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案

时间:2024-11-06 12:01:5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孔子拜师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拜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案1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2、播放有关孔子的图片,学生观看。

  3、了解孔子。

  师:书上的资料袋也有一些关于孔子的介绍,老师已布置你们预习了,谁能从这里找出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出示资料袋内容,生用一句话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孔子。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板书。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待会儿我们就一边学,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师: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你们在预习中觉得哪些字难读准,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师补充:(佩服)

  2、全班齐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师:你们读准了生字,还能把课文读通顺吗?

  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读读课文,解决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咱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3、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那他拜师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4、师:孔子要从曲阜到洛阳拜师,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容易吗?请你从这个自然段找出一句话。

  5、交流句子,体会情感:

  ⑴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①师:我把这个句子改一改,你们觉得好不好?师出示第二句话,生对比句子。

  l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l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②哪些词语写得具体、生动,给它们作上记号。

  ③交流词语,你从哪个带点的词体会到什么?

  ④a 、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平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

  (师引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大风、大雨、下雪、寒冷、猛兽、饥饿)

  是啊,他可能遇到种种困难,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谁再来接着说。

  ⑤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说明孔子生活很艰苦。

  ⑥体会:日夜兼程

  日夜兼程是指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可以看出孔子求学的急切心情。

  他是多么珍惜时间哪!

  师: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指读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

  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

  ⑦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此时,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句式训练:孔子饿了就,累了就,不分,不停地赶路。

  小结:是啊,怪不得孔子到洛阳见到老子的时候已经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那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

  5、他在洛阳见到了老子。他们见面时会是什么情景呢?找出他们的对话,用横线划出孔子的话,用波浪线划出老子的话。

  6、你们找对了吗?(课件出示对话)孔子说的这一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正因为孔子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他还要去拜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吗?(擦去问号)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习?

  7、下面请你们找小伙伴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

  8、指名分角色读。

  这两个同桌读得很投入,请你们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9、师生互换角色读:

  师:我也想读一读,可以吗?我当孔子,谁愿意当我的老师?

  10、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看出了孔子怎么样?(彬彬有礼)

  11、学到这里,孔子一定还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来读一读:

  ()的孔子

  小结:孔子的这些品行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具备怎样的品行,值得孔子学习呢?

  12、播放课件,学生观赏。

  师:虽然孔子知识渊博,但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四、选做题

  1、读一读孔子的名言。

  2、摘抄课文中我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找小伙伴演一演孔子拜师的情景。

孔子拜师教案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孔子的相关知识

  2、做好预习,理解字词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我们泱泱中华,从古至今,涌现过许多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今天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2、 (出示孔子简介)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在世界也有很大影响。他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后人修建了孔庙纪念他。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把他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3、 你能猜出他是谁吗?(板书:孔子)对,他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图像及名字。)孔子又名丘(qiu),字仲尼(zhong ni)。古代人的姓名比现代人复杂一些,名和字是不一样的,自称常用名,为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称呼别人用字。

  4、 你还知道关于孔子的'其他知识吗?

  5、你想知道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吗?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6、 读题,质疑。

  孔子为什么拜师?

  孔子拜谁为师?

  他是怎么拜师的?

  ……

  二、初读感知

  1、 通过朗读解决你的好奇和疑问吧!放声朗读课文,把字词读正确,句子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自己解决疑问。

  2、 开火车读课文,并正音

  远近闻名 渊博 曲阜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老聃(聃是老子的字,补充老子的资料)纳闷

  迎候 等候(两个词用法不同,用句子填空区别) 止境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品行(“品行”就是指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行为品德。)

  三、学习第一段

  1、 文中有一个地方把“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拜谁为师?”这两个问题一齐解答了,你找到了吗?(出示第一段)

  2、 指名读

  3、 用“因为……所以……”说说孔子为什么拜师、拜谁为师。

  4、 从这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好学精神并板书:好学)

  “远近闻名”却“总觉得……知识不够渊博”:他的学问已经出名了,却总觉得不够,说明他很好学。

  5、 感情朗读:

  是啊,这就是求知若渴的孔子啊,读(指名读第一段)。

  这就是勤奋求学的孔子,读-。

  四、学习第二段,体会孔子“不畏艰辛”的好学精神。

  1、 于是,勤奋好学的孔子踏上了漫漫拜师之路,一路上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情景。读读第二段,把感动你的此句划出来,并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

  2、交流: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上千里”、“几个月”:上千里的距离在50万米以上,可见孔子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古代没有汽车、没有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千里的路程孔子只能靠双腿、马车一步步艰难的行走着。

  (2)“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生活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管白天夜晚都在赶路。

  (3)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情景吗?(配乐想像说话)

  (4)脑中想像这样的画面,来读这句话。

  (5)还有什么词让你感受到孔子路途上的辛苦?(风尘仆仆)

  (5)孔子就这样在这千里迢迢的求师路上,面对炎炎的烈日、凛冽的寒风,一直行走,(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听到同学们读到“终于”这个词时松了口气,你们有什么感受?(体会不易)是什么在支持着他走到洛阳?(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欲望)

  五、小结,写字

  1、 这节课,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位有着求知好学的学生,那老子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 写字:闻、尘、仆、纳闷、丘。理解“纳闷”的意思是因为奇怪而发呆,用纳闷造句。注意“尘”上部分没有钩,找“仆”的形近字“扑”。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引读第一段及第二段第一句)。

  二、学习2-3段,品味“感动”

  上节课,我们被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一)研读第二段,体会孔子和老子的谦虚有礼

  1、划出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指名读。

  2、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你读懂了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学无止境。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是从哪个词里看出来的呢?

  从:“行礼”、“再次行礼”的动作,“拜见”“ 等候”、“迎候”等话语中体会他们互相尊敬和礼貌。

  3、 同桌分角色、全班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孔子和老子谦虚有礼的品行深深感动着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你还读出了其他的感动吗?

  2、交流: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2、 你因什么而感动?(孔子好学、老子无私教授)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一次拜师求学,折射出孔子、老子高贵的人格品质,让我们一次次为他们而感动,难怪课文中这样写到:(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2、《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学到这就结束了,但老子、孔子却让我们留下了刻深的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拓展、写字

  1、孔子不仅品行流传千古,还有许多耐人深思的名言至今让后人传诵。(出示孔子的名言)并积累。

  2、写字

  (1)孔子拜师让我们深深的懂得了对待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生:“学无止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积累这个词语,学习“止境”两个字。

  (2)写迎、等、止、境、授、品,注意区分“迎”与“柳”。

孔子拜师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论语中孔子的几句名言。

  2、初步了解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以及社会背景。

  3、消除字词障碍,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言

  1、出示: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学生读名句,谈谈读懂了什么。

  3、老师作适当的点拨。

  4、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吗?

