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教案

时间:2024-11-08 17:33:4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课堂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1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A)理解和掌握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并能应用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来解题。

  (B)了解圆锥曲线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能初步利用圆锥曲线的知识进行知识延伸和知识创新。

  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C)专题网站中提供各层次的例题和习题,解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解决轨迹问题和最值问题。

  学习重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学习难点: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的应用。

  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圆锥曲线定义和定义应用为中心,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的基于学科专题网站下的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充分利用《圆锥曲线》专题网站内的内容,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内延外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l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下学期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

  高二年下学期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保持着传统教学的学习习惯,在

  l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不是太充分,但是如果他们还是乐于尝试、勇于探索的。

  高二年的学生在学习交往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讨论学习”并存,也就是说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的,还是能完成上课时教师布置的协作学习任务的。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2)局域网(3)城域网(4)校园网(√)(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2)工具(3)专题学习网站(√)(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6)题库(7)网络课程(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等)

  《圆锥曲线专题网站》:从自然与科技、定义与应用、性质与实践和创新与未来四个方面围绕圆锥曲线进行探讨与研究。(IP:192.168.3.134)

  用Flash5、几何画板和Authorware6制作可操作且具有交互性的网络课件放在专题网站里。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性情境(√)(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性情境(√)(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真实性情境:用Flash5制作的一系列教学软件。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软件。

  问题性情境:圆锥曲线的截取方法、圆锥曲线的各种定义、典型例题。

  虚拟性情境:Authorware6制作的《圆锥曲线的截取》,模拟曲线截取。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1)抛锚式

  (2)支架式(√)相应内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使用资源:数学教材、专题网站及专题网站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学生活动:分析、操作、协作讨论、总结、提交结论。

  教师活动:问题的提出。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和咨询。

  (3)随机进入式(√)相应内容:圆锥曲线定义的典型应用。

  使用资源: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例题以及各个题目的动画演示和答案。

  学生活动:根据自身情况选题、分析题目、协作讨论、解答题目。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总结点评学生做题过程中的问题。

  (4)其它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1)竞争

  (2)伙伴(√)

  相应内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使用资源:数学教材、专题网站及专题网站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分组情况:每组三人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活动:问题的提出。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和咨询。

  (3)协同(√)

  相应内容:圆锥曲线定义的典型应用。

  使用资源: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例题以及各个题目的动画演示和答案。

  分组情况:每组三人。

  学生活动:通过协作讨论区,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各种观点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学生做题过程中的问题。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它

  4、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5)合作完成作品(6)其它

  2、测试内容

  教师堂上提问:圆锥曲线的定义、学生提交的结论的完整性、学生协作讨论时的疑问、例题讲解过程中问题,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网上测试:解决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题目。

  (附)圆锥曲线专题网站设计分析

  (1)设计思路

  (A)给学生操作与实践的机会:在每一环节中建设一个可供学生操作的实验平台。

  (B)突出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在每一环节中建设一个可供师生交流的平台。

  (C)突出知识的再创新过程和知识的延伸:如圆锥曲线的作法和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D)强调教学软件的交互性:如在题目中给出提示的动画过程和解答过程。

  (E)突出和各学科的联系:如斜抛运动和行星运动等等。

  (F)强调分层次的教学:

  如在知识应用中的配置不同层次的例题和练习:

  (2)网站导航图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或实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大部分通式Cn(H2O)m。糖的分类: 单糖 低聚糖 多糖

  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 C6H12O6、白色晶体 ,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还原性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 + H2O 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麦芽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 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 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 + H2O 2 C6H12O6

  (麦芽糖) (葡萄糖)

  二、淀粉是如何被消化的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 和 。 其中 中含淀粉较多。

  如:大米,约含淀粉80%

  小麦,约含淀粉70%

  马铃薯,约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质

  ①淀粉是 色、 气味、 味道的 状物质;

  ② 溶于冷水;

  ③在热水中产生 作用(即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通常淀粉不显 性(非还原性糖)

  ②遇碘变 色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③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

  (C6H10O5)n+nH2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思考】1、如何检验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

  3、如何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发酵成醇:

