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⑵ 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2、过程和方法:
⑴ 初步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扫除课文生字词。
⑵ 通过朗读、质疑 、探究,正确理解第一次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细心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1、朗读题目《第一次真好》,学生会读出不同的语气和重音。到底怎么读好?看到这题目,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
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并借助注释、词典,联系语境读读掌握这些词:
雏形 丰硕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 不可磨灭
2、同桌交流初读感悟,并诉之于朗读。学生练读,老师范读相结合。
3、在初步探究有收获的基础上,还有什么问题?
4、合作研讨:
如: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语句上的疑难:风情雏形具体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5、全班交流与总结,再次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6、语言应用:
⑴ 只是一种点缀。
⑵ 冉冉升起。
⑶ 一 硕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⑷ 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⑸ 值得低回品味。
⑹ 给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⑺ 玲珑剔透。
7、作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你的第一次写成一段话。
⑴ 完成思考练习二。
⑵ 用课文自读提示上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带有“鱼、贝、皿、刀、立刀”的字。
2.学猜字。
教学重、难点:
学猜字,体会这几个字读音的特点,分析部首对表达字义的作用。
课前准备:整理出一些形近字,卡片,课前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见字组词:(接龙游戏)
鲜、贝、财、富、货、购、买、资、赏、盆、盒、刀、刃、刮、盛、切、锋、削。
2.读一读:
新鲜、贝壳、财富、丰富、买卖、资本、果盘、饭盆、菜刀、刀刃、刮刀。
3.听写以上词。
二、学猜字
1.师:这些形近字,虽然有的`没学过,也能猜出字义,猜出字音,不信你试试。
2.出示:丁、叮、钉、盯、顶、订、厅。带点的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先猜一猜,再读一读其它的字,说说每个字的部首,讨论部首对表达字义起的作用。
3.组词:
丁()钉()顶()厅()
叮()盯()订()
4.再出示一组让学生猜字:
包、抱、饱、袍、苞、跑、泡、胞。(两人一组猜,看谁猜得对,猜得快)
5.组词:包()饱()苞()泡()
抱()袍()跑()胞()
三、作业
查字典找出形近字5~6个,能找到几组就找几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桥,纸桥,盐桥)
5、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各段的段意是什么?1,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5写了玻璃桥,纸桥,盐桥的.特点和样子。6,写了这些用特殊材料作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5、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6、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呢?(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发言)是呀,多么神气呀!玻璃、纸张、盐都可以造桥,用这些特殊的材料造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看看吗?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2-5)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5、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6、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7、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小组内先谈,推荐代表发言)
8、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总是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全班齐读本段。
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五、总结
这篇课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读了这篇课,你有什么感受?围绕科学的神气和学生热爱科学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六、作业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收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或图片。
七、板书设计
18
奇妙的桥
玻璃桥
晶莹透亮
纸桥
强度很高
奇妙
盐桥
万丈长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 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 师读。
⑶ 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 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 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 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 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语文教案 篇7
第1课时
一、自我介绍
教师活动
1.导入新课:小朋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首先让我们来互相认识一下,好吗?(教师首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让每个学生站起来作自我介绍)
2.对于每位学生的介绍,教师都应该认真听取,争取尽快熟悉每一位学生,同时应该根据学生自我介绍时的具体情况作出积极地回应,让每一位学生都认为自己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对于显得紧张的学生,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消除紧张的情绪。
二、汉语拼音的作用
教师活动
1.提问:大家在幼儿园都学习过什么知识呢?
2.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认识,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歌舞表演。
3.在学生表演完之后,可以借机提问:你们能写出你们唱的儿歌的歌词吗?
4.设问: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歌词读音的呢?
5.继续设问:老师又是怎么知道它们的读音的呢?有谁知道吗?
6.告诉学生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对应的拼音,通过这些拼音,我们可以知道所有汉字的读音。你们想学习汉语拼音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正式来学习汉语拼音了。
三、a的读音
教师活动
1.引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汉语拼音的学习了,有哪位同学能说出几个汉语拼音的拼音字母来吗?
2.对能够说出一些拼音字母的.同学一定要给予表扬,同时用幻灯片或挂图的形式出示教科书第四的情境图,然后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左上角的小男孩像什么?
3.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同时提示学生,小男孩的头像就像a的半圆,而他手上拿着的话筒就像a的小辫子。
4.在学生认识了a的字型后,教师可以开始讲解a的发音。
5.领读后,可以让全班齐读三遍,帮助学生进一步记住a的读音。
6.齐读后,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读,每组读三遍,看哪一组读的最好。
7.在学生分组读的过程中,应该仔细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认识声调符号
教师活动
1.再次出示教科书第四页的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右上角四个a上面的小符号,让学生试着说一说那是什么东西?
