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4:06: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

  第一单元快乐学习

  一、学习伴我成长教学反思

  本课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的第1课,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我学习,我快乐教学反思

  本次我执教的是三年级《我学习,我快乐》一课。这节课,我觉得孩子们就给展示了他们不一样的风采,而我们完美的配合,更是让听课老师误以为这节课就是我要去省里展示的研讨课,现在结合听课老师的评价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授课体会:

  从内涵方面来说,《我学习,我快乐》这节课始终洋溢着快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首先从展示自我的“才艺大比拼“活动导入新课的学习,孩子们有的表演相声,有的表演古诗,有的展示魔方的还原,孩子们精彩的节目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演相声的同学以其幽默的谈吐给大家带来阵阵欢笑,表演古诗的同学以其饱含激情的朗诵让孩子感受古诗的魅力,表演魔方的同学在极短的时间内让魔方还原六面,更是让大家瞠目结舌,佩服不已,大家在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中感受孩子们各自成长的幸福、进步和自豪的情感,学生的表现积极向上,我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采取了让孩子们夸一夸的方式,让大家对表演的同学进行夸赞,孩子们听到夸赞之后,就产生了快乐、激动、兴奋的情感,从而为本节课以后的开展调节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和感情基调,也就自然而然的导入了课题《我学习,我快乐》

  这节课,我觉得我做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始终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因为我创设了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交流的氛围,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每个孩子在教学中都始终洋溢着积极参与的热情。本节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有效融为一体,学生的交流没有流于形式,参与面广,几乎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课堂发言,而且孩子们也是有感而发。

  这节课,我的多媒体的使用比较合理,本节课,没有过多地使用媒体,而是恰如其分的利用了多媒体的有效性来辅助教学,我精心选择的视频,更是为孩子们以后的生活导向,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指明了以后学习的方向,正像有的孩子说的那样“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帮助别人,举手之劳”,孩子们能够从那些视频中学习到学习做人,体会到文明,感悟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我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完美的落实了。

  我善于抓住课堂的偶发事件进行合理教学,作为教学资源,比如,在辨析导行的环节中,我在引导孩子判断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孩子都热情参与着,可是有一个孩子却不小心折断了尺子,制造了课堂的小意外,我就抓住了这样的小事件,顺势引导孩子应该向认真发言、积极举手、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向违纪的学生学习,学生不仅从画面中理解到了如何做,更学习到了在班级、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如何做。

  不足:当然这节课也有几点不够完美的地方:

  1)在学生表演的时候,孩子们站的位置考虑不佳,影响了孩子们观看的视线。反思听课老师的想法,我觉得最好让孩子们在讲台前表演,这样,孩子们看得更清楚,更直观;

  2)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缺乏。最后的一个环节,其实也很重要的,应该让孩子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作业或者活动的形式延伸到课后,让孩子们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在生活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三、做学习的主人教学反思

  《做学习的主人》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快乐学习”中的第三个主题。学习本课,旨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要肯于动脑筋,不怕困难,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一些方法;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要肯于动脑筋,不怕困难,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一些方法。

  2、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

  3、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优点:

  (一)合理挖掘教学资源,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课教学,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实际、本校实际出发,并作为教学资源,创造性改造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情境性、生动性、实效性,让学生产生了共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多维度互动,让课堂中的生成更丰富。

  1、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学中,我用“解决东东的烦恼”这个事例为激活因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课堂上,我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说困惑,想办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进行体验、整理、反思和拓展。在此基础上想办法,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教学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着力点。

  3、学生与老师对话。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氛围和谐。

  4、学生与同伴对话。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同伴与同伴之间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

  (三)活动化、趣味化,让课堂更有情趣实践活动,是联系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新课程,要求着眼于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和确定了要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除了要有静态的理性分析外,还要有动态的亲身体验。课堂中的游戏实践,可以使学生走上课堂小舞台,走向生活大舞台。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帮助小军合理安排时间”的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不足之处:我的引导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深度思考、多角度展开。如果在教学中把握好收与放的度,相信课堂生成会更为丰满。

