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2 12:33: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过程与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结构特点。

  四、教材简析:

  《夜莺之歌》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自称“夜莺”的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五、所在班级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则唱出了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与依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之歌》又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资料。

  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

  1、预习情况:瓦砾、耷拉、木屑、鹧鸪、蠢东西、轻蔑、胳膊、云杉。

  2、字词障碍:

  (1)耷拉:下垂。

  (2)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3)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4)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5)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五)交流探究。

  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围绕着夜莺的歌声文章记叙哪几件事?(见板书)

  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想象敌人进入包围圈时小夜莺的想法和行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

  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三)讨论。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四)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五)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六)板书:

  机智、勇敢

  小夜莺活泼、灵巧小英雄

  热爱祖国

  八、教后记:

  我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如能更放手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我设计小夜莺是怎样一步步迷惑敌人的,来引领学生学习。这样虽然学生在在理解、交流时可能更容易谈出自己的看法,对小夜莺的言行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但可能束缚了孩子更广阔的思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以“丁丁冬冬学识字”为主题,学习带有木字旁的字7个,带有草字头的字7个,带有“竹”字的生字7个,带有“禾”或“米”的生字10个。

  篮 笛 算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带禾木旁、米字旁的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出示挂图 观察这两幅图,都画的是什么?旁边的字是什么?师讲解字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同学们猜一猜今天我们学习带什么偏旁的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词语:稻子 种子 秧苗 庄稼 秸秆 麦穗 秋天 季节

  (1)读一读,互教互认。

  (2)观察带点的.字有什么特点?

  (3)说一说禾木旁表示什么意义?

  2.出示带有米字旁的词:大米 米粒 粮食 面粉 粽子 面糊 糕点 糖果

  方法同上。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稻 季 米 粮 粉 糖 料

  (2)齐独生子 。

  (3)说一说这些字都是什么旁?与什么有关?

  (4)找朋友

  4.学写字。

  (1)出示生字:季 米 粮 粉

  (2)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字的结构、笔顺。

  (3)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字。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带禾木旁和米字旁的字。

  2.想一想,这些字与粮食有关系吗?

  稻谷 草料 高粱 年糕 稀粥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会多少?

  板书设计: 丁丁冬冬学识字

  稻 季 米 粮 粉 糖 料

  季 米 粮 粉

  第七、八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几组同一偏旁的字,理解字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提高概括能力和推力

  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写出带有这些偏旁得字。

  1.木——————————————————————。

  2.草字头————————————————————。

  3.竹字旁————————————————————。

  4.米字旁————————————————————。

  二.比一比,组词。

  材( ) 芬( ) 菜( )

  板( ) 芳( ) 茶( )

  箱( ) 粮( ) 草( )

  算( ) 粉( ) 药( )

  三.给字去掉偏旁,在组词。

  笛(由) (由于 ) 材( ) ( ) 季( ) ( )

  班( ) ( ) 药( ) ( ) 芳( ) ( )

  四.把下词语中不是一类的找出来,写在( )里。

  柏树 草莓 梨树 桃树 柳树 ( )

  苹果 葡萄 芹材 香蕉 ( )

  桌椅 衣柜 木床 镜子 ( )

  白菜 茄子 萝卜 小草 ( )

  五.填偏旁表。

  偏旁表示的意思例字

  木字旁

  草字头

  竹字旁

  禾木旁

  米字旁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蚕、床、脱、旧、胖、吐、茧、卵、桑、裳、嫩、渐、蛾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卵、桑、裳、嫩、蛾、渐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过程:

  一、揭题、教学生字。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

  3、蚕姑娘非常可爱,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很多同学都了解蚕,有的同学可能还养过蚕,对蚕感到很亲切,相信读了课文,你会更喜欢蚕。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

  〈1〉出示词语(带拼音)

  蚕卵桑叶蚕床脱下蛾姑娘又白又嫩

  茧子渐渐长胖吐出旧衣裳又黄又瘦

  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了,请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有读错的,请你帮他纠正一下。重点朗读词语蚕卵又白又嫩旧衣裳蚕床

  〈2〉、请你再看看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哪个难写而你又用好办法记住了,请你介绍一下。重点指导卵的笔顺(指名说教师板书书空学生在作业

  本上写一个)

  四、读准了生字词语,现在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挑选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3、反馈、评议。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评的重点就是上面两方面。

  可作如下点评:

  〈1〉你一个字都没读错,真行啊!

