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4 09:04: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优秀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点

  1.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训练点

  1.训练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mdash 高中学习方法;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几篇“三言”中的小说,并做简要的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知道文章采用插叙的写法

  教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质疑(学生:谁是了不起的女孩?为什么了不起?……)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学习生字

  1、自学

  2、检查

  (1)生字词语

  a、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

  身患绝症、迫不及待、赞叹不已、出神入化

  b、比比组组:

  纬()亨()瘫()唉()

  伟()享()滩()痪()

  (2)解决问题

  a、说说自己解决了哪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b、提提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别人帮忙,并请同学共同讨论

  三、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第一段

  1、和前两篇文章比较,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不同?(前两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这篇采用插叙写法)

  2、根据课后习题一,找出插叙的段落

  3、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读懂这一段

  (2)反馈

  学生:A、世界上的人们对孩子很关心,从举办“给孩子一个世界”的国际慈善活动就可以看出。

  B、亨利惊呆了是因为这份礼物意蕴深刻。师追问:怎么意蕴深刻?如不能回答,则读这部分内容,明白:地球象征全世界,小花象征美丽,橄榄枝象征和平。整幅作品代表一颗热爱世界和平的心。

  C、这个小女孩很了不起。

  (3)齐读这一段,并用简短的话说说这段的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

  课后小结:亨当心多写一横,剪纸作品的意义较难理解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李欢身残志坚的精神

  2、正确归纳课文各段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读课文,感受李欢身残志坚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复习导入:李欢之所以受到国际慈善机构的邀请,参加“给孩子一个世界”的活动,原因是什么?

  2、默读第二段,划出概括李欢学习成绩优秀和取得原因的句子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

  “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指什么?联系这一段的一个事实,用上“难以想象”等词语

  4、第四小节说父母对李欢很“残酷”,是真的吗?从文中哪里看出?上面的引号是什么意思?

  5、怎么理解“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句话?父母的教育和李欢的顽强拼搏有什么联系?

  (问题中有不能解决的,可以找自己的伙伴一起解决)

  6、朗读第二段

  7、结合板书,说说大意

  板书:父母教育——努力拼搏,取得成绩——受到邀请

  二、学习第三段

  讨论问题“老亨利为什么命令在儿童村悬挂中国国旗?”

  结论:1、李欢身患绝症而成绩优秀

  2、她有一颗热爱世界和平的心

  朗读第三段,并说说大意

  三、作业

  完成作业本部分习题

  课后小结: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李欢的成绩来自于父母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指导写简单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聚集身患绝症迫不及待赞叹不已出神入化虚弱苛刻殊容瘫痪表彰意蕴丧失萎缩纬线

  二、指导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回顾

  前两篇课文,我们是怎样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在课题前后添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这个添加内容的思路适合于记事类文章,这是篇写人的文章,写的事较多,怎样借助课题添加内容,可以依据中心词,提问:

  谁了不起?怎样了不起?在什么活动中谁因什么表彰了她?怎样表彰?

  逐个回答提出的问题

  3、连起来,综合语言的通顺、完整,归纳主要内容

  三、总结,写简短的读后感

  1、说说李欢是个怎样的女孩?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2、小结,指导

  重点围绕她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

  3、课堂写作,交流、评价

  四、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课后小结:由于主要内容很长,所以概括起来有点困难

语文教案 篇3

  4 安恩和奶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走进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1、正音

  腼腆miǎn tǎn锃zèng 干瘪biě

  踌躇chóu chú锱铢zīzhū嶙峋lín xún

  2、概括故事内容 1’—2’(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合作探究

  1、初识安恩(那么安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根据第1节内容,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2、再识安恩

  a、进一步读文,划出课文中描绘四个买牛人和安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分析买牛人和安恩的心理活动,谈谈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b、市集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买安恩的这头奶牛?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备)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区别吗?为什么?

