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8-30 09:34:52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品】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教学工具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知识铺垫

  (一)复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填空。

  (1) 820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与720101的位数 ( ) (相同或不相同)。

  (2)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3) 34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56 ○ 1280 20xx ○ 1020

  5693 ○ 5297 8064 ○ 8046

  3.引导学生口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

  (1)先看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类推。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招徕各国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有课来到我国旅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具体人数。

  师出示课件20xx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单位:人)

  美国:2116100 日本:3658200 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 印度:606500 韩国:4185400

  2.正确地读出上面各数。

  3.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国家的人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自学提示:试着比较一下数的大小。

  5.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板书)

  (二)初步研究新知

  1.两个亿以内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

  216110○608000

  师: 哪一个数大?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结: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

  2.两个亿以内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

  608000和606500

  师:位数相同情况怎样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都是六位数,就比最高位,它们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万位,万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个是8,一个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个学生说。

  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3.多个数大小比较

  要求: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小组内尝试。

  小组内交流各自比较方法。

  引导比较:分类----七位数相比较---六位数相比较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1)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 ○ 61340

  28906 ○28890 620300 ○ 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大小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四、教师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方法: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_。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五、布置作业:评测练习

  板书

  亿以内数的认识

  位数不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 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多个数大小比较 先分级 再分类 比较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58例4及练习九。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引入新课

  1、口算:20×40= 130×50= 100×90= 2100×3= 3000÷6= 4×23= 2100÷7= 28×3=20xx×7= 50×6= 800×5= 720+58=

  2、估算:89×30 32×48 43×22 35×19 24×39 63×29 71×80 52×683、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估算

  学习目标: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二、指导自学

  1、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2、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指导,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2)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3)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检测自学效果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四、达标检测

  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a1800米b1200米c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第63页8、9、10、11、12。

  七、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第6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4、7、9~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位置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4题。

  指名学生先回答,再上台将竖式计算写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7题。

  (1)指名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指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2)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小组议一议,再写出答案。

  (3)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其他学生演示笔算的过程。

  3.课件出示:小学四年级463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辆车可坐60人,要租几辆车?

  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指出有用信息,随便抽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1)463÷60=7(辆)……43(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43人。

  (2)463÷60=7(辆)……43(人)

  7+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并向学生强调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难度并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通过练习,是可以强化计算方法的理解的,但是往往就是有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以前的法则中所描述的错误,特别是确定商的位置。问题是教材中没有文字计算法则,教学中要不要归纳?这个问题要依据具体的课程中的内容才能确定,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归纳出计算的规则。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xx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xx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1.教师:我们这两天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 。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点评:本环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四、全课小结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编码,比如楼牌号、街道门牌号、车牌号等,希望你们用心去观察、思考,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研究,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案

  课题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教学难点 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题数数

  2、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 “亿”。

  教后反思: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例2、例3)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 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 7216、10000、3003、5400、4009、5800、6040、5708、40009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 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 八千九百 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 这节课我们赖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2 4 9 6

  2 4 9 6 0 0 0 0

  6 4 0 7 0 0 0

  8 5 0 0 0 3 0 0

  读作:_______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5)完成做一做

  2、例3

  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一的2、3读出数

  2、练习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一5、6、9 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亿以内读数和写数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正确读写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你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练习卡。

  2、内容: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读出下面数

  4872 5301000 31680000

  86000090 12000605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七十万 一百万七千

  七万零九十 一千零五十万零三十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5)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 4题,P10 8题,P11 11题。

  2、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来读

  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2页 第12题;第14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作业:第12页的13题

  转盘练习读、写数。 个人修改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一、统计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4、讨论交流: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2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教案

  课题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新知

  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师归纳并板书:

  条形粗细要均匀;甲、乙两个停车场辆数的图案要不同;写好数量;写出统计图的标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资源简介

  1、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利用射线、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直线、射线、角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角的度量”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本课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复习线段,同时引入射线、直线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学习过线段,由于在生活中找不到射线、直线的例子,学生难以体验线的无限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能在认识射线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正确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直线射线角

  板块一:点→线

  1、我们今天的研究从一个图形开始。(课件出示点)

  这可是一个神奇的图形,你瞧,它开始运动了,看到什么了?现在停止了。你看到什么?

  (出示完整的线段)这是我们早就熟悉的线段。

  你能在我们身边找一个可以看成是线段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课本的边,课桌的边……学生从一端开始顺着边一直指到另一端,感受线段的长度有限。)

  尽管你们举得例子不同,但他们都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2、 (拿出激光笔)

  (1)老师带来一支笔,现在光线是从哪里到哪里?(将光线照在手掌上)

  现在是从哪里到哪里?(撤走手掌,让光线照到墙上)

  如果前面没有任何阻挡,会照到哪里呢?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无限)

  给你一张纸,画得下来吗?纸再大一些呢?

