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8 10:39:23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

  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强调基本常识。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

  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

  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从色彩和质地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 ,“坐”、“躺”、“踢”、等动词,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形容词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体会采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的效果。

  分析春花图,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如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

  (2)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作扼要记录,学生评论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点拨:指导学生评论,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

  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四、学习收获展示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2页。10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弓懈学生体会文意,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突破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创设情景,对课文进行适当修改后模拟演讲,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本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用于课堂模拟演讲上。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解题,导入课文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2.营造氛围,讲读课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母亲”的谆谆教导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课堂练习

  一、解题.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的母亲,20xx年.,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请大家看课题--你是你的船长,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课题。2.师:不错,大家说得非常好。另外,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寄语十五岁,这个词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师:谁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4.师:很好。这位母亲对十五岁孩子们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1.踊跃发言。生:“你是你的船长“,意思是我们要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何,完全看我们怎样驾驶它。2.齐声回答:借代。3.举手回答。生: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谭的话。4.带着好奇和渴望进入新课学习。

  二、营造氛围,讲读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营造氛围,朗读课文,注意此时想像这篇文章是自己对在座学生的寄语,是贴心地交谈。让学生合上课本,配合你的朗读。1.合上课本,听教师充满感情的话语,渐渐融人教师用心创造的情景。当教师读到“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后停下来时,

  师:……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韵视线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交换着能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读到此处停下来,凝视学生,看他们的反应。2.师微笑着继续朗读:好极了!祝贺你们!知道自己的疼痛,“……但是别人是否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现在我来问一位同学,素萍(一位女同学的名字),如果晓风(小丽的好朋友)的手被刀划破了,正流着血,你感觉怎样?3.师:听见了没有,孩子们?不仅晓风会觉得疼,他的好朋友素萍也会感到他的疼痛。那么……后面的课文照此模式进行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下去。学生开始均木解地望着教师’,随后恍然大悟,纷纷伸手去掐胳膊或脸,此起彼伏地叫道:“疼。”2.纷纷想像如果此事发生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小丽:我会觉得很心疼,因为我能感到他的疼痛。3.完全沉浸在情景中,主动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对“母亲”的教诲有所感悟

  三、分析作者演讲思路(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好了,谢谢大家。刚才我并没有要求你们做什么,你们却能主动配合我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朗读,这是为什么呢?2.师: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打动了你们,它所流露出的真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让你们不自觉地去思索,去领悟。你们说是吗?1.思考原因。生:您根本不像在朗读一篇课文,倒像在和我们谈心,我们完全融入了您的话语中。2.沉思片刻。生:是啊,确实是这样。

  3-师:作者在这篇演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4.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的呢?与学生一起明确答案,将梗概板书。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提问。生: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t4.讨论交流作者的演讲思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不确定处给予指导。2.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3.组织学生作即兴发言,培养他们感恩的心、同情心、正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1.自主完成随堂练习。2.阅读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3.积极发言,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五、本课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而学生仿佛就是那次主题班会上的听众。师生通过合作,按照解题,情景再现,疏理结构,发表感想的顺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问: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

  自己会感觉到疼痛--->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抱漠视态度->应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仔细朗读北京101中学举行的这次主题班会中一个学生代表的发言(风补充资料),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内容较容易理解,不必花功夫来逐句讲解。作者循序渐进,一步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演讲思路很值得探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这篇演讲稿稍加修改,在班上来个模拟演讲,这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好办法,且更能让学生理解文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贫寒 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 划 粥 割 齑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14个,会写生字9个。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独立识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马戏吗?如果有机会去看马戏你会去吗?可李丹同学就没去,为什么呢?想知道吗?让我们来读读《我必须去》吧,相信读过之后,你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检查识字。

  3.指读课文,评议。

  4.出示课件:读一读,用“犹豫、慈祥”说话。

  星期李丹花裙子小辫子扎蝴蝶结约好

  敬老院完毕急促犹豫慈祥

  5.同学用生字卡互相检查。

  期李丹裙辫扎约敬毕促犹豫慈祥

  6.游戏。

  7.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得怎么样?自评。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李丹遇到了什么问题?