  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

  四、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只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而是需要教师有“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本课,我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学习的方式。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和课内汇报交流两部分。课前,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自由组合成了三个学习小组,并从“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三个课题中,自己选择出本组的研究课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方面。

  教学中,我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相互动,就学生没有谈到的问题,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对学生汇报的时间及时进行调控等,也都是教师主导作用潜移默化的体现。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我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五、走近我们的老师教学反思

  师生关系是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老师的个性,工作,改善师生关系,学会尊敬和感激老师。同时,学生也应该理性的理解对老师的尊敬,不要把尊敬理解为惟命是从,要敢于和善于指出老师的不足和错误之处,使师生在平等,健康的关系之中共同成长。如何有效的与教师进行沟通是小学生面临的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执教本课及听课老师的评课,本人有以下

  反思: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要多下功夫:注意启发性设问。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的条件: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和教材本身,学生很感兴趣,想想也都能答,也愿意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以充分调动。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之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挖掘文本,从文本中归纳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用规范的语言答题的良好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按照学校的教改模式钻研教材,做到:

  一)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导入新课。

  二)目标明晰,展示具体。上课前就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围绕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围绕具体案例进行训练,围绕探究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三)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往往符合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四)师生互动,游刃有余。师生互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了解到理解,最后掌握运用,成功解决问题。教师一要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科学展示目标;二要巧妙设置问题,从简单开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三要及时点评学生答案,总结得失,指出不足;四要适当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由此及彼,学会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

  五)自觉主动,事半功倍。目前的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要在上课前,学生应预习课文,划出所谓的知识点,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这一过程十分关键,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又是一个个个体,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课上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二要在上课后,教师要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基础上,留置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三是要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要自觉主动提出,将问题当堂解决,不留死角;四要在解决所有疑难后,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有必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思考,找出自己认识上、知识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纠偏补错,及时复习,融会贯通。

  六)合作探究,拓展升华。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的是合作的学习方式,特别注重合作的必要性、有效性、组织性和科学性,通过有效合作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吸引学生研究学习有价值的问题,阐述意义价值,寻找形成原因,探究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及时复习,巩固成效。 “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及时复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自主得出结论,使知识咀嚼消化,滋润心田。课文的大多数知识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掌握知识要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反思,寻找解决办法,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魅力的教学风格。

  六、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加上学生都有善于发现问题、乐于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和学生这一天性,通过捡照片游戏、看录像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为下一步的让学生展开思维,尽情地想像,利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地去改造生活、创造性地美化生活创设一种氛围,这个过程既起到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激活”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校园、关心自己学习生活环境的意识。能否对生活有所认识,有所发现,也是检验一个学生内心感受生活程度的途径。因此,我认为“校园扫描”这一活动,也是在对学生的个性扫描。正是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在本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乐于表达自己对身边生活环境观察到的现象,即夸校园、提不足。但仔细分析,学生似乎只对校园中的物质设施兴趣甚浓,如: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好看的、好玩的、方便的……却对校园中的精神文明漠不关心,如:学生的日常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出现了让人担心的品德与生活分家的现象,似乎违背了“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一理念。道德是社会生活的灵魂,没有了道德的生活就像没有灵魂的肉体。教师在今后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上多加引导,找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既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道德。

  课程的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我认为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创造灵感之根本,离开了生活,学生的创造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机、毫无灵气。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想象力会被无情地扼杀。我们在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还要注意解放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想像的自信心,努力创设各种氛围,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还他们以自信的心态去想像、去创造、去生活,只要他们有这个意识,即使是海市蜃楼,也是美的。这里一个个闪光的金点子,一颗颗热情洋溢的心,呈现出一幅让人感动的场面。

  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

  七、生命最宝贵教学反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生命最宝贵的原因,就让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吧,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花都绚丽多彩。

  对本节课的反思:这节课,感觉总体上还是比较流畅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基本体现了我们学校的课改精神。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新闻播报”环节上,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整理新闻信息,不可完全放给学生。其次,在新课导入上,可以不用汶川地震的事例,我现在想可能还有更好的,再次在学生自学环节上,感觉学生还很盲目,不知道怎么看书,不太清楚学案和课本的关系,二者有脱节现象。因此,今后在学法指导上还必须加强,使其尽快养成善于自学的好习惯。在合作探究方面,感觉问题的设置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兴奋点,这是以后需要好好琢磨解决的问题。在交流展示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还不是非常高,台上和台下处于游离状态。