  遗憾,我只有这么大的纸,你能将这无限长的线画在这有限大小的纸上吗?动手试一试吧。学生尝试画

  (2)展示学生的画法。(将学生画的放在展台上。生的方法一般有三:用省略号;画到纸边;画到纸边有端点)

  你们能看明白吗?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同学们的创造都有道理,尽管方法,但相通的是想表示无限远。数学家们和你们想得也相似,不过他们利用了线段中端点,线段中用两个端点表示有始有终,去掉一个端点就表示还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你们觉得哪种好呢?

  我也来画一画,用这样的纸可以画吗?(将给学生的纸折成一半)现在还可以吗?为什么?(只要画一个端点和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画出来的长度是有限的,实际表示的是无限的,这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像这样的线就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3、(出示线段)你能将这条线段变成射线吗?(擦去了端点,就说明还可以无限延伸,好主意。)用手比划一下。

  如果将两个端点都去掉,用手比划一下,这时两端都可以无限延伸了(课件演示)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直线和射线一样吗?

  4、 从点出发,我们认识了三种线,它们一样吗?

  我们来猜一猜,(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猜)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可以根据部分情况进行想象、推理、判断,确定真相还需看到全部。

  5.刚我们找到看成线段的例子,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可以看成直线或射线的例子吗?(学生找,然后逐一评价是否可以)

  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可以看成直线和射线的例子,是人们为了研究数学想象出来的线。(想象)

  讨论到这,你有问题吗?

  为什么要创造直线和射线呢?我们继续往下走,也许能找到答案。

  6、画一画。

  (1)过一点,可以画直线,还可以画吗?请你画出过这个点的所有直线。(稍等)有难度?为什么?

  (2)过两点,画直线,要求是画出所有。为什么只画了一条?(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引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观察图,你还看到其他线了吗?(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3)从一点起,能画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请你从这点起画出两条射线。

  板块二:线→角

  1、看画出的图,想到了什么?引出角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角,现在你想怎样描述角呢?

  学生描述,建立与射线的联系: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如果只有一条射线,和角有关系吗?注意观察(课件演示:将射线动起来)

  现在你还想怎么描述角呢?(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有了射线,丰富了我们描述角的方式。

  3、再画两个角,现在你最喜欢哪个?

  你们的描述还不能明确最喜欢哪个角,怎么办呢?(学生会想到标上序号或字母)

  数学上一般用一小段弧和数来表示,(课件出示∠1)这是角的符号,用手比划一下,想到了谁?一样吗?

  第二个角怎么表示?(∠2)

  有了属于角的名字和符号,既方便交流,也很简洁。轻声告诉同桌你最喜欢哪个角。

  板块三:数学→生活

  我们由点认识了线,由线又重新认识了角,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课件出示想象)你有问题吗?

  线是想象出来的,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吗?我们去瞧一瞧。

  今天带领我们的是小明和小红。

  1、小明要去找小红汇合,你建议走哪条路?为什么?(课件出示三条路)

  师:同学们在无意中已经运用了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150米表示的是什么?也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小明和小红走进教室,桌子很乱,你们来支个招。(课件显示)

  小朋友们的说法很多,用数学的语言则可以一句话表明了:将桌子排在了一条直线上就可以了。

  3、排完桌子,小明和小红要布置教室,将“我们爱数学”稳固在数学区里。小明说只要一个图钉就够了,小红说要两个图钉,你认为呢?

  将标题稳固在一条直线上,需要两个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运用,你瞧(出示图片)

  你还想到了什么了?

  想象出的线,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教材39页—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

  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

  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

  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

  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

  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B读作:角B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二)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

  个别回答,集体核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2.介绍量角器

  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

  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3.认识1°角

  课件演示。

  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

  4.学习量角

  (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

  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分组讨论,汇报。

  师生共同方法:

  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

  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

  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

  复述量法。

  (2)试一试

  出示40°和140°角

  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

  :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

  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教材41页“试一试”

  四、

  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

  五、作业

  教材46页练习二第4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23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xx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xx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 100本 1000本 10000本 100000本1000000本 10000000本 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 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 骤

  1000(粒) 10000 100000000

  25(克) 250 2500000

  3、结 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 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a-b-c=a-(b+c)=a-c-b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4-0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2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07-18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1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2-2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课》数学教案06-0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垂线》数学教案06-0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数学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