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短文》教案

时间:2024-11-28 13:01:2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短文两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1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蟾蜍()褶皱()追溯()

  2、了解作者生平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等地理知识。

  3、《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4、找出《恐龙无处不在》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的作用。

  5、《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6、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什么问题?这两篇短文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7、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8、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注意哪些?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3、——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5、“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6、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我认为“”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2)《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短文》教案】相关文章:

《短文》教案优秀07-10

韩愈短文教案09-20

高中英语作文短文带翻译02-10

高中氯气的教案03-16

高中教学教案11-13

高中优秀教案11-22

高中舞蹈教案03-17

高中椭圆教案11-23

高中钠的教案11-28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短文两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1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蟾蜍()褶皱()追溯()

  2、了解作者生平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等地理知识。

  3、《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4、找出《恐龙无处不在》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的作用。

  5、《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6、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什么问题?这两篇短文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7、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8、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注意哪些?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3、——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5、“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6、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高中《短文两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我认为“”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2)《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