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的古诗

时间:2024-05-31 13:27:18 古诗 我要投稿

望天门山的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天门山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的古诗

望天门山的古诗1

  原文:

  望天门山

  李白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门中断楚江开,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水东流至此回。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岸青山相对出,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词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古诗今译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望天门山的古诗2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 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 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 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 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的古诗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二、学习生字,明确节奏

  1、师:同学们看“初”字。“初”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在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师:左边为什么是衣部旁呢?(带学生从甲骨文造字开始追溯“初”字的来源。)师:了解了左边衣部旁的来源,我们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字形结构左长右短。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看看这景色到底如何?首先请你借住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评价师:借助停顿符,我们可以把诗读出它的停顿。借助拍子同样也可以。我们拍手试着读一遍,开始。师生共读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师:古人在读诗的时候也会有平仄调的不同,让我们把诗吟唱出来。听。(唱诗)看着古诗,想象着你就是苏轼,此刻泛舟湖上,欣赏着眼前的画面,跟着它唱出来。学生唱诗

  三、初识西施,走近西湖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四、细读诗句,欣赏晴雨西湖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让我们去西湖看一看,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象(看视频)。师: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生自由答师:同学们,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接读)

  (5)苏轼在诗中,用了一个字来概括他看到的画面。哪个字?——好请大家把这个“好”字读出来。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第二种:正好,恰恰。

  师:“晴方好”的意思是?生: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请你读,读出晴天西湖的美好。个别生读,齐读

  2、山色空蒙雨亦奇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画面)

  (1)师:说一说你眼前的画面。生1:像披上了一层轻纱。生2:感觉朦朦胧胧的。师:所以,这就是——山色空蒙。师: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画面?(出示课文“雨中日月潭”句子)。一生读现在,换个地方,让我们来到西湖。你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多种方式读

  (2)出示雨中西湖的画面(动态),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师:苏轼用一个字,概括这个画面的景色——奇。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

  3、师: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生读,全班齐读,(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4、西湖的景色既美又奇,苏轼可真厉害,短短的两句诗把西湖由晴到雨的状态,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开来。在这幅画中,水光潋滟是美景。山色空蒙也是美景。晴是美景,雨也是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不仅追求平仄,还会追求对仗,这样会让诗读起来更加的美。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让我们这种美读出来。

  五、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师:晴天的西湖娇媚,雨天的西湖温柔,像谁呢?生:(齐答)西子。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画面,教师讲述)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师:淡妆温柔浓妆艳丽,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无论何时,西湖总是美的。刚才我们为西湖即画浓妆,又画淡妆。下面我们带上音乐,把西湖的这种美读出来。学生个人展示读,齐读

  六、走进诗人,情系西湖

  1、师:苏轼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出示苏轼任职杭州,改造西湖资料)师:(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生:谢谢你,苏轼!要不是你,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师:同学们,苏轼对杭州,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吟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2、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多姿多彩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拓展阅读

  师:苏轼沉迷于西湖的美景,他看着美景为西湖写下了453首诗,这一个数字足以看得出他对西湖的爱,就是这种爱。才让苏轼成为了赞美西湖的大家。

  拓展:《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八、布置作业

  师:西湖风景美不胜收。赞美西湖的诗歌吟唱不休。还有很多的名家为西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课下请你搜集一些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这浓浓的一湖诗意。

望天门山的古诗4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诗歌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涌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画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望天门山的古诗5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古诗6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望天门山的古诗7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望天门山的古诗8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的古诗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的古诗10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李白这首诗,用碧水、青山、帆影、红日等绚丽多彩的物象,与诗人心中的断、开、出、来等意象,表现了雄伟壮丽的江山景观。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

  在这幅壮丽的山水画中,山显得多么灵秀,水显得多么矫健,帆又显得多么潇洒。在这景色的背后,反映了诗人的气宇、感情和风貌。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无限向往。

望天门山的古诗11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然后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然后仿佛来自日边。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然后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然后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的古诗12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字词解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原文翻译: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背景: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望天门山主旨: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艺术特色: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字词赏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望天门山的古诗13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李白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李白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李白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李白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李白的淋漓兴会。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李白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李白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李白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李白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望天门山的古诗14

  一直深受科学识字的启发,一直想做一节阐释识字与阅读关系的研究课,一直努力做着《望天门山》,但我一直不满意。

  金教授发来葛兆光的电子书《汉字的魔方》,我翻开了第一页,竟没舍得放下。读着读着,我忽然豁然开朗:《望天门山》就是汉字的魔方”!一类写景的字,表现出高广辽远的境界;一类描色的字,给人明丽温暖的感觉;一类表动作的字,让画面流动,景中生情。这应该是识字与古诗学习的设计思路,由字入诗,赏景悟情;由字”结诗,揭示汉字与古诗学习的关系。原实录已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三期刊发了,此实录是再改版: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天)

  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门)

  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生:山。(板:“山”)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学习第一、二句。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斷)字的繁体字。(讲解繁体“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

  )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

  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

  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师生合作读)

  *学习三、四句。

  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生一一指出)

  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就,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板:情)一起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图片)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远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远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负,广阔的胸襟!读——

  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配乐)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天门山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仍旧是静静伫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远、气势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远、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古诗两首《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望天门山的古诗15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望天门山》原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望天门山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望天门山的古诗】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古诗03-14