  〈2〉这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你再读一遍。

  〈3〉你读得太心急了,把字给丢了,慢慢来再读一遍。

  〈4〉你这一小节没读好,没关系,你可以请同学帮你读。

  当学生读第六小节时,教师板书茧。读第七小节时板书蛾

  五、刚才小朋友经过认真地读课文,了解了从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蚕姑娘又变成了茧子,茧子变成了蛾姑娘,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读。

  (1)自由准备

  (2)抽四人小组赛读。(2组)

  (3)你们看,这就是蚕的一生。(课件出示图画)你记住了吗?

  (4)拿出课堂作业本,填一填。反馈、校对

  六、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发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四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纠正读音(jTng,注意读出后鼻音)。

  激发读趣,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鲸有多大,鲸怎样睡觉,鲸吃什么,鲸有些什么种类……)好,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读“学习要求”与“自学程序与方法”。

  3、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本课时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和三的部分内容。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1、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自学提示:①边读边想,每一自然段写的什么;

  ②课文讲了有关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老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述说每自然段段意。

  2、引导学生将自然段段意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课文从鲸的大小、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二

  1、朗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二。

  自学提示:①查字典,读准字音,掌握方法,理解字义;

  ②通过查带点字的意思,理解词语:鲸。捕获、上腭、前肢、后肢、鳍。通过查词典,理解两个词语:垂直、倾斜。

  ③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辅导。

  五、知二

  1、检查生字自学的情况。

  ①读准字音:

  鲸、获、肢、吨

  ②掌握字形:

  肢(肢体)滤(过滤)肺(肺部)胎(胎生)

  枝(树枝)虑(考虑)柿(柿子)治(治病)

  2,检查生自学的情况。

  ①教师解释几个词语:退化、进化

  ②检查生词学习情况。

  ③订正课后习题一、二。参考答案。

  第一题:捕获、宽敞、倾斜、垂直

  第二题:见前。

  六、结

  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启

  1、明确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2、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四、五。

  必要的方法提示:读、想、划、批、说。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一段)

  学生读、想、划、批、说、写,自学第一自然段

  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为了说明它的,‘大”,作者采用数字的说明方法,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oo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公斤重,17米长的鲸。

  师小结:举数字说明方法,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为了说明鲸的“大”,作者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

  ①用鲸和人们熟悉的认为很大的象比较,说明鲸很大;

  ②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是用鲸的舌头与人们熟悉的大肥猪比较,说明鲸的'重;

  ③用人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和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说明鲸的大。

  师小结:鲸对于我们来说;本是很陌生的事物,但作者拿陌生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像大肥猪、人作比较,通过比较,陌生的事物我们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了,所以,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

  4、“宽敞”的反义词“狭窄”。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二段)

  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3、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远的古代、后来/良长很长的年代;表示地点的词语有:陆地上、靠近陆地的浅海里、海洋;表示演变特点的词:变成、退化。

  4、完成表格

  六、结

  第三课时

  一、读练三――自学程序与方法四(自学课文第三段)

  学生根据旁批,读、想、划、批、说、写,自学第三自然段。

  二、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评议。

  2、鲸有两类,它们的区别是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牙齿。

  三、读练四――自学程序与方、法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课文旁批和参照表格自学第四段。

  教师巡回辅导。

  四、知四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1、第四部分,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①朗读第4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4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提出疑问:鲸吃什么?第二层(第二、三句)写须鲸吃什么。第三层(第四、五句)写齿鲸吃什么,第一层与第二、三层是总分关系。第二层与第三层是并列关系。划线部分运用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朗读第5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5自然段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鲸不属于鱼类。鲸是这样呼吸的,“鲸的鼻孔……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须鲸和齿鲸呼吸不同: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③朗读第6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鲸睡觉时的样子。课文中的叙述有:“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

