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大班手工坊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手工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手工坊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剪刀制作具有浮雕效果的立体鱼,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范例一幅(用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制作好一条浮雕效果的鱼宝宝),ppt、各色的橡皮泥,泥工板,剪刀、蓝色卡纸、工具、篓子等材料,分组摆放在桌子上。
活动过程:
一、欣赏ppt,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鱼的多样性,并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形状、色彩以及身上的花纹等。
1、出示图片,引起兴趣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呀?(小鱼)
2、那你们都见过哪些鱼?你能说一说这些鱼长的什么样的吗?
3、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鱼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放ppt)教师小结
4、你们发现这条鱼宝宝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它身上的鱼鳞很漂亮,你们猜猜是怎样做出来的?
5、教师示范怎样用剪刀剪出鱼鳞。
二、魔术魔术变变变教师出示橡皮泥,告诉幼儿:“今天,我也来变魔术,一起来念口诀:魔术魔术变变变!”教师手藏身后,变出一条与课件中一模一样的鱼宝宝)(出示范例)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三、教师示范制作鱼选择一块橡皮泥捏软→把泥一分二,一份做鱼的身体,另一份分成大小不一的四份份,分别做鱼的尾鳍、背鳍、腹鳍和鱼眼睛→做鱼的身体时先把泥搓成椭圆形,再压扁→分别装上尾鳍、背鳍、腹鳍和鱼眼睛→用剪刀在鱼身体上一排一排剪出鱼鳞→再在尾鳍、背鳍、腹鳍刻上条纹→一条鱼就好了,再添上水泡、小草等。
四、幼儿制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橡皮泥、剪刀、工具、泥工板。你可以制作与老师不一样的鱼,比比谁的鱼最漂亮,和别人的不一样。
2、教师巡回指导五、展示、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将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师生共同进行评析,鼓励幼儿自己介绍作品,并评出好作品。
大班手工坊教案2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数学逻辑推理、肢体运作、空间、内省、自然探索智能。
2、尝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并发现事物间内在的联系,进行简单推理与分析。
3、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红、黄丝带若干条;故事图片,眼罩一付,自制书小颜色不同的碗;1个小球;3杯水和勺糖。
活动活动:
一、导入部分:
谈话: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废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在玩游戏之前,小朋友先告诉我10以内的单数都有谁?10以内的双数都有谁?
二、基本部分:
1、游消称:跳单双
①教师介绍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小朋友身上都系有漂亮的丝带,那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丝带有什么不同?(颜色不同)那我们系红丝带的小朋友围成一个圈,系黄丝带的小朋友在红丝带小朋友的外面再围一个圈,小朋友手插腰跳,里面的小朋友往外跳,外面的往里跳,按照老师的的口令来回的跳复进行,直到老师说:“停”则立即停下,老师检查完丝带就可以判断出你跳的是单数还是双数,你们相信吗?教师要说的神秘一些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②游戏过程:教师喊口令幼儿做游戏,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并对犯规的幼儿及时提醒。
③教师总结:为什么老师能说出你们谁是单数,谁是双数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你们就知道了。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讲述故事《小鸭子学游泳》
①教师提问:乌龟老师为什么说小鸭子撒谎了。幼儿可以根据刚才玩的游戏的经验判断,推理
②教师总结:因为它在原地往对面游,到对面是一次,到原位是2次,复……让幼儿说出答案听完了这个故事小朋友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聪明吧!是因为老师通过简单的分析和推理才想出它的结果,所以我们小朋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难题时要多动脑筋,多思考。接下来我就要考考你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他是谁。”
3、游消称:猜猜他是谁
游戏规则:教师选一位幼儿戴上眼罩,任意再请一位幼儿上前,让戴眼罩的幼儿用手摸摸其头部并可以提任意的问题。如:是男孩还是女孩,胖还是瘦的,喜欢什么等,请戴眼罩的幼儿来猜猜他摸的是哪位同伴。
4、阅读推理游戏
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奇妙的书,出示书幼儿观察,从封面到第3页,封面是彩条,依次红、橙、黄、绿、紫,第1页是一个的红苹果,第2页是两个橙色的桔子,第3页是三个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
5、小朋友真聪明接下来我们在玩一个游戏“猜猜看”。
