反映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时的词作。早年时期的她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达理。而女词人聪明颖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婚姻上又是幸福美满的。因为她和当朝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夫妻俩志趣相投,除了爱好诗词之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词人夫妇相继南奔,不久,丈夫病逝于南京。词人的精神上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她只身飘零于杭、越、台州及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晚年时景况孤寡困苦,生活窘迫的残酷现实,使女词人长期处在深深地苦闷、彷徨、焦虑、孤寂和忧愁之中。

  了解背景后然后再结合这首词的整首意境来分析,全词营造的是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冷,凄凉,悲愁的意境。寻啊寻,找啊找,她在寻找什么呢?亡国使她背井离乡,思夫使她肝肠寸断,愁绪如剪不断理不清的乱麻昼夜地缠绕着她、煎熬着她,使她起居不安,茶不思,饭不想。词人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困顿境地。

  深秋天气“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黄昏之际,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忽冷忽热的天气,最难调养生息,淡酒浓烈却抵不住寒冷的秋风,更难排遣词人内心的愁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到排列整齐的曾似相识的大雁哀鸣着向南飞去,怎不勾起词人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空旷静寂的庭院里陪伴词人的只有绵绵的秋雨拍打着梧桐树叶发出嘀哒嘀哒的声响。这嘀哒的雨声何不看作是词人忧伤的眼泪呢?

  从以上的环境描写中不难看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既描写黄花又是想象之句。呈现在词人眼前的傲霜而放从不低头的黄花都已耐不住乍暖还寒的天气和劲风细雨的.吹打,由盛开到凋零枯萎,满地堆积。词人睹物思人,回想起昔日在这暗香盈袖的黄花间可藏了多少次她与丈夫的欢声笑语啊。把酒赏菊,吟诗作赋,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地浪漫和惬意,她多么希望美妙幸福的时刻再现啊。而如今两人阴阳相隔,自己又孤苦伶仃,背井离乡,漂泊度日。枯萎的黄花怎能不勾起词人的满怀愁绪?何况黄昏时间局促在屋子里更让她心烦意乱,情绪颓萎,她哪还有好心情去采菊花呢?

  从表现手法看,词中描写黄花“憔悴损”应该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既描写了花容憔悴又喻指词人。黄花从娇艳到枯竭仿佛是词人一生的生活写照。

  综上述,词人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秋风,落叶,细雨,飞雁,黄花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她是用哀景写愁,哀景蕴蓄愁,哀景引发愁,哀景烘托愁。真是:“漂泊路上多茫茫,秋雨绵绵寒风凉。世事苍凉度日难,销魂没过愁字长”。不难想象一个身躯佝偻,形容憔悴,精神恍惚的女词人形象已透过这短短诗句跃然于纸上。

《声声慢》读后感12

  在众多词人中,虽然很喜欢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也很喜欢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也很喜欢李煜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悲凄;也都很喜欢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柔情。但是,最爱还是清照的水中芙蓉般的丽质。

  她的词非常特别,缘于她是一位女性,更缘于她的一生的经历。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她都是那样敏锐捕捉外界事物,细腻的感受和悲凄的情感以清新淡雅的文字表述于词中。柔婉而不失素雅,凄清而不失清丽,平淡却不俗。无论是苦涩还是幽怨伤感写出来的词,清照的词仍是一种艺术上完美享受。

  易安后期的作品更能代表她的文学地位。国破夫亡,飘荡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遭遇,易安的词满是凄凉,满是泪,满是愁。前已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飞江万点愁如海”。这些写“愁”的已经达到高锋,但是易安更胜一筹,甚至是无人能比。

  《声声慢》中易安巧妙运用叠字将凄凉愁绪渲染得催人泪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更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无比沉重。读罢,犹如“才下心头,却上心头”之感。

  清照虽然一生坎坷,国亡家破夫死重婚,流离失所,飘荡在外,一生的坎坷和遭遇造成的心灵上的痛和怨,同时也成就了她的文学,哀怨离愁分别是她文学创作的魂。

  晨露清流,银桦初引,多少绿色窗临。夏日梦舞诗词,更待明日之晴。

《声声慢》读后感13

  生活在地球这个共同的大家园里,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人们总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慨。但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深知其味。然而,如果把这些体会、感慨用笔尖“摄”下来,保持永久性的“记录”,它将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当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在我耳边萦绕时,我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李清照,这位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经历了国家从安定兴盛到战乱衰败的.过程,自己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丈夫离她而去之后,她的生活,可以说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使她饱受了人世间的悲凉凄苦!她的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早期的轻快欢畅转向晚期的低沉忧郁。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妇人别无他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只能借词消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欣赏她的词句,使人渐染一种无名的惆怅,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女词人同一遭遇,同一命运。

