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9 12:31:5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优秀【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 傍 蹦 腻 扭 蔓 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 雏儿 细腻 淘气 扭动

  不由自主 信赖 索性 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 jiànbózhé jié 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全文,下节课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今

  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 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课堂练习)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一课一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查词典的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养成习惯。

  2、引导学生揣摩间架结构,努力把字写美观。

  3、积累成语,了解这些成语集中体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理解、欣赏、背诵《滁州西涧》。

  4、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礼貌地约请别人。

  5、学习“竖弯”、“竖弯钩”的写法。

  教学内容

  分析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第(一~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

  1、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师生的对话。

  2、谁来说说如何查词典?

  3、请学生查“神秘”,并确定在文中的解释。

  4、查词典比赛:流线型、大腹便便、绅士。

  二、写好钢笔字。

  1、引导学生观察“章”、“罩”、“举”的间架结构。(上下结构)找出字的关键笔画——悬针竖。

  2、引导学生读“我的提醒”。

  3、指导学生书写。

  三、读背成语。

  1、请同学们借助词典或成语词典读准字音、理解成语的意思。

  2、谁能读准这8个成语。

  3、交流已经读懂的成语的意思。

  精妙绝伦:精细美妙,无与伦比。

  炉火纯青:比喻品德修养、学问、技术或处事手段达到精纯完美的境地。

  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像活的一样。

  浑然天成: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鬼哭神惊:杜甫称颂李白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找出8个成语的规律。(反映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5、诵读、背诵。

  四、读背《滁州西涧》

  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

  3、提出古诗中的不懂的字词,学生教师互助解疑。

  滁州:现安徽省的滁县。

  西涧:在滁县城西。

  独怜:偏爱。

  4、谁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鹂动听的鸣声,他却似乎不以为然。傍晚,因为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外渡口没有行人,惟有一只小船横泊在河里。

  5、你觉得古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幽静)

  6、指导学生朗读。

  7、指名读、齐读。

  8、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约请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强化练习。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约请别人一起参与活动。那么,怎么去约请,约请是应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约请。

  2、请同学们把这次约请的要求读一遍。

  3、指导看图:顾老师正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4、如果你是三(1)中队的中队长,你会怎样去约请呢?请同桌先讨论,再分角色演练一下。

  5、指名两位学生表演。(师生共同评议,明确训练要求)

  6、我们约请别人时除了说话有礼貌,还应注意说清楚约请的原因,约请的内容和要求要讲具体。

  7、现在请同桌之间再按要求表演一下。

  8、指名学生表演。

  9、同学们明天就是星期天了,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你不想约你的好朋友出去游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对劳动人发的赞美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4、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觉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秋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秋天。

  1、出示一系列词语,问学生:你想说点什么?

  2、出示诗歌,老师朗诵

  3、出示大量秋景图片,带领学生迅速进入秋天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畅谈秋天的感觉。

  二、美读入境,秋之韵

  三、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指名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第一节最有诗的韵律:指导朗读,画出动词。随即学习生字。

  四、朗读背诵,秋之美

  1、第二节最能表现秋的美丽,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

  3、引导学生画出本节动词。

  4、合作识字

  5、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6、尝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细入品读,秋之味

  1、复习背诵:自由朗读或背诵全诗

  2、导语:读了诗歌,你感觉到秋天的美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诗歌中最具美感的句子,好吗?

  3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5、你知道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用短语的形式说一说。

  6、你喜欢哪种颜色?把诗歌中有关句子读给大家欣赏。你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7、配乐朗读全文,播放秋天美景的图片和音乐,感受秋天的美。

  二、感悟积累,秋之乐

  三、让学生感受一个一别样的秋天。

  1、出示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积累。

  2、出示描写秋天的诗,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秋天来了

  诗(略)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内容:做树叶贴画

  [使用简介]

  “做树叶贴画”是语文a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乐园三中的语文生活主题。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做树叶贴画,并根据贴画写一篇捡树叶、制作贴画的习作。在活动中,学生需动脑动手动口,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对于这项活动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可以通过赏、说、猜、做、评、写、改这些环节,让学生学会观察、表达、交流和合作,初步掌握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制作过程或办展览的过程,并且能写下来。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制作的乐趣,启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重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制作指导不必过细,要留给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对学生富有创意和灵性的作品要尤其表示赞赏。同时,注意在制作、办展览的过程中,始终要贯穿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在学生写作后,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的方法进行修改,改正错别字、不恰当的标点符号,以及不通顺的地方。切忌将此课上成一堂单纯的手工制作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制作过程或办展览的过程,并且能写下来。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制作的乐趣,启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掌握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制作过程或办展览的过程。

  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课件、剪刀、胶水或双面胶、衬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赏读秋天。

  1.教师配乐朗读关于描写秋天的文章。

  师:秋天真美!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去找秋天的脚印,你们找到了什么吗?它们是什么样?