  以上这些问题可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全得到解决,但是,只要有意识地想办法去改进,一旦形成了好的习惯,学生和老师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八、安全记心上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阶段各种层出不穷的安全伤害事故,本册教材将安全问题及早引入,设计了“安全护我成长”单元,本单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技能的教育,更是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珍惜生命。如何能让儿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还能树立起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健康安全地生活呢?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大部分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此,本单元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安全入手,培养儿童珍爱生命的意识。本单元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减少危险事件发生。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孩子并不能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对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因此需要帮助他们树立生命安全观,珍惜生命的可贵。这个年龄的孩子自主活动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却比较淡薄,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交通安全、游泳安全,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了唤醒他们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更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我把课堂研究性学习和课外调查实践相结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课前,学生预习资料。课堂上,先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然后向全班汇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共同解决,老师适时地给予表扬、评价。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以汇报成果的方式展开本次活动,注重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并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九、心中的“110”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提高学生个体道德与法治意识。本课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采用少年儿童所喜欢的I央视《大风车》栏目的活动形式,提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和产生的困惑,创设系列情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体会“心中的110",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恰当地应对所遇到的情况。这样切实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提高学生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 2、不迷恋游戏厅、 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提高学生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拥有的幸福就是你们的幸福。

  生命是这般宝贵,生活是这般美好,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有很多关心、爱护我们的人,但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出于他们的目的会对我们的安全造成威胁以实际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由衷体会到提高警惕、拨打心中110的重要,进一步揭示题目。 “心中的110”闪着红光,从视觉上带给学生冲击,给学生打上烙印:提高警惕随时都需要。联系生活中真实案件,警醒学生时刻不忘拨打心中的110。对于我们听说的发生的一些惨案,小朋友也不要过于惊慌害怕,其实世上还是好人多,这个世界仍然充满着爱,关键是在生活中我们逐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时刻不忘拨打心中的110,远离危险,愿健康、快乐永远伴随你们。

  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的地方

  十、父母多爱我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提倡“百善孝为先”,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以《父亲》的歌词为主线串起整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理解、感恩父母。

  1、活动丰富,生动有趣

  在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教学,比如在体会妈妈怀孕很辛苦的阶段,用书包代替宝宝,让孩子前背走动,进行弯腰、蹲起等动作体验妈妈的辛劳,并进行采访。除此,还有家庭情景表演与角色扮演、看《当父母老了》绘本、欣赏视频、针对孩子行为进行思维辨析、同桌讨论、听《父亲》等多种形式的“情境化”教学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更为真实、亲切,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

  2、贴近生活,亲切自然

  本课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以回忆父母为你做的事为导入,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做好准备。安排学生仔细观察爸爸妈妈的一天,并有逻辑地叙述出来,从所知的日常生活入手,让新课生活化。搜集学生生活中为父母做的小事,照片展示出来,明确我们对父母微不足道的关心也能让他们感到莫大的温暖。将生活中丰富的案例和素材引入课堂,深入浅出,使感恩这种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地问题通俗化。

  3、氛围开放,学生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言为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在“这样做对吗”这一环节,让孩子辨析孩子的做法,充分提倡他们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将父母的难处和孩子的正确做法慢慢通过老师的引导叙述出来,明白父母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

  在具体的教学中,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课前准备要更加细致,可以发放一张纸写好时间点,让他们根据时间点,观察爸爸妈妈的一天,从而完成表格,让他们更有逻辑顺序地讲述清楚父母一天的形成,体会他们的忙碌和辛劳。

  2、对学生的评价和采访要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要重点评判他们表演的形式,始终围绕目标进行针对性评价。采访时,不仅要采访父母,也要采访孩子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3、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思考学生会造成问题的原因,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来源于学生。对于活动的设计组织,资源来源于学生,以学生生活为主线,明白漫画形式和实际生活素材的区别。将课内内容拓展延伸至课外,注重学生的体验。