出示三个碗和小球,请幼儿闭上眼睛,把三个碗倒扣好,再将小球放入任意一个碗中,根据情境给线索,如球放在最右边的碗里,给出的线索可以是不在中间的碗里,也不在中间碗的左边的碗里,请幼儿猜出小球换位只继续游戏。
6、小朋友你们喝果糖水吗?那我们一起做一个实验“猜猜哪杯水最甜”在3个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开水,水量区别一些在分别放入一勺糖,请幼儿猜一猜哪杯水最甜,并说明理由,尝一尝验证一下。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动脑筋思考,进行分析与推理说出了很多难题的答案和结果,最后我们所有的小朋友都获得了爱动脑筋的小明星,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外面继续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活动反思: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简单的推理只是个开始,学生在生活中,数学问题中已经无形的接触了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而这节课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叙述推理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推理的趣味性,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重点,做到:
1、本节课用学生喜欢的、擅长的猜密码引入。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是充满了兴趣。通过猜密码的游戏,由开始没有任何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因为所给提示不同,所猜得结果也不一样。调动起学生猜的兴趣和激情,初步感知推理的意义。
2、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于语言的表述,教师引导他们借助连线法、表格法来推理,简化了推理的过程。
3、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想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简单推理的能力。简单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的时候,让学生多说,完整的说。然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推理的过程。
4、练习形式多样化。通过设计形式生动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层次分明,有坡度、有新意,充分体现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大班手工坊教案3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
2、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同一种模式,增强对排序活动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
2、材料准备:课件ppt;工具:剪刀、胶棒、笔;玩具:塑料积木、雪花片;用品:一次性杯子(小);泡沫垫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看看
价值分析:观察图片,知道2个一组间隔排列的方法。
师:今天金老师带来了几张我们幼儿园的照片,想让你们看一看。
1、ppt太阳钟
2、ppt水壶
3、ppt桌椅
4、提问:这三张照片能找到它们相同的地方吗?
小结:原来它们都是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
二、幼儿排排
价值分析:尝试寻找材料开展排序,并且利用身体开展排序。
1、师:我也没有到你们的教室去过,只是带了一些材料来请你们玩游戏,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按照片上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
规则:(1)可以一个人或者找个朋友一起找材料排一排。
(2)选择的材料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工具或者用品。
(3)无论选择什么材料,都必须按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规律。
你用的是什么材料?按什么特征排列的?
检查下,是不是按照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规律?
你怎么排的?大家检查,一起说说看,如果接着往下数该是什么?
想想我们光用剪刀能不能排出2个一组的排列呢?同样的材料还可以怎么排?(颜色、方向、数量、开闭)
2、利用身体开展排序
提问:能不能不用材料,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示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规律呢?
提问:一个人能不能做2个一组的游戏?(蹲站)
提问:身体动太容易了,坐在椅子上身体不动能玩2个一组的游戏吗?
师:现在我也来玩玩,我什么都不动,喵-汪-喵-汪-喵-汪(现场互动,不能学我叫,提示幼儿可以是天上、陆地、水里的。)
小结:除了用材料可以表现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规律,还可以用动作、声音来表现。
三、延伸
价值分析:寻找故事中的一个一个间隔模式
1、师讲故事:有个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山姆,有一天他在家玩起了排列的游戏他拿出了小汽车玩具,一个一个排了起来,妈妈说:“山姆,吃饭啦!”他玩得正开心还想再玩一会呢,就对妈妈说:“再等一分钟哦!”山姆又拿出了小火车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排了起来,妈妈说:“山姆,吃饭啦!”山姆还想再玩一会儿,“再等一分钟哦!”山姆一直排到了卫生间,又拿出毛巾继续排,妈妈说:“山姆,吃饭啦!”
2、你觉得故事里有没有2个1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事情?