  ④朗读第7自然段,引导评议,第7自然段鲸生长的三个特点:吃奶长大;生长快,寿命长。

  用数字说明的部分: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10多米长,7删公斤重,一天能长30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⑤第四部分总的讲鲸的生活习惯,包括吃。呼吸、睡与生长特点。

  2、根据自学情况,完成表格占

  五、练知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

  六、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特别强调说明方法的认识:

  2、总结本课时学习情况。学得主动的同学提出表扬。

  板书:

  特点:大

  类属:哺乳动物

  鲸 种类:须鲸 齿鲸(虎鲸)……

  吃食

  生活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学会生字4个,并能够正确书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了解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准备:投影,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古代人很聪明,创造出了我们现在用的汉字。那么古代人是怎么造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做古代人,看看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二、看图领会字义识字

  1、出示投影片:“亭子”

  (1)、图上画的是一座什么?(亭子)亭子什么样?(亭子上面有顶,有屋檐,下面有柱子)

  (2)、出示生字卡片“亭”指名拼读生字卡片。注意纠正后鼻音。

  (3)、“亭”这个字的样子和亭子的样子很像,古代人真有本事。

  2、活动演示投影片:将“人”拉至“亭子”旁

  (1)、现在图上画的是什么?在这个亭子的边上加了一个人,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来到了亭子边)人到亭子边干吗?(看到亭子想进去坐坐,休息休息)

  说的真好,人看到亭子就停下来(出示“停”)看看这亭子造得真漂亮。

  (2)、出示“停”,指名读,注意纠正后鼻音。

  “停”和“亭”读音相同,但是它们的意思完全不同。

  (3)、再次指名读“亭”和“停”,并分别组词。

  (4)、象“停”这样看字就能知道意思了。古代人真是聪明啊!

  3、出示投影片:人在门中听

  (1)、那么这幅图画了什么?(图上画了一个人在听)

  他在哪里听?(在门里听)

  你觉得他在听什么?(在听鸟叫声,在听人说话,在听歌声……在听声音)

  谁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尽量照顾全面,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出示生字卡片“闻”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在门里听声音)

  指名拼读生字卡片。“闻”是前鼻音,注意纠正。

  齐读生字卡片,抽读。

  (3)指名用“闻”组词

  4、出示投影片:鸟鸣图

  (1)、这是什么?(鸟)一只什么样的鸟?(漂亮的、美丽的、可爱的……)

  (2)、出示生字卡片“鸟”和“鸣”。

  把这两个字和图对应起来,我请同学来连线。

  指名学生连线。

  (3)、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连?(“鸟”字和鸟站在树枝上的样子很像)

  (“鸣”字就是小鸟张开嘴巴在唱歌)

  “鸣”字也是表示叫的意思,出示“鸣”。

  (4)、指名学生分别拼读“鸟”和“鸣”齐读,抽读,分组读。

  指名分别组词。

  三、

  我们古代的人真聪明,想出那么多办法来造字,有些字的样子和东西的.样子很像,我们就叫它们“象形字”(学生齐读3遍),像“亭”和“鸟”。有的字一看到字就能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我们就叫它们“会意字”(学生齐读3遍),像“停”、“闻”、“鸣”。我们小朋友也很聪明,连古代人的心思都能猜到,真了不起。

  读卡片后词语,并造句。

  四、指导书写

  1、我们除了要知道古代人的心思外,还要向古代人学习一样本领,那就是学写字。

  2、分析结构,指导书写。

  亭:上中下结构,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上,上小,下大。

  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亭”中间的秃宝盖同样写在横中线上。

  闻:半包围结构。中间“耳”的笔顺要注意。

  鸣:左右结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方。“鸟”注意笔顺。

  3、教师板书,学生书空,描红。

  4、学生临写田字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及姿势。

  5、展出写得好的字,并予以鼓励,师生共同评议。

  指出写得不好的地方,有待改进的地方。

  五、

语文教案 篇8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语文教案【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过程与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结构特点。

