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2 12:18:18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

  (献给母亲的歌。)

  2、叙述“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⑴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⑵ 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⑴ 按要求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⑵ 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⑶ 深入理解感悟: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让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母亲── “冷漠”处理 尽责的“爱”

  儿子── 独自看病 “路线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探究“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多音多义字的不同用法,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积累词组、诗歌等,培养主动积累的习惯。

  3.口语交际训练,展示自己的特长。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字词,指名读。

  2.同桌互读。

  二、认读这些汉字,同桌互读,小组读。

  三、认识多音字,填空。

  1.自由读句子,试填空。

  2.集体评议,相互订正。

  “都”多音字 (都)喜欢打雪仗。

  天((都)峰。

  四、学习“日积月累”。

  l.读一读“读读记记”。

  2.指名读,正音。

  3.领读。

  4、同桌互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日积月累”,要培养主动积累的兴趣。

  2.学习“口语交际”、“展示台”,进行口语交际,展示特长。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日积月累”中的“我会填”。

  1.读句子,要求正确通顺。

  2.根据句子的语气,填写标点符号。

  3.认真读一读。

  二、读儿歌。

  1.借助拼音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和重音。

  4.说一说,读儿歌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口语交际”。

  1.如果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去做些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一说。

  3.小组内评一评,哪些同学的想法好,评的'时候要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4.各小组推选优秀同学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这样说;今天我遇到了……,我…··,说……,他…··。

  四、学习“展示台”。

  1.同桌间说说自己有哪些特长。

  如:唱歌、朗读、写日记等。

  2.推选优秀同学上台表演。

  3.对表演好的给予表扬。

  单元后记:

  这一组教材,是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

  体验,培养爱心。“识字6”用对子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对比;《窗前的气球》表现的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假如》表现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日记两则》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情感熏陶:浓郁的亲情、真挚的民族情、对落后地区少年儿童的同情;古诗《回乡偶书》、《赠汪伦》展现的是令人神往的故土情深和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

语文教案 篇3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小朋友都跟爸爸妈妈去过菜市场,请大家互相说说,菜市场里有些什么蔬菜呀?

  2、这些蔬菜长在哪里呢?(出示课题:菜园里)

  (二)走进菜园,学习字词

  1、观看录像。

  想去菜园看看吗?(播放当地的菜园录像)菜园里的蔬菜可多了,仔细观察,把你认识的蔬菜名称说出来吧!

  2、自主识字。

  这些蔬菜都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它们的名字,(出示课文中带有拼音的词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一认名片上的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如,“这个字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积极倡导生活中识字。)

  3、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卜、又、心、风”。

  4、合作朗读。

  这些生字,放到儿歌中会读吗?(鼓励学生在与伙伴的合作中读通儿歌、通过多种形式读熟儿歌。)

  (三)创设情境,巩固字词

  为学校营养午餐排菜单

  1、我们认识的这些蔬菜还能做成小朋友爱吃的好多菜呢!瞧!(出示菜单:西红柿炒鸡蛋、萝卜烧排骨……没学过的生字注上拼音)请小朋友先读读这些菜名,然后选择几道你爱吃的菜,在菜名前写上序号,填在下周营养午餐的`菜单上(学生人手一份菜单和空白的午餐表)。

  2、反馈:把学生排出的午餐菜单交给学校食堂,建议食堂采纳。

  (四)拓展识字

  把学生自己认识的蔬菜、瓜果的名称,制成图文结合的卡片,在课上交流。课后展示出来,体现识字资源的共享。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单元的课文的内容及组文主题。

  2. 明确本单的学习目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到第二单元。

  生:齐读。

  二.师:读完单元说明,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单元仍以春生为主题组织课文。选文也同样

  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但探讨人生的侧重点却不同。第一单元主要是从生命的角度探讨人生的。这点从2、3、4、课都有反映。本单元主要是从理想和信念的`角度来探讨人生。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对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中对第一次的体验。

  〈〈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免和月亮〉〉一文,通过叙写白免在拥有了月亮后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感,告诉我们好事也可以变坏事的道理。而〈〈落难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面变得坚强起来。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

  〈〈〈论语〉十则〉〉是一篇文言文,全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三.师:那么学习这个单元要完成那些学习任务呢?,请举手回答。

  四.师: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所以本单元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前两点与上单元相同:

  学习目的:1。内容上:理解课文的主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

  2. 阅读方法上:提高朗读能力,做到音准,入情。

  3. 阅读方法上: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这点其实我们在第一单元已有涉及,比如我们在上第三课短文两篇时曾比较过〈〈蝉〉〉与〈〈贝壳〉〉写法上的不同:〈〈蝉〉〉欲扬先抑,〈〈贝壳〉〉则直入主题。