活动反思:
二期课改数学活动强调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仅用数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数学。因此今天的教学活动,我并不在于准备材料的多少、丰富与否,而在于能以最少的教具调动孩子自始至终极大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计环节由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促进孩子思考。活动中,不仅材料可以排序,身体可以排序,竟然声音也可以排序,这是许多老师都没有想到的。近几年,绘本逐渐在各个幼儿园开展,于是我利用绘本挖掘2个一组排序这个知识点,可谓点金之笔。
今天的不足之处就是师生、生生互动比较生硬,上课的节奏有点赶。如果能多抛几个开放性的问题给孩子,则更能促进孩子的思考,增进生生互动。比如:你发现不同了吗?你看懂了吗?你确定是这样吗?再有,今天的小结提升、梳理环节做的还不到位,没有围绕核心经验充分展开。比如:有个游戏环节孩子们在一高一低的排序,他们发现地方不够,后来自己想到用转弯的方法继续排序。我只是简单的表扬了下,没有小结提升,如果这样说更能帮助到孩子总结经验。“一高一低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序,哪怕转弯只要按这个规律排序也是可以的。”所以,老师在回应上面一定要做到反复推敲,突出核心经验进行梳理,这样才能真正突出今天的教学重点。
大班手工坊教案4
活动目标
1、探索、讨论如何将红薯叶变成“链子”。
2、尝试用红薯叶制作耳环、项链或头饰并佩戴在身上。
3、体验红薯叶创意玩儿带来的乐趣,并能自信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重点难点重点:
用红薯叶制作配饰并佩戴在身上。
难点:探索如何将红薯叶变成“链子”。
活动准备
1、场地准备:幼儿园屋顶植物园的红薯地、小椅子围着红薯地坐成半圆
2、材料准备:红薯叶、制作步骤图、幼儿成品图、小夹子、t台秀音乐、黑板、粉笔、拉杆音响、提前用红薯叶做好的配饰(教师在课前佩戴在身上)
活动过程
一、观察教师身上佩戴的红薯叶配饰,激发幼儿的兴趣。
孩子们,你们来看看今天汤老师身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幼:你戴着…)
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配饰是用什么做的吗?(幼:叶子、红薯叶…)
总结:老师身上这些好看的配饰都是用红薯叶做的,悄悄告诉你们哦咱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买不起玩具,那时候他们就用红薯叶做成项链耳环玩游戏,我们今天也来体验一下爸爸妈妈们小时候的玩具吧!
二、幼儿探索如何将红薯叶变成“链子”
1、教师提问,幼儿探索。
汤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红薯叶,你们先来探索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将红薯叶变成链子?想到方法后就去试试看,能不能成功?
2、教师在黑板记录幼儿的'探索结果。
你想到了什么方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用图记录)
三、出示步骤图,总结方法:掰和撕
1、梳理总结幼儿刚才的探索结果,并分析出方法:掰和撕
你们都动脑筋想了好多方法,其实要把红薯叶变成链子其实是有诀窍的哟,我们来看看这个诀窍你们刚才有没有想到过哦,这个诀窍就是掰和撕,我们一起来看看步骤图。(出示步骤图)
2、欣赏成品作。
学会了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制作出各种配饰:耳环、项链、头饰…(出示成品图)
四、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接下来请你们来当设计师,两个小朋友一组用红薯叶做出漂亮的饰品佩戴在身上。完成后我们一起去参加红薯叶t台秀!
五、结束活动:红薯叶t台??
