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5-01-10 07:03:0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精华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精华11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

  2、能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

  3、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0的含义。

  教具准备:苹果树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2、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10的数字),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说要求,你来摘苹果,看谁听得仔细,摘的正确。”

  “谁能摘下数最大的苹果?”

  “谁能摘下数最小的苹果?”

  “谁能摘下比6大比8小的苹果?”

  “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教师板书。

  “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提要求来摘苹果?”

  指名让学生提要求摘苹果,直到摘完为止。

  4、教师:“现在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表示方法

  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2、0的其他含义

  (1)、教师:“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用0表示,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你在哪儿看到过0?”(尺子、温度计、车牌号、电话号……)

  (2)、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3、0与其他数的比较。

  “0与1,2,3……等数相比,是大还是小?”怎样排队?

  4、0的写法

  (1)教师:“既然已经认识了0,那么,你会写0吗?”

  如果有的学生说会写,就让他到黑板上写一个,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写的怎样。

  (2)0的形状像什么?

  (3)教师在田字格上教学0的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5、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

  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

  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个题主要是巩固0——10的数序。先按顺序连线,再看像什么。

  2、补充按顺序填数。进一步巩固0——10的数序。

  ()1()()()5()()

  ()()87()()()()

  3、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

  4、自主练习的第3题。

  这是一道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在明确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1、3、6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抽象和理解数字的意义。

  3、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

  2、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树”、“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

  4、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

  如:“天上有几架飞机……”(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看图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天上有几架飞机?”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天上有5架飞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

  4、1、2、3……除了表示1个太阳、2个火箭、3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5、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3、自主练习第3题,给熊猫画五官。

  4、自主练习第6题,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看第六题的小鸟,学生估一估天上有几只小鸟?看谁估的最准。估过之后,数一数验证一下。再让学生观察图上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进行简单的图表转化。会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发现规律或某种现象,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分析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会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格、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大屏幕上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叫牙宝宝。今天,牙宝宝不仅要和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新知识,而且它还想知道这节课上哪个小组表现最棒,表现好的小组就能得到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红花。一组的同学有信心赢吗?其他小组呢?期待大家的表现。

  谈话:同学们,关于小朋友和成人的牙齿你知道多少呢?(学生思考)我来告诉大家:小朋友的牙齿叫乳牙,有20颗;成人的牙齿叫恒牙,有32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开始脱落,又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称为换牙。同学们,你们换牙了吗?(师板书:我换牙了)

  师:噢,这么多同学都换牙了。那谁还记得你换了几颗牙?

  生1:我换了1颗。

  生2:我换了3颗。

  生3:我换了2颗。

  生4:我换了4颗。

  生5:我一颗也没有换。

  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记住每个小朋友换牙的颗数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生1:数一数!

  生2:先让换一颗牙的举手,数一数;再让换两颗牙的举手,数一数;

  师:他的办法怎么样?那我们就用他想出来的办法数一数。请换一颗牙的请举手、换两颗牙的请举手、换三颗牙的、四颗牙的

  师:谁还记得换1颗牙的有几人?(生答:3人)换2颗牙的有几人?(生答:5人、不对,是7人)换3颗牙的有几人?(生:大概是7人;好像是6人;不对,我记的是3人;哎呀,记不清了。)

  师:瞧,有的同学都记不清了,那我们刚才不就白数了嘛,看来咱还得想个办法,怎样数过后并且记住它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生:我有办法,数完了之后把它记在纸上。师:这种办法真妙!把数完的数计下来就不会忘掉了。

  (出示情境图)现在,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也在换牙,我们就用大家刚才想到的办法来看看他们换牙的情况是怎样的,好不好?

  二、收集数据,整理表格

  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那些信息?

  生1:有3人换了4颗牙。

  生2:有6人换了2颗牙。

  生3:有5人换了3颗牙。

  师:他们换牙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整理一下。

  展示1:横向象形图。(大屏幕演示)

  展示2:竖向象形图。

  师:在这里,我们用涂格子的方法来表示换牙的人数。大家记好了,我用1个格表示1个人,换2颗牙的.有6人,所以我们要涂6个格。换3颗牙的有5人,你说我应该涂几个格?(学生回答)换4颗牙的有3人,应该涂几个格?(学生回答)这种表示方法你会了吗?翻开课本105页,拿起你的彩笔,自己涂一涂。(看大屏幕,集体订正)

  展示3:统计表(出示表格)这个表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都会填了吗?会填了就试试看。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回忆一下,刚才为了了解同学们换牙的情况,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七嘴八舌抢着答:数一数!记一记!画一画!涂一涂!填一填!