  4. 基础知识上: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点也与一单元相同,而且每个单元都有这一点)

  五.作业:预习第六课《理想》

语文教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成语的热情,体会成语的魅力。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好投影仪及写好竞赛题的投影片。

  2.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队:“智慧队”、“开心队”、“聪明队”、“机灵队”,让学生给自己的队设计队标。

  3.布置教室,准备奖品。

  4.由教师和推选出的三名学生组成裁判小组。

  三、活动过程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它是我们语言中约定俗成、概括性较强的一种固定短语,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为了帮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成语,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我们这一节课以“成语”为内容开展语文活动,进行一次擂台赛。

  活动内容:

  第一场:成语接龙(投影出示)

  1.方法:由老师为每队提供一个成语,该队就以这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另一个成语的头一个字往下接,这样依次接下去。要求在三分钟内完成.不能少于8个,不能是谐音字或同音异形字,否则不得分,少说一个扣10分,符合要求者得100分。

  2.各队参赛的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千山一碧

  开心队:异口同声

  聪明队:排山倒海

  机灵队:无穷无尽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二场:成语接下联

  1.方法:小黑板同时出现四组成语的上联(有一类成语是由上下两段构成的`),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学生说出下联,全对者加100分,说错一个扣10分。

  2.各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

  (1)一波未平,_____________。

  (2)一夫当关,_____________。

  (3)道高一尺,_____________。

  (4)君子一言,_____________。

  开心队:

  (1)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

  (2)眉头一皱,_____________。

  (3)只见树木,_____________。

  (4)百尺竿头,_____________。

  聪明队:

  (1)当局者迷,_____________。

  (2)为丛驱雀,_____________。

  (3)前无古人,_____________。

  (4)机不可失,_____________。

  机灵队:

  (1)一叶障目,_____________。

  (2)百花齐放,_____________。

  (3)千里之堤,_____________。

  (4)金玉其外,_____________。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三场:看动作猜成语

  1.方法:每队派一个代表上台看卡片上的成语,然后每个成语用动作表现给自己的队员看,必须在20秒内猜对,可猜两次。全猜对加100分,猜错一个扣10分。如果猜不出,其他队可帮猜,猜对一个加5分。

  2.各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东张西望 囫囵吞枣 掩耳盗铃 异口同声 一望无际

  开心队:手舞足蹈 爱不释手 掌上明珠 百里挑一 无穷无尽

  聪明队:画蛇添足 狼吞虎咽 滥竽充数 井底之蛙 负荆请罪

  机灵队:七上八下 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 南辕北辙 鸟语花香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四场

  1.方法:在下面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字,并使前后每四个字组成一个成语,在5分钟内完成,填对加100分,出错酌情扣分。

  2.每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种联系,就打破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内容

  分析《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阅读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揭题激趣。

  1.分步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狼”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板书“鹿”字]:看到这个字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永远是坏蛋,是坏蛋就要杀之;鹿永远是可爱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着鹿。]

  ⊙[教师补充板书]:狼和鹿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齐读课题。此时,面对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地围绕题目质疑,教师针对学生质疑的难易程度,做适时点评。]

  同学们课前已经初步地阅读了文本,让我们一起来闯预习关——

  ⊙第一关:读准每一个词语。

  提防血泊威胁狩猎

  生机勃勃青烟袅袅

  [教师引导:你认为哪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读错音?]

  ⊙第二关: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功臣祸首王国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功臣?什么是“祸”?什么是“首”?课文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谁是谁的“王国”?]

  ⊙第三关:读好下列短句。

  活泼而美丽的鹿

  贪婪而凶残的狼

  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

  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每组短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第四关:读通下列长句。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教师小结:连闯四关,四战四捷。良好的开端必然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走进那片森林⊙

  1.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自从人类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以后,这儿成了鹿的王国。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2.轻声地读一读,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

  (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困了可以……

  [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4.于是,鹿的总数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万只。

  出示: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教师板书:超过了十万只]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

  ⊙回忆一段往事⊙

  1.可是20多年前,鹿可没有这么自由。[出示第一段话]自由地读一读,思考:20多年前,鹿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自由交流。)

  2.教师小结:树虽然很绿,景色虽然很美,但是,鹿却很不安全。所以,整个森林只有大约四千只鹿。

  [教师板书:大约四千只]

  3.看课本中森林的插图:这就是昔日的森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推荐】语文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天地教案04-26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

