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长城和运河》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城和运河》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同学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俺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2 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时,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发明: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俺的眼前。
俺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局部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局部,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1、(看地图“长城”“运河” )知道这是什么吗?
2、全名叫: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它们都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奇迹。你们都了解长城和运河些什么吗?
3、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来进一步了解感受。
二、初读指导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2)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诗篇 民族 绸带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三、理清脉络
四、品析诗歌(诗歌讲究节奏、韵律、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一)读出节奏:指名读出示第一节节奏
自读第二节
(二)读出韵律:押韵反复
(三)读出感情色彩:结合内容理解
3、出示长城图,让学生看图填空说话:
万里长城坐落在____,它就____,弯弯曲曲,____,非常____。每隔一段,就有____,那是为了____。它是____结晶,更是____象征。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
奇异:奇特,特别。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不朽:永不磨灭。(例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5、补充介绍建造长城的资料: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称“万里长城”,也叫秦长城。明代也进行了修缮,前后修筑18次,总长6700千米,称“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6、学习“京杭大运河”方法同前
补充资料:京杭大运河在隋朝时期开始大规模开凿,由于它贯通南北,又称“南北大运河”,分为四段: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乾隆皇帝七下江南,走的就是运河水路。随着运河的诞生,运河沿岸的港口、码头、城镇,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日益兴起和繁荣。
7、运河的壮观和长城的壮观一样吗?
(壮丽,雄伟)
五、教学生字:蜒创
“折”与“析”辨析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和课文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4)读文,纠正
默读课文,了解诗歌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
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习朗读,评读
1、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
2、你觉得长城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联系上下文找全结合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异”“奇迹”
3、为什么不直接写长城很长很长,而要这样进行描写?
4、这是对长城的赞美(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不朽
5、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对长城的赞美吗?(对民族祖先的歌颂)从哪里看出来?
6、练习有感情朗读:赞美、自豪
7、看到运河,你想说些什么?
填空:美丽的京杭大运河就像________的水面上来往____,两岸是____,一派____景象。
练习朗读、背诵
理解“谱写”:写作(乐曲等)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
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
板书:长城和运河
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初读指导
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正确朗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出奇景呢?
讲读:比较: A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B我看见一个奇异的`景象。
你觉得长城怎样?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讲读: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 )比作( ),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之处,你能说说吗?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3、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
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结合上下文或理解其意思。
(3)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
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3)结合自己的读书理解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及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
是什么样的?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3、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
12、齐读。
四、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
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
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4、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5、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6、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
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
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
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 长城 和 运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把课文中的插图制成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自读故事,初步感知。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自渎课文,勾画、批注
三、理清脉络,精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5祖先该怎么理解?
6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7.指导朗读.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2指名读,生评议.
3齐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1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3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5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学生收集整理。
板书设计
长城不朽诗篇
15、长城和运河
劳动人民的智慧
运河动人诗篇
课后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7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指名读,生评议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课后摘记:
本文形式优美,韵律和谐,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全诗有长句,有短句,构成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读来抑扬顿挫,铿镪有力。还有重叠、复沓的手法,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使诗歌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强烈的艺术美感。具体描写长城、运河景色时,运用优美的语言,凝练形象等进行了刻画,将一副栩栩如生的长城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长城是美的,美在雄伟壮观;运河也是美的,美在清秀柔和。两幅奇异的景象,真令人赏心悦目。
教学中,让学生披情入文,大胆想象,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达到情感共鸣,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
我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学习难点:
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五)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3)指名理解词语(4)齐读出示的词语(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
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
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6)朗读全文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曲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动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比喻句。
4、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 感知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7、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8、“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3、 指名读, 生评议。
14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教后感 :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和学生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长城这一奇迹是不朽的诗篇。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学生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
另外,这一课还给着学生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一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寻找。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就能够明白祖先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学生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产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驾 折 蜒 谱 朽 篇 创 簇 绸
1、学生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
4、指导学生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怎么记住的?
5、指导学生说
6、指导学生写字
蜒 左右结构 与“蜓”的区别
创 注意“仓”的写法
驾 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学生描红
8、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设计
1、形近字组词
架( )蜒( )谱( )拆( )
驾( )蜓( )普( )折( )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用————————划出来
七、板书设计
蜒 长城 和 运河( 雄伟而壮丽)
创
驾 ( 惊喜而自豪)
教后感:
教师能根据诗歌的教学特点,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其中的意思,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能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运河的特点。学生在思考中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还将课文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通过比较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教学各行诗的朗读是,教师注重了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做到了披情入文。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12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7、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8、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9、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0、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1、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2、指名读,生评议。
13、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13
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学习语文
开学第一课——《长城和运河》,要让学生了解万里长城之雄伟、京杭大运河之壮丽、中华民族祖先之聪慧,我便带了学挂图、生字卡片走进了室:
师:在我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穿行与东西,另一个像绸带,连接着大陆南北,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生齐答:长城、运河。(通过预习,孩子们早已知道了她们的名字)
师:看看图,结合你的预习内容,说说长城或者运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出示学挂图,指导观察,意在让孩子们感受到长城与运河雄伟、壮丽的特)
生:长城很长!
生:运河也很长!
……(对于孩子那简单的回答我并不满意)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些呢?
生:长城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
生:运河像一条飘落在大地的绸带!
……(请了几个孩子,都是拿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对于长城的雄伟、运河的壮丽并没有自己的体会。不禁有些失望!)
我想:也许是初读课文吧,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能彻底的感悟!于是乎,我和孩子们一起品读了课文!学完课文后:
师:谁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奇异。(还是有些失望)
师: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大家看看图,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生:长城接连不断,连绵起伏,像一条长长的龙。
师:你讲得真生动!她……还像什么?(生兴高采烈地看图)
生:像一条游动的蛇。
生: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大街!
师:太短了!(学生敞开思路,各抒己见。)
生:像一条游动的大蟒蛇。
生:像一条穿行在大地的高速公路。
生:像飞机划过天空留下的一条白色的丝带!
……(这时,孩子门的脸神采飞扬!我想:这时他们才是真正体会到的长城之奇异!)
师:你们的想象太精彩了!但我觉得还是像“巨龙”好,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理由!
生:(沉思,翻开书本,再次阅读文本,观察插图,寻找理由,这无疑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反思
我们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农村,许多孩子并没有见过长城和运河。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只有宽阔的街道、田间的小河……而这些与长城和运河又差之千里,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直观感受唯有从书本的插图中去获取!但是插图又未能尽显其风姿,学生从单纯的语言文字中又很难体会到其雄伟、壮丽,更难以激发真正的喜爱之情,更别说是产生互动,故学中感觉十分之遗憾!我们的材中有许多类似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学内容,我们师不妨宽容一些,不要急着加以否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学语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表达!可能把长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并不合适,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
在我们的学中,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十分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谈、自探、自创、自得、自乐。在课文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敢想敢说的空间里长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会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案】相关文章: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3-27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09
(实用)《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9-25
《长城》优秀教案06-18
运河的比喻句07-01
《太阳和影子》教案03-24
蜗牛和蚯蚓教案03-02
《蝙蝠和雷达》的教案03-03
《学问和智慧》 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