  二、走进名人

  初步了解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以及社会背景。(略)

  三、导入课文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呢?学了《孔子拜师》这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四、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对照拼音多读几遍。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抓住在交流中学生还读不好的句子,进行练读,读通读顺,基本读懂。

  4、学生交流生字词难写的,提醒要注意的地方。

  5、练习写字。

  五、作业

  朗读,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风餐露宿、学无止境”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孔子的学习品质。

  3、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读名言,引出孔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孔子拜师》先来温习一下。

  2、读生字词,选词填空,整体把握课文。

  3、直奔课文中心。(最后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体悟孔子的学习品质

  (一)课中自学:读课文,用“——”划出表明孔子品行的句子。

  感受我们眼中的孔子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按学生回答随机教学)

  1、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理解“渊博”:(知识丰富。上通天文,下通地理。)

  这段话出自第一小节,请用上“虽然¨¨¨但是¨¨¨”变成转折关系试一试。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对知识永不满足)

  过渡:刚刚课文里画出来的句子还有那句也是写孔子对知识永不满足的。

  出示句子

  2、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齐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替代(学无止境 )

  还可换什么词(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读好句子。

  小结: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子学礼教,向苌弘学乐理,向师襄学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就是学习是没有固定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

  再读,告诉同学们;

  大声读,告诉老师;

  再大声读告诉全世界;

  过渡:是呀,就因为孔子对知识永不满足,所以有多大的困难都不怕,下定决心去拜老子为师!

  3、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抓重点字理解词语)

  (2)读句子,读出“上千里”,这个“上”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理解词语)

  (二)、议学一

  1、再读句子,创设情境

  孔子,你这么累,还是坐下来休息休息吧!(学生感受)

  孔子,你背着行囊,又背着那么多的书,还是把它扔了吧!(学生感受)

  孔子,拜师的路途这么遥远,你还是回去吧!(学生感受)

  (指名学生读句子)

  2、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议学二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洛阳的孔子出现在老子面前,是什么样子的?

  部件(风尘仆仆、一脸疲倦、草鞋都破了……)

  过渡:孔子不怕艰难的的场面真是感人,难怪成为世人的典范,孔子拜师后,他的举动还让人佩服吗?

  3、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左右”是什么意思,给左右换个词语。

  过渡:是啊,读着读着,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他和老子第一次见面和后来的拜师学艺,在他的眼中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感受老子眼中的孔子

  1、通过对话,进行朗读,理解“迎候”。

  2、悟学

  想象问话:你就是老子,你眼中是怎样的孔子,你愿不愿意收孔子为徒弟呢?说说理由。

  [积累]

  是啊,文章中有很多描写孔子的词语,写在孔子画的边上。

  把词语串起来说说你眼中的孔子。

  3、总结: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是不耻下问,一个是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的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世界人眼中的孔子

  1、观看画面,了解祭孔典礼。

  2、出示名句,感知孔子在世界人眼中的形象。

  3、简介《论语》,今后要走进《论语》。

  板书设计:

  孔子拜师

  “书山有路勤为径” (大思想家)

  “学海无涯苦作舟”

孔子拜师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读“日夜兼程”、“风尘仆仆”、“传授”等词语。

  2、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相互认识

  2、学生说说自己姓氏的名人,教师相机引出孔子。

  3、教师简单介绍孔子,引出课题,学生齐读。

  4、看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学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并圈出生字和读不准的词语。

  2、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生字。

  ①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个字?怎么认识的?

  ②猜字游戏。

  4、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

  5、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名读。

  6、谁还有读不准的词语?指导读读不准的`词语。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课文69页,田字格中的生字要求我们会写,一起来读一读。

  2、如果按结构分类,哪些字可以放在一起?

  3、学生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4、这类生字,哪个最难写?想跟老师一起写?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6、投影展示,学生评价。

  四、课文小节

  总结本课内容,对学生提出搜集孔子和老子材料的要求。

孔子拜师教案5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剪

  扎

  编

  织

  民间工艺 绣 (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

  雕

  塑

  绘

  传统文化

  戏剧

  民族艺术 园林建筑

  民族舞蹈

  节日风俗

  风俗习惯 各地风俗

  各族民族风情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孔子拜师教案6

  师:小朋友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二十九个大脚印。

  生2:活字印刷。

  生3:国画。

  生4:中国舞。

  生5:文字。

  生6:太极拳。

  生7:武术。

  师:现在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播放视频)

  师:你知道刚才录像上响彻全场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个“拜”字虽然不是要写的字,但比较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生观察,书空)

  二、揭示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生1:孔子拜的老师是谁?(板书:向谁)

  生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板书:为什么)

  生3:拜师有什么用?

  师:就是为什么拜师,要注意倾听。

  生4:他有没有拜成?

  全体:能拜成。

  生5:去哪儿拜师?(板书:去哪里)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去拜师的?(板书:怎样)

  三、初读课文,交流已知道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生字读正确、流利,不会读的在书上做记号。(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把自然段序号标上了,要是你没标,赶紧把它标上,你们两个没标,赶紧标上吧。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孔子拜师拜成了吗?

  生全体:拜成了。

  师:哪些问题是你马上就能回答的呢?

  生:向谁拜师。

  生:老子。

  师:老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老聃。

  师:孔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孔丘。

  师:孔子的名字还叫什么?

  生:仲尼。

  师:你看了这幅插图,你知道哪位是老子,哪位是孔子呢?

  生:这个老人是老子。

  师:为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生:读文(在洛阳城外……学问)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你读了课文马上就知道的?

  生:去哪儿拜师。

  师:孔子去哪儿拜师?

  生:孔子去了洛阳。

  师:孔子从哪儿出发?

  生:孔子从曲阜出发。(读文: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你来读读吧。

  生:他多加了一个“多”。

  师:这个地名比较难读,刚才这个小女孩读得很好。

  生:(齐读)曲阜。

  生:齐读(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生:我还知道他为什么去拜师。

  师:你学得真快,请大家从书上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默读、汇报)

  师:看看老师找到的和你们是否一样呢?(课件出示课文)

  生:指名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不辞辛劳。

  师:句中哪些词语让你很感动,赶快把它们圈出来。(生圈词语)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你是如何理解风餐露宿的?