教师播放音乐,进行t台秀表演。
五、延伸活动
将红薯叶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听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儿时的故事,聊聊爸爸妈妈们小时候都玩儿些什么呢。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幼儿认识到原来看似普通的红薯叶,还有这样的创意玩儿法。
在探索红薯叶变“链条”的过程中,孩子们从刚开始的不敢动手到后来积极思考,一步一步在探索和记录中梳理经验,最后共同总结出方法,幼儿得到了自主的发展。
在操作环节,幼儿两两合作用掰和撕的方法,制作红薯叶配饰并相互佩戴,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最后的红薯叶t台秀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激情在音乐和氛围中燃起来。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效果很不错,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幼儿互动非常好,如果能将记录的方式换成思维导图,应该可以更好的效果。
大班手工坊教案5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分割方式将纸杯变形、涂色、制作出纸杯花。
2、体验变形所带来的快乐,并能耐心地进行创作活动。
3、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 一次性纸杯若干,蜡笔、剪刀等。
2、自制范例:纸杯花
活动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1、出示纸杯:
2、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用过这样的纸杯吧。那么,喝完水后你会怎样处理它?(扔掉)
3、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你看小纸杯多伤心呐!它觉得自己还有用处呢。我们小朋友帮忙想一想:用过的纸杯还能做什么呢?
(2)幼儿出主意,开阔思路,教师随机评价。
(3)师:看,老师把纸杯变成了绿色礼品,是什么呀?(出示实物纸杯花)
二、鼓励幼儿探索纸杯花的制作方法。
1、纸杯花又环保,又漂亮,你们喜欢吗?我们一起看看用了哪些材料?
2、一次性纸杯怎么才能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呢?(教师示范)请幼儿示范用剪刀把纸杯剪成花的过程: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相隔一段再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直到将杯身全部剪开,用手将剪开的长条状花瓣向外打开即变成花。
3、欣赏更多的纸杯花
三、幼儿尝试不同的分割方式,制作纸杯花。
1、提出要求:先用剪刀从杯口往下剪,要是直线,一直剪到杯底,相隔一段再从杯口沿直线剪,接着把剪好的花瓣向外翻,涂色,剪形状(或者先剪形状后涂色),然后画花心,再贴到纸上,最后用笔画上花茎和花叶。
2、幼儿和家长一起探讨、操作。(放音乐背景)
四、展示评价
1、时间到,每个小组 举起你的作品,没做完也没关系,让大家看看你的'设计。
师:请全班幼儿一起展示作品。
2、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把废旧的物品利用起来,来装饰我们的生活,你们真棒!小小的纸杯还有许多用处,下次我们把它制作成更多的绿色礼品送给弟弟妹妹,大家一起做环保小卫士,好吗?
活动反思:
在课前请孩子们每人准备一个一次性纸杯,在课堂上制作纸杯花。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是孩子们自己准备的材料,所以兴致也很高,包括几个调皮的孩子都做得非常认真仔细,一开始还担心在操作时场面会比较乱,比较难控制,看来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在剪花瓣时有的小朋友剪的粗细不均,也有的剪的不是很直,但是看得出来,小朋友都很用心的在做。使用剪刀的过程中也都能遵守规则,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在给纸杯做装饰时,我给幼儿示范了两种设计方案,供幼儿参考,在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创新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在活动中,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做吧!
大班手工坊教案6
活动目标: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制作材料,启发幼儿的再创作的欲望。
2.培养幼儿物品的再利用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
每人带一双小拖鞋,观察拖鞋的式样
2.材料准备
剪刀、固体胶水每人各一份、宣传广告纸每人两张、各色彩纸、废旧图书若干、油画棒若干
3.在活动室中布置一个鞋坊
教学过程:
一.参观鞋坊,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幼儿自由参观,教师随机提问:你喜欢那一双,为什么?
