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15篇(实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23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与,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个性,概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归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和复习。
板书:和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口算:
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开火车回答。哪列火车来开呢?(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共15道算式)。
提问:这道题(15-9)你是怎么口算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2、初步感知规律:
⑴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口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把这15道口算算式卡片排成两行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按什么规律来给这些算式排排队呢?(先独立思考,后小组组织讨论)
⑵第一行算式的被减数都一样,可以按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第二行算式的减数都一样,可以按被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给15个算式排排队。请小组长拿出黑色的袋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的就是这15个算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的.找算式,有的贴,分工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排得又对又快。
⑶学生动手操作。
⑷小组展示,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⑸:同学们真厉害,经过你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这么多种排法,真了不起。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有21道算式,为了排列起来比较直观,我们先按照这种排法(③)来排(学生排法中:①排成两行的:;②差相等的;③排成倒“7”字型的:…)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很快地排列出来吗?好,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整齐。是这种排法的小组,就讨论一下,接下去怎么排?
3、运用规律,完成表格:
⑴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排的这一行一列有什么规律呢?
⑵接下来该排哪个算式呢?(师指11-8下面那一格)。
请小组长拿出第二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余的21道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规律继续排下去。看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快又整齐。
⑶学生动手操作。
4、,引导学生说出“20以内减法表”的规律。
⑴竖着看,算式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⑵横着看,又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⑶除了这些,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怎么知道斜着看,差都一样?
⑷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计算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
三、应用规律,完成练习。
1、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相同的所有算式。
2、学生自由选择,想写差是几的算式就写差是几的算式(要求:差是相同的所有算式)。
3、课件出示游戏:摘苹果
开放性计算练习:13-()=613-()=11-214-()=()-()13-()〈616-()〈7
四、:
在本节课中,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复习,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课堂情况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1——3题。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2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和交流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方案: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一定,播种的总公顷数与播种的天数。
请几名学生发言,重点说出判断理由。
二、探究新知
1、读书问题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成正比例的量不陌生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请看下面亮亮、红红、聪聪和丫丫四人的读书情况。
出示图中文字和表格,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
师:从文字和表格中你都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谈到:
他们四人读同一本书,丫丫看的最快,9天就看完了;亮亮看的最慢用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用12天看完了这本书,通过1512=180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页数是180。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可能会说出表中的规律,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出表中的规律,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如果没说出表中规律,教师可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师: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需要的天数就越多。
师: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相关联的.量,那在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
生:表中有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所用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所用的天数就越多;并且两个量的乘积是180。
师:这里的180是什么?谁能说出这里的关系式?
生:180是这本书的总页数,这本书的页数是不变的。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180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师: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师:像这样,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的积一定(书的页数一定),我们就把这两个相关联的量称为成反比例的量。
2、换零钱问题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成比例的量,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关于换零钱的问题。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张表格。
让学生独立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要把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换成面值1角的需要100张,换成面值2角的需要50张。
师:那么大家能用口算完成表格吗?
生:都换成面值5角的需要20张;换成面值1元的需要10张;面值5元的需要2张。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师:谁能说出数量关系式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表中有两个相关联的量,钱的面值与张数;
这里钱的张数随着钱的面值的变化而变化,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反比例关系的了解,这里的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师:我们刚刚遇到的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
三、试一试
师:下面我们就试着来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先自己想一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说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现在我们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根据我们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要怎样想?其中关键是看什么?
让学生自己或者和同桌总结归纳一下,指名汇报交流。
总结:判断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现在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让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四、练一练
1、师:相信现在大家对反比例并不陌生了,现在请同学们读练一练的第1题,自己读题并判断。
指名回答,说明理由。这里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2、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第2题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点交流问题(2)。
3、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第3题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点交流问题(2)。
4、师:大家知道大齿轮和小齿轮是怎样转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
五、课外拓展
师: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不仅仅用表格可以表示出来,我们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
出示知识窗的表格与方格图,让学生了解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期末复习16~19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学到加、减、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基本训练。
列式计算。
3个6相加是多少? 3的6倍是多少?
3与6的和是多少? 3比6少多少?
仔细审题,集体列式口答。
三、复习。
1、期末复习16。
(1)出示第16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你是怎样想的?
(求3人浇多少棵,也就是3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学生集体口答书中的三个问题。
2、期末复习7。
(1)出示第17题,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第1~4个问题,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3)选出你喜欢的两件玩具。算一算买这两件玩具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交流)
(4)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期末复习18。
(1)出示第18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收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3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期末复习19。
(1)出示第19题,看图说一说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图中告诉我们“小松鼠采了5个椰子,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需要解决的是“猴子最少采了多少个,最多采了多少个”)
(2)提问:“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是什么意思?你会解答吗?”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学生课堂气氛好,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4
教学内容: 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归纳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熟练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在总结归纳计算方法的同时,生成新的算法。
3、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发现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吗?喜欢吗?