  生1:晚上都在走,整天都在走。

  生2:在风中吃饭,在地上睡觉。

  生3:早上、白天都在赶路。

  生4:晚上也在赶路。

  生5:白天和晚上也在赶路。

  生6:一直都在走。(生读课文)

  师:孔子什么时候在赶路?

  生1:白天和晚上。

  生2:中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还在赶路。

  生2: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白天、中午、晚上、凌晨都在赶路。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1:孔子很辛苦,天天在赶路。

  生2:孔子一路上非常艰难。

  生3:孔子很好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你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出示地图)

  (生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孔子风餐露宿足足走了12个月啊!

  (生读)

  (生齐读)

  师:这个“终于”说明走的真不容易啊!

  师: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12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你还从哪个词语看出孔子很艰难?

  生:风尘仆仆。

  师: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什么是风尘仆仆吗?

  生1:身上全是沙子。

  生2:身上全是泥。

  生3:身上都是泥和沙子,自己也很累。(生读“风尘仆仆”)

  师:请你在插图边上把“风尘仆仆”这个词语写一写。(生写词语)

  (同桌互相欣赏、互夸)

  四.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好学。

  师:学到这里我真想说,孔子你如此辛苦,风餐露宿、风尘仆仆,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生: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想拜老子为师。

  师:“渊博”,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生:。

  师:“渊”有三种意思(课件出示)

  生1:选择“深”。

  生2:知识很深。

  生3:还不很深。

  师:他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

  生:我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知道的(远近闻名)

  师:什么叫“远近闻名”?“闻”是什么意思?

  ① 是用鼻子去闻。②是用耳朵去听。在这儿是什么呢?

  生1:用耳朵去听。

  生2:很远的地方都知道孔子是很有学问的。

  生3:不管是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知道孔子的名声。

  师:你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那你能来说一说吗?

  生:他是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他曾经周游列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资料袋(学生自由读资料袋)

  (齐读第二段)

  师:孔子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

  生:我看见第一段的第二句,“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生:第二段,“他觉得学习是无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样的人吗?

  生1:我同桌英语已经很好了,可他还在学。

  生2:我的同桌已经是数学课代表了,可他还在学数学。

  师:生活中你还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的吗?

  生1:我爸爸就是这样的。

  生2:我爸爸在学普通话。

  生3:我姐姐在学奥数。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同学学习已经很好了还在学,爸爸妈妈工作了还在学,爷爷奶奶还在上老年大学呢,你能够把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说吗?

  生:学无止境。

  师:拿出你的作业纸来写一写,用上以下词语:渊博、远近闻名、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生做练习)

  生1: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他日夜兼程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生2: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他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他用到了哪些词?

  生1: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生2: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他还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真好,今天学到的词语都能够用上了。

  五.总结下课,提示下节课任务。

孔子拜师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A案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课外实践

  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孔子拜师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积累好词佳句,能用、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二、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三、教具:课件、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孔子拜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先写什么了?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课文的最后写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人们敬重,那么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行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

  二、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出示学法指导: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件,用笔画出来。

  (二)、同桌交流自学结果。

  (三)、集体交流自学情况,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

  1.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还想拜老子为师,说明孔子有谦虚好学的品质,板书“谦虚好学”。

  2.理解“渊博”一词。

  3.幻灯片简介老子。

  第二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重点理解。“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什么品质?(师根据回答板书,不怕吃苦。)

  (2)幻灯出示以下句子,比较词语的区别。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孔子有什么品行?

  (3)老子又是怎样说的?

  (4)理解“风尘仆仆”。

  (5)拓展:孔子怎样称呼自己,老子怎样称呼孔子的?为什么不同?

  教师介绍古人的姓名、字、号及适用不同场合。

  (6)当学生交流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7)表演:先同桌表演,再派一组到前面表演。

  师:从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彬彬有礼)

  第三自然段:

  1. 抓住“每天”、“随时”两个词体会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

  2. “从毫无保留”一词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并板书诲人不倦。

  3. 指导朗读。

  二、 总结拓展:

  1. 结合板书总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有这样的优秀品质所以才受到人们敬重。

  后人还修建了“孔子庙”纪念他,幻灯出示“三孔”图片并简介。

  2.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

  如果学生谈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教师顺势介绍:孔子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名言,你们知道吗?学生交流,教师也可以补充出示格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师:孔子这样流传几千年的格言还有许多,在《论语》一书中便可以找到,教师展示《论语》一书。

  师:《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百家讲坛>>开头对论语的简介。

  师,《论语》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校本课就学习《论语》一书,你们想学吗?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的很好。

  板书

  17 孔子拜师(老子)

  谦虚好学 爱护晚辈

  不怕吃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孔子拜师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学习大思想家勤学上进、学无止境的精神,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四、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二、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

  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孔子拜师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激发对孔子刻苦好学的学习态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品格产生崇敬之情并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从文中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读好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

  1、生快速回顾课文,完成题目

  孔子()岁的时候,从()前往()拜()为师,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了人们的()。

  2、师引导生读这一段话,生再次观察课题和这一段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预设:①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②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用﹏勾画出来。

  4、出示中心句,生读。

  三、品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崇高的品行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交流,理解词语(渊博)

  问:孔子前往求学的时候,他的学识怎么样?

  生交流,理解词语(远近闻名),师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

  2、出示第一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年轻、已经、远近闻名、总觉得)感悟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3、师补充:孔子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可他依然坚持求学,说说你心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中心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生小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孔子崇高的品行,找出精彩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2抽生交流

  ①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②抓关键词“相距上千里”体会行程之远,抓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体会行程之难。

  ③出示地图,学生利用地理位置直观感受“行程之远”。

  ④想象情景,师生对话

  师采访: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

  骄阳似火的中午,孔子,你已经汗流浃背,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好吗?

  冰天雪地的夜晚,孔子,停一停吧?

  ……

  ⑤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以读促悟,感悟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⑵学习“师生相见”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在洛阳城外,见到了自己的恩师,出示插图,想象:孔子会对老师说什么?

  ①师读文,生一边听,一边勾画作者描写孔子的句子。

  ②抽生交流:

  ③抓词语“风尘仆仆”了解孔子的外貌,再次体会行程艰难。

  ④从动作(上前行礼、再次上前行礼)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⑥出示孔子的几句话,从语言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师学法指导(表现人物的品行,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师预设师:孔子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是不是就到了学习的尽头了呢?

