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9 10:54: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必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7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语文教案 篇2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2.复习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3.学习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

  4.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2.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难点:先取典型代表的实例说明事物的写法。

  解决办法

  1.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2.用课件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3.学生质疑问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充当解说员。结合课件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2.拟题训练。

  3.学生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许许多多的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座桥,能生动地说出它的美丽风貌吗?你感到有特点的又是哪一座桥,能清楚地说出它的特征吗? (进行说话训练)下面请同学们在听读中抢答,下列内容描述的桥梁专家是谁?“他生于1896年,世界上著名的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1920年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的文章,编著过《中国桥梁史》。”今天我们就学习茅以升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2.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自愿)并思考“本文的结构内容”?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一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有深刻明白的认识。

  “序”而多“变”。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因此,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更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在“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一层(第3~8自然段),先概括介绍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然后以赵州桥、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第二层(第9自然段),分析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介绍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设技术的飞跃发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提问: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

  2.查字典,给下边加粗字注音。

  hú gǒng xiáo xié zhuó dūn

  弧形 拱桥 洨河 和谐 张 桥墩

  巧妙绝伦(hún):在同类型桥中,施工技术没有比它更巧妙的。

  惟妙惟肖(xiào):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具体研究文章内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原因→桥梁发展史

  (2)作者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层层深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文中作者选取了代表性例子赵州桥、卢沟桥。首先介绍世界上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具体举例进行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其结构特点怎样?是按照怎样顺序来写的?

  答: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赵州桥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介绍赵州桥的顺序是先概括说明,然后再具体解说桥各个构成部分。

  (4)文中介绍了“卢沟桥”的哪些内容?结构特点怎样?

  答:介绍了卢沟桥的位置、建造时间、规模,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特殊的历史价值。结构特点: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 个字,会写 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小组汇报,检查读书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

  5、指导学生书写汉字。

  三、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制名读、全班齐读。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

  2、互读。

  二、学习《赠刘景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看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图画理解诗意,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画下来。

  3、小组汇报。

  4、配乐范读,学生模仿,小组互读

  5、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教师小结。

  7、小组朗读比赛。

  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根据学习《赠刘景文》的经验,确定学习方案。

  2、小组自学。

  3、汇报,师生合作解疑。

  4、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说说感受。

  5、教师小结。

  6、背诵古诗。

  四、扩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

  识字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

  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二. 认读生字。

  1. 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画下来。

  2.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借肋图片,读词语。

  4. 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读一读,记住生字的读音。

  5. 小组合作学习,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 朗读感悟。

  1.“找朋友”游戏:出示图片,找生词卡片。

  2.对照图片,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都做过什么,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3.有节奏地读词语。

  4.说一说:小组合作学习,给“戏、航、琴、钢、弹、养”这些汉字各组一个词。

  四. 读书比赛。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

  1. 指名读词语。

  2. 师生合作读词语。师做动作,生读词。

  3.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读词语。

  二. 学习汉字,记住字形。

  1.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形。

  2. 全班汇报:你记住哪个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三. 指导书写。

  1. 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比较:“棋、钢、弹、观”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的区别;“琴、养”中间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上下部分要紧凑。

  3. 教师范写:“琴”。

  4. 学生练习写字: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四.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读一读,比一比,让学生懂得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3、 背一背古诗《池上》。

  4、 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 让学生懂得“中国之最”。

  6、 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

  二、.能力目标:

  6、 让学生查“笼、绕、羞、隆”

  7、 总结部首查字法。

  三、 读一读,比一比

  小黑板出示:

  1、 注目、祖母

  2、 古迹、估计

  3、 名胜、名声

  你发现了什么?(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四、 作业:用部首查字法查第5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背一背、读一读,我的采集本。

  教学目标:

  1、学习《池上》,背下来。

  2、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3、让学生懂得几个“中国之最”,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和自主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二、 学习《池上》

  1、 自由朗读

  2、 指名读

  3、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内讨论。

  4、 教师点拨不理解的地方。

  5、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6、 指导背诵。

  7、 小结。

  三、 读一读

  1、 出示题目:感谢

  2、 请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3、 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4、 分角色朗读。

  5、 文中谁感谢谁?(板书)

  6、 小鸟为什么要感谢蓝天?……

  7、 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8、在我们身边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你想感谢谁呢?能不能学着短文编一编呢?

  9、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 我的收集本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几个“中国之最”,并把他们收集到收集本上。

  五、 作业

  1、 背《池上》。

  2、 朗读《感谢》,并仿写几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2、训练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并把自己说的写下来,注意语句连贯、通顺。

  教学重难点:能够说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两个月的暑假生活就过去了,你在暑假里过得快乐吗?你有什么有

  趣的事儿告诉大家?你想知道同学们的趣事吗?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

  的题目就是“说说我的暑假生活”。

  二、 说一说

  1、看图,指名说说他们的话。

  2、分组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

  3、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三、写一写

  1、大家说了那么多,能不能写下来呢?