  C6H12O6 酒曲 2H5OH + 2CO2

  三、纤维素有什么功能

  水解反应:

  (C6H10O5)n +n H2O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遇淀粉变蓝色的是( )

  A 、KI B、I2 C KIO D、KIO3

  2、下列物质能水解且水解产物有两种的是( )

  A、蔗糖 B、麦芽糖 C、淀粉 D、纤维素

  新制的Cu(OH)2悬浊液l银氨溶液 kNaOH溶液 j  3、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程度,需要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BaCl2溶液,组合正确的是( )n碘水m

  mlk D、mkj C、mk B、nj  A、

  教学后记:

  n C6H12O6 纤维素 葡萄糖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2.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教学内容:

  情绪调节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问答互动:

  a.学生们平时是否会感到情绪不稳定?

  b.你们通常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导入:

  情绪调节是人类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30分钟)

  情绪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一段视频中的情绪,分析出自己在看视频时的情绪。

  情绪识别游戏:学生们在一个袋子里拿出卡片,上面写着各种不同的情绪,比如愤怒、快乐、伤心等等,然后学生们需要用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自己手中卡片上的情绪。

  情绪调节技巧: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情绪调节技巧,比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等。

  三、总结(5分钟)

  小组讨论:

  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的'情绪调节技巧。

  总结:

  情绪调节是人类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我们需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3、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

  油脂的结构和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糖类,我们知道糖吃多了,人也会发胖,人体胖了,就意味着什么增多了?此时我们的基础能源——糖类,由于能量的过剩,就有转变为一种更高能量的物质——油脂。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日常生活,炒菜做饭,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体内的重要营养物质——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 和 的统称。在室温,植物油脂通常呈,叫做油。动物油脂通常呈 ,叫做脂肪。

  (一)油脂的成分

  油(液态,如植物油脂)

  油脂 属于酯类

  脂肪(固态,如动物脂肪)

  如:猪油、牛油

  (二)结构:(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提问】从结构上油脂属于哪一类的有机物?能否发生水解反 应,水解的油脂的结构

  【讲解】油脂是 与 所生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即油脂属于酯类,与用来做燃料的汽油、柴油不是同一类化合物;汽油、柴油属于烃类化合物。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数为混甘油酯。

  【思考】天然的油脂的水解产物可以有多少种?

  【讲解】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有的不饱和键越多,其熔点越低。

  【设问】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与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哪种的分子中的双键会更多?

  产物将是什么?

  【讲解】饱和的硬脂酸或软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呈固态,即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而由不饱和的油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呈液态,即植物油通常呈液态。

  注:植物油(双键较多)——熔点低,常温下为液态。

  动物油(双键少或者没有)——熔点高,常温下为故态。

  【追问】 从结构上分析,请你预测花生油可能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从性质上讲植物油和动物油哪种性质更加稳定?应当如何保存油脂?为什么?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二——“油脂的变质——酸败”

  【讲解】脂酸败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不仅风味变坏,而且营养价值降低。因为酸败不仅破坏脂肪酸,而且脂溶性维生素等也被破坏。长期食用酸败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引起各种炎症。故为防止油脂的酸败,一般会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 油脂的消化过程:

  【讲解】油脂消化过程主要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过程。水解 高级脂肪酸甘油+ 高级脂肪酸 酶

  甘油

  【练习】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讲解】油脂存在于人体的众多细胞物质中,承当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持体温,维持皮肤弹性等。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同油脂一起摄入体内的,油脂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的吸收。所以油脂是人体获得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途径。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油脂在三大营养物质中产生热能最高)

  (2)脂肪酸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相当于“能量”的储存(人体的备用油箱)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二氧化碳 + 水 + 热量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哪种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了解必须脂肪酸的相关内容。

  【小结】油脂是一种饱和或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能被人体通过水解进行消化和吸收,在人体中作为直接和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中其它重要细胞物质的原料,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脂肪人体必须有选择的适当摄取,特别是含有必须脂肪酸的食物。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课堂教案】相关文章:

课堂音乐教案09-09

小班课堂教案03-14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5-11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教案08-05