  2.小组内说一说,指名说一说。

  3、出示《树叶歌》,齐声诵读。

  柳树叶,像眉毛,两头尖尖一笔描,槐树叶,像鸟蛋,排列整齐挺好看,

  梧桐叶,五对尖,好像一座五指山,泡桐树叶大又圆,拿在手里像蒲扇,

  紫荆叶,不一般,像只桃子嘴儿尖,冬青叶,闪银光,一年四季绿汪汪,

  银杏叶,不常见,玲珑小巧像合扇,松树叶,像衣针,一年到头绿阴阴。

  4.师:这些叶子不但形状不同,颜色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树叶进行贴画。

  5.板书课题:做树叶贴画。

  二、学习方法,大胆创作。

  1、欣赏,激趣。(出示课件)

  师:前几天,老师收集了一些漂亮的树叶贴画,现在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猜一猜它们是怎样做成的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抓住名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好,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2、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句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词语。

  三、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读分段朗读课文:1~14,15~25。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师为什么让同学这样读?

  3、引导学生认识到: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进行朗读。

  4、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4):当听到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来鸟国颁发金奖章时,群鸟纷纷争着说奖章应该归自己的,乌鸦在一旁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第二段(15~25):使者代表地球环境保护组织把金奖章颁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敬。

  四、自主学习课文。

  1、同桌互相朗读。自主学习课文。

  2、、同桌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主要的问题。

  五、小结。

  1、课文写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本课教学拟以《伐檀》第一章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伐檀》、《硕鼠》各1课时。

  伐檀

  教学要点

  1、学习《伐檀》;介绍《诗经》。

  2、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3、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集体背诵《关睢》。

  2、这首诗选自《诗经》,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诗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于春秋时代。现存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从各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

  板书课题:伐檀

  二、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出示小黑板)

  (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三、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四、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

  “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第一句插图说明。

  2、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3、背诵全诗。

  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怒斥硕鼠”、“向往乐土”)

  5、接力译出这一章。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听录音,跟录音表情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1、课本第一题第4小题。

  2、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优秀【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优秀【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 傍 蹦 腻 扭 蔓 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 雏儿 细腻 淘气 扭动

  不由自主 信赖 索性 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 jiànbózhé jié 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全文,下节课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今

  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 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课堂练习)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一课一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查词典的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养成习惯。

  2、引导学生揣摩间架结构,努力把字写美观。

  3、积累成语,了解这些成语集中体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理解、欣赏、背诵《滁州西涧》。

  4、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礼貌地约请别人。

  5、学习“竖弯”、“竖弯钩”的写法。

  教学内容

  分析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第(一~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

  1、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师生的对话。

  2、谁来说说如何查词典?

  3、请学生查“神秘”,并确定在文中的解释。

  4、查词典比赛:流线型、大腹便便、绅士。

  二、写好钢笔字。

  1、引导学生观察“章”、“罩”、“举”的间架结构。(上下结构)找出字的关键笔画——悬针竖。

  2、引导学生读“我的提醒”。

  3、指导学生书写。

  三、读背成语。

  1、请同学们借助词典或成语词典读准字音、理解成语的意思。

  2、谁能读准这8个成语。

  3、交流已经读懂的成语的意思。

  精妙绝伦:精细美妙,无与伦比。

  炉火纯青:比喻品德修养、学问、技术或处事手段达到精纯完美的境地。

  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像活的一样。

  浑然天成: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鬼哭神惊:杜甫称颂李白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找出8个成语的规律。(反映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5、诵读、背诵。

  四、读背《滁州西涧》

  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

  3、提出古诗中的不懂的字词,学生教师互助解疑。

  滁州:现安徽省的滁县。

  西涧:在滁县城西。

  独怜:偏爱。

  4、谁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鹂动听的鸣声,他却似乎不以为然。傍晚,因为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外渡口没有行人,惟有一只小船横泊在河里。

  5、你觉得古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幽静)

  6、指导学生朗读。

  7、指名读、齐读。

  8、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约请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强化练习。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约请别人一起参与活动。那么,怎么去约请,约请是应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约请。

  2、请同学们把这次约请的要求读一遍。

  3、指导看图:顾老师正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4、如果你是三(1)中队的中队长,你会怎样去约请呢?请同桌先讨论,再分角色演练一下。

  5、指名两位学生表演。(师生共同评议,明确训练要求)

  6、我们约请别人时除了说话有礼貌,还应注意说清楚约请的原因,约请的内容和要求要讲具体。

  7、现在请同桌之间再按要求表演一下。

  8、指名学生表演。

  9、同学们明天就是星期天了,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你不想约你的好朋友出去游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对劳动人发的赞美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4、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觉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秋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秋天。

  1、出示一系列词语,问学生:你想说点什么?