  生:不是

  师:你们现在上小学,将来还要上中学,再读大学,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上研究生,就是以后工作了,也还要学习。

  师:这就叫“学无止境”师板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3、谈“老子”,感悟老子高尚的品行

  ⑴生交流“老子”的资料

  ⑵同桌合作学习,感悟老子的品行

  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①边读边画,画出描写老子言行的句子。

  ②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对所划句子的理解。

  ⑶交流老子的品行

  从词语“头发胡子全白了”“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体会老子重视人才、谦逊有礼的高尚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⑷角色对话,补充资料(生了解古人自称称名,以示谦虚有礼,对别人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⑸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抽生读、评价(抓关键词:每天、随时,体会孔子求学孜孜不倦,从词语“毫无保留”体会老子的诲人不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四、小结升华

  1、出示孔子画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然而,人们不仅佩服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高尚的品行。)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论语》的精典句子,学生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2、师生吟诵论语: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拜师教案11

  一、情境导入

  1、这节课就让我们认识一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板书孔子。你们了解他吗?你说,你说。

  师: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的弟子有三千之多。孔子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人们修建了孔庙纪念他。每到孔子诞辰的时候,人们还会举行大型的祭孔活动。

  2、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板书:拜师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孔子拜谁为师呢? 板书:老子

  师:古人的姓名比较复杂,有姓、名、字等。老子,姓老,名耳,字聃,因此老子又叫老聃;孔子名丘,字仲尼,因此又可以称为(生:孔丘。)

  板书:孔子(名丘 字仲尼) 老子(名耳 字聃)

  师:而现在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孔子、老子、这是因为古代子表示对有学问人的尊称。

  3、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传授 佩服 纳闷 曲阜。

  师: 课文中的字词学会了吗? 自由读、开火车读(强调多音字)、齐读。

  4、再读课文

  师: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指名读,年轻的孔子拜知识渊博的老子为师,这其间经历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请你边读课文边画画令你感动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交流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文章中令我们感动的地方吧!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1)指名交流段落。你说

  (2)交流原因。(指名几位同学交流)

  师:能说说感动的原因吗?什么叫渊博?多么谦虚好学的孔子。

  (3)个别读

  师:把你心中对孔子谦虚好学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评价语:你强调远近闻名 ,读出了孔子的谦虚,了不起!

  一个总字的强调读出了孔子的好学。

  (4)师引读

  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师:这是一个多么谦虚好学的孔子啊!在年轻的时候,他就,他总觉得

  2、学习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感受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

  师:孔子踏上了漫漫的求师路,在课文中,还有什么令你为之感动的地方吗?谁来和大家分享?

  (1) 指名读。你来读。2生

  (2) 学习重点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你的注意?

  师:同学们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你说,路途好遥远,孔子却不怕。

  你说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还是很有信心。

孔子拜师教案12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

  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远近闻名

  传授佩服纳闷止境

  等候迎候拜访拜见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板块一:“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学生交流时,由风餐露宿引出风尘仆仆。

  3)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

  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这句话。

  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板块三:“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1)围绕着前一句想象说话。

  2)教师补充资料。

  板块四:第一自然段(也可放在学习板块二时)

  3.积累: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二)、研读感悟孔子的品行

  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你能不能找出表现他这些品行的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孔子拜师时多大了?三十岁是大还是小?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谦虚好学”)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提示:感受到了什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理解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读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

  用一个词?(学无止境)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跟它意思一样?(学海无涯)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师: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

  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引: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四.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项橐为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五.作业

  作业本第1、2、3、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拜师有什么认识?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那么老子又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呢?

  二.自主研读

  (三)、感悟老子的品行

  你觉得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又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呢?

  1.自主阅读思考:老子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

  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小结:

  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扎实、认真提态度。老师也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像孔子那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不畏艰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孔子文化交流

  1.你知道关于孔子的什么资料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2.学习课文后的选做题。

  四.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

  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做一做“孔子书签”。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老子)

  学诲

  而学无止境人

  不不

  厌倦

孔子拜师教案1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走近孔子。

  了解孔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揭开了这个秘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曲阜和洛阳相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2.读书汇报。

  3.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课堂练习

  抄写下面的句子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2.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六、布置作业

  读读课文,写一写自己打算怎样学习.

孔子拜师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

  1、从孔子和老子的言行中了解他们的品行。

  四、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生认读

  曲阜纳闷长进请教传授敬重

  相距迎候等候品行老聃渊博

  风尘仆仆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毫无保留

  2、用上上面的词语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板书课题。

  二、启发设疑

  1、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自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指生读,思考: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孔子的品行

  1、潜心默读课文,想一想:人们敬重孔子的什么品行?你是从那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可以用笔画一画,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师生交流

  3、出示句子: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渊博是什么意思?(知识丰富)

  (2)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理解“远近闻名”并试着换一个词。

  (3)读一读,你体会出什么?板书:谦虚

  (4)自由读,齐读,读出谦虚的语气。

  4、出示句子: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1)轻声读,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孔子具有什么品行,是从那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2)指生汇报,教师板书:彬彬有礼

  (3)指导朗读,要读出彬彬有礼的表现。

  5、出示句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1)随机谈体会,理解特地的意思。

  (2)指导朗读

  6、出示句子: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那个此体会到的?

  (2)师: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师:用一个成语来代替它就是“学无止境”,并板书在黑板上。

  (4)师: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泉水流不尽,知识学不完、活到老,学到老。)

  (5)谁能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如:爸爸妈妈工作怎么多年了,还要读书看报来学习......

  7、指导朗读上面的三个句子,一起当当谦虚有礼的孔子,读好上面的句子。

  8、课文当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让我们体会到孔子的品行?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9、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指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板书:好学

  (2)指导朗读,读出孔子的好学。

  10、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说明了孔子具有什么品行?随机板书:不怕吃苦

  (2)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3)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4)你能读出“远”吗?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5)体会“日夜兼程”的意思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2)读出一路艰辛,求知若渴

  不管风雨,孔子风雨无阻地在赶路,读

  不论寒暑,孔子一如既往地在赶路,读

  不分昼夜,孔子迫不及待地在赶路,读

  11、师:课文学到这,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加上自己对他的评价。

  四、回读课文,感悟老子的品行

  1、师过渡:正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不怕吃苦的好品行,才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那么,老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的孔子千里之外去拜他为师?

  2、默读课文,划出体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3、师生交流,出示句子:

  (1)“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哪个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体会到什么?

  5、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呢?