幼儿园优秀课堂教案11-06

高中舞蹈教案03-17

高中氯气的教案03-16

高中地理教案11-08

高中美术教案10-24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课堂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1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A)理解和掌握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并能应用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来解题。

  (B)了解圆锥曲线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能初步利用圆锥曲线的知识进行知识延伸和知识创新。

  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C)专题网站中提供各层次的例题和习题,解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解决轨迹问题和最值问题。

  学习重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学习难点: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的应用。

  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圆锥曲线定义和定义应用为中心,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的基于学科专题网站下的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充分利用《圆锥曲线》专题网站内的内容,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内延外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l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下学期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

  高二年下学期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保持着传统教学的学习习惯,在

  l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不是太充分,但是如果他们还是乐于尝试、勇于探索的。

  高二年的学生在学习交往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讨论学习”并存,也就是说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的,还是能完成上课时教师布置的协作学习任务的。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2)局域网(3)城域网(4)校园网(√)(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2)工具(3)专题学习网站(√)(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6)题库(7)网络课程(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等)

  《圆锥曲线专题网站》:从自然与科技、定义与应用、性质与实践和创新与未来四个方面围绕圆锥曲线进行探讨与研究。(IP:192.168.3.134)

  用Flash5、几何画板和Authorware6制作可操作且具有交互性的网络课件放在专题网站里。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性情境(√)(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性情境(√)(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真实性情境:用Flash5制作的一系列教学软件。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软件。

  问题性情境:圆锥曲线的截取方法、圆锥曲线的各种定义、典型例题。

  虚拟性情境:Authorware6制作的《圆锥曲线的截取》,模拟曲线截取。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1)抛锚式

  (2)支架式(√)相应内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使用资源:数学教材、专题网站及专题网站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学生活动:分析、操作、协作讨论、总结、提交结论。

  教师活动:问题的提出。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和咨询。

  (3)随机进入式(√)相应内容:圆锥曲线定义的典型应用。

  使用资源: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例题以及各个题目的动画演示和答案。

  学生活动:根据自身情况选题、分析题目、协作讨论、解答题目。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总结点评学生做题过程中的问题。

  (4)其它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1)竞争

  (2)伙伴(√)

  相应内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使用资源:数学教材、专题网站及专题网站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分组情况:每组三人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活动:问题的提出。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和咨询。

  (3)协同(√)

  相应内容:圆锥曲线定义的典型应用。

  使用资源: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例题以及各个题目的动画演示和答案。

  分组情况:每组三人。

  学生活动:通过协作讨论区,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各种观点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学生做题过程中的问题。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它

  4、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5)合作完成作品(6)其它

  2、测试内容

  教师堂上提问:圆锥曲线的定义、学生提交的结论的完整性、学生协作讨论时的疑问、例题讲解过程中问题,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网上测试:解决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题目。

  (附)圆锥曲线专题网站设计分析

  (1)设计思路

  (A)给学生操作与实践的机会:在每一环节中建设一个可供学生操作的实验平台。

  (B)突出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在每一环节中建设一个可供师生交流的平台。

  (C)突出知识的再创新过程和知识的延伸:如圆锥曲线的作法和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D)强调教学软件的交互性:如在题目中给出提示的动画过程和解答过程。

  (E)突出和各学科的联系:如斜抛运动和行星运动等等。

  (F)强调分层次的教学:

  如在知识应用中的配置不同层次的例题和练习:

  (2)网站导航图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或实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大部分通式Cn(H2O)m。糖的分类: 单糖 低聚糖 多糖

  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 C6H12O6、白色晶体 ,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还原性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 + H2O 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麦芽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 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 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 + H2O 2 C6H12O6

  (麦芽糖) (葡萄糖)

  二、淀粉是如何被消化的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 和 。 其中 中含淀粉较多。

  如:大米,约含淀粉80%

  小麦,约含淀粉70%

  马铃薯,约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质

  ①淀粉是 色、 气味、 味道的 状物质;

  ② 溶于冷水;

  ③在热水中产生 作用(即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通常淀粉不显 性(非还原性糖)

  ②遇碘变 色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③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