  十一、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教学反思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学生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我的教学思路是学生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直在我心中。在调查中,走进父母的生活世界,增进对父母的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调查,走进父母的生活世界,加深对父母的了解。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父母写小档案,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照片、图片或实物等。我们比一比,看谁了解的多,展示的方式有新意。

  上课时叫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的切入,很自然地将孩子对爸爸妈妈担心、牵挂、心疼等感受倾吐出来,从而认识到他们心中一直装着爸爸妈妈。通过引导孩子们课前“我为父母写档案”的调查和课上孩子们小组交流分享活动,让他们对父母的了解不断走向了深入。这一过程唤起了孩子爱父母的情感,如为父母的能干而自豪;为父母的辛苦而心疼;为自已让父母增添烦恼而自责】

  十二、家庭的记忆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课程、教材、教学都强调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力求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莫定基础。本课教学看似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但大多儿童对于家庭一些特殊的变化或重大事件缺乏关注,很难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精心指导学生如何为自己的家庭设计吉祥物,即首先从课前的收集资料抓起,再到相关课件的制作、演示,力求做到有条不紊。这样才能使上述活动更加有趣、形象,最终让学生对自己家庭的传统和价值观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通过自己特有的图画和文字传递亲情,增强责任感。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果程的追求”。要实现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我们在果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考虑并做到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实现科学聚焦。即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充分预设,要在“体现综合”的基础上进行踩好点、连好线”,体现教学设计的“向心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指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情感得到重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通过本课教学设计,我深切地认识到: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活动之间要具有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比联系的不断深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他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他不再是复制者、施予者,而是创造者与交往者。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抛弃教材,自我表现,而是根据教材,丰富、发展、延伸性地利用教材,并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材中没有的活动,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努力使课堂教学体现出一定的活动化特征,体现对教学素材获得多种渠道的足够的开放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参加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选择了这一—课是因为这— ~课的主要内容属于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这节课的得失如: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3、存在不足:然而当我静F心来,再仔细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继续探索,克服不足,将品德课上得更有趣。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3

  《应对自然灾害》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做的斗争,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性。这节课我力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包括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各种灾害对农业和人类的破坏,以及人们的预防方法。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去探索、发现、了解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危害有一种感性认识。在实际上课时,从学生的交流来看,搜集的资料比较集中在常见的几种,如旱灾、水灾、雪灾和地震等,而对蝗灾、风灾和沙漠化等资料了解的甚少……·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能及时礼补充,从而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广度。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4

  《家庭的记忆》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本课为第一课时,由“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这二个板块的话题组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课前了解班级同学大多数都是学校附近小区的'孩子,对亲人的称呼大致相同。课一开始“链接生活,忆美好”,以谈话的形式链接学生的生活,进入家庭的记忆。第二板块“创设情境,忆关系”,通过“全家福中的亲人称呼”“现场合作完成家庭关系示意图”“情境角色扮演”活动搭建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活动后,马上以“家庭称呼抢答赛”的竞赛游戏的形式,检查并再次熟悉家庭内成员之间的称呼。最后在“调查家庭大事,忆家史”环节中,有效反馈指导“家史”小调查、“童年不同样”,课堂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过程性的指导。

  本节课课堂学习是一个有情、有感、有行的整体化过程,是对孩子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但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调查的方法指导不够,学生反馈的方法较单一。今后教学,要加强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5

  我执教了道法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利用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画面感。在课前,我就在思考,如果把学生带入课本上的情境,学生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于是我提前组织学生录好音频,插在课件中,果不其然,播放起来节省时间而且学生兴趣高。利用视频展示学生做过的爱心公益,学生的'参与度和共鸣更多。

  2、利用活动写爱心卡,互送祝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温暖自己也会很快乐,很幸福。

  3、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及时点评。

  二、不足之处

  1、爱心的传递广度不够,不应该局限于师生、生生、家庭之间的爱的传递,应该更广度,比如和疫情联系,那些默默为疫情付出的爱心人士,他们也是爱心的传递者。哪些人需要被帮助,也应该点明,比如:福利院、残疾人等。