《望天门山》古诗鉴赏08-13

《望天门山》教案04-03

望天门山教案02-27

《望天门山》教案02-27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12

《望天门山》教案15篇02-28

望秦川古诗02-24

中班音乐活动古诗新唱《望庐山瀑布》获奖教案06-22

望洞庭教案06-14

望天门山的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天门山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的古诗

望天门山的古诗1

  原文:

  望天门山

  李白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门中断楚江开,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水东流至此回。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岸青山相对出,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词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古诗今译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望天门山的古诗2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 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 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 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 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的古诗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二、学习生字,明确节奏

  1、师:同学们看“初”字。“初”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在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师:左边为什么是衣部旁呢?(带学生从甲骨文造字开始追溯“初”字的来源。)师:了解了左边衣部旁的来源,我们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字形结构左长右短。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看看这景色到底如何?首先请你借住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评价师:借助停顿符,我们可以把诗读出它的停顿。借助拍子同样也可以。我们拍手试着读一遍,开始。师生共读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师:古人在读诗的时候也会有平仄调的不同,让我们把诗吟唱出来。听。(唱诗)看着古诗,想象着你就是苏轼,此刻泛舟湖上,欣赏着眼前的画面,跟着它唱出来。学生唱诗

  三、初识西施,走近西湖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四、细读诗句,欣赏晴雨西湖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让我们去西湖看一看,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象(看视频)。师: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生自由答师:同学们,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接读)

  (5)苏轼在诗中,用了一个字来概括他看到的画面。哪个字?——好请大家把这个“好”字读出来。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第二种:正好,恰恰。

  师:“晴方好”的意思是?生: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请你读,读出晴天西湖的美好。个别生读,齐读

  2、山色空蒙雨亦奇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画面)

  (1)师:说一说你眼前的画面。生1:像披上了一层轻纱。生2:感觉朦朦胧胧的。师:所以,这就是——山色空蒙。师: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画面?(出示课文“雨中日月潭”句子)。一生读现在,换个地方,让我们来到西湖。你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多种方式读

  (2)出示雨中西湖的画面(动态),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师:苏轼用一个字,概括这个画面的景色——奇。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

  3、师: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生读,全班齐读,(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4、西湖的景色既美又奇,苏轼可真厉害,短短的两句诗把西湖由晴到雨的状态,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开来。在这幅画中,水光潋滟是美景。山色空蒙也是美景。晴是美景,雨也是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不仅追求平仄,还会追求对仗,这样会让诗读起来更加的美。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让我们这种美读出来。

  五、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师:晴天的西湖娇媚,雨天的西湖温柔,像谁呢?生:(齐答)西子。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画面,教师讲述)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师:淡妆温柔浓妆艳丽,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无论何时,西湖总是美的。刚才我们为西湖即画浓妆,又画淡妆。下面我们带上音乐,把西湖的这种美读出来。学生个人展示读,齐读

  六、走进诗人,情系西湖

  1、师:苏轼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出示苏轼任职杭州,改造西湖资料)师:(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生:谢谢你,苏轼!要不是你,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师:同学们,苏轼对杭州,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吟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2、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多姿多彩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拓展阅读

  师:苏轼沉迷于西湖的美景,他看着美景为西湖写下了453首诗,这一个数字足以看得出他对西湖的爱,就是这种爱。才让苏轼成为了赞美西湖的大家。

  拓展:《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八、布置作业

  师:西湖风景美不胜收。赞美西湖的诗歌吟唱不休。还有很多的名家为西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课下请你搜集一些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这浓浓的一湖诗意。

望天门山的古诗4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诗歌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涌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画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望天门山的古诗5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古诗6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望天门山的古诗7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望天门山的古诗8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的古诗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的古诗10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李白这首诗,用碧水、青山、帆影、红日等绚丽多彩的物象,与诗人心中的断、开、出、来等意象,表现了雄伟壮丽的江山景观。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

  在这幅壮丽的山水画中,山显得多么灵秀,水显得多么矫健,帆又显得多么潇洒。在这景色的背后,反映了诗人的气宇、感情和风貌。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无限向往。

望天门山的古诗11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然后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然后仿佛来自日边。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然后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然后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的古诗12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字词解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原文翻译: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背景: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望天门山主旨: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艺术特色: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字词赏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望天门山的古诗13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李白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李白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李白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李白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李白的淋漓兴会。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李白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李白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李白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李白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望天门山的古诗14

  一直深受科学识字的启发,一直想做一节阐释识字与阅读关系的研究课,一直努力做着《望天门山》,但我一直不满意。

  金教授发来葛兆光的电子书《汉字的魔方》,我翻开了第一页,竟没舍得放下。读着读着,我忽然豁然开朗:《望天门山》就是汉字的魔方”!一类写景的字,表现出高广辽远的境界;一类描色的字,给人明丽温暖的感觉;一类表动作的字,让画面流动,景中生情。这应该是识字与古诗学习的设计思路,由字入诗,赏景悟情;由字”结诗,揭示汉字与古诗学习的关系。原实录已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三期刊发了,此实录是再改版: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天)

  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门)

  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生:山。(板:“山”)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学习第一、二句。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斷)字的繁体字。(讲解繁体“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

  )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

  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

  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师生合作读)

  *学习三、四句。

  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生一一指出)

  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就,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板:情)一起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图片)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远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远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负,广阔的胸襟!读——

  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配乐)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天门山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仍旧是静静伫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远、气势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远、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古诗两首《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望天门山的古诗15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望天门山》原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