  师:对!像大家所说的这些整理数据的方法都叫统计。(板书课题统计)这种绘制成图的我们就叫它统计图,像这样用表格来展示的我们就叫它统计表。

  师:小朋友来观察一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换2颗牙的人最多。

  生2:我发现换4颗牙的人最少。

  生3:我发现换2颗牙的人数比换4颗牙的人数多3人。

  师:通过统计,同学们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教师向学生介绍换牙期间的小知识:小朋友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口腔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

  三、拓展应用

  师:统计在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只要用心就能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统计。其实,在我们教室里就有一个很大的统计图,大家发现了吗?(你追我赶评比栏)

  师:从评比栏中你能发现什么?(用统计方法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达到对统计知识的再一次深化,同时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题意完成(1)(2)题,然后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

  自主练习第2题。

  1.师:同学们你都喜欢什么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都在玩什么?(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

  2.看了这张图,你能用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简单统计的方法来填写统计表吗?学生运用适合统计的方法来整理。

  3.看了这张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1.自主练习第3题:小调查小组统计一下全班喜欢各种小动物的各有几个人,整理后看看哪种小动物最受同学们的喜爱。

  2.回家后用统计的方法统计一下自己家人喜欢吃水果的情况,还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十字路口统计一下过往车辆的情况。统计后整理分析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数一数记一记统计图

  填一填统计表画一画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学过程:

  一、自由活动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

  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

  教具学具:

  投影、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二、巩固练习

  1、分一分(投影出示)

  红苹果绿桃子绿萝卜

  绿苹果红萝卜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

  (2)按颜色分成两类

  (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投影出示25页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

  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三、解决问题

  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2、汇报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7

  教学内容:

  第67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1、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

  2、考察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大小;

  3、考察能否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等。

  4、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达到熟练和巩固的效果。

  2、加强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迅速的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并惊醒简单的统计,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题意完成(1)(2)题,然后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2题

  (1)师:同学们你都喜欢什么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都在玩什么?(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

  (2)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师引导筛选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各有多少人?至于学生提出的“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能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简单统计的方法来整理整理吗?学生运用适合统计的方法来整理。

  (4)看了这张简单的.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3、自主练习第3题

  小调查。可根据书中提供的素材进行调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元旦快要到了,我们班要开一个联欢会,可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三样水果,买哪三样呢?怎么办?

  生:看调查一下喜欢哪三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或打对号)。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教师:我们应该买哪三种水果呢?

  学生观察、讨论,我们应该买哪三样水果?为什么?

  4、趣味统计

  每个小朋友对自己刚才的学习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说明统计方法:第一种:自己表现非常棒的就得“大拇指”,第二种就是认为自己的表现“比较好”就得五角星;第三种认为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的就得小蜜蜂。现在根据自己的评价小组同学合作做一下统计!

  (1)找一个小组到黑板展示统计情况,大家看你能知道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看来大多数同学很有自信,很勇敢)

  (2)那么同学们对老师这节课表现情况还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还是分为三类:非常棒、比较好、继续努力的。

  (3)再次观察到黑板展示的小组对老师满意程度,你又能知道什么?

  (4)小结: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大胆地展现自我,也同样谢谢同学们对老师公正的评价。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1、2、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

  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评价: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在课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2、我们的操场上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二、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1)独立看图

  (2)汇报观察结果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

  (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序数问题,如“扎辫子的小女孩排第几?”(教师随机板书问题)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进一步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如:穿白衣、黄鞋的男孩排第几……

  全面解决图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我们很快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1题

  谜语导入:你猜猜谜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区分颜色和给彩虹涂颜色。

  3、自主练习第2题

  按数序连线,连后说说象什么?

  4、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把图意说清楚,解决黄色的小鸟有几只?绿色的小鸟排第几?然后比较两个4表示的意义。

  5、自主练习第8题

  按题目要求数一数说一说小动物的只数和顺序,再填一填。渗透有关位置的初步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五、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数字的写法,“自主练习”第2、4、5题。

  教学目的:

  1、会写1-5各数。

  2、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教学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会了数数,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今天就来和它们做好朋友,学会写这些数,好吗?

  二、观察字型,学习书写

  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书空,记笔顺。

  4、描红,并尝试书写

  “1”这个数字让学生自己来写一写就行了。“2”和“3”先让学生观察观察数字在格中的位置,教师在黑板的'“田”字示范,学生描红。最后在空格中再书写两个。“4”、“5”这两个数字先让学生观察,再书空练习,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比一比,同位互相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按照题目设计,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再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点子图,最后进行1-5写数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旁边的表格要我们干什么?学生能填对数就可,不做过多要求。

  3、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观察,让学生把题意先看清楚,说一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根据给定的数涂出对应的圆圈个数,只要涂的个数与数字对应就可)再引导学生找出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信息窗三及自主练习1、2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3、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

  (1)数一数

  (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

  (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

  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10,10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8○65○8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精华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05-28

小学数学一年级经典教案11-29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11-25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11-1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让学生“做数学”06-04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3-0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6-07

小学一年级复习数学教案04-11

小学数学的教案11-05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1-07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精华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精华11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

  2、能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

  3、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0的含义。

  教具准备:苹果树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2、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10的数字),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说要求,你来摘苹果,看谁听得仔细,摘的正确。”

  “谁能摘下数最大的苹果?”