  6、出示孔子的名言,进行诵读。

  7、小结:孔子和老子他们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质值得我们佩服和敬重,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四、作业布置

  1、看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书籍,进一步了解他们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质。

  2、摘抄并背诵孔子的名言。

《[优选]孔子拜师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孔子拜师教案】相关文章:

孔子拜师教案11-05

《孔子拜师》教案02-23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4-10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3-01

《孔子》教案07-07

孔子的教案10-23

小学三年级《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9-24

《孔子游春》教案03-09

《孔子和学生》教案03-07

[优选]孔子拜师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拜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案1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2、播放有关孔子的图片,学生观看。

  3、了解孔子。

  师:书上的资料袋也有一些关于孔子的介绍,老师已布置你们预习了,谁能从这里找出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出示资料袋内容,生用一句话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孔子。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板书。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待会儿我们就一边学,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师: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你们在预习中觉得哪些字难读准,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师补充:(佩服)

  2、全班齐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师:你们读准了生字,还能把课文读通顺吗?

  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读读课文,解决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咱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3、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那他拜师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4、师:孔子要从曲阜到洛阳拜师,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容易吗?请你从这个自然段找出一句话。

  5、交流句子,体会情感:

  ⑴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①师:我把这个句子改一改,你们觉得好不好?师出示第二句话,生对比句子。

  l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l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②哪些词语写得具体、生动,给它们作上记号。

  ③交流词语,你从哪个带点的词体会到什么?

  ④a 、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平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

  (师引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大风、大雨、下雪、寒冷、猛兽、饥饿)

  是啊,他可能遇到种种困难,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谁再来接着说。

  ⑤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说明孔子生活很艰苦。

  ⑥体会:日夜兼程

  日夜兼程是指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可以看出孔子求学的急切心情。

  他是多么珍惜时间哪!

  师: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指读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

  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

  ⑦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此时,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句式训练:孔子饿了就,累了就,不分,不停地赶路。

  小结:是啊,怪不得孔子到洛阳见到老子的时候已经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那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

  5、他在洛阳见到了老子。他们见面时会是什么情景呢?找出他们的对话,用横线划出孔子的话,用波浪线划出老子的话。

  6、你们找对了吗?(课件出示对话)孔子说的这一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正因为孔子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他还要去拜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吗?(擦去问号)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习?

  7、下面请你们找小伙伴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

  8、指名分角色读。

  这两个同桌读得很投入,请你们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9、师生互换角色读:

  师:我也想读一读,可以吗?我当孔子,谁愿意当我的老师?

  10、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看出了孔子怎么样?(彬彬有礼)

  11、学到这里,孔子一定还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来读一读:

  ()的孔子

  小结:孔子的这些品行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具备怎样的品行,值得孔子学习呢?

  12、播放课件,学生观赏。

  师:虽然孔子知识渊博,但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四、选做题

  1、读一读孔子的名言。

  2、摘抄课文中我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找小伙伴演一演孔子拜师的情景。

孔子拜师教案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孔子的相关知识

  2、做好预习,理解字词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我们泱泱中华,从古至今,涌现过许多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今天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2、 (出示孔子简介)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在世界也有很大影响。他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后人修建了孔庙纪念他。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把他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3、 你能猜出他是谁吗?(板书:孔子)对,他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图像及名字。)孔子又名丘(qiu),字仲尼(zhong ni)。古代人的姓名比现代人复杂一些,名和字是不一样的,自称常用名,为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称呼别人用字。

  4、 你还知道关于孔子的'其他知识吗?

  5、你想知道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吗?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6、 读题,质疑。

  孔子为什么拜师?

  孔子拜谁为师?

  他是怎么拜师的?

  ……

  二、初读感知

  1、 通过朗读解决你的好奇和疑问吧!放声朗读课文,把字词读正确,句子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自己解决疑问。

  2、 开火车读课文,并正音

  远近闻名 渊博 曲阜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老聃(聃是老子的字,补充老子的资料)纳闷

  迎候 等候(两个词用法不同,用句子填空区别) 止境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品行(“品行”就是指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行为品德。)

  三、学习第一段

  1、 文中有一个地方把“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拜谁为师?”这两个问题一齐解答了,你找到了吗?(出示第一段)

  2、 指名读

  3、 用“因为……所以……”说说孔子为什么拜师、拜谁为师。

  4、 从这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好学精神并板书:好学)

  “远近闻名”却“总觉得……知识不够渊博”:他的学问已经出名了,却总觉得不够,说明他很好学。

  5、 感情朗读:

  是啊,这就是求知若渴的孔子啊,读(指名读第一段)。

  这就是勤奋求学的孔子,读-。

  四、学习第二段,体会孔子“不畏艰辛”的好学精神。

  1、 于是,勤奋好学的孔子踏上了漫漫拜师之路,一路上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情景。读读第二段,把感动你的此句划出来,并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

  2、交流: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上千里”、“几个月”:上千里的距离在50万米以上,可见孔子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古代没有汽车、没有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千里的路程孔子只能靠双腿、马车一步步艰难的行走着。

  (2)“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生活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管白天夜晚都在赶路。

  (3)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情景吗?(配乐想像说话)

  (4)脑中想像这样的画面,来读这句话。

  (5)还有什么词让你感受到孔子路途上的辛苦?(风尘仆仆)

  (5)孔子就这样在这千里迢迢的求师路上,面对炎炎的烈日、凛冽的寒风,一直行走,(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听到同学们读到“终于”这个词时松了口气,你们有什么感受?(体会不易)是什么在支持着他走到洛阳?(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欲望)

  五、小结,写字

  1、 这节课,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位有着求知好学的学生,那老子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 写字:闻、尘、仆、纳闷、丘。理解“纳闷”的意思是因为奇怪而发呆,用纳闷造句。注意“尘”上部分没有钩,找“仆”的形近字“扑”。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引读第一段及第二段第一句)。

  二、学习2-3段,品味“感动”

  上节课,我们被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一)研读第二段,体会孔子和老子的谦虚有礼

  1、划出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指名读。

  2、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你读懂了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学无止境。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是从哪个词里看出来的呢?

  从:“行礼”、“再次行礼”的动作,“拜见”“ 等候”、“迎候”等话语中体会他们互相尊敬和礼貌。

  3、 同桌分角色、全班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孔子和老子谦虚有礼的品行深深感动着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你还读出了其他的感动吗?

  2、交流: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2、 你因什么而感动?(孔子好学、老子无私教授)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一次拜师求学,折射出孔子、老子高贵的人格品质,让我们一次次为他们而感动,难怪课文中这样写到:(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2、《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学到这就结束了,但老子、孔子却让我们留下了刻深的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拓展、写字

  1、孔子不仅品行流传千古,还有许多耐人深思的名言至今让后人传诵。(出示孔子的名言)并积累。

  2、写字

  (1)孔子拜师让我们深深的懂得了对待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生:“学无止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积累这个词语,学习“止境”两个字。

  (2)写迎、等、止、境、授、品,注意区分“迎”与“柳”。

孔子拜师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论语中孔子的几句名言。

  2、初步了解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以及社会背景。

  3、消除字词障碍,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言

  1、出示: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学生读名句,谈谈读懂了什么。

  3、老师作适当的点拨。

  4、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吗?