【推荐】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

  (献给母亲的歌。)

  2、叙述“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⑴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⑵ 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⑴ 按要求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⑵ 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⑶ 深入理解感悟: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让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母亲── “冷漠”处理 尽责的“爱”

  儿子── 独自看病 “路线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探究“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多音多义字的不同用法,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积累词组、诗歌等,培养主动积累的习惯。

  3.口语交际训练,展示自己的特长。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字词,指名读。

  2.同桌互读。

  二、认读这些汉字,同桌互读,小组读。

  三、认识多音字,填空。

  1.自由读句子,试填空。

  2.集体评议,相互订正。

  “都”多音字 (都)喜欢打雪仗。

  天((都)峰。

  四、学习“日积月累”。

  l.读一读“读读记记”。

  2.指名读,正音。

  3.领读。

  4、同桌互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日积月累”,要培养主动积累的兴趣。

  2.学习“口语交际”、“展示台”,进行口语交际,展示特长。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日积月累”中的“我会填”。

  1.读句子,要求正确通顺。

  2.根据句子的语气,填写标点符号。

  3.认真读一读。

  二、读儿歌。

  1.借助拼音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和重音。

  4.说一说,读儿歌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口语交际”。

  1.如果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去做些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一说。

  3.小组内评一评,哪些同学的想法好,评的'时候要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4.各小组推选优秀同学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这样说;今天我遇到了……,我…··,说……,他…··。

  四、学习“展示台”。

  1.同桌间说说自己有哪些特长。

  如:唱歌、朗读、写日记等。

  2.推选优秀同学上台表演。

  3.对表演好的给予表扬。

  单元后记:

  这一组教材,是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

  体验,培养爱心。“识字6”用对子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对比;《窗前的气球》表现的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假如》表现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日记两则》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情感熏陶:浓郁的亲情、真挚的民族情、对落后地区少年儿童的同情;古诗《回乡偶书》、《赠汪伦》展现的是令人神往的故土情深和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

语文教案 篇3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小朋友都跟爸爸妈妈去过菜市场,请大家互相说说,菜市场里有些什么蔬菜呀?

  2、这些蔬菜长在哪里呢?(出示课题:菜园里)

  (二)走进菜园,学习字词

  1、观看录像。

  想去菜园看看吗?(播放当地的菜园录像)菜园里的蔬菜可多了,仔细观察,把你认识的蔬菜名称说出来吧!

  2、自主识字。

  这些蔬菜都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它们的名字,(出示课文中带有拼音的词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一认名片上的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如,“这个字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积极倡导生活中识字。)

  3、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卜、又、心、风”。

  4、合作朗读。

  这些生字,放到儿歌中会读吗?(鼓励学生在与伙伴的合作中读通儿歌、通过多种形式读熟儿歌。)

  (三)创设情境,巩固字词

  为学校营养午餐排菜单

  1、我们认识的这些蔬菜还能做成小朋友爱吃的好多菜呢!瞧!(出示菜单:西红柿炒鸡蛋、萝卜烧排骨……没学过的生字注上拼音)请小朋友先读读这些菜名,然后选择几道你爱吃的菜,在菜名前写上序号,填在下周营养午餐的`菜单上(学生人手一份菜单和空白的午餐表)。

  2、反馈:把学生排出的午餐菜单交给学校食堂,建议食堂采纳。

  (四)拓展识字

  把学生自己认识的蔬菜、瓜果的名称,制成图文结合的卡片,在课上交流。课后展示出来,体现识字资源的共享。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单元的课文的内容及组文主题。

  2. 明确本单的学习目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到第二单元。

  生:齐读。

  二.师:读完单元说明,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单元仍以春生为主题组织课文。选文也同样

  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但探讨人生的侧重点却不同。第一单元主要是从生命的角度探讨人生的。这点从2、3、4、课都有反映。本单元主要是从理想和信念的`角度来探讨人生。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对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中对第一次的体验。

  〈〈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免和月亮〉〉一文,通过叙写白免在拥有了月亮后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感,告诉我们好事也可以变坏事的道理。而〈〈落难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面变得坚强起来。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

  〈〈〈论语〉十则〉〉是一篇文言文,全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三.师:那么学习这个单元要完成那些学习任务呢?,请举手回答。

  四.师: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所以本单元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前两点与上单元相同:

  学习目的:1。内容上:理解课文的主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

  2. 阅读方法上:提高朗读能力,做到音准,入情。

  3. 阅读方法上: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这点其实我们在第一单元已有涉及,比如我们在上第三课短文两篇时曾比较过〈〈蝉〉〉与〈〈贝壳〉〉写法上的不同:〈〈蝉〉〉欲扬先抑,〈〈贝壳〉〉则直入主题。

