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曛,知己,君。使,浥,故人”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我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法
讲、读、思、议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具准备
收集送别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
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板书课题)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插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这就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安慰,鼓励)
(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
(4)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5)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自由讨论赏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三、小结:
古诗词是一座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大量阅读。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第12册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本文第一首诗表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两首诗描绘出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洋溢着乡土气息,充满着和平与宁静,自然质朴,清新恬适。
【学情分析】
要让现在的孩子体会乡村田间劳动的场面,有着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文的朗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境,使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印象更为丰满、更为灵动、更为深刻,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分二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先由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对比导入新课题;继而是了解作者生平,联系作者生平解题;其次是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再次是学习诗文,探究诗意;最后是总结这首诗的风格。第二课时先检查作业;其次进入新课,整体感知,读通诗文;再次想象意境,体会感悟;最后是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
2.会写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流畅地读课文。
教师:课前搜集有关田园的古诗、作者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通过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对比导入,揭示课题;了解作者生平,知人解题;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学习诗文,探究诗意;最后是总结这首诗的风格。
第二课时:检查作业;进入新课,整体感知,读通诗文;想象意境,体会感悟;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比导入
1、同学们对于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这些画面你肯定非常熟悉。(播放图片)与城市生活相比,你知道乡村生活是什么样子吗?
师: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让人向往,我们古代有很多大诗人也非常喜欢田园生活,写下了很多赞美田园生活的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吗?
师:对,像我们知道的杨万里、孟浩然、韦应物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田园诗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去欣赏一位古代诗人笔下的乡村生活画卷。(学生齐读课题)
预设:农村生活很安逸,白天人们下地干活,晚上很早的就睡觉休息了。
预设:杨万里《小池》 《宿新市徐公店》
通过感悟城市生活的画面产生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将学过的古诗与同种风格的诗人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古诗。
二、知人解题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农村生活;杂兴:各种兴致)你怎么知道杂兴是各种兴致的意思?
师:真会学习,看注释是理解诗文词句最重要的方法。)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诗文写的内容。
生回答通过注释知道杂兴师各种性质的意思。
本环节设计有两步,一是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产生想要学习诗文的欲望;二是通过对诗题的解释,让学生初步知道知道理解古诗句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看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此环节除了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之外,还有为后文复习诗文学习方法作铺垫的作用。
三、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2)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听范读。
(4)个人自由朗读。
(5)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那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耕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学生说说诗该怎样读。
学生听范读
指名学生读。
简要说说诗歌写的情景。
学生朗读,要求读通读顺,从而初步感知诗文;二是读出节奏,六年级学生已有学习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这首朗读起来比较简单的七言诗,让学生自己读出节奏,应该是没有难度的。这一环节除了交给学生读诗文的方法之外,也充分体现了“读”的学习方式。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读,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
分组讨论。
回答目的是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并运用解题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重点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3)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诗的节奏。)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读读这一句,孩子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什么?
(2)带着对孩子的喜欢之情读这句诗。
说说诗歌一二句写的内容。
回答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插秧、收割等活。
学生诵读。
说说孩子在干什么。
从“学”字体会到孩子天真、勤劳、好学、可爱。
读这句诗。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诗文的表面文字,引导学生想象背后的画面和景象。
六、总结这首诗风格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浅显,富有泥土气息。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总结风格,为以后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作业设计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
勤劳
儿女--织赞美
村庄天真
童孙--学种瓜喜爱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学生背诵默写诗歌。
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
二、进入新课,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2、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注释]
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④蛱(jiá)蝶:蝴蝶。
[简析]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诗人用清新洗练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田园作了非常细致,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诗中的意象有:梅子,杏子,麦子,菜花,太阳,篱笆,蜻蜓,蛱蝶。而这些景物分别描上颜色,金黄,雪白,还有几个表现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的关键字:肥,稀,长,过,飞。色彩的搭配,状态的临摹,景物中的动静结合,跃然纸上的是田园的清新,宁静,安逸恬淡,一尘不染……
前两句也只是朴实的描绘所见所闻,其味道有点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说只是一组熟悉景物的堆砌,但是内在的联系,使得整个意境,豁然眼前,这又让上想起一句:诗中有画。这在诗歌中叫“白描”手法。
指名学生回答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古诗,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
通过看注释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
三、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的意境。
学生朗读背诵。
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四、作业设计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开阔视眼,树立大语文意识。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黄
杏子肥
麦子白舒适
菜花稀娴静
篱落无人
蜻蜓蛱蝶飞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歌,我结合六年级的年段特点,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结合这两点谈谈我的教学。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
在教学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今后决定对这个环节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从而让学生经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学生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
【六年级下册《古诗》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4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07-2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03-2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8-11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4-0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简案范文01-08
《古诗》教案03-08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6-26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15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