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06 07:18: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融入游戏、操作实物等,保持课堂活跃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2、合理安排课堂节奏,适当穿插轻松有趣的环节,让学生有短暂的放松时间。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专注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

  4、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给予适当的辅导和鼓励。

  5、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形成家校合力。总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针对性的辅导,相信可以帮助一年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趣味引入

  我同意教师在课堂开始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展示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期待和好奇心。这样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认识钟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一个有趣的谜语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谜语描述了三个兄弟在玻璃铺里走了一年也走不出来,学生们很快就猜出这是在描述钟表的运转。我趁机问学生们是否能认识钟表,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来,我正式开始新课的讲解。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引导他们观察钟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学生们逐步掌握了钟表的基本知识,如时针、分针的作用,以及钟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这种以谜语引入新课的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快速传授,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问题情境

  你说得很对。数学学习确实容易显得枯燥乏味,但如果我们能为学生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就能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他们代入其中思考问题,或者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我给同学们出示课件:六一儿童节来了,动物们准备召开联欢会,树上有8只小鸟在唱歌,树下有5只小羊在吃草。出示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动物?学生写出算式:8+5=1课件继续展示跑来5只猴子。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13+5=18。不一会儿,刚才唱歌的小鸟飞走了,问题:剩下了几只动物?18—8=10。由于课件直观、形象,对学生极富吸引力,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很快就算出了问题的答案,消除了不少学生因见到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一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7的分法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7根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比如,一边按照123456的顺序,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学生很快发现,一边是123456,另一边是654321、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9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9可以分成12345678和87654321、这时,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我发现规律了,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直观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我们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通过使用具体的苹果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概念。老师先展示5个苹果,让学生数清楚,然后又增加4个,引导学生将两个数相加得到最终的数量。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具体的教具或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五、建立合作竞争机制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竞争意识和荣誉感较强的阶段。为了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同桌比赛:让学生两两比拼,既可以增加互动,又能挑战自我。

  2、小组比赛:组织小组内部的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全班比赛:偶尔进行全班竞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竞争热情,又能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意识,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学完十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我为全班同学设计了一个口算竞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回答问题。我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星星奖励,最后评选出了班级的"口算小明星"。后来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我组织了小组比赛。同学们互相鼓励,积极配合,最终评选出了优胜小组。我还让同学们评选出了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大家都为他们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都主动参与到各种比赛和活动中,学习氛围非常好。我很高兴看到他们对数学学习如此投入和热爱。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起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知识,发展自身的潜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收获更多的成就感与自信。

《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05-23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04

聋生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8-09

数学教学随笔06-03

数学教学反思06-12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2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4

一年级数学线上教学反思01-08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04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18

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教学心得体会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融入游戏、操作实物等,保持课堂活跃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2、合理安排课堂节奏,适当穿插轻松有趣的环节,让学生有短暂的放松时间。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专注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

  4、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给予适当的辅导和鼓励。

  5、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形成家校合力。总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针对性的辅导,相信可以帮助一年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趣味引入

  我同意教师在课堂开始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展示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期待和好奇心。这样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认识钟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一个有趣的谜语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谜语描述了三个兄弟在玻璃铺里走了一年也走不出来,学生们很快就猜出这是在描述钟表的运转。我趁机问学生们是否能认识钟表,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来,我正式开始新课的讲解。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引导他们观察钟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学生们逐步掌握了钟表的基本知识,如时针、分针的作用,以及钟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这种以谜语引入新课的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快速传授,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问题情境

  你说得很对。数学学习确实容易显得枯燥乏味,但如果我们能为学生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就能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他们代入其中思考问题,或者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我给同学们出示课件:六一儿童节来了,动物们准备召开联欢会,树上有8只小鸟在唱歌,树下有5只小羊在吃草。出示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动物?学生写出算式:8+5=1课件继续展示跑来5只猴子。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13+5=18。不一会儿,刚才唱歌的小鸟飞走了,问题:剩下了几只动物?18—8=10。由于课件直观、形象,对学生极富吸引力,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很快就算出了问题的答案,消除了不少学生因见到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一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7的分法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7根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比如,一边按照123456的顺序,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学生很快发现,一边是123456,另一边是654321、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9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9可以分成12345678和87654321、这时,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我发现规律了,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直观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我们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通过使用具体的苹果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概念。老师先展示5个苹果,让学生数清楚,然后又增加4个,引导学生将两个数相加得到最终的数量。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具体的教具或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五、建立合作竞争机制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竞争意识和荣誉感较强的阶段。为了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同桌比赛:让学生两两比拼,既可以增加互动,又能挑战自我。

  2、小组比赛:组织小组内部的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全班比赛:偶尔进行全班竞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竞争热情,又能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意识,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学完十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我为全班同学设计了一个口算竞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回答问题。我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星星奖励,最后评选出了班级的"口算小明星"。后来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我组织了小组比赛。同学们互相鼓励,积极配合,最终评选出了优胜小组。我还让同学们评选出了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大家都为他们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都主动参与到各种比赛和活动中,学习氛围非常好。我很高兴看到他们对数学学习如此投入和热爱。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起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知识,发展自身的潜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收获更多的成就感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