  2、出示诗歌,老师朗诵

  3、出示大量秋景图片,带领学生迅速进入秋天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畅谈秋天的感觉。

  二、美读入境,秋之韵

  三、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指名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第一节最有诗的韵律:指导朗读,画出动词。随即学习生字。

  四、朗读背诵,秋之美

  1、第二节最能表现秋的美丽,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

  3、引导学生画出本节动词。

  4、合作识字

  5、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6、尝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细入品读,秋之味

  1、复习背诵:自由朗读或背诵全诗

  2、导语:读了诗歌,你感觉到秋天的美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诗歌中最具美感的句子,好吗?

  3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5、你知道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用短语的形式说一说。

  6、你喜欢哪种颜色?把诗歌中有关句子读给大家欣赏。你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7、配乐朗读全文,播放秋天美景的图片和音乐,感受秋天的美。

  二、感悟积累,秋之乐

  三、让学生感受一个一别样的秋天。

  1、出示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积累。

  2、出示描写秋天的诗,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秋天来了

  诗(略)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内容:做树叶贴画

  [使用简介]

  “做树叶贴画”是语文a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乐园三中的语文生活主题。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做树叶贴画,并根据贴画写一篇捡树叶、制作贴画的习作。在活动中,学生需动脑动手动口,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对于这项活动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可以通过赏、说、猜、做、评、写、改这些环节,让学生学会观察、表达、交流和合作,初步掌握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制作过程或办展览的过程,并且能写下来。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制作的乐趣,启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重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制作指导不必过细,要留给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对学生富有创意和灵性的作品要尤其表示赞赏。同时,注意在制作、办展览的过程中,始终要贯穿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在学生写作后,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的方法进行修改,改正错别字、不恰当的标点符号,以及不通顺的地方。切忌将此课上成一堂单纯的手工制作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制作过程或办展览的过程,并且能写下来。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制作的乐趣,启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掌握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制作过程或办展览的过程。

  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课件、剪刀、胶水或双面胶、衬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赏读秋天。

  1.教师配乐朗读关于描写秋天的文章。

  师:秋天真美!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去找秋天的脚印,你们找到了什么吗?它们是什么样?

  2.小组内说一说,指名说一说。

  3、出示《树叶歌》,齐声诵读。

  柳树叶,像眉毛,两头尖尖一笔描,槐树叶,像鸟蛋,排列整齐挺好看,

  梧桐叶,五对尖,好像一座五指山,泡桐树叶大又圆,拿在手里像蒲扇,

  紫荆叶,不一般,像只桃子嘴儿尖,冬青叶,闪银光,一年四季绿汪汪,

  银杏叶,不常见,玲珑小巧像合扇,松树叶,像衣针,一年到头绿阴阴。

  4.师:这些叶子不但形状不同,颜色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树叶进行贴画。

  5.板书课题:做树叶贴画。

  二、学习方法,大胆创作。

  1、欣赏,激趣。(出示课件)

  师:前几天,老师收集了一些漂亮的树叶贴画,现在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猜一猜它们是怎样做成的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抓住名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好,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2、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句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词语。

  三、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读分段朗读课文:1~14,15~25。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师为什么让同学这样读?

  3、引导学生认识到: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进行朗读。

  4、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4):当听到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来鸟国颁发金奖章时,群鸟纷纷争着说奖章应该归自己的,乌鸦在一旁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第二段(15~25):使者代表地球环境保护组织把金奖章颁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敬。

  四、自主学习课文。

  1、同桌互相朗读。自主学习课文。

  2、、同桌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主要的问题。

  五、小结。

  1、课文写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本课教学拟以《伐檀》第一章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伐檀》、《硕鼠》各1课时。

  伐檀

  教学要点

  1、学习《伐檀》;介绍《诗经》。

  2、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3、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集体背诵《关睢》。

  2、这首诗选自《诗经》,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诗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于春秋时代。现存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从各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

  板书课题:伐檀

  二、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出示小黑板)

  (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三、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四、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

  “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第一句插图说明。

  2、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3、背诵全诗。

  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怒斥硕鼠”、“向往乐土”)

  5、接力译出这一章。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听录音,跟录音表情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1、课本第一题第4小题。

  2、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