  四、教材简析:

  《夜莺之歌》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自称“夜莺”的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五、所在班级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则唱出了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与依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之歌》又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资料。

  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

  1、预习情况:瓦砾、耷拉、木屑、鹧鸪、蠢东西、轻蔑、胳膊、云杉。

  2、字词障碍:

  (1)耷拉:下垂。

  (2)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3)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4)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5)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五)交流探究。

  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围绕着夜莺的歌声文章记叙哪几件事?(见板书)

  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想象敌人进入包围圈时小夜莺的想法和行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

  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三)讨论。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四)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五)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六)板书:

  机智、勇敢

  小夜莺活泼、灵巧小英雄

  热爱祖国

  八、教后记:

  我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如能更放手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我设计小夜莺是怎样一步步迷惑敌人的,来引领学生学习。这样虽然学生在在理解、交流时可能更容易谈出自己的看法,对小夜莺的言行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但可能束缚了孩子更广阔的思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以“丁丁冬冬学识字”为主题,学习带有木字旁的字7个,带有草字头的字7个,带有“竹”字的生字7个,带有“禾”或“米”的生字10个。

  篮 笛 算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带禾木旁、米字旁的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出示挂图 观察这两幅图,都画的是什么?旁边的字是什么?师讲解字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同学们猜一猜今天我们学习带什么偏旁的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词语:稻子 种子 秧苗 庄稼 秸秆 麦穗 秋天 季节

  (1)读一读,互教互认。

  (2)观察带点的.字有什么特点?

  (3)说一说禾木旁表示什么意义?

  2.出示带有米字旁的词:大米 米粒 粮食 面粉 粽子 面糊 糕点 糖果

  方法同上。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稻 季 米 粮 粉 糖 料

  (2)齐独生子 。

  (3)说一说这些字都是什么旁?与什么有关?

  (4)找朋友

  4.学写字。

  (1)出示生字:季 米 粮 粉

  (2)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字的结构、笔顺。

  (3)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字。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带禾木旁和米字旁的字。

  2.想一想,这些字与粮食有关系吗?

  稻谷 草料 高粱 年糕 稀粥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会多少?

  板书设计: 丁丁冬冬学识字

  稻 季 米 粮 粉 糖 料

  季 米 粮 粉

  第七、八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几组同一偏旁的字,理解字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提高概括能力和推力

  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写出带有这些偏旁得字。

  1.木——————————————————————。

  2.草字头————————————————————。

  3.竹字旁————————————————————。

  4.米字旁————————————————————。

  二.比一比,组词。

  材( ) 芬( ) 菜( )

  板( ) 芳( ) 茶( )

  箱( ) 粮( ) 草( )

  算( ) 粉( ) 药( )

  三.给字去掉偏旁,在组词。

  笛(由) (由于 ) 材( ) ( ) 季( ) ( )

  班( ) ( ) 药( ) ( ) 芳( ) ( )

  四.把下词语中不是一类的找出来,写在( )里。

  柏树 草莓 梨树 桃树 柳树 ( )

  苹果 葡萄 芹材 香蕉 ( )

  桌椅 衣柜 木床 镜子 ( )

  白菜 茄子 萝卜 小草 ( )

  五.填偏旁表。

  偏旁表示的意思例字

  木字旁

  草字头

  竹字旁

  禾木旁

  米字旁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蚕、床、脱、旧、胖、吐、茧、卵、桑、裳、嫩、渐、蛾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卵、桑、裳、嫩、蛾、渐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过程:

  一、揭题、教学生字。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

  3、蚕姑娘非常可爱,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很多同学都了解蚕,有的同学可能还养过蚕,对蚕感到很亲切,相信读了课文,你会更喜欢蚕。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

  〈1〉出示词语(带拼音)

  蚕卵桑叶蚕床脱下蛾姑娘又白又嫩

  茧子渐渐长胖吐出旧衣裳又黄又瘦

  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了,请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有读错的,请你帮他纠正一下。重点朗读词语蚕卵又白又嫩旧衣裳蚕床

  〈2〉、请你再看看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哪个难写而你又用好办法记住了,请你介绍一下。重点指导卵的笔顺(指名说教师板书书空学生在作业

  本上写一个)

  四、读准了生字词语,现在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挑选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3、反馈、评议。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评的重点就是上面两方面。

  可作如下点评:

  〈1〉你一个字都没读错,真行啊!