  2.指名回答。

  3.指读课文,思考:她犹豫后是怎样做的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4.读课文,小组内回答。

  小结:看马戏想去,但是去敬老院演出也应该去,如果不去演出,就是失信,这不可取。即使以后失去看马戏的机会,也“必须”去敬老院。在人与人之间,信用是高于一切的'个人利益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想请假,找借口不去演出,那就不好了。所以人要讲信用。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读文

  2.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必须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课文,体会做人要讲信用。

  1.自读课文,体会做人要讲信用。

  2.你还知道哪些“讲信用”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描写识字表,发现问题。

  2.学生自主讲解难字,学生评议

  3.选择自己认为难的字写两遍。

  四、作业:

  完成写字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8个生字,记住字形,理解新词。

  2、 初知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指导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难点: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南、鱼”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

  4、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可 采莲 莲叶 田田 鱼戏 间 西 北

  (2)指名朗读,指点学生区别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

  采莲:采摘莲子

  戏:游戏、嬉戏

  二、教学生字词

  1、自学书后第二题,练习书空。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口头组词:长江、江水、江南

  南:下面的里面不是羊,口头组词。

  可:注意笔顺,最后写竖钩。口头组词。

  鱼:上面像鱼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北:右面先写撇,左不出头。

  实施修改意见

  了解江南

  重点指导“鱼、西”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录像出示有关江南一带风光、山水的'内容,使学生对江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 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选做:

  课外阅读:描写江南的景色。

  实施修改意见

  生字加拼音写2遍

  教学札记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会认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3、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长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这就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诧异:觉得很奇怪。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恳求:恳切地请求。

  2、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学习方法提示:①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

  ②与同学探讨交流

  3、全班汇总,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

  集体讨论: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

  ◎如对比谈:---------鹅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

  1、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追得鹅满地跑,要么就拔鹅翅膀上的毛。鹅都非常怕他。

  2、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面,整群野鹅已经聚集起来,他们一见尼尔斯,就快乐地拍起翅膀来。

  ◎再如7、8自然段中尼尔斯对待马丁的态度(语言、行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

  ◎又如13自然段“立刻赶过去”体现他的勇敢。

  四、交流学习体会:今天学习后,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如:积累了词语:蹑手蹑脚、无声无息、出其不意、百爪挠心;

  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人物特点;

  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画一画,读一读。

  2、可以找到原著全文读一读。

《[推荐]语文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经典)11-1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11-12

[推荐]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

  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强调基本常识。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

  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

  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从色彩和质地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 ,“坐”、“躺”、“踢”、等动词,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形容词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体会采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的效果。

  分析春花图,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如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

  (2)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作扼要记录,学生评论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点拨:指导学生评论,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

  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四、学习收获展示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2页。10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弓懈学生体会文意,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突破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创设情景,对课文进行适当修改后模拟演讲,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本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用于课堂模拟演讲上。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解题,导入课文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2.营造氛围,讲读课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母亲”的谆谆教导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课堂练习

  一、解题.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的母亲,20xx年.,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请大家看课题--你是你的船长,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课题。2.师:不错,大家说得非常好。另外,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寄语十五岁,这个词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师:谁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4.师:很好。这位母亲对十五岁孩子们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1.踊跃发言。生:“你是你的船长“,意思是我们要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何,完全看我们怎样驾驶它。2.齐声回答:借代。3.举手回答。生: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谭的话。4.带着好奇和渴望进入新课学习。

  二、营造氛围,讲读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营造氛围,朗读课文,注意此时想像这篇文章是自己对在座学生的寄语,是贴心地交谈。让学生合上课本,配合你的朗读。1.合上课本,听教师充满感情的话语,渐渐融人教师用心创造的情景。当教师读到“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后停下来时,

  师:……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韵视线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交换着能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读到此处停下来,凝视学生,看他们的反应。2.师微笑着继续朗读:好极了!祝贺你们!知道自己的疼痛,“……但是别人是否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现在我来问一位同学,素萍(一位女同学的名字),如果晓风(小丽的好朋友)的手被刀划破了,正流着血,你感觉怎样?3.师:听见了没有,孩子们?不仅晓风会觉得疼,他的好朋友素萍也会感到他的疼痛。那么……后面的课文照此模式进行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下去。学生开始均木解地望着教师’,随后恍然大悟,纷纷伸手去掐胳膊或脸,此起彼伏地叫道:“疼。”2.纷纷想像如果此事发生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小丽:我会觉得很心疼,因为我能感到他的疼痛。3.完全沉浸在情景中,主动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对“母亲”的教诲有所感悟