  一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图,看似冷峻,万类俱昏,白茫茫的一片,却又有梧桐的风华正茂;乍看似冷漠的秋雨图,却又给人以美的生机萌动,陡然间又有希望重生。在无形中似有形,用轻描淡写描绘出刻骨铭心的最真实的感受,李清照内心的郁闷在此表露得既形象又生动。所以这首词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久传不衰。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强劲的旋律,低沉的声调,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问自己: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里,过着丰衣足食的求学生活,又有什么不知足?便纵有数之不尽,无法言清的压抑和寂寞,比比李清照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的压抑和枯燥又算什么?唯一不知足的就是对诗词学习付诸的行动太少了!纵然也在生活中遇到那么多的困难和不尽人意,也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去克服。

  《声声慢》早已朗读完了,但它的意境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中我了解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我甚至学会了怎样调节消极的情绪……

《声声慢》读后感14

  一代词宗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的一个诗书官宦家庭。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勤于著述,颇多文学作品,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在朝为官,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亦善文”。受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熏陶,使得李清照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深远的政治见识。

  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活泼快乐:“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没有小家碧玉的扭捏作态,自小有着大家闺秀的风范,经常与当代一流的文学家唱和诗词。

  李清照与当时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两情相悦,婚后甜蜜幸福。丈夫赵明诚喜欢收集文物古玩,有较好的文学功底,。两人典衣购文,分茶品玩,赋诗添词,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使得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清新柔美,情意绵绵。而与丈夫两地相思的词作尤为动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靖康之变后,四十多岁的李清照饱尝了丧夫之痛,战乱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选择再嫁更是超脱当时世俗的惊异之举,经历婚变后的李清照寄于弟弟李迒篱下,无儿无女的她孤独凄苦的走完了后半生。一个女人经历了从幸福的天堂到经历人间无数惨痛的历练,使得她的作品不同凡响。其中,在述说个人不幸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把个人的情感赋予时代的.洪潮之中,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所在,其时还写了不少悲壮的爱国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晚年的代表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是作者一人在房间魂不守舍,好似要寻找什么,又不知道要找的是什么,这种孤独怅然若失的感觉,通过这一寻觅的动作充分表达出来,而失去丈夫又年老体衰的她,怎不是一种“冷冷清清”的境况,满屋子空空,无从寻觅,可还是寻觅,渐而把寻在手中的只是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无儿无女寄人篱下的她,品味着一种凄凉的心境,这七组叠字劈头盖来,一下子将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了。叠字的运用更好的抒发了一种愁苦的心情。

  在这样一种坏心情下,偏偏又赶上这“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冷暖天气的交错,怎样才能平息起伏的心绪,“三杯两盏淡酒”却怎挡得住“晚来风急”,阵阵寒风从心底生发出来。望眼窗外南飞的大雁,便想起自己自北而南的迁徙流浪生活,而故乡沦陷在金人之手,有家不能回,平添了一段愁绪,那大雁却是旧时相识的,它从我那家乡而来,可家乡却再也回不去了。

  送别大雁,俯视脚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经开在枝头绚丽多姿的花儿,如今劳损了,谁还会珍爱地把它戴在发髻上呢?影射我这一孤苦老太婆,就像这飘零的落花,再无人欣赏了,又有谁听我的叙说,只有喃喃自语罢了。

  就这样孤单的“守着窗儿”,捱着时光,要多久天才能黑下来呀?好不容易熬到黄昏,却一阵小雨敲打着梧桐叶子,一滴一滴,好似眼泪,滴到人们的心里去了。

  怅然若失的寻觅,冷清的房间,凄惨的内心,冷暖交错的天气,黄昏时候的风寒,还有满地堆积的黄花,旧时相识的大雁,以及点滴的梧桐雨,这些难道用一个“愁”字能说的清楚吗?

  词中每一句话似乎都是非常的寻常,通俗易懂,却又好像并不寻常,似乎经过千锤百炼,这就是李清照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在这首词中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内心世界;用了平常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词的内容、语言虽然很有寻常的生活气息,但是一经写出,却有了一种淡雅的审美境界了。

  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集中体现了李清照的艺术特色,不愧为《漱玉词》的压轴之作,代表了李清照晚年的最高艺术成就。

  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善于借助日常细腻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的微妙的内心情感,善于汲取琢练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声声慢》读后感15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著名的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词作中的名篇。

  她通过对秋天黄昏景物地触动,勾起她的片片愁绪,倾诉了夫死国破,身遭离难和晚年饱经忧患的无奈和悲哀。

  这首词描述了她,一个孤独的女人用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她内心的孤独。凄凉和伤感。从天气。体质,含蓄的透露了她的愁苦难耐和煎敖。暗含了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感受。她感叹自己老了,容貌已经憔悴凋零了,再也没人陪自己采花了。只有一个人独自守在自家的'窗边消磨这难耐的时光。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飘零生活。她善于运用叠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情感独白。在口语平浅中见深沉。用铺叙的手法,来描写刻画景象和事物,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大学时代我特别喜欢李清照的词,她写的每首词我都能理解透彻。对这首词,我是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