提问:你们看到的拖鞋鞋面有怎样的?运用句式:有……有……还有……
你们看到的拖鞋上又哪些的图案?运用句式:有……有……还有……
二.示范讲解制作过程
1.制作鞋底
请一名幼儿做模特,将一只鞋脱掉
a.取一张广告纸―〉对折―〉脚踩在纸上―〉沿脚勾画出轮廓b.手拿着折叠处―〉沿勾画的轮廓剪下―〉变成两只鞋底
2.制作鞋面
再取一张广告纸,为两只鞋底做上面的鞋面
可以做成宽带子的,可以做成相互交叉的',可以做成两条平行的……,可以设计老师鞋坊中没有的,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三.幼儿制作
1.幼儿四人一组,围坐在一起(中间放有胶水、剪刀、油画棒、各色彩纸、广告纸、废旧图书、纸篓)
2.幼儿制作
鼓励幼儿在鞋面上制作各种图案,如花、小动物、各种图形
四.穿上自己的小拖鞋展示。
大班手工坊教案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分泥和连接的技能制作民族娃娃。
2、感知几个常见少数民族的特色。
活动准备:
泥、泥工板、湿抹布、民族娃娃的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出示各种民族娃娃,听泥娃娃自我介绍:"黑眼睛,黑头发;你穿对襟袄,我系葡萄扣;你梳桃子头,我扎小髻髻。我们是一群中国娃娃,我们住在无锡惠山的山脚下。
引导幼儿观察民族娃娃的外形特征:脸是圆圆的,眼睛大大的,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很美丽。
二、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
1、老师出示泥团,示范分泥:做娃娃的时候,先要把泥分为两块,每一块再分为一大一小两块,大的分别做身体和两条腿,小的分别做头和两条胳膊。
2、用我们学过的`团圆、搓长、压扁等本领做出圆圆的头、宽宽的身体
3、示范连接:做好以后,将头、胳膊、腿与身体连接在一起。提示幼儿可以用辅助物来帮忙。
4、最后填上眼睛、嘴巴,提示幼儿可以用泥条粘帖的方法表现出民族娃娃的发髻特征。用辅助材料进行装饰,平放在泥工板上。
三、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下面请每个小朋友自己来做一个泥娃娃,分泥时要注意份量多少。提示:想想看,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头和身体连接的牢固一点呢?
四、交流讲评
我们今天可以开一个民族娃娃展,你们都是小评委,请你来说说你喜欢那个民族娃娃,为什么?
大班手工坊教案8
目标:
1、根据故事发展线索,大胆尝试、想象,剪纸各种物品。
2、初步学习脱稿剪纸,学会看图示剪纸。
3、感受故事里爷爷的聪明才智,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准备:
绘本ppt;彩纸、剪刀(人手一份)。
过程:
一、回忆绘本故事。
1.教师带领幼儿边看绘本ppt,边复述故事。
2.故事里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爷爷?他把一条毛毯变成了什么?
(跟着幼儿的叙述教师出示相应ppt)二、根据绘本故事剪纸。
1.毛毯变外套。
师:毛毯怎样变成外套呢?
根据幼儿的叙述,教师在板书上画出剪纸的线条,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画的外套(大)师:老师为什么要把外套画这么大?引导幼儿观察约瑟的`外套。
指导语:幼儿尝试剪纸,要把外套剪刀最大。
评价:幼儿展示作品,评价谁的外套剪得最大。
2.外套变背心。
师:背心跟外套有什么区别?
引导幼儿观察约瑟的背心,发现背心袖口的弧线,教师在板书上画出弧线。
指导语:幼儿尝试剪纸,教师启发幼儿怎样把背心剪得最大。
评价作品。
3.背心变领带。
师:领带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领带模板,引导幼儿观察领带的外形特征。
根据幼儿的叙述教师在板书上画出领带的线条。
指导语:幼儿尝试剪纸,教师启发幼儿怎样把领带剪大。
评价作品。
4.领带变纽扣。
师:约瑟的纽扣是什么形状的?在生活中,你看见过什么形状的纽扣?
指导语:请你剪出你最喜欢的、最大的一颗纽扣。
幼儿尝试剪纸。评价作品。
三、故事延伸。
1.有一天,约瑟的纽扣突然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幼儿猜测)2.出示ppt:原来地底下住着小老鼠一家,他们把爷爷剪下的零布拿回来,把自己的家装饰得非常温馨、舒适。
3.我们也把今天剪下的这些碎纸收集起来,也可以装饰很多东西呢。
结束:
幼儿收集碎纸,整理材料。
【大班手工坊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手工教案02-23
[精选]大班手工活动教案07-08
大班手工教案(精品)07-10
[优选]大班手工教案07-08
大班手工教案(热门)07-08
大班手工教案[热]07-08
大班手工活动教案06-23
【热门】大班手工教案03-14
大班手工教案【推荐】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