  六、总结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七、作业结合本篇小说,对安恩以前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初识:贫困、简朴、整洁、年老、瘦弱、勤快、安闲

  再识: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家庭的小账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出示小账本,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小账本,说出自己的感受。

  2、谈话。

  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太重要了。我们穿的衣服,吃的水果,用的文具等,绝大多数是用钱买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论有关钱的话题。(板书:钱)

  二、认识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

  1、谁来说一说你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师板书:打工、卖粮食等。

  2、教师补充一些经济来源方式,如,炒股赢利,存钱获取银行利息,业余写作赚取稿费等。

  3、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获得经济来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靠劳动得来的。(板书:劳动)

  三、认识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1、谁能具体说一说你的爸爸或妈妈是如何工作的?看到他们每天这样工作,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辛苦)

  2、观看人们劳动的场面,并适当的描述。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看了他们辛勤的工作,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工作太辛苦了,他们的身体太疲劳了。这其中或许就有你的爸爸或妈妈。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让我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屋,让我们有了一个干净、美丽的环境。我们的父母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我们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回到家里你应该怎么做?

  4. 进一步体会挣钱的不易。看《铁匠的儿子和铜钱的故事》,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铜钱,铁匠的儿子对待它的态度会不一样?

  5、再次体会挣钱的不易。

  挣钱的确是太难了。为了让自己的家人生活的好一些,他们也许长期忍受着身体疲劳的折磨。下面咱们跟着视频共同朗诵一下《悯农》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5.小练笔。

  我们也试着写一首小诗或短文来描述父母挣钱的辛苦。

  四、引导合理消费。

  1、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再看看你们手中的零花钱,你发现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2、小组活动。分析一星期的消费情况。

  课前,让大家记录了自己这一星期的消费情况,小组内计算一下,你们组平均每天花多少钱,分析一下,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补充。

  (1)一元钱的妙用。(以卡通的形式介绍)

  (2)计算。咱班有54人,一人一天花三元钱,全班同学一天花多少钱?全校同学一天花多少钱?一周要花多少钱呢?

  (3)深化学生的认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

  4、现在假如一周给你十元钱,你将准备如何消费?小组内设计,比一比哪一组的消费最合理?

  5、分析消费计划。(板书:合理消费)

  五、课后延伸。

  回家帮你的.爸爸妈妈建立一个家庭小账本,记录下你家的收支情况,分析哪些钱应该花,哪些可以省下,努力做到合理消费。

  本课通过了解家里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家庭的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体会到父母挣钱不容易。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各行各业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再让学生分小组探究父母的职业,说说该工作是多么辛苦,说说自己参与其中的感受。再用书中的故事,让学生互相交流,弄明白为什么铁匠的儿子不让他爸爸扔钱了。从而体会到自己付出劳动才做出的东西毁坏时,心里会很难受,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影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形象的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通过本科的学习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并决定以后要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亮点:利用图片、影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化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六、板书设计。

  家庭小账本

  辛勤劳动——钱——合理消费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要求,小学语文导学导练3——识字能力。

  1.识字数量要求

  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2.识字质量要求

  (1)会读。看到字形就能读准字音。

  (2)会解。能懂字的意思懂得字在词中的意思。

  (3)会写。能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4)会用。能用大部分学过的字组词,造句、说话、写话、作文。在语言环境中运用。

  3.识字能力要求

  识字能力,主要指独立识字。遇到一个生字,能做到以下三点:

  (1)独立识字音。会运用汉语拼音、准确,快速地准字音。

  (2)独立记字形。运用掌握的汉字及分析字形的方法,找出字形的难点,独立记住字形。

  (3)独立解字义。运用查字典的方法及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的方法,独立读懂字义。

  二、学习指导

  1.了解识字的意义

  识字是一个人学文化的`开始,只有识了字,才能可能学词、学句、读段、写篇。可以说识字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奠基工程。

  儿童从小首先发展的是口头语言,然后再发展书面语言。识字是由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与船。识字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识字要建立音、形、义三因素的联系,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的规律使学习汉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摸式,利于智力发展。识了字,掌握了书面语言,就能更广泛接受信息。书面语言就成为了继续学习及认识的工具,视野会更开阔,对陶冶情感,培养品质,发展个性都会带来积极作用。