  “谁能摘下数最小的苹果?”

  “谁能摘下比6大比8小的苹果?”

  “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教师板书。

  “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提要求来摘苹果?”

  指名让学生提要求摘苹果,直到摘完为止。

  4、教师:“现在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表示方法

  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2、0的其他含义

  (1)、教师:“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用0表示,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你在哪儿看到过0?”(尺子、温度计、车牌号、电话号……)

  (2)、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3、0与其他数的比较。

  “0与1,2,3……等数相比,是大还是小?”怎样排队?

  4、0的写法

  (1)教师:“既然已经认识了0,那么,你会写0吗?”

  如果有的学生说会写,就让他到黑板上写一个,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写的怎样。

  (2)0的形状像什么?

  (3)教师在田字格上教学0的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5、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

  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

  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个题主要是巩固0——10的数序。先按顺序连线,再看像什么。

  2、补充按顺序填数。进一步巩固0——10的数序。

  ()1()()()5()()

  ()()87()()()()

  3、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

  4、自主练习的第3题。

  这是一道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在明确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1、3、6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抽象和理解数字的意义。

  3、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

  2、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树”、“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

  4、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

  如:“天上有几架飞机……”(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看图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天上有几架飞机?”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天上有5架飞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

  4、1、2、3……除了表示1个太阳、2个火箭、3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5、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3、自主练习第3题,给熊猫画五官。

  4、自主练习第6题,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看第六题的小鸟,学生估一估天上有几只小鸟?看谁估的最准。估过之后,数一数验证一下。再让学生观察图上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进行简单的图表转化。会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发现规律或某种现象,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分析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会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格、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大屏幕上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叫牙宝宝。今天,牙宝宝不仅要和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新知识,而且它还想知道这节课上哪个小组表现最棒,表现好的小组就能得到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红花。一组的同学有信心赢吗?其他小组呢?期待大家的表现。

  谈话:同学们,关于小朋友和成人的牙齿你知道多少呢?(学生思考)我来告诉大家:小朋友的牙齿叫乳牙,有20颗;成人的牙齿叫恒牙,有32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开始脱落,又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称为换牙。同学们,你们换牙了吗?(师板书:我换牙了)

  师:噢,这么多同学都换牙了。那谁还记得你换了几颗牙?

  生1:我换了1颗。

  生2:我换了3颗。

  生3:我换了2颗。

  生4:我换了4颗。

  生5:我一颗也没有换。

  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记住每个小朋友换牙的颗数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生1:数一数!

  生2:先让换一颗牙的举手,数一数;再让换两颗牙的举手,数一数;

  师:他的办法怎么样?那我们就用他想出来的办法数一数。请换一颗牙的请举手、换两颗牙的请举手、换三颗牙的、四颗牙的

  师:谁还记得换1颗牙的有几人?(生答:3人)换2颗牙的有几人?(生答:5人、不对,是7人)换3颗牙的有几人?(生:大概是7人;好像是6人;不对,我记的是3人;哎呀,记不清了。)

  师:瞧,有的同学都记不清了,那我们刚才不就白数了嘛,看来咱还得想个办法,怎样数过后并且记住它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生:我有办法,数完了之后把它记在纸上。师:这种办法真妙!把数完的数计下来就不会忘掉了。

  (出示情境图)现在,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也在换牙,我们就用大家刚才想到的办法来看看他们换牙的情况是怎样的,好不好?

  二、收集数据,整理表格

  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那些信息?

  生1:有3人换了4颗牙。

  生2:有6人换了2颗牙。

  生3:有5人换了3颗牙。

  师:他们换牙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整理一下。

  展示1:横向象形图。(大屏幕演示)

  展示2:竖向象形图。

  师:在这里,我们用涂格子的方法来表示换牙的人数。大家记好了,我用1个格表示1个人,换2颗牙的.有6人,所以我们要涂6个格。换3颗牙的有5人,你说我应该涂几个格?(学生回答)换4颗牙的有3人,应该涂几个格?(学生回答)这种表示方法你会了吗?翻开课本105页,拿起你的彩笔,自己涂一涂。(看大屏幕,集体订正)

  展示3:统计表(出示表格)这个表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都会填了吗?会填了就试试看。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回忆一下,刚才为了了解同学们换牙的情况,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七嘴八舌抢着答:数一数!记一记!画一画!涂一涂!填一填!