  2、学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相读一读,改一改。

  4、师讲评学生的习作。

  四、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作手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文段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济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

  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语文教案7篇(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教案(经典)11-12

【经典】语文教案11-12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7篇(必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7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语文教案 篇2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2.复习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3.学习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

  4.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2.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难点:先取典型代表的实例说明事物的写法。

  解决办法

  1.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2.用课件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3.学生质疑问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充当解说员。结合课件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2.拟题训练。

  3.学生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许许多多的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座桥,能生动地说出它的美丽风貌吗?你感到有特点的又是哪一座桥,能清楚地说出它的特征吗? (进行说话训练)下面请同学们在听读中抢答,下列内容描述的桥梁专家是谁?“他生于1896年,世界上著名的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1920年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的文章,编著过《中国桥梁史》。”今天我们就学习茅以升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2.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自愿)并思考“本文的结构内容”?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一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有深刻明白的认识。

  “序”而多“变”。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因此,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更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在“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一层(第3~8自然段),先概括介绍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然后以赵州桥、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第二层(第9自然段),分析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介绍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设技术的飞跃发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提问: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

  2.查字典,给下边加粗字注音。

  hú gǒng xiáo xié zhuó dūn

  弧形 拱桥 洨河 和谐 张 桥墩

  巧妙绝伦(hún):在同类型桥中,施工技术没有比它更巧妙的。

  惟妙惟肖(xiào):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具体研究文章内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原因→桥梁发展史

  (2)作者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层层深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文中作者选取了代表性例子赵州桥、卢沟桥。首先介绍世界上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具体举例进行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其结构特点怎样?是按照怎样顺序来写的?

  答: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赵州桥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介绍赵州桥的顺序是先概括说明,然后再具体解说桥各个构成部分。

  (4)文中介绍了“卢沟桥”的哪些内容?结构特点怎样?

  答:介绍了卢沟桥的位置、建造时间、规模,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特殊的历史价值。结构特点: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 个字,会写 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小组汇报,检查读书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

  5、指导学生书写汉字。

  三、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制名读、全班齐读。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

  2、互读。

  二、学习《赠刘景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看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图画理解诗意,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画下来。

  3、小组汇报。

  4、配乐范读,学生模仿,小组互读

  5、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教师小结。

  7、小组朗读比赛。

  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根据学习《赠刘景文》的经验,确定学习方案。

  2、小组自学。

  3、汇报,师生合作解疑。

  4、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说说感受。

  5、教师小结。

  6、背诵古诗。

  四、扩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

  识字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

  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二. 认读生字。

  1. 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画下来。

  2.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借肋图片,读词语。

  4. 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读一读,记住生字的读音。

  5. 小组合作学习,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 朗读感悟。

  1.“找朋友”游戏:出示图片,找生词卡片。

  2.对照图片,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都做过什么,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3.有节奏地读词语。

  4.说一说:小组合作学习,给“戏、航、琴、钢、弹、养”这些汉字各组一个词。

  四. 读书比赛。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

  1. 指名读词语。

  2. 师生合作读词语。师做动作,生读词。

  3.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读词语。

  二. 学习汉字,记住字形。

  1.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形。

  2. 全班汇报:你记住哪个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三. 指导书写。

  1. 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比较:“棋、钢、弹、观”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的区别;“琴、养”中间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上下部分要紧凑。

  3. 教师范写:“琴”。

  4. 学生练习写字: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四.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读一读,比一比,让学生懂得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3、 背一背古诗《池上》。

  4、 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 让学生懂得“中国之最”。

  6、 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

  二、.能力目标:

  6、 让学生查“笼、绕、羞、隆”

  7、 总结部首查字法。

  三、 读一读,比一比

  小黑板出示:

  1、 注目、祖母

  2、 古迹、估计

  3、 名胜、名声

  你发现了什么?(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四、 作业:用部首查字法查第5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背一背、读一读,我的采集本。

  教学目标:

  1、学习《池上》,背下来。

  2、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3、让学生懂得几个“中国之最”,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和自主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二、 学习《池上》

  1、 自由朗读

  2、 指名读

  3、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内讨论。

  4、 教师点拨不理解的地方。

  5、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6、 指导背诵。

  7、 小结。

  三、 读一读

  1、 出示题目:感谢

  2、 请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3、 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4、 分角色朗读。

  5、 文中谁感谢谁?(板书)

  6、 小鸟为什么要感谢蓝天?……

  7、 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8、在我们身边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你想感谢谁呢?能不能学着短文编一编呢?

  9、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 我的收集本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几个“中国之最”,并把他们收集到收集本上。

  五、 作业

  1、 背《池上》。

  2、 朗读《感谢》,并仿写几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2、训练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并把自己说的写下来,注意语句连贯、通顺。

  教学重难点:能够说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两个月的暑假生活就过去了,你在暑假里过得快乐吗?你有什么有

  趣的事儿告诉大家?你想知道同学们的趣事吗?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

  的题目就是“说说我的暑假生活”。

  二、 说一说

  1、看图,指名说说他们的话。

  2、分组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

  3、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三、写一写

  1、大家说了那么多,能不能写下来呢?

  2、学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相读一读,改一改。

  4、师讲评学生的习作。

  四、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作手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文段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济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

  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