  2.学会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每个汉字,都应该包括音、形、义三个因素,这三者紧密不可分。学每个汉字也就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因此了解这三方面的识字知识与学习方法。

  (1)读准字音,注意同音字的比较。汉字有几万个,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而普通话的基本音节仅有400多个。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它既是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之处,也为学习带来困难,如“风、封、丰、疯、枫、峰、锋、蜂等字都读fēnɡ,但它们的字形与字义都不同,如乱用,就出现错别字,影响表情达意。

  同音字有两类:一类是音相同字形不同的字,如“工”与“公”,要结合词句从字义和字形上区别用法。一类是音相同形相近的字,如“密”与“蜜”,不仅要从字形上比较,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更要将它们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辨析,如从“大象的四条腿像四根大柱子一样粗”来区别“像”与“象”。

  (2)多音字要掌握据词定音。一字多音也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可以采用组词练习,如“数shù()()shǔ()()”、“喝hē()()hè()()”。可以将多音字编入一句分析,如“河面上漂(piāo)着一条漂(piào)亮的船。”“背(bèi)上背(bēi)孩子。”还有的可以根据词性区别,如“磨”mú(铅~,铜~儿,~子,~板,~具,~样)都是名词;mó(~擦,~蹭,~合,~炼,~灭,~损,~牙)都是动词。

  附部分多音字

  A部

  1.阿

  ①ā阿罗汉阿姨

  ②ē阿附阿胶

  2.挨

  ①āi挨个挨近

  ②ái挨打挨说

  3.拗

  ①ào拗口

  ②niǜ执拗

  B部

  1.扒

  ①bā扒开扒拉

  ②pá扒手扒草

  2.把

  ①bǎ把握把持把柄

  ②bà印把刀把话把儿

  3.蚌

  ①bàng蛤蚌

  ②b>>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品悟。

  教学过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1、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五、作业、背诵

《语文教案优秀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优秀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点

  1.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训练点

  1.训练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mdash 高中学习方法;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几篇“三言”中的小说,并做简要的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知道文章采用插叙的写法

  教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质疑(学生:谁是了不起的女孩?为什么了不起?……)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学习生字

  1、自学

  2、检查

  (1)生字词语

  a、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

  身患绝症、迫不及待、赞叹不已、出神入化

  b、比比组组:

  纬()亨()瘫()唉()

  伟()享()滩()痪()

  (2)解决问题

  a、说说自己解决了哪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b、提提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别人帮忙,并请同学共同讨论

  三、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第一段

  1、和前两篇文章比较,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不同?(前两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这篇采用插叙写法)

  2、根据课后习题一,找出插叙的段落

  3、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读懂这一段

  (2)反馈

  学生:A、世界上的人们对孩子很关心,从举办“给孩子一个世界”的国际慈善活动就可以看出。

  B、亨利惊呆了是因为这份礼物意蕴深刻。师追问:怎么意蕴深刻?如不能回答,则读这部分内容,明白:地球象征全世界,小花象征美丽,橄榄枝象征和平。整幅作品代表一颗热爱世界和平的心。

  C、这个小女孩很了不起。

  (3)齐读这一段,并用简短的话说说这段的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

  课后小结:亨当心多写一横,剪纸作品的意义较难理解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李欢身残志坚的精神

  2、正确归纳课文各段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读课文,感受李欢身残志坚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复习导入:李欢之所以受到国际慈善机构的邀请,参加“给孩子一个世界”的活动,原因是什么?

  2、默读第二段,划出概括李欢学习成绩优秀和取得原因的句子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

  “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指什么?联系这一段的一个事实,用上“难以想象”等词语

  4、第四小节说父母对李欢很“残酷”,是真的吗?从文中哪里看出?上面的引号是什么意思?

  5、怎么理解“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句话?父母的教育和李欢的顽强拼搏有什么联系?