  (C6H10O5)n+nH2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思考】1、如何检验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

  3、如何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发酵成醇:

  C6H12O6 酒曲 2H5OH + 2CO2

  三、纤维素有什么功能

  水解反应:

  (C6H10O5)n +n H2O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遇淀粉变蓝色的是( )

  A 、KI B、I2 C KIO D、KIO3

  2、下列物质能水解且水解产物有两种的是( )

  A、蔗糖 B、麦芽糖 C、淀粉 D、纤维素

  新制的Cu(OH)2悬浊液l银氨溶液 kNaOH溶液 j  3、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程度,需要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BaCl2溶液,组合正确的是( )n碘水m

  mlk D、mkj C、mk B、nj  A、

  教学后记:

  n C6H12O6 纤维素 葡萄糖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2.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教学内容:

  情绪调节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问答互动:

  a.学生们平时是否会感到情绪不稳定?

  b.你们通常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导入:

  情绪调节是人类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30分钟)

  情绪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一段视频中的情绪,分析出自己在看视频时的情绪。

  情绪识别游戏:学生们在一个袋子里拿出卡片,上面写着各种不同的情绪,比如愤怒、快乐、伤心等等,然后学生们需要用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自己手中卡片上的情绪。

  情绪调节技巧: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情绪调节技巧,比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等。

  三、总结(5分钟)

  小组讨论:

  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的'情绪调节技巧。

  总结:

  情绪调节是人类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我们需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高中课堂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3、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

  油脂的结构和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糖类,我们知道糖吃多了,人也会发胖,人体胖了,就意味着什么增多了?此时我们的基础能源——糖类,由于能量的过剩,就有转变为一种更高能量的物质——油脂。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日常生活,炒菜做饭,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体内的重要营养物质——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 和 的统称。在室温,植物油脂通常呈,叫做油。动物油脂通常呈 ,叫做脂肪。

  (一)油脂的成分

  油(液态,如植物油脂)

  油脂 属于酯类

  脂肪(固态,如动物脂肪)

  如:猪油、牛油

  (二)结构:(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提问】从结构上油脂属于哪一类的有机物?能否发生水解反 应,水解的油脂的结构

  【讲解】油脂是 与 所生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即油脂属于酯类,与用来做燃料的汽油、柴油不是同一类化合物;汽油、柴油属于烃类化合物。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数为混甘油酯。

  【思考】天然的油脂的水解产物可以有多少种?

  【讲解】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有的不饱和键越多,其熔点越低。

  【设问】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与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哪种的分子中的双键会更多?

  产物将是什么?

  【讲解】饱和的硬脂酸或软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呈固态,即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而由不饱和的油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呈液态,即植物油通常呈液态。

  注:植物油(双键较多)——熔点低,常温下为液态。

  动物油(双键少或者没有)——熔点高,常温下为故态。

  【追问】 从结构上分析,请你预测花生油可能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从性质上讲植物油和动物油哪种性质更加稳定?应当如何保存油脂?为什么?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二——“油脂的变质——酸败”

  【讲解】脂酸败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不仅风味变坏,而且营养价值降低。因为酸败不仅破坏脂肪酸,而且脂溶性维生素等也被破坏。长期食用酸败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引起各种炎症。故为防止油脂的酸败,一般会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 油脂的消化过程:

  【讲解】油脂消化过程主要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过程。水解 高级脂肪酸甘油+ 高级脂肪酸 酶

  甘油

  【练习】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讲解】油脂存在于人体的众多细胞物质中,承当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持体温,维持皮肤弹性等。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同油脂一起摄入体内的,油脂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的吸收。所以油脂是人体获得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途径。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油脂在三大营养物质中产生热能最高)

  (2)脂肪酸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相当于“能量”的储存(人体的备用油箱)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二氧化碳 + 水 + 热量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哪种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了解必须脂肪酸的相关内容。

  【小结】油脂是一种饱和或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能被人体通过水解进行消化和吸收,在人体中作为直接和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中其它重要细胞物质的原料,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脂肪人体必须有选择的适当摄取,特别是含有必须脂肪酸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