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旅夜书怀古诗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夜书怀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夜书怀古诗赏析1
杜甫入蜀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于七百六十五年五月逝世后,诗人无依无靠,离开成都,带着家小乘舟东下。此诗写于乘舟东下,漂流途中经过重庆、忠县时写下的这首《五律》诗。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
题解:
“旅夜书怀”,旅途中的夜晚,泊舟江边,抒写自己的胸怀。
词语解析:
“危“,高。“危樯“,高高的桅杆。“樯“,船上的危杆。
“星垂平野阔”,平原辽阔,满天的繁星在远处的天边仿佛垂到地平线上。
“月涌“,月亮如从江中涌出。“大江“,指长江。
“名岂”,”名”,指名气。杜甫的名气是因为文章而著名。这里其实是反其意而用之。自己的诗文纵然卓著,然而不得所用。
“沙鸥“,水鸟儿。
试译如下:
长江岸边的小草啊,在微微的轻风中飘动,乘坐的这叶小船,桅干高耸在茫茫的夜色中。
一眼望去,天空中点点低垂的星星,衬托出无边的`阔悠。
月光随着水波,推涌在奔流不息的长江里。
这一点小小的名声,岂是诗文而得名?
现在老病缠身,官倒是应该罢免休息。
随着这叶小船漂泊,像什么呢?
在这茫茫的天地间,倒象是一只孤独的沙鸥!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他站在封建低下层人民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奢侈腐败。他关心国家大事,但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这种矛盾在他的诗里交杂并存。
现实主义是诗人的主要特色。尽管他的诗风“沉郁“,但是在这样风格的基础上,又呈现多样的风采,雄浑,悲壮,奔放,瑰丽,质朴,轻灵而达于胜境。
这首诗便是作者在那种历史时期,描写个人无所依靠茫然漂泊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当时低下层人民的疾苦。通篇笔笔老到,神完气足,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清的程度。是我们学习《五律》抒写胸怀的典范。
不过这首诗后人朱彝评论为:“中两联皆一字起头(星、月、名、官)亦小失检点”,这在律诗中也是很少见到的。不过,我们读起来依然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不失为五律诗中的绝唱。
旅夜书怀古诗赏析2
【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
【意思】江岸上的细草被微风轻轻地吹拂,夜色里一只高悬着桅杆的孤舟。
【全诗】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
诗圣杜甫晚年离蜀后,乘舟东下,终日以舟为家,直至死于舟中。此诗便是作于旅途中的一首五律。前四句是对夜景的'描绘,星、月联传诵尤广,境界雄阔;后四句是对身世的感慨,名、官联寄意尤深,苍凉沉郁。他尽管薄有诗名,却宦途偃蹇,于羁旅之中抒写穷愁之状,怎能不令诗人觉得自己无所依靠,命如沙鸥呢?
【评析】
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四。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遂率家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至云安(今四川云阳)。此诗为途中所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前四句写旅夜景色,后四句抒发感触,反映诗人当时孤凄悲苦的心情。“星垂”二句,“垂”和“涌”字均为诗眼,“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涌”字则更烘托出江涛澎湃,波澜激荡的景象,是杜诗中炼字的典型例子。“飘飘”二句,即景自况,点出诗旨,亦为传诵名句。黄生曰:“‘一沙鸥’,何其渺! ‘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杜诗说》卷五)全诗情景交融,意境雄浑悲凉,语言精警稳重,为老杜五律代表作之一。浦起龙评此诗曰:“笔笔高老。”(《读杜心解》卷三)纪昀云:“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唐宋诗举要》卷四引)
旅夜书怀古诗赏析3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字季鹰,时为成都尹)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这首诗大约就是在这次旅途中所写的——
“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原野辽阔,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星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浩荡东流,明月倒映,好像是从江水之中涌现出来一样。我的名望并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而为人所知;我的官职应该说是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的。如今自己辗转飘零像什么呢?只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小沙鸥罢了……”
诗人前四句描写“旅夜”的情景:
首联写近景:“细草”、“微风”,给人以渺小无依之感;“危樯”是高高的桅杆;“独夜”,孤独地夜泊;给人孤独寂寞之感。诗人寓情于景,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的旅中感受便流露出来了。
颔联写远景:“垂”是至上而下,“涌”是自下而上。这两个字分别写天和水,是诗人极费苦心锻炼的结果。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以壮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各尽其妙。
后四句是写“书怀”的感慨:
颈联用反语表达心中的'不平与愤懑:“文章”,这里是指诗歌,唐人把诗和散文一起称为文章;“休”,罢官退休,按唐朝的制度,年至七十,才算老病,到了退休的年龄。一般人以为杜甫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其实不是。他出名的时候,人家还不欣赏他的诗。他是因为上疏救房琯而著名的,因为当时房琯以兵败而得罪,无人敢替他申辩。杜甫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向肃宗上疏,震惊了满朝官员,一时朝野传言才出名的。结果他也因此得罪被贬了官。这件事成了他一生的牢骚、一辈子的思想矛盾,也是他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岂”和“应”是反语,胸怀经世大志,名望怎么能凭借写文章而显著呢?明明是论事而罢官,虽然只有五十余岁,但只能说是老病而休。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自嘲自宽中,有诗人无法言说的酸楚与悲凉。
尾联设问、比喻作结:“一”与首联的“独”照应,同“天地”鲜明对比,突出渺小、孤独之感。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孤苦无依、漂泊不定的感伤。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旅夜过尽,会是天明;重上旅途,下一站又将在哪里停泊呢
【旅夜书怀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湘春夜月近清明古诗翻译赏析03-30
《渔夫》古诗赏析03-28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09-28
《山行》古诗赏析09-19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古诗03-07
木芙蓉古诗原文赏析03-25
游子吟古诗赏析11-27
《喜雨》古诗全诗赏析03-31
鸟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