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6 08:35:06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通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要求】

  1、 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 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 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 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

  (1)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 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 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 第2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 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 “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 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 知道朗读。

  2、 细读第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 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 知道朗读。

  3、 细读第4段。

  (1) 齐读课文。

  (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 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 引导背诵。

  2、 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 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 指导书写。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培养同学发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同学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

  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同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3、俺的发现:

  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

  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

  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观赏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身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俺们的生活不时改变。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俺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1、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2、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3、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4、那俺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⑴ 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⑵ “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⑶ 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⑷ 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⑸ 新闻发言人发言。

  ⑹ 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⑺ 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二、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俺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俺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身的口才,增加自身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俺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身,提高自身。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点

  1.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训练点

  1.训练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mdash 高中学习方法;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几篇“三言”中的小说,并做简要的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4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____,也叫____,后世尊称他为____,战国后期____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_____学派。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和学习应持的____。文章紧扣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____、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第二段从____;第三段从____,提出了三点:要____、要____、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____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

  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

  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

  6.君子【生】非异也()

  7.声非加【疾】也()

  8.故不积【跬】步()

  9.【骐骥】一跃()()

  10.【驽】马十驾()

  11.功在不【舍】()

  12.【锲】而舍之()

  13.金石可【镂】()

  14.用心【躁】也()

  15.【假舆】马者()()

  16.【?】而望矣()

  17.虽有【槁】【暴】()()

  18.蟹六跪而二【螯】()

  19.日【参】【省】乎已()()

  20.【?】以为轮()

  21.【靛】青【蓼】蓝()()

  四、古今异义词:

  1.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蚓夫爪牙之利爪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金就砺则利金: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輮以为轮以为: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五、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虽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六、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

  3.輮以为轮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6.金就砺则利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吾尝?而望矣10.声非加疾也

  11.而闻者彰12.假舆马者

  13.而绝江河14.而神明自得

  15.故不积跬步16.驽马十驾

  16.驽马十驾17.功在不舍

  18.锲而舍之19.金石可镂

  20.下饮黄泉21.用心一也

  22.蟹六跪而二螯23.用心躁也

  七、活用情况:

  1.輮以为轮________用法,意为________

  2.非利足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3.非能水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4.上食埃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5.下饮黄泉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八、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九、一字多义: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之:

  锲而舍之,筋骨之强,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使之然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

  顺风而呼,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寒于水而致千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而绝江河,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神明自得,吾尝终日而思矣,锲而不舍,吾尝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学习生字,并且书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 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 请同学们用上“称赞”一词来说一句话。

  师:(你表现得那么好,的确该得到称赞;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是该好好称赞一番啊!)真为你们高兴,得到了那么多的称赞!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文章,随机出示:称赞(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学生问)

  4、同学们问的题目非常好,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图,思考课文讲了谁称赞谁?

  出示:小刺猬——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

  学习生字“猬”跟读正音(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看图片: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

  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一起看看它的长相吧!看图片

  点击这两个生字:“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

  都是反犬旁。

  2、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读通每句话,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三、认读感知(检查自读效果)

  1、我能认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刺猬 小獾 板凳 粗糙 但是 泄气 傍晚 椅子 瞧 留下 (学生读,教师及时正音)

  认读没带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我能记

  出示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我能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名读。

  四、书写指导。

  1、我发现

  出示本课的8个生字,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会写

  每个生字写三个。

  五、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知道了课文讲小刺猬和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的事,那他们为什么事而称赞对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诗经》

  《离骚》

  《孔雀东南飞》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是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胜,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悲夫!固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今,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如泣如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游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进,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

  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而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共同的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儿童诗。它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

  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共同的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六行两句,分两层。第一层(1~4行),点明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二层(5~6行),点明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是儿童的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儿童诗的特点,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的、幸福的,从而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继续学习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

  其中,巩固学习听读识字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

  三、设计理念:

  主体性教学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新的自我。我们应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

  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在哪儿?和在自己家里觉得幸福吗?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家。这时我用形义联想法,把“家”字拆解编成歌谣,边说边写“家”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字形的注意。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意会了“家”字的形义。

  接着,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并顺利过渡到听读课文。

  (二)指导听读课文:

  1、看着大屏幕,听录音读

  2、用手指着书,跟着录音读。从而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位置。

  3、用笔指书,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向同学寻求帮助。

  4、检查,指名读,引导学生评价

  5、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6、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7、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8、全班齐读

  9、分组比赛读

  10、达到熟练背诵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大面积,分层次的听读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儿歌的整体记忆,发展儿童了的语言;同时,利用无意记忆对识字的作用,达到识字的目的。

  (三)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通过“放鞭炮”、“开火车”、“小兔子回家”等多种游戏活动,使单个生字反复多次,不断与学生见面,激发学生兴趣,动静结合,最终达到准确快速认读的程度。

  (四)回归课文,精读理解:

  1、老师范读,调动学生积极性:猜一猜,怎样才能读好?