  2、语言啰嗦,在每个环节的设置上不够精细,不连贯,过渡语不自然,评价语太过单调。

  3、在教学设计上更应该具体,详细,给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在讲什么。

  4、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还得再下功夫。

  三、改进措施

  1、在语言上还得再锤炼,在今后的讲课中把每节课当做公开课来上,精简语言。

  2、深入教材,研读文本,避免形式化,应该挖掘课程的内在,紧扣文本,但要有创新。

  3、在教学各个环节,应该过渡自然,让学生知道每一个环节设置的意义。

  4、课堂活动应该更丰富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6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庆节的由来及含义,崇敬革命英雄,并对其深怀敬意;能识别自己国家的象征,“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会唱国歌,自觉遵守升国旗时的基本礼仪;初步培养学生参加节日活动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学习资源,主动探索,能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国家是非常抽象的大概念,如何将这个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衔接,从而真正初步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知道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能以画画、唱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因而,课堂需要以此为基础,提升国家意识,强化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情怀。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情,课堂中采用小老师讲解等方式,发现学生认识、情感中的生长点,再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引导。我们也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感悟分享,提高全班学生对国庆节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抽象,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爱祖国、爱人民很容易成为空洞的口号。如何让爱祖国、爱人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需要我们思考。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如认认国旗、找找国徽、学学升旗礼仪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尊严,理解国家象征的神圣,以此体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并让学生懂得爱国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比如: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保持严肃,不随意讲话,身体不随意扭动;唱国歌时要有精神,声音洪亮,等等。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7

  1、关注学生生活,活用资源,丰富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将课前与学生一起搜集起来的大量的、各式的、有价值的资料加以有效利用,本课《家乡的变化》一课在资源有效利用上,我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他们都比较喜欢表演,而且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有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生。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调查内容进行了分组,学生在小组的汇报中,教师就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不但要求他们能比较规范地将资料进行汇总,还要求他们能创新、能用多种多样的汇报方式,这正合学生的口味,他们的兴趣可浓了。也就出现了学生能利用自己的特长拍摄了一段调查录像来展示,及表演和调查介绍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课堂活动小组形式多样化、动静结合,小组个人,给学生营造了轻松、平等的氛围。这是课前教师针对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采用的,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喜欢,这样的安排,比较好地体现学生张扬的个性,舞动着生命的动感。这多种形式的汇报方式旨在帮助提高学生的交流汇报水平,逐渐能大胆地站在众人面前交流自己的课前资料收集情况,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关注学生生活,实用资源,增强合作

  当我们在教学中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学生最为熟悉的.、最贴近的生活资源全部引进时,不但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其有效利用、展示、丰富学生的体验,而且还应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与机会,真正让这些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有实用的价值体现。

  在第一课时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为便于学生的研究和调查,讨论和设置了许多的子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课题,再同一课题的学生自愿组合,然后,针对各自的特长,在小组内分工。而此时,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子课题选取的小组数是各不相同的:食组最多,有五个组,而其他,有的三组,有的可能只有一个组或二、三个人,但是他们很乐意,合作得也很快乐。小组的汇报也达到最佳的发挥。

  其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老师请同学们开展小调查活动,老师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小调查的指导,预先设计了调查提示表,从调查主题、内容、方法乃至汇报方式都做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提示,其中关于“家乡变化”主题调查活动,在内容上提示学生可以从吃、穿、住、行、玩乃至信息、语言、文化等方面入手开展调查;在调查方法上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现象透视,还可以与长辈交流、与现在对比……在汇报方式上提示学生可以“原声再现”、自己整理归纳讲叙、小故事……学生依照提示,思路打开了,心中有数了,就会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与机会!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包括课堂上的演示、实物的搜集、上台展示、摄相、采访等。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8

  《干点家务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活动主题。这个主题活动主要是在教育学生懂得作为家庭一员,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性,所以在整体活动设计中我是抓住“源于生活交流互学应用生活”这个主线来安排的,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顺势引导,加以体验。从开始的家务劳动小调查,到叠衣服经验的共享交流等都是在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体会做家务的乐趣,让学生始终是在“我是家庭的一员,我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的体验中来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增强劳动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做家务的积极性。