  4. 基础知识上: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点也与一单元相同,而且每个单元都有这一点)

  五.作业:预习第六课《理想》

语文教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成语的热情,体会成语的魅力。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好投影仪及写好竞赛题的投影片。

  2.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队:“智慧队”、“开心队”、“聪明队”、“机灵队”,让学生给自己的队设计队标。

  3.布置教室,准备奖品。

  4.由教师和推选出的三名学生组成裁判小组。

  三、活动过程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它是我们语言中约定俗成、概括性较强的一种固定短语,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为了帮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成语,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我们这一节课以“成语”为内容开展语文活动,进行一次擂台赛。

  活动内容:

  第一场:成语接龙(投影出示)

  1.方法:由老师为每队提供一个成语,该队就以这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另一个成语的头一个字往下接,这样依次接下去。要求在三分钟内完成.不能少于8个,不能是谐音字或同音异形字,否则不得分,少说一个扣10分,符合要求者得100分。

  2.各队参赛的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千山一碧

  开心队:异口同声

  聪明队:排山倒海

  机灵队:无穷无尽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二场:成语接下联

  1.方法:小黑板同时出现四组成语的上联(有一类成语是由上下两段构成的`),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学生说出下联,全对者加100分,说错一个扣10分。

  2.各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

  (1)一波未平,_____________。

  (2)一夫当关,_____________。

  (3)道高一尺,_____________。

  (4)君子一言,_____________。

  开心队:

  (1)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

  (2)眉头一皱,_____________。

  (3)只见树木,_____________。

  (4)百尺竿头,_____________。

  聪明队:

  (1)当局者迷,_____________。

  (2)为丛驱雀,_____________。

  (3)前无古人,_____________。

  (4)机不可失,_____________。

  机灵队:

  (1)一叶障目,_____________。

  (2)百花齐放,_____________。

  (3)千里之堤,_____________。

  (4)金玉其外,_____________。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三场:看动作猜成语

  1.方法:每队派一个代表上台看卡片上的成语,然后每个成语用动作表现给自己的队员看,必须在20秒内猜对,可猜两次。全猜对加100分,猜错一个扣10分。如果猜不出,其他队可帮猜,猜对一个加5分。

  2.各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智慧队:东张西望 囫囵吞枣 掩耳盗铃 异口同声 一望无际

  开心队:手舞足蹈 爱不释手 掌上明珠 百里挑一 无穷无尽

  聪明队:画蛇添足 狼吞虎咽 滥竽充数 井底之蛙 负荆请罪

  机灵队:七上八下 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 南辕北辙 鸟语花香

  3.评分小组评判记分,教师小结。

  第四场

  1.方法:在下面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字,并使前后每四个字组成一个成语,在5分钟内完成,填对加100分,出错酌情扣分。

  2.每队参赛内容(投影出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种联系,就打破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内容

  分析《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阅读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揭题激趣。

  1.分步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狼”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板书“鹿”字]:看到这个字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永远是坏蛋,是坏蛋就要杀之;鹿永远是可爱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着鹿。]

  ⊙[教师补充板书]:狼和鹿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齐读课题。此时,面对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地围绕题目质疑,教师针对学生质疑的难易程度,做适时点评。]

  同学们课前已经初步地阅读了文本,让我们一起来闯预习关——

  ⊙第一关:读准每一个词语。

  提防血泊威胁狩猎

  生机勃勃青烟袅袅

  [教师引导:你认为哪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读错音?]

  ⊙第二关: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功臣祸首王国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功臣?什么是“祸”?什么是“首”?课文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谁是谁的“王国”?]

  ⊙第三关:读好下列短句。

  活泼而美丽的鹿

  贪婪而凶残的狼

  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

  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每组短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第四关:读通下列长句。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教师小结:连闯四关,四战四捷。良好的开端必然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走进那片森林⊙

  1.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自从人类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以后,这儿成了鹿的王国。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2.轻声地读一读,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

  (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困了可以……

  [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4.于是,鹿的总数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万只。

  出示: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教师板书:超过了十万只]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

  ⊙回忆一段往事⊙

  1.可是20多年前,鹿可没有这么自由。[出示第一段话]自由地读一读,思考:20多年前,鹿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自由交流。)

  2.教师小结:树虽然很绿,景色虽然很美,但是,鹿却很不安全。所以,整个森林只有大约四千只鹿。

  [教师板书:大约四千只]

  3.看课本中森林的插图:这就是昔日的森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