  2、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画,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嫩芽……”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3、突破难点,学习最后两行。通过认识祖国的地图,教读祖国的名字和欣赏祖国的风景图片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

  (五)拓展延伸,句式迁移: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共同的家》这课中的句式“(什么)是(谁)的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六)总结,结束:

  通过思考:田字格是谁的家?很自然地引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课的完整性。最后,我鼓励学生课后画出自己所找的家,并继续创编儿歌,从而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继续保持,并促进了学生间,学生和家长间的交流、沟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通用)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

(通用)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通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要求】

  1、 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 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 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 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

  (1)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 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 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 第2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 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 “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 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 知道朗读。

  2、 细读第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 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 知道朗读。

  3、 细读第4段。

  (1) 齐读课文。

  (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 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 引导背诵。

  2、 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 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 指导书写。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培养同学发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同学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

  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同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3、俺的发现:

  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

  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

  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观赏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身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俺们的生活不时改变。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俺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1、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2、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3、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4、那俺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⑴ 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⑵ “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⑶ 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⑷ 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⑸ 新闻发言人发言。

  ⑹ 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⑺ 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二、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俺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俺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身的口才,增加自身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俺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身,提高自身。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点

  1.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训练点

  1.训练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mdash 高中学习方法;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几篇“三言”中的小说,并做简要的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4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____,也叫____,后世尊称他为____,战国后期____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_____学派。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和学习应持的____。文章紧扣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____、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第二段从____;第三段从____,提出了三点:要____、要____、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____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

  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

  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

  6.君子【生】非异也()

  7.声非加【疾】也()

  8.故不积【跬】步()

  9.【骐骥】一跃()()

  10.【驽】马十驾()

  11.功在不【舍】()

  12.【锲】而舍之()

  13.金石可【镂】()

  14.用心【躁】也()

  15.【假舆】马者()()

  16.【?】而望矣()

  17.虽有【槁】【暴】()()

  18.蟹六跪而二【螯】()

  19.日【参】【省】乎已()()

  20.【?】以为轮()

  21.【靛】青【蓼】蓝()()

  四、古今异义词:

  1.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蚓夫爪牙之利爪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金就砺则利金: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輮以为轮以为: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五、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虽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六、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

  3.輮以为轮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6.金就砺则利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吾尝?而望矣10.声非加疾也

  11.而闻者彰12.假舆马者

  13.而绝江河14.而神明自得

  15.故不积跬步16.驽马十驾

  16.驽马十驾17.功在不舍

  18.锲而舍之19.金石可镂

  20.下饮黄泉21.用心一也

  22.蟹六跪而二螯23.用心躁也

  七、活用情况:

  1.輮以为轮________用法,意为________

  2.非利足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3.非能水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4.上食埃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5.下饮黄泉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八、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九、一字多义: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之:

  锲而舍之,筋骨之强,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使之然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

  顺风而呼,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寒于水而致千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而绝江河,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神明自得,吾尝终日而思矣,锲而不舍,吾尝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学习生字,并且书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 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 请同学们用上“称赞”一词来说一句话。

  师:(你表现得那么好,的确该得到称赞;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是该好好称赞一番啊!)真为你们高兴,得到了那么多的称赞!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文章,随机出示:称赞(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学生问)

  4、同学们问的题目非常好,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图,思考课文讲了谁称赞谁?

  出示:小刺猬——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

  学习生字“猬”跟读正音(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看图片: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

  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一起看看它的长相吧!看图片

  点击这两个生字:“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

  都是反犬旁。

  2、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读通每句话,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三、认读感知(检查自读效果)

  1、我能认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刺猬 小獾 板凳 粗糙 但是 泄气 傍晚 椅子 瞧 留下 (学生读,教师及时正音)

  认读没带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我能记

  出示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我能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名读。

  四、书写指导。

  1、我发现

  出示本课的8个生字,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会写

  每个生字写三个。

  五、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知道了课文讲小刺猬和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的事,那他们为什么事而称赞对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诗经》

  《离骚》

  《孔雀东南飞》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是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胜,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悲夫!固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今,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如泣如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游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进,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

  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而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共同的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儿童诗。它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

  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共同的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六行两句,分两层。第一层(1~4行),点明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二层(5~6行),点明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是儿童的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儿童诗的特点,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的、幸福的,从而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继续学习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

  其中,巩固学习听读识字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

  三、设计理念:

  主体性教学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新的自我。我们应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

  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在哪儿?和在自己家里觉得幸福吗?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家。这时我用形义联想法,把“家”字拆解编成歌谣,边说边写“家”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字形的注意。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意会了“家”字的形义。

  接着,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并顺利过渡到听读课文。

  (二)指导听读课文:

  1、看着大屏幕,听录音读

  2、用手指着书,跟着录音读。从而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位置。

  3、用笔指书,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向同学寻求帮助。

  4、检查,指名读,引导学生评价

  5、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6、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7、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8、全班齐读

  9、分组比赛读

  10、达到熟练背诵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大面积,分层次的听读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儿歌的整体记忆,发展儿童了的语言;同时,利用无意记忆对识字的作用,达到识字的目的。

  (三)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通过“放鞭炮”、“开火车”、“小兔子回家”等多种游戏活动,使单个生字反复多次,不断与学生见面,激发学生兴趣,动静结合,最终达到准确快速认读的程度。

  (四)回归课文,精读理解:

  1、老师范读,调动学生积极性:猜一猜,怎样才能读好?

  2、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画,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嫩芽……”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3、突破难点,学习最后两行。通过认识祖国的地图,教读祖国的名字和欣赏祖国的风景图片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

  (五)拓展延伸,句式迁移: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共同的家》这课中的句式“(什么)是(谁)的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六)总结,结束:

  通过思考:田字格是谁的家?很自然地引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课的完整性。最后,我鼓励学生课后画出自己所找的家,并继续创编儿歌,从而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继续保持,并促进了学生间,学生和家长间的交流、沟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