  师:对!像大家所说的这些整理数据的方法都叫统计。(板书课题统计)这种绘制成图的我们就叫它统计图,像这样用表格来展示的我们就叫它统计表。

  师:小朋友来观察一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换2颗牙的人最多。

  生2:我发现换4颗牙的人最少。

  生3:我发现换2颗牙的人数比换4颗牙的人数多3人。

  师:通过统计,同学们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教师向学生介绍换牙期间的小知识:小朋友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口腔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

  三、拓展应用

  师:统计在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只要用心就能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统计。其实,在我们教室里就有一个很大的统计图,大家发现了吗?(你追我赶评比栏)

  师:从评比栏中你能发现什么?(用统计方法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达到对统计知识的再一次深化,同时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题意完成(1)(2)题,然后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

  自主练习第2题。

  1.师:同学们你都喜欢什么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都在玩什么?(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

  2.看了这张图,你能用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简单统计的方法来填写统计表吗?学生运用适合统计的方法来整理。

  3.看了这张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1.自主练习第3题:小调查小组统计一下全班喜欢各种小动物的各有几个人,整理后看看哪种小动物最受同学们的喜爱。

  2.回家后用统计的方法统计一下自己家人喜欢吃水果的情况,还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十字路口统计一下过往车辆的情况。统计后整理分析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数一数记一记统计图

  填一填统计表画一画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学过程:

  一、自由活动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

  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

  教具学具:

  投影、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二、巩固练习

  1、分一分(投影出示)

  红苹果绿桃子绿萝卜

  绿苹果红萝卜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

  (2)按颜色分成两类

  (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投影出示25页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

  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三、解决问题

  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2、汇报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7

  教学内容:

  第67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1、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

  2、考察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大小;

  3、考察能否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等。

  4、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达到熟练和巩固的效果。

  2、加强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迅速的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并惊醒简单的统计,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题意完成(1)(2)题,然后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2题

  (1)师:同学们你都喜欢什么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都在玩什么?(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

  (2)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师引导筛选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各有多少人?至于学生提出的“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能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简单统计的方法来整理整理吗?学生运用适合统计的方法来整理。

  (4)看了这张简单的.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3、自主练习第3题

  小调查。可根据书中提供的素材进行调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元旦快要到了,我们班要开一个联欢会,可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三样水果,买哪三样呢?怎么办?

  生:看调查一下喜欢哪三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或打对号)。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教师:我们应该买哪三种水果呢?

  学生观察、讨论,我们应该买哪三样水果?为什么?

  4、趣味统计

  每个小朋友对自己刚才的学习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说明统计方法:第一种:自己表现非常棒的就得“大拇指”,第二种就是认为自己的表现“比较好”就得五角星;第三种认为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的就得小蜜蜂。现在根据自己的评价小组同学合作做一下统计!

  (1)找一个小组到黑板展示统计情况,大家看你能知道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看来大多数同学很有自信,很勇敢)

  (2)那么同学们对老师这节课表现情况还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还是分为三类:非常棒、比较好、继续努力的。

  (3)再次观察到黑板展示的小组对老师满意程度,你又能知道什么?

  (4)小结: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大胆地展现自我,也同样谢谢同学们对老师公正的评价。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1、2、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

  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评价: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在课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2、我们的操场上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二、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1)独立看图

  (2)汇报观察结果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

  (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序数问题,如“扎辫子的小女孩排第几?”(教师随机板书问题)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进一步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如:穿白衣、黄鞋的男孩排第几……

  全面解决图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我们很快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1题

  谜语导入:你猜猜谜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区分颜色和给彩虹涂颜色。

  3、自主练习第2题

  按数序连线,连后说说象什么?

  4、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把图意说清楚,解决黄色的小鸟有几只?绿色的小鸟排第几?然后比较两个4表示的意义。

  5、自主练习第8题

  按题目要求数一数说一说小动物的只数和顺序,再填一填。渗透有关位置的初步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五、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数字的写法,“自主练习”第2、4、5题。

  教学目的:

  1、会写1-5各数。

  2、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教学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会了数数,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今天就来和它们做好朋友,学会写这些数,好吗?

  二、观察字型,学习书写

  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书空,记笔顺。

  4、描红,并尝试书写

  “1”这个数字让学生自己来写一写就行了。“2”和“3”先让学生观察观察数字在格中的位置,教师在黑板的'“田”字示范,学生描红。最后在空格中再书写两个。“4”、“5”这两个数字先让学生观察,再书空练习,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比一比,同位互相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按照题目设计,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再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点子图,最后进行1-5写数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旁边的表格要我们干什么?学生能填对数就可,不做过多要求。

  3、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观察,让学生把题意先看清楚,说一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根据给定的数涂出对应的圆圈个数,只要涂的个数与数字对应就可)再引导学生找出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信息窗三及自主练习1、2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3、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

  (1)数一数

  (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

  (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

  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10,10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8○65○8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