  〈2〉这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你再读一遍。

  〈3〉你读得太心急了,把字给丢了,慢慢来再读一遍。

  〈4〉你这一小节没读好,没关系,你可以请同学帮你读。

  当学生读第六小节时,教师板书茧。读第七小节时板书蛾

  五、刚才小朋友经过认真地读课文,了解了从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蚕姑娘又变成了茧子,茧子变成了蛾姑娘,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读。

  (1)自由准备

  (2)抽四人小组赛读。(2组)

  (3)你们看,这就是蚕的一生。(课件出示图画)你记住了吗?

  (4)拿出课堂作业本,填一填。反馈、校对

  六、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发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四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纠正读音(jTng,注意读出后鼻音)。

  激发读趣,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鲸有多大,鲸怎样睡觉,鲸吃什么,鲸有些什么种类……)好,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读“学习要求”与“自学程序与方法”。

  3、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本课时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和三的部分内容。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1、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自学提示:①边读边想,每一自然段写的什么;

  ②课文讲了有关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老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述说每自然段段意。

  2、引导学生将自然段段意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课文从鲸的大小、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二

  1、朗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二。

  自学提示:①查字典,读准字音,掌握方法,理解字义;

  ②通过查带点字的意思,理解词语:鲸。捕获、上腭、前肢、后肢、鳍。通过查词典,理解两个词语:垂直、倾斜。

  ③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辅导。

  五、知二

  1、检查生字自学的情况。

  ①读准字音:

  鲸、获、肢、吨

  ②掌握字形:

  肢(肢体)滤(过滤)肺(肺部)胎(胎生)

  枝(树枝)虑(考虑)柿(柿子)治(治病)

  2,检查生自学的情况。

  ①教师解释几个词语:退化、进化

  ②检查生词学习情况。

  ③订正课后习题一、二。参考答案。

  第一题:捕获、宽敞、倾斜、垂直

  第二题:见前。

  六、结

  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启

  1、明确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2、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四、五。

  必要的方法提示:读、想、划、批、说。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一段)

  学生读、想、划、批、说、写,自学第一自然段

  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为了说明它的,‘大”,作者采用数字的说明方法,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oo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公斤重,17米长的鲸。

  师小结:举数字说明方法,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为了说明鲸的“大”,作者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

  ①用鲸和人们熟悉的认为很大的象比较,说明鲸很大;

  ②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是用鲸的舌头与人们熟悉的大肥猪比较,说明鲸的'重;

  ③用人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和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说明鲸的大。

  师小结:鲸对于我们来说;本是很陌生的事物,但作者拿陌生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像大肥猪、人作比较,通过比较,陌生的事物我们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了,所以,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

  4、“宽敞”的反义词“狭窄”。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二段)

  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3、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远的古代、后来/良长很长的年代;表示地点的词语有:陆地上、靠近陆地的浅海里、海洋;表示演变特点的词:变成、退化。

  4、完成表格

  六、结

  第三课时

  一、读练三――自学程序与方法四(自学课文第三段)

  学生根据旁批,读、想、划、批、说、写,自学第三自然段。

  二、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评议。

  2、鲸有两类,它们的区别是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牙齿。

  三、读练四――自学程序与方、法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课文旁批和参照表格自学第四段。

  教师巡回辅导。

  四、知四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1、第四部分,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①朗读第4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4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提出疑问:鲸吃什么?第二层(第二、三句)写须鲸吃什么。第三层(第四、五句)写齿鲸吃什么,第一层与第二、三层是总分关系。第二层与第三层是并列关系。划线部分运用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朗读第5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5自然段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鲸不属于鱼类。鲸是这样呼吸的,“鲸的鼻孔……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须鲸和齿鲸呼吸不同: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③朗读第6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鲸睡觉时的样子。课文中的叙述有:“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