  三、分析作者演讲思路(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好了,谢谢大家。刚才我并没有要求你们做什么,你们却能主动配合我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朗读,这是为什么呢?2.师: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打动了你们,它所流露出的真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让你们不自觉地去思索,去领悟。你们说是吗?1.思考原因。生:您根本不像在朗读一篇课文,倒像在和我们谈心,我们完全融入了您的话语中。2.沉思片刻。生:是啊,确实是这样。

  3-师:作者在这篇演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4.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的呢?与学生一起明确答案,将梗概板书。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提问。生: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t4.讨论交流作者的演讲思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不确定处给予指导。2.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3.组织学生作即兴发言,培养他们感恩的心、同情心、正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1.自主完成随堂练习。2.阅读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3.积极发言,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五、本课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而学生仿佛就是那次主题班会上的听众。师生通过合作,按照解题,情景再现,疏理结构,发表感想的顺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问: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

  自己会感觉到疼痛--->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抱漠视态度->应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仔细朗读北京101中学举行的这次主题班会中一个学生代表的发言(风补充资料),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内容较容易理解,不必花功夫来逐句讲解。作者循序渐进,一步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演讲思路很值得探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这篇演讲稿稍加修改,在班上来个模拟演讲,这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好办法,且更能让学生理解文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贫寒 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 划 粥 割 齑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14个,会写生字9个。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独立识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马戏吗?如果有机会去看马戏你会去吗?可李丹同学就没去,为什么呢?想知道吗?让我们来读读《我必须去》吧,相信读过之后,你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检查识字。

  3.指读课文,评议。

  4.出示课件:读一读,用“犹豫、慈祥”说话。

  星期李丹花裙子小辫子扎蝴蝶结约好

  敬老院完毕急促犹豫慈祥

  5.同学用生字卡互相检查。

  期李丹裙辫扎约敬毕促犹豫慈祥

  6.游戏。

  7.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得怎么样?自评。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李丹遇到了什么问题?

  2.指名回答。

  3.指读课文,思考:她犹豫后是怎样做的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4.读课文,小组内回答。

  小结:看马戏想去,但是去敬老院演出也应该去,如果不去演出,就是失信,这不可取。即使以后失去看马戏的机会,也“必须”去敬老院。在人与人之间,信用是高于一切的'个人利益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想请假,找借口不去演出,那就不好了。所以人要讲信用。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读文

  2.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必须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课文,体会做人要讲信用。

  1.自读课文,体会做人要讲信用。

  2.你还知道哪些“讲信用”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描写识字表,发现问题。

  2.学生自主讲解难字,学生评议

  3.选择自己认为难的字写两遍。

  四、作业:

  完成写字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8个生字,记住字形,理解新词。

  2、 初知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指导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难点: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南、鱼”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

  4、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可 采莲 莲叶 田田 鱼戏 间 西 北

  (2)指名朗读,指点学生区别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

  采莲:采摘莲子

  戏:游戏、嬉戏

  二、教学生字词

  1、自学书后第二题,练习书空。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口头组词:长江、江水、江南

  南:下面的里面不是羊,口头组词。

  可:注意笔顺,最后写竖钩。口头组词。

  鱼:上面像鱼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北:右面先写撇,左不出头。

  实施修改意见

  了解江南

  重点指导“鱼、西”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录像出示有关江南一带风光、山水的'内容,使学生对江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 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选做:

  课外阅读:描写江南的景色。

  实施修改意见

  生字加拼音写2遍

  教学札记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会认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3、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长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这就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诧异:觉得很奇怪。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恳求:恳切地请求。

  2、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学习方法提示:①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

  ②与同学探讨交流

  3、全班汇总,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

  集体讨论: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

  ◎如对比谈:---------鹅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

  1、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追得鹅满地跑,要么就拔鹅翅膀上的毛。鹅都非常怕他。

  2、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面,整群野鹅已经聚集起来,他们一见尼尔斯,就快乐地拍起翅膀来。

  ◎再如7、8自然段中尼尔斯对待马丁的态度(语言、行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

  ◎又如13自然段“立刻赶过去”体现他的勇敢。

  四、交流学习体会:今天学习后,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如:积累了词语:蹑手蹑脚、无声无息、出其不意、百爪挠心;

  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人物特点;

  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画一画,读一读。

  2、可以找到原著全文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