  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中最重要的形式,通过在课上设计的“叠衣服”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际动手操作的平台,给予了学生最直接的锻炼,较好较快地让学生掌握了技能。同时,也通过学生的互评、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共享劳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有个别学生不能完全融入集体活动中,是因为没有在家做过任何家务,没有生活感受,应督促其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对课堂的把控力尚有欠缺,没能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触动他们自己去表达,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的舞台。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能让孩子有快乐的生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渗透好我们的品德教育和道德熏陶,才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成长。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9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第10课介绍了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

  在教学时,为了让孩子理解课文中“我喜欢哪种环境”的意思,我就以生活中的垃圾成堆的环境图片作为范例,出示一组垃圾成对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看了这组图片的感受,再以津北小学中现实生活的场景图片,并与前一组环境图片做比较,引导他们说出他们喜欢哪种情境。其实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说教,但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为了强化意识,我除了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看图说话”外,还让学生互相监督,不只是保持教室的卫生,还要养成随时捡拾垃圾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们不能够时时刻刻的想到环境保护,如果有更加吸引他的东西摆在他面前,多数的'孩子就会把果皮纸屑丢在一旁,针对此问题,我们又开展了此次活动,活动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得很好了,但能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主动地去扔垃圾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

  其实孩子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并不是他懒惰不去扔,尤其是小学的孩子,而是环保的概念在他们的小小心灵中还没有定位、没有记住,孩子们的乱丢垃圾现象多数是无意识的,老师就是在孩子这个模糊的意识下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现在,班里有意识的孩子不但自己能做得很好,还能提醒别的小朋友扔垃圾,如果哪个小朋友没有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有的孩子救自己替他捡起来,有的就一直追着那个孩子叫他把垃圾重新扔进去,从这一点也看到了,孩子的确有能力,我们要相信孩子!在本次活动中,根据统编教材的精神与理念,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把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交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大家各抒己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表现自己的认识,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幼儿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秋天到了,家长都会带孩子出去秋游,这样让我们天真可爱的孩子也知道爱护环境,我特意选择了这节环保活动课程。以王勇和他同学的行为做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在秋游活动应该如何爱护环境,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我特意设计了一项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垃圾分类。

  最后,再把津北小学文明校园的创建,宁国市文明城市的创建植根学生心中。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0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儿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长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经历。教材选择的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

  对家人的疼爱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数学生习惯了家人的疼爱,觉得这是应该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并懂得关心、体谅父母长辈,尽量少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少给他们添麻烦。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这是个充满亲情的话题。按照教材所呈现的思路先感受后体验,最后明理,这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的。我就按先感受后体验再明理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父母长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于是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亲情故事——亲情再现——制作亲情卡。我想让亲情“从生活中来”,然后“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丰富教材,也想通过学生真实的亲情故事引起心灵的碰撞,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之成为一堂亲情涌动的思品课。

  通过学习体验,活动参与,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的爱,并能用自己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效果很好。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1

  这次阳光课堂展示,三课达标验收,兄弟学校观摩三者合一的情景化模拟教学活动,实施教学与课件目标结合,学生与教师合作,课外与课内衔接展示的教学,我也是围绕学校品德课的教研课题 “支撑教学目标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 引导学生情景表演下课后的安全活动,让我们分别从老师与学生的角度结合课件设计教学,体验教学过程。

  一、对备课的反思

  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我在其它班级试讲了三次,教案也根据课堂情况修改了多次,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我根据学校的阳光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1、目标导航,尝试自学2、汇报交流,梳理学点3、重点引领,突破难点4、总结运用,巩固提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设计了四步,并且每一步都有设计思路说明。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目标情景化导航,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一开课教师请学生闭着眼睛听歌曲《课间十分钟》,情感体验烘托主题导入新课,教师再提问请学生想一想:课间十分钟你们都在做什么?我这样设计由“课间十分钟”的歌曲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歌曲播放的情景中闭着眼睛回想下课后自己活动的场景,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回答问题又能积极主动,也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汇报交流体验感悟,梳理学点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请学生看书28—29页图片,告诉老师:书中的小朋友课间十分钟在做什么?你看书后还需要老师给你解答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及质疑的问题及时调整好教学难点,做到和下面一个环节环环相扣。