  (问题中有不能解决的,可以找自己的伙伴一起解决)

  6、朗读第二段

  7、结合板书,说说大意

  板书:父母教育——努力拼搏,取得成绩——受到邀请

  二、学习第三段

  讨论问题“老亨利为什么命令在儿童村悬挂中国国旗?”

  结论:1、李欢身患绝症而成绩优秀

  2、她有一颗热爱世界和平的心

  朗读第三段,并说说大意

  三、作业

  完成作业本部分习题

  课后小结: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李欢的成绩来自于父母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指导写简单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聚集身患绝症迫不及待赞叹不已出神入化虚弱苛刻殊容瘫痪表彰意蕴丧失萎缩纬线

  二、指导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回顾

  前两篇课文,我们是怎样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在课题前后添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这个添加内容的思路适合于记事类文章,这是篇写人的文章,写的事较多,怎样借助课题添加内容,可以依据中心词,提问:

  谁了不起?怎样了不起?在什么活动中谁因什么表彰了她?怎样表彰?

  逐个回答提出的问题

  3、连起来,综合语言的通顺、完整,归纳主要内容

  三、总结,写简短的读后感

  1、说说李欢是个怎样的女孩?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2、小结,指导

  重点围绕她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

  3、课堂写作,交流、评价

  四、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课后小结:由于主要内容很长,所以概括起来有点困难

语文教案 篇3

  4 安恩和奶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走进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1、正音

  腼腆miǎn tǎn锃zèng 干瘪biě

  踌躇chóu chú锱铢zīzhū嶙峋lín xún

  2、概括故事内容 1’—2’(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合作探究

  1、初识安恩(那么安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根据第1节内容,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2、再识安恩

  a、进一步读文,划出课文中描绘四个买牛人和安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分析买牛人和安恩的心理活动,谈谈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b、市集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买安恩的这头奶牛?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备)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区别吗?为什么?

  六、总结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七、作业结合本篇小说,对安恩以前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初识:贫困、简朴、整洁、年老、瘦弱、勤快、安闲

  再识: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家庭的小账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出示小账本,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小账本,说出自己的感受。

  2、谈话。

  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太重要了。我们穿的衣服,吃的水果,用的文具等,绝大多数是用钱买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论有关钱的话题。(板书:钱)

  二、认识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

  1、谁来说一说你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师板书:打工、卖粮食等。

  2、教师补充一些经济来源方式,如,炒股赢利,存钱获取银行利息,业余写作赚取稿费等。

  3、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获得经济来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靠劳动得来的。(板书:劳动)

  三、认识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1、谁能具体说一说你的爸爸或妈妈是如何工作的?看到他们每天这样工作,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辛苦)

  2、观看人们劳动的场面,并适当的描述。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看了他们辛勤的工作,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工作太辛苦了,他们的身体太疲劳了。这其中或许就有你的爸爸或妈妈。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让我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屋,让我们有了一个干净、美丽的环境。我们的父母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我们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回到家里你应该怎么做?

  4. 进一步体会挣钱的不易。看《铁匠的儿子和铜钱的故事》,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铜钱,铁匠的儿子对待它的态度会不一样?

  5、再次体会挣钱的不易。

  挣钱的确是太难了。为了让自己的家人生活的好一些,他们也许长期忍受着身体疲劳的折磨。下面咱们跟着视频共同朗诵一下《悯农》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5.小练笔。

  我们也试着写一首小诗或短文来描述父母挣钱的辛苦。

  四、引导合理消费。

  1、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再看看你们手中的零花钱,你发现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2、小组活动。分析一星期的消费情况。

  课前,让大家记录了自己这一星期的消费情况,小组内计算一下,你们组平均每天花多少钱,分析一下,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补充。

  (1)一元钱的妙用。(以卡通的形式介绍)

  (2)计算。咱班有54人,一人一天花三元钱,全班同学一天花多少钱?全校同学一天花多少钱?一周要花多少钱呢?

  (3)深化学生的认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

  4、现在假如一周给你十元钱,你将准备如何消费?小组内设计,比一比哪一组的消费最合理?