  二、走进名人

  初步了解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以及社会背景。(略)

  三、导入课文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呢?学了《孔子拜师》这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四、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对照拼音多读几遍。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抓住在交流中学生还读不好的句子,进行练读,读通读顺,基本读懂。

  4、学生交流生字词难写的,提醒要注意的地方。

  5、练习写字。

  五、作业

  朗读,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风餐露宿、学无止境”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孔子的学习品质。

  3、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读名言,引出孔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孔子拜师》先来温习一下。

  2、读生字词,选词填空,整体把握课文。

  3、直奔课文中心。(最后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体悟孔子的学习品质

  (一)课中自学:读课文,用“——”划出表明孔子品行的句子。

  感受我们眼中的孔子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按学生回答随机教学)

  1、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理解“渊博”:(知识丰富。上通天文,下通地理。)

  这段话出自第一小节,请用上“虽然¨¨¨但是¨¨¨”变成转折关系试一试。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对知识永不满足)

  过渡:刚刚课文里画出来的句子还有那句也是写孔子对知识永不满足的。

  出示句子

  2、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齐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替代(学无止境 )

  还可换什么词(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读好句子。

  小结: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子学礼教,向苌弘学乐理,向师襄学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就是学习是没有固定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

  再读,告诉同学们;

  大声读,告诉老师;

  再大声读告诉全世界;

  过渡:是呀,就因为孔子对知识永不满足,所以有多大的困难都不怕,下定决心去拜老子为师!

  3、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抓重点字理解词语)

  (2)读句子,读出“上千里”,这个“上”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理解词语)

  (二)、议学一

  1、再读句子,创设情境

  孔子,你这么累,还是坐下来休息休息吧!(学生感受)

  孔子,你背着行囊,又背着那么多的书,还是把它扔了吧!(学生感受)

  孔子,拜师的路途这么遥远,你还是回去吧!(学生感受)

  (指名学生读句子)

  2、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议学二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洛阳的孔子出现在老子面前,是什么样子的?

  部件(风尘仆仆、一脸疲倦、草鞋都破了……)

  过渡:孔子不怕艰难的的场面真是感人,难怪成为世人的典范,孔子拜师后,他的举动还让人佩服吗?

  3、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左右”是什么意思,给左右换个词语。

  过渡:是啊,读着读着,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他和老子第一次见面和后来的拜师学艺,在他的眼中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感受老子眼中的孔子

  1、通过对话,进行朗读,理解“迎候”。

  2、悟学

  想象问话:你就是老子,你眼中是怎样的孔子,你愿不愿意收孔子为徒弟呢?说说理由。

  [积累]

  是啊,文章中有很多描写孔子的词语,写在孔子画的边上。

  把词语串起来说说你眼中的孔子。

  3、总结: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是不耻下问,一个是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的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世界人眼中的孔子

  1、观看画面,了解祭孔典礼。

  2、出示名句,感知孔子在世界人眼中的形象。

  3、简介《论语》,今后要走进《论语》。

  板书设计:

  孔子拜师

  “书山有路勤为径” (大思想家)

  “学海无涯苦作舟”

孔子拜师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读“日夜兼程”、“风尘仆仆”、“传授”等词语。

  2、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相互认识

  2、学生说说自己姓氏的名人,教师相机引出孔子。

  3、教师简单介绍孔子,引出课题,学生齐读。

  4、看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学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并圈出生字和读不准的词语。

  2、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生字。

  ①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个字?怎么认识的?

  ②猜字游戏。

  4、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

  5、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名读。

  6、谁还有读不准的词语?指导读读不准的`词语。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课文69页,田字格中的生字要求我们会写,一起来读一读。

  2、如果按结构分类,哪些字可以放在一起?

  3、学生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4、这类生字,哪个最难写?想跟老师一起写?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6、投影展示,学生评价。

  四、课文小节

  总结本课内容,对学生提出搜集孔子和老子材料的要求。

孔子拜师教案5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剪

  扎

  编

  织

  民间工艺 绣 (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

  雕

  塑

  绘

  传统文化

  戏剧

  民族艺术 园林建筑

  民族舞蹈

  节日风俗

  风俗习惯 各地风俗

  各族民族风情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孔子拜师教案6

  师:小朋友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二十九个大脚印。

  生2:活字印刷。

  生3:国画。

  生4:中国舞。

  生5:文字。

  生6:太极拳。

  生7:武术。

  师:现在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播放视频)

  师:你知道刚才录像上响彻全场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个“拜”字虽然不是要写的字,但比较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生观察,书空)

  二、揭示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生1:孔子拜的老师是谁?(板书:向谁)

  生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板书:为什么)

  生3:拜师有什么用?

  师:就是为什么拜师,要注意倾听。

  生4:他有没有拜成?

  全体:能拜成。

  生5:去哪儿拜师?(板书:去哪里)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去拜师的?(板书:怎样)

  三、初读课文,交流已知道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生字读正确、流利,不会读的在书上做记号。(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把自然段序号标上了,要是你没标,赶紧把它标上,你们两个没标,赶紧标上吧。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孔子拜师拜成了吗?

  生全体:拜成了。

  师:哪些问题是你马上就能回答的呢?

  生:向谁拜师。

  生:老子。

  师:老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老聃。

  师:孔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孔丘。

  师:孔子的名字还叫什么?

  生:仲尼。

  师:你看了这幅插图,你知道哪位是老子,哪位是孔子呢?

  生:这个老人是老子。

  师:为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生:读文(在洛阳城外……学问)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你读了课文马上就知道的?

  生:去哪儿拜师。

  师:孔子去哪儿拜师?

  生:孔子去了洛阳。

  师:孔子从哪儿出发?

  生:孔子从曲阜出发。(读文: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你来读读吧。

  生:他多加了一个“多”。

  师:这个地名比较难读,刚才这个小女孩读得很好。

  生:(齐读)曲阜。

  生:齐读(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生:我还知道他为什么去拜师。

  师:你学得真快,请大家从书上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默读、汇报)

  师:看看老师找到的和你们是否一样呢?(课件出示课文)

  生:指名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不辞辛劳。

  师:句中哪些词语让你很感动,赶快把它们圈出来。(生圈词语)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你是如何理解风餐露宿的?