2.对于回答出声调的学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同时教学四个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并首先示范,然后领读三遍。
3.让学生借助手势来学习声调,让他们自由地读两分钟。
4.学生自由练习后,让全班齐读带声调的a,每个读三遍。同时加上手势。
5.在学生齐读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认真地给予纠正,尤其要特别讲解二声和三声的区别。
6.在学生基本掌握四声的升降变化后,让学生再次齐读、分组读。
二、正确书写
教师活动
1.出示四线格的挂图或幻灯片,告诉学生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分上中下三格。
2.学生认识了四线格之后,开始讲解a的写法:a占四线格的中格,由两笔组成,笔顺是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半圆的起笔点和落笔点要对齐,竖要写直,弯要写短,做到浑圆饱满。
3.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应该在全班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书写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防手把手地教他们握笔、发力的方法。
4.出示教科书第五页跟我学的示意图,让学生看看图片中小男孩的坐姿。
5.告诉学生在读书和写字的时候要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因为这样有利于保护自己的视力。
6.在学生知道正确的坐姿后,再次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五遍a。
三、学习儿歌
教师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四页儿歌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画了些什么。
2.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范读一遍课本上的儿歌,让学生找一找在这首儿歌中有哪些音节含有本课学习的拼音字母a。
3.领读儿歌三遍。
4.让学生自由地读三分钟。
5.在学生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全班巡视,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学生完成自由阅读后,让全班学生齐读一遍。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3、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2、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利用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自由读
2、同桌对读,小组读,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1)汇报读;评议
(2)指导读
(3)练习读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1)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时候?从那看出来的?读
(2)晚上,小朋友快睡了,应该怎么读不打扰他?自己练一练
2、书中的问号表示什么?表示问句的语气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看谁读得有语气
3、最后一句:小朋友睡着了,该怎么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
4、理解“遥控”
遥控()关上()
三、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偏旁
二、朗读课文
三、认读词语卡片
四、学习生字
1、拼音认读生字
2、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几个字
(1)交流记字方法:火——灯心——怕(认识竖心旁)
比较记字:这()为()火()白()再()
连()力()灯()怕()在()
(2)指导“为”“再”的`笔画顺序
3、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五、书写生字
1、利用笔顺跟随自学描红
2、观察范字,仿写
3、指导评议,仿写练习
六、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接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 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浇洗。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缨:帽带。 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 破 。
语文教案 篇10
【内容简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共安排了五个栏目。语海畅游有三项内容:一是字的正音练习,二是掌握“心”这个部首在字的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写法,三是查字典的练习;“积少成多”安排了“绿色格言”的练习;“阅读平台”安排了读一篇短文的练习;“能说会道”是一次口语交际练习,要求评选动物明星;“笔下生辉”是一次应用文形式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说话能力。
【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一个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培养说话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复习平舌音和翘舌音的读法,把音近的字读正确。
2.让学生认识部首“心”在汉字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3.查字典,让学生认识多义词的用法。
4.读格言,积累词句。
5.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把“能说会道”的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语海畅游”第一到第三题。
一、引入新课,提出要求
二、读一读,注意每组词里加点字的声母有什么不同
1.复习“s、sh、c、ch、z、zh、f、h、l、n”声母的读法,区别发音有什么不同。
2.出示八组词语,借助拼音分组读词语,边读边想:每组的两个音节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音是否正确。
4.同桌互读,纠正对方的错音。
5.检查读,看谁读得好。
三、汉字真有趣
1.自由把汉字读一读,不熟悉的可查字典把字音弄清楚。
2.说一说“心”这个部首在不同的位置的不同写法。
3.说一说还有哪些与“心”有关的字。
四、查字典,看看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是什么意思
1.分组读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查字典,说说带点词的意思各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贫穷”的“穷”,意思是缺乏生活资料;“无穷”的“穷”,意思是穷尽。“一顶”的“顶”是量词,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顶着风”的`“顶”是动词,表示对面迎着的意思。
3.鼓励学生说说一些其他多义词的例子。
五、总结本课收获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一、积少成多
1.自由练习读,同桌互读。
2.大家相互交流,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
3.把这首诗背下来。同学互背。
二、阅读平台《奇妙的鲤鱼溪》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短文,能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工具书。
2.指定三名学生读短文,及时纠正读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发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
4.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三、总结本课收获
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引入新课,明确题目要求
二、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完成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确定下来,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了解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特有的技能等。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介绍时,注意把话说清楚、说具体、说得有条理。
3.由小组长负责,把自己小组的动物明星选好,并推荐一两名同学代表本组在班上发言介绍,大家共同准备发言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
4.在班上评选动物明星。可由教师或一名学生主持,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各组代表充分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可以用投票或举手表决的形式,评选出十大动物明星。
三、笔下生辉
1.明确要求:把自己在动物明星评选会上的口述内容整理好,制成一份动物小档案。
2.按照教材中《动物小档案》卡片的要求进行填写。
四、总结收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教案(经典)11-12
【经典】语文教案11-12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