  5、分析消费计划。(板书:合理消费)

  五、课后延伸。

  回家帮你的.爸爸妈妈建立一个家庭小账本,记录下你家的收支情况,分析哪些钱应该花,哪些可以省下,努力做到合理消费。

  本课通过了解家里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家庭的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体会到父母挣钱不容易。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各行各业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再让学生分小组探究父母的职业,说说该工作是多么辛苦,说说自己参与其中的感受。再用书中的故事,让学生互相交流,弄明白为什么铁匠的儿子不让他爸爸扔钱了。从而体会到自己付出劳动才做出的东西毁坏时,心里会很难受,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影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形象的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通过本科的学习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并决定以后要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亮点:利用图片、影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化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六、板书设计。

  家庭小账本

  辛勤劳动——钱——合理消费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要求,小学语文导学导练3——识字能力。

  1.识字数量要求

  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2.识字质量要求

  (1)会读。看到字形就能读准字音。

  (2)会解。能懂字的意思懂得字在词中的意思。

  (3)会写。能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4)会用。能用大部分学过的字组词,造句、说话、写话、作文。在语言环境中运用。

  3.识字能力要求

  识字能力,主要指独立识字。遇到一个生字,能做到以下三点:

  (1)独立识字音。会运用汉语拼音、准确,快速地准字音。

  (2)独立记字形。运用掌握的汉字及分析字形的方法,找出字形的难点,独立记住字形。

  (3)独立解字义。运用查字典的方法及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的方法,独立读懂字义。

  二、学习指导

  1.了解识字的意义

  识字是一个人学文化的`开始,只有识了字,才能可能学词、学句、读段、写篇。可以说识字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奠基工程。

  儿童从小首先发展的是口头语言,然后再发展书面语言。识字是由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与船。识字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识字要建立音、形、义三因素的联系,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的规律使学习汉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摸式,利于智力发展。识了字,掌握了书面语言,就能更广泛接受信息。书面语言就成为了继续学习及认识的工具,视野会更开阔,对陶冶情感,培养品质,发展个性都会带来积极作用。

  2.学会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每个汉字,都应该包括音、形、义三个因素,这三者紧密不可分。学每个汉字也就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因此了解这三方面的识字知识与学习方法。

  (1)读准字音,注意同音字的比较。汉字有几万个,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而普通话的基本音节仅有400多个。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它既是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之处,也为学习带来困难,如“风、封、丰、疯、枫、峰、锋、蜂等字都读fēnɡ,但它们的字形与字义都不同,如乱用,就出现错别字,影响表情达意。

  同音字有两类:一类是音相同字形不同的字,如“工”与“公”,要结合词句从字义和字形上区别用法。一类是音相同形相近的字,如“密”与“蜜”,不仅要从字形上比较,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更要将它们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辨析,如从“大象的四条腿像四根大柱子一样粗”来区别“像”与“象”。

  (2)多音字要掌握据词定音。一字多音也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可以采用组词练习,如“数shù()()shǔ()()”、“喝hē()()hè()()”。可以将多音字编入一句分析,如“河面上漂(piāo)着一条漂(piào)亮的船。”“背(bèi)上背(bēi)孩子。”还有的可以根据词性区别,如“磨”mú(铅~,铜~儿,~子,~板,~具,~样)都是名词;mó(~擦,~蹭,~合,~炼,~灭,~损,~牙)都是动词。

  附部分多音字

  A部

  1.阿

  ①ā阿罗汉阿姨

  ②ē阿附阿胶

  2.挨

  ①āi挨个挨近

  ②ái挨打挨说

  3.拗

  ①ào拗口

  ②niǜ执拗

  B部

  1.扒

  ①bā扒开扒拉

  ②pá扒手扒草

  2.把

  ①bǎ把握把持把柄

  ②bà印把刀把话把儿

  3.蚌

  ①bàng蛤蚌

  ②b>>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品悟。

  教学过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1、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五、作业、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