  生1:晚上都在走,整天都在走。

  生2:在风中吃饭,在地上睡觉。

  生3:早上、白天都在赶路。

  生4:晚上也在赶路。

  生5:白天和晚上也在赶路。

  生6:一直都在走。(生读课文)

  师:孔子什么时候在赶路?

  生1:白天和晚上。

  生2:中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还在赶路。

  生2: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白天、中午、晚上、凌晨都在赶路。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1:孔子很辛苦,天天在赶路。

  生2:孔子一路上非常艰难。

  生3:孔子很好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你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出示地图)

  (生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孔子风餐露宿足足走了12个月啊!

  (生读)

  (生齐读)

  师:这个“终于”说明走的真不容易啊!

  师: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12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你还从哪个词语看出孔子很艰难?

  生:风尘仆仆。

  师: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什么是风尘仆仆吗?

  生1:身上全是沙子。

  生2:身上全是泥。

  生3:身上都是泥和沙子,自己也很累。(生读“风尘仆仆”)

  师:请你在插图边上把“风尘仆仆”这个词语写一写。(生写词语)

  (同桌互相欣赏、互夸)

  四.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好学。

  师:学到这里我真想说,孔子你如此辛苦,风餐露宿、风尘仆仆,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生: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想拜老子为师。

  师:“渊博”,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生:。

  师:“渊”有三种意思(课件出示)

  生1:选择“深”。

  生2:知识很深。

  生3:还不很深。

  师:他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

  生:我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知道的(远近闻名)

  师:什么叫“远近闻名”?“闻”是什么意思?

  ① 是用鼻子去闻。②是用耳朵去听。在这儿是什么呢?

  生1:用耳朵去听。

  生2:很远的地方都知道孔子是很有学问的。

  生3:不管是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知道孔子的名声。

  师:你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那你能来说一说吗?

  生:他是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他曾经周游列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资料袋(学生自由读资料袋)

  (齐读第二段)

  师:孔子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

  生:我看见第一段的第二句,“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生:第二段,“他觉得学习是无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样的人吗?

  生1:我同桌英语已经很好了,可他还在学。

  生2:我的同桌已经是数学课代表了,可他还在学数学。

  师:生活中你还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的吗?

  生1:我爸爸就是这样的。

  生2:我爸爸在学普通话。

  生3:我姐姐在学奥数。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同学学习已经很好了还在学,爸爸妈妈工作了还在学,爷爷奶奶还在上老年大学呢,你能够把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说吗?

  生:学无止境。

  师:拿出你的作业纸来写一写,用上以下词语:渊博、远近闻名、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生做练习)

  生1: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他日夜兼程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生2: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他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他用到了哪些词?

  生1: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生2: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他还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真好,今天学到的词语都能够用上了。

  五.总结下课,提示下节课任务。

孔子拜师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A案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课外实践

  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孔子拜师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积累好词佳句,能用、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二、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三、教具:课件、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孔子拜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先写什么了?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课文的最后写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人们敬重,那么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行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

  二、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出示学法指导: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件,用笔画出来。

  (二)、同桌交流自学结果。

  (三)、集体交流自学情况,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

  1.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还想拜老子为师,说明孔子有谦虚好学的品质,板书“谦虚好学”。

  2.理解“渊博”一词。

  3.幻灯片简介老子。

  第二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重点理解。“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什么品质?(师根据回答板书,不怕吃苦。)

  (2)幻灯出示以下句子,比较词语的区别。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孔子有什么品行?

  (3)老子又是怎样说的?

  (4)理解“风尘仆仆”。

  (5)拓展:孔子怎样称呼自己,老子怎样称呼孔子的?为什么不同?

  教师介绍古人的姓名、字、号及适用不同场合。

  (6)当学生交流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7)表演:先同桌表演,再派一组到前面表演。

  师:从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彬彬有礼)

  第三自然段:

  1. 抓住“每天”、“随时”两个词体会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

  2. “从毫无保留”一词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并板书诲人不倦。

  3. 指导朗读。

  二、 总结拓展:

  1. 结合板书总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有这样的优秀品质所以才受到人们敬重。

  后人还修建了“孔子庙”纪念他,幻灯出示“三孔”图片并简介。

  2.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

  如果学生谈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教师顺势介绍:孔子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名言,你们知道吗?学生交流,教师也可以补充出示格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师:孔子这样流传几千年的格言还有许多,在《论语》一书中便可以找到,教师展示《论语》一书。

  师:《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百家讲坛>>开头对论语的简介。

  师,《论语》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校本课就学习《论语》一书,你们想学吗?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的很好。

  板书

  17 孔子拜师(老子)

  谦虚好学 爱护晚辈

  不怕吃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孔子拜师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学习大思想家勤学上进、学无止境的精神,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四、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二、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

  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孔子拜师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激发对孔子刻苦好学的学习态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品格产生崇敬之情并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从文中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读好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

  1、生快速回顾课文,完成题目

  孔子()岁的时候,从()前往()拜()为师,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了人们的()。

  2、师引导生读这一段话,生再次观察课题和这一段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预设:①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②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用﹏勾画出来。

  4、出示中心句,生读。

  三、品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崇高的品行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交流,理解词语(渊博)

  问:孔子前往求学的时候,他的学识怎么样?

  生交流,理解词语(远近闻名),师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

  2、出示第一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年轻、已经、远近闻名、总觉得)感悟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3、师补充:孔子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可他依然坚持求学,说说你心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中心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生小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孔子崇高的品行,找出精彩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2抽生交流

  ①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②抓关键词“相距上千里”体会行程之远,抓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体会行程之难。

  ③出示地图,学生利用地理位置直观感受“行程之远”。

  ④想象情景,师生对话

  师采访: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

  骄阳似火的中午,孔子,你已经汗流浃背,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好吗?

  冰天雪地的夜晚,孔子,停一停吧?

  ……

  ⑤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以读促悟,感悟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⑵学习“师生相见”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在洛阳城外,见到了自己的恩师,出示插图,想象:孔子会对老师说什么?

  ①师读文,生一边听,一边勾画作者描写孔子的句子。

  ②抽生交流:

  ③抓词语“风尘仆仆”了解孔子的外貌,再次体会行程艰难。

  ④从动作(上前行礼、再次上前行礼)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⑥出示孔子的几句话,从语言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师学法指导(表现人物的品行,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师预设师:孔子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是不是就到了学习的尽头了呢?

