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满井游记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满井游记教案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满井游记》是三年制初中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设计施教的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盲生。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对春天的词语、文章都有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因为盲文是拼音文字,没有字形的区别、音调的标注又少,所以盲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理念
1、根据盲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盲生因视觉缺陷,很难感知本文描绘的山媚、水明等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山媚、水明的理解,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同时利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我采用“学案导学式”。课下学生在网络的帮助下,根据老师提供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分工合作,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3、“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春的资料,便于学生更多地了解春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老师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初步学会观赏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教材、软件Flash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学案一)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游记的特点
4、学生质问疑难
(二)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补充词语、难句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翻译全文
(四)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六)作业:
1、熟读全文,将第二段改写成现代文。
2、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文研习
(一)情景导入 感知春天
“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山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绵绵的春泥??”春天就是利用这般的神奇,吸引了无数作家深情的笔触。
(二)片段赏析 品味春天
1、感知春天。通过真实画面,感受情境氛围(该画面展示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配音乐,低视生可以通过看,全盲生通过听来感知)
第一,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该动画的了解,先请低视生讲,盲生其次,最后教师补充。
第二,由此引导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作者是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第三,比较《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加深学生的理解。
《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岳阳楼记》: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2、品味春天,把握景物特征
第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二、文中哪写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
第三、找出《春》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比较异同。
如: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第四、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用简单的话语描述一下春天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3、整体回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三)能力训练 精彩展台
1、提供音乐素材(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让学生练习配乐朗诵。 第一、我要听范读
第二、我要听背景音乐
第三、我要听同学的朗读
2、如果你带领老师同学们,去游览满井这里的春景,那么你会怎样向我们介绍这里美丽的景色呢?(即兴演讲)
(四)课堂总结 激发情感
当你乘一架缠满青藤的秋千,荡漾在迷人的春色里,感受着春的气息,吮吸着淡淡的花草清香,欣赏着青山碧水的娇柔美丽,你能不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一切吗?当然,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春天的葳蕤,还有些天的辉煌,秋天的丰饶,冬天的圣洁。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寻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寻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聆听清风喁喁私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儿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所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去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吧!
(五)调控评价 布置作业
1、整理出自己的导游词。发布到校园博客上。
2、阅读书籍,查询网络,搜集有关“春”的作品,制作成简单的网站或其它电子作品。
八、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由于盲文是拼音文字,很难区别字形、字义,盲生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以诵读为主
本课难读、难懂的词语较多,盲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等方式使盲生熟读课文,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议中析,逐层深入,课文的内容与意志随之溶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对比分析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盲生由于缺乏视觉形象,很难理解这两个比喻。我借朱自清《春》中类似的比喻进行对比分析,如“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和“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让盲生感受到山的娇媚。
不足之处:
1、盲生因视觉障碍,脑海中很难形成对景物的形象感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
2、面对学生的不太投入,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语言缺乏鼓动性,评价力度不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研究盲生的认知特点,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满井游记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近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
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
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满井游记教案】相关文章:
满井游记教案11-15
《满井游记》教案02-25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11-18
珠心算满5加的教案11-18
《西游记》教案06-01
《西游记》教案(精选)07-24
《西游记》教案11-30
学写游记教案10-30
名著《西游记》教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