  3、重点引领,突破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成四个学点: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课间活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说一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接着教师播放情景化的课件让他们明白课间活动合理有序,安全文明,突破教学难点。

  (2)当学生知道课间要做安全文明游戏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明白还有少数学生课间做不文明、不安全游戏,那可危害很大,我们都不去做。通过小调查视频播放使学生明白哪些行为不文明,不安全,不能做,知道课间要开展有益的安全文明活动,懂得活动中要遵守秩序和规则。

  (3)教师围绕学校品德课的教研课题 “支撑教学目标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 引导学生情景表演下课后的安全活动,师生在活动中突破教学难点。

  (4)教师推波助澜引导学生分组创新设计课间活动,使课堂达到最顶峰。

  4、总结运用,巩固提高: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小结,孩子们在情景解说中“学了就去做”,学生在听到铃声后快乐安全游戏,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尽管情景化模拟教学过程在激趣中有趣,在活动中升华,但是课堂是个不断磨砺,使之

  精准的过程,对此,我们都有持之以恒的信心!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2

  《买东西的学问》是20xx年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程。

  本节课需要让学生准备包装袋,但是个别学生理解为塑料袋,预设到学生可能回拿错,进而教师自备很多包装袋,因为个人局限,课堂中只以离学生生活最近的购买食品、蔬菜水果和学习用具三个方面来跟学生共同探讨买东西的点滴学问,还有更多的'买东西的学问需要同学们去生活中发现积累。由于此方面知识的广博,课堂时间却有限,所以不少涵盖的知识无法尽情展开学习。学生的课前调查活动也没有时间充分交流,造成些许遗憾。学生对于网购的经验不足,只能找本宣读,不能感同身受,只能让学生先记住网购贴士注意事项,等到真正网购时再回顾注意事项的重要性,但是作用力较低。

  本课中涵盖内容较多,本课可分为四课时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跟同学们尽情探讨影响商品价格的诸多原因,比如讨价还价、产品质量本身对价格的影响、品牌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批发和零售同种商品价格的差异等等,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巧花钱的技巧,树立不追求名牌,不盲目攀比,注重物美价廉的正确的消费观。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3

  回溯历史,人类呼吸过战争的硝烟,经历过战争的惨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很多国家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尤其是中国,会更加珍惜、努力维护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类共识。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课本脉络清晰,从感知战争的残酷入手,体会和平来之不易,从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启发学生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本课框题“推动和平与发展”,“谁”推动和平与发展?值得思考。国际组织、世界各国、中国、个人,每个主体都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学要思考,突出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起的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梳理全球意识,启发学生在维护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自我思考。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仅停留历史学科的史料呈现、新闻简讯或者报刊中的文字,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会觉得生活在和平年代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学生会认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个话题,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不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此外,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看法不一,缺少全面、发展、理性看待。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4

  《风儿轻轻吹》一课,以“风”为切入点,以点代面地引导学生

  去感受自然的神奇与变化,帮助学生养成与自然共在的好习惯。整节课,我树立师生平等合作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乐学氛围,让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首先,通过吹风车引出课题,再延伸到寻找生活中的`风;由吹气球初步了解风的形成,再由风儿能帮我们做什么,延伸到风儿的“脾气”,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堂上,孩子们个个踊跃发言,积极发言,勇于参与,个个兴趣盎然。此外,形象美观的板书,生动有趣的课件,给学生以多感官的综合刺激,教学效果良好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

  本课主要讲述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为要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从三个方面积极谋求自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二为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合作共赢,共创未来。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思维方式;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爱国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容易理解。围绕携手促发展,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谋求发展,主要了解了积极谋求发展的原因和取的措施,选取新颖典型的例子帮助学生当堂理解接受;另一个是共享发展机遇,学习这一知识点要给学生讲清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便于理解合作共赢。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4-10

道德与法治听课评语04-06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总结05-20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05-2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03-19

二年级道德法治教学工作总结01-08

法治的格言10-25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