  生:不是

  师:你们现在上小学,将来还要上中学,再读大学,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上研究生,就是以后工作了,也还要学习。

  师:这就叫“学无止境”师板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3、谈“老子”,感悟老子高尚的品行

  ⑴生交流“老子”的资料

  ⑵同桌合作学习,感悟老子的品行

  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①边读边画,画出描写老子言行的句子。

  ②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对所划句子的理解。

  ⑶交流老子的品行

  从词语“头发胡子全白了”“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体会老子重视人才、谦逊有礼的高尚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⑷角色对话,补充资料(生了解古人自称称名,以示谦虚有礼,对别人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⑸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抽生读、评价(抓关键词:每天、随时,体会孔子求学孜孜不倦,从词语“毫无保留”体会老子的诲人不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四、小结升华

  1、出示孔子画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然而,人们不仅佩服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高尚的品行。)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论语》的精典句子,学生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2、师生吟诵论语: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拜师教案11

  一、情境导入

  1、这节课就让我们认识一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板书孔子。你们了解他吗?你说,你说。

  师: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的弟子有三千之多。孔子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人们修建了孔庙纪念他。每到孔子诞辰的时候,人们还会举行大型的祭孔活动。

  2、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板书:拜师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孔子拜谁为师呢? 板书:老子

  师:古人的姓名比较复杂,有姓、名、字等。老子,姓老,名耳,字聃,因此老子又叫老聃;孔子名丘,字仲尼,因此又可以称为(生:孔丘。)

  板书:孔子(名丘 字仲尼) 老子(名耳 字聃)

  师:而现在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孔子、老子、这是因为古代子表示对有学问人的尊称。

  3、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传授 佩服 纳闷 曲阜。

  师: 课文中的字词学会了吗? 自由读、开火车读(强调多音字)、齐读。

  4、再读课文

  师: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指名读,年轻的孔子拜知识渊博的老子为师,这其间经历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请你边读课文边画画令你感动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交流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文章中令我们感动的地方吧!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1)指名交流段落。你说

  (2)交流原因。(指名几位同学交流)

  师:能说说感动的原因吗?什么叫渊博?多么谦虚好学的孔子。

  (3)个别读

  师:把你心中对孔子谦虚好学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评价语:你强调远近闻名 ,读出了孔子的谦虚,了不起!

  一个总字的强调读出了孔子的好学。

  (4)师引读

  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师:这是一个多么谦虚好学的孔子啊!在年轻的时候,他就,他总觉得

  2、学习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感受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

  师:孔子踏上了漫漫的求师路,在课文中,还有什么令你为之感动的地方吗?谁来和大家分享?

  (1) 指名读。你来读。2生

  (2) 学习重点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你的注意?

  师:同学们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你说,路途好遥远,孔子却不怕。

  你说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还是很有信心。

孔子拜师教案12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

  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远近闻名

  传授佩服纳闷止境

  等候迎候拜访拜见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板块一:“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学生交流时,由风餐露宿引出风尘仆仆。

  3)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

  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这句话。

  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板块三:“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1)围绕着前一句想象说话。

  2)教师补充资料。

  板块四:第一自然段(也可放在学习板块二时)

  3.积累: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二)、研读感悟孔子的品行

  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你能不能找出表现他这些品行的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孔子拜师时多大了?三十岁是大还是小?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谦虚好学”)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提示:感受到了什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理解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读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

  用一个词?(学无止境)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跟它意思一样?(学海无涯)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师: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

  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引: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四.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项橐为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五.作业

  作业本第1、2、3、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拜师有什么认识?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那么老子又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呢?

  二.自主研读

  (三)、感悟老子的品行

  你觉得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又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呢?

  1.自主阅读思考:老子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

  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小结:

  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扎实、认真提态度。老师也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像孔子那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不畏艰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孔子文化交流

  1.你知道关于孔子的什么资料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2.学习课文后的选做题。

  四.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

  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做一做“孔子书签”。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老子)

  学诲

  而学无止境人

  不不

  厌倦

孔子拜师教案1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走近孔子。

  了解孔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揭开了这个秘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曲阜和洛阳相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2.读书汇报。

  3.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课堂练习

  抄写下面的句子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2.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六、布置作业

  读读课文,写一写自己打算怎样学习.

孔子拜师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

  1、从孔子和老子的言行中了解他们的品行。

  四、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生认读

  曲阜纳闷长进请教传授敬重

  相距迎候等候品行老聃渊博

  风尘仆仆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毫无保留

  2、用上上面的词语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板书课题。

  二、启发设疑

  1、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自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指生读,思考: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孔子的品行

  1、潜心默读课文,想一想:人们敬重孔子的什么品行?你是从那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可以用笔画一画,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师生交流

  3、出示句子: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渊博是什么意思?(知识丰富)

  (2)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理解“远近闻名”并试着换一个词。

  (3)读一读,你体会出什么?板书:谦虚

  (4)自由读,齐读,读出谦虚的语气。

  4、出示句子: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1)轻声读,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孔子具有什么品行,是从那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2)指生汇报,教师板书:彬彬有礼

  (3)指导朗读,要读出彬彬有礼的表现。

  5、出示句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1)随机谈体会,理解特地的意思。

  (2)指导朗读

  6、出示句子: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那个此体会到的?

  (2)师: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师:用一个成语来代替它就是“学无止境”,并板书在黑板上。

  (4)师: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泉水流不尽,知识学不完、活到老,学到老。)

  (5)谁能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如:爸爸妈妈工作怎么多年了,还要读书看报来学习......

  7、指导朗读上面的三个句子,一起当当谦虚有礼的孔子,读好上面的句子。

  8、课文当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让我们体会到孔子的品行?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9、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指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板书:好学

  (2)指导朗读,读出孔子的好学。

  10、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说明了孔子具有什么品行?随机板书:不怕吃苦

  (2)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3)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4)你能读出“远”吗?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5)体会“日夜兼程”的意思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2)读出一路艰辛,求知若渴

  不管风雨,孔子风雨无阻地在赶路,读

  不论寒暑,孔子一如既往地在赶路,读

  不分昼夜,孔子迫不及待地在赶路,读

  11、师:课文学到这,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加上自己对他的评价。

  四、回读课文,感悟老子的品行

  1、师过渡:正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不怕吃苦的好品行,才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那么,老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的孔子千里之外去拜他为师?

  2、默读课文,划出体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3、师生交流,出示句子:

  (1)“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哪个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体会到什么?

  5、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呢?

  6、出示孔子的名言,进行诵读。

  7、小结:孔子和老子他们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质值得我们佩服和敬重,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四、作业布置

  1、看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书籍,进一步了解他们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质。

  2、摘抄并背诵孔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