  ④朗读第7自然段,引导评议,第7自然段鲸生长的三个特点:吃奶长大;生长快,寿命长。

  用数字说明的部分: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10多米长,7删公斤重,一天能长30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⑤第四部分总的讲鲸的生活习惯,包括吃。呼吸、睡与生长特点。

  2、根据自学情况,完成表格占

  五、练知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

  六、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特别强调说明方法的认识:

  2、总结本课时学习情况。学得主动的同学提出表扬。

  板书:

  特点:大

  类属:哺乳动物

  鲸 种类:须鲸 齿鲸(虎鲸)……

  吃食

  生活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学会生字4个,并能够正确书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了解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准备:投影,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古代人很聪明,创造出了我们现在用的汉字。那么古代人是怎么造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做古代人,看看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二、看图领会字义识字

  1、出示投影片:“亭子”

  (1)、图上画的是一座什么?(亭子)亭子什么样?(亭子上面有顶,有屋檐,下面有柱子)

  (2)、出示生字卡片“亭”指名拼读生字卡片。注意纠正后鼻音。

  (3)、“亭”这个字的样子和亭子的样子很像,古代人真有本事。

  2、活动演示投影片:将“人”拉至“亭子”旁

  (1)、现在图上画的是什么?在这个亭子的边上加了一个人,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来到了亭子边)人到亭子边干吗?(看到亭子想进去坐坐,休息休息)

  说的真好,人看到亭子就停下来(出示“停”)看看这亭子造得真漂亮。

  (2)、出示“停”,指名读,注意纠正后鼻音。

  “停”和“亭”读音相同,但是它们的意思完全不同。

  (3)、再次指名读“亭”和“停”,并分别组词。

  (4)、象“停”这样看字就能知道意思了。古代人真是聪明啊!

  3、出示投影片:人在门中听

  (1)、那么这幅图画了什么?(图上画了一个人在听)

  他在哪里听?(在门里听)

  你觉得他在听什么?(在听鸟叫声,在听人说话,在听歌声……在听声音)

  谁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尽量照顾全面,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出示生字卡片“闻”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在门里听声音)

  指名拼读生字卡片。“闻”是前鼻音,注意纠正。

  齐读生字卡片,抽读。

  (3)指名用“闻”组词

  4、出示投影片:鸟鸣图

  (1)、这是什么?(鸟)一只什么样的鸟?(漂亮的、美丽的、可爱的……)

  (2)、出示生字卡片“鸟”和“鸣”。

  把这两个字和图对应起来,我请同学来连线。

  指名学生连线。

  (3)、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连?(“鸟”字和鸟站在树枝上的样子很像)

  (“鸣”字就是小鸟张开嘴巴在唱歌)

  “鸣”字也是表示叫的意思,出示“鸣”。

  (4)、指名学生分别拼读“鸟”和“鸣”齐读,抽读,分组读。

  指名分别组词。

  三、

  我们古代的人真聪明,想出那么多办法来造字,有些字的样子和东西的.样子很像,我们就叫它们“象形字”(学生齐读3遍),像“亭”和“鸟”。有的字一看到字就能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我们就叫它们“会意字”(学生齐读3遍),像“停”、“闻”、“鸣”。我们小朋友也很聪明,连古代人的心思都能猜到,真了不起。

  读卡片后词语,并造句。

  四、指导书写

  1、我们除了要知道古代人的心思外,还要向古代人学习一样本领,那就是学写字。

  2、分析结构,指导书写。

  亭:上中下结构,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上,上小,下大。

  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亭”中间的秃宝盖同样写在横中线上。

  闻:半包围结构。中间“耳”的笔顺要注意。

  鸣:左右结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方。“鸟”注意笔顺。

  3、教师板书,学生书空,描红。

  4、学生临写田字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及姿势。

  5、展出写得好的字,并予以鼓励,师生共同评议。

  指出写得不好的地方,有待改进的地方。

  五、

语文教案 篇8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