课件出示: 带有房号(3、4、6、7、8)的图片,2位小朋友带算式(15-9和11-4)的图片。
师:村长叔叔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道算式,让他们自己去找房子,可是有两位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房子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指生计算,课件演示连接过程。)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15-9的呢?(预设: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法)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整理学习过的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 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齐读课题)
二、整理表格,发现规律
(一)总结20以内退位减法表,引导发现排列规律。
1、纵向观察: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时,最先学习的什么呢?(“十几减九”)(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引导学生打开数学书看一看。)
师:你能说出十几减九的算式吗?
指生回答。(预设:学生可能随意的说出几道十几减九的算式。)
师继续引导: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
生回答,同时课件纵向演示:(11-9, 12-9, 13-9, 14-9, 15-9, 16-9, 17-9, 18-9,)
师:请一小组同学开火车快速计算。(生边计算,师边操作多媒体填得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十几减九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预设: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大,减数都是,差也一个比一个大…)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越大。(课件呈现,生齐读)
2、横向观察
师:我们学习了十几减九之后又学习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横向的算式,同时课件出示: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被减数和减数,你发现了什么呢?
(预设:被减数相同,减数一个比一个小)
师:我们来猜一猜,得数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如果学生能思考出结果,直接开火车说得数,如果学生想不出答案,指生计算前三道,再引导学生观察规律。)
总结横向观察得出的结论: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小,差越大。
(课件呈现,生齐读)
3、依据所发现的规律,自主完成学习卡。
11-9 11 -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2-9
13-9
14-9
15-9
16-9
17-9
18-9
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习卡,只写算式,不用计算。(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生完成后,指生汇报,同时课件演示算式呈现过程。
生交换学习卡,改错。
(二)引导学生观察差相等的算式规律。
1、学习差是9的算式。
师任意指得数是9的算式,生抢答得数。
17-8, 12-3, 16-7, 13-4, 15-6, 14-5,生计算后,课件同时呈现得数。
师:请同学们快速在学习卡上圈出得数是9的算式。(生圈算式,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小声地和同桌说一说。(同桌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呢?
(预设: 斜行的得数相同)
师:同学们真棒,观察的认真,表达的清楚。你能很快说出其他算式的得数吗?
2、填出其他算式的得数。
师:17-9=8,还有哪些算式的得数是8?7?6?5?……
接着填写得数是8、7、6、5、4、3、2的算式的得数。
3、齐读得数是9、8、7、6、5……的.算式。
4、重新排列退位减法表
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你能把这些算式重新排列成一个表吗?你想怎样排列?
5、小结
今天同学们不但复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发现了一些规律,还重新排列了退位减法表。
三、复习应用,解决问题
师:我们整理和复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大家做题又对又快,作业得小红花的同学越来越多,看看小林、小丽和小东的作业评比情况。
出示主题图:
1、搜集信息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 小丽得了12朵红花,小林得了9朵红花 )
(2)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列式解答
3、汇报交流:为什么要用减法?
4、检查
师:解答正确吗?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检查?
5、提问题
(1)根据所给的信息,你还能提出谁比谁多几或少几的问题吗?
(2)怎样解答?
(3)为什么与“小丽比小林多得了几朵?”的算法是一样的?
四、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夺红旗
(二)看图列式
(三)解决问题
1、
2、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2)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都是数学小天才,小小年纪,那么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
破 想 连 ““
十 加 减
法 算
减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同学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同学仔细看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看加法表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卡片,指名口算,并说出思路。
9+48+47+65+7
10—512—25+312+1
二、练习指导
1、进位加法表
(1)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引导同学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考虑,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同学回答。
B、横着看。让同学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同学观察,启发同学回答)
C、问:从加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同学回答。
D、想:这张表中,俺们只需记住哪些题就能很快算出所有的`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同学观察,边用红笔勾出来,使同学知道只需记熟左边到0道题。就能计算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练习
(1)让同学把和是11、12、13……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2)教师读算式,同学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说出表中两道相同加数的算式及结果。
(4)针对同学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三、作业:练习二十二
A、第2题,现时2分的时间,看有多少同学做得全对,若有不对的,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B、考虑题:第(1)题
要求:让同学发现白圆与黑圆排列的规律,确定“往下应该怎样画”
第(2)题
要求:同学观察每行数排列的规律,找出与其他三行的规律不同的那一行。
C、第3题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6
生活中的数
1、数铅笔---(100以内数的认识)
2、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
3、动物餐厅---(100以内数的比较)
4、小小养殖场---(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加减法 (一)
1、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法计算)
2、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
3、青蛙吃害虫---(两位数加整十数。)
4、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5、回收废品---(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加与减(二)
1、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2、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3、小小图书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4、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购物
1、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
2、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
3、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加与减(三)
1、套圈游戏---(连加运算)
2、乘船---(连减运算)
3、乘车---(加减混合运算)
二、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有趣的图形
1、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动手做(一)
3、动手做(二)
4、动手做(三)
四、 统计与概率
1、组织比赛---(认识简单的'纵向条形统计图)
2、买气球---(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与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小小运动会
利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对图形的认识。
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今天我当家
利用100以内加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成绩!希望提供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7
【教材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总复习(p116~12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数“的复习。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以及组成。“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认识图形”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认识钟表”的复习。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用数学”的复习。
重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编排特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好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
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难点: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左右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20以内退位减法表。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重难点:
能够把所有的有关计算题整理成减法表
教学准备:
20以内退位减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完了20以内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复习课
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复习
1、算一算
3+9=11-6=13-7=
4+8=12-3=12-4=
5+6=15-77+6=
2+7=16-8=13-6=
指名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二、练习
1、复习(1)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出示第13页第2题
(1)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一行十几减9,第二行十几减8,第三行十几减7......
你能按照这样的规律,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吗?
学生填表,师巡视,个别辅导,填完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2)横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一行11减2,第二行11减3,第三行11-4......
斜着看,你有发现了什么规律?
每一斜行得数都相等
得数是9的算式有哪些?得数是5,7的算式有哪些?
(3)口算练习
师任选一道算式,要求很快报出准确结果。
4、复习(3)
同桌游戏
5、复习(4)
课件出示:
11-5={16-8={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复习(5)、(7)
师计时,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
三、复习小结:
今天的复习课我们复习了这一单元的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9
课题:期末复习(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的第10-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20以内的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使学生乍得计算技能更加巩固,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 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1、 学生自己整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2、 做期末复习的第10-11题。
这两题着重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让学生在练习中整理、复习,这时可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练习,使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复习退位减时可让学生像图中那样根据被减数拿出两张卡片,说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可以同时说出两道减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以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 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9 + 2 = 16 - 9 = 13 - 4 = 5 + 7 =
15 - 5 = 6 + 8 = 11 - 3 = 8 + 8 =
13 - 6 = 12 - 7 = 9 + 6 = 10 +7 =
17 - 8 = 14 - 8 = 7 + 7 = 18 - 9 =
4 + 8 = 13 - 5 = 8 + 3 = 3 + 9 =
这里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法也提出了速度要求,可用2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些题,但仍要把计算正确放在首位。
四、 综合实践运用。
1、 做期末复习的第13题。(看谁先跑到终点)可以分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做的对,做的快。比赛一次,每组做一条跑道上的题。经过四次,则每组可全部练完。
2、 做期末复习的.第14题。(不计算,比一比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这题通过比较确定得数的大小,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体会每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和估算的方法。练习时要强调“不计算”,只是通过已知数的比较得出结论。
五、 课堂总结。 (略)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认识0~20这些数,能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2、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复习钟表,知道整时和大约几时。
4、复习立体图形,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整时和大约几。
教学对策:通过复习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1、计算。
9+5=3+8=6+6=9+2=
6+7=7+5=8+8=5+8=
8+9=9+6=3+9=9=9=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交流答案。
9+5=143+8=116+6=129+2=11
6+7=137+5=128+8=165+8=13
8+9=179+6=153+9=129+9=18
13、比较大小。
8+4()118+7()7+8
7+7()137+9()10+7
2、指导:8+4()11
这道题怎么比较大小?
先计算,再比较。
8+7()7+8
这道题要先计算,再比较吗?
不用。
直接比较:8+7和7+8只是交换了位置。
答案是相同的。
学生独立完成其余各题。
交流答案。
修改: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和思考的方法。
3、实际应用。
光盘出示题目。
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开来了4辆汽车。
你从图上还可以知道什么?
原来停车场停了9辆汽车。
求什么呢?
现在有多少辆汽车?
你是怎么列算式的?
9+4=13
学生在书上填写算式。
修改: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引导他们思考:知道原来停了9辆车,要求现在有多少辆,还缺少什么条件,缺少的条件能从图中找到吗?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进行交流。
15、照样子折一折,卷一卷。
看屏幕,这是什么?
一张长方形的纸。
现在我把它折一折,折成了什么?
一个长方体。
请你照样子折出一个长方体。
学生折纸,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请你再卷一个圆柱体。
你还能折或卷什么图形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折出或卷出你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
交流。
修改:先老师做示范,折出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再让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形体,然后让学生看着教材下面一行的图示,照样子卷一卷,并说说卷出的是什么形体。接着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还可以怎样折、怎样卷?最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折一折、卷一卷,并组织展示和交流。
板书设计:
期末复习
9+4=13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12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题包计算,探索算式之间的一些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探究在题包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难点:
1、运用规律进行推算。
2、探究在题包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练习部分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口答
1、20以内单数、双数
2、双数是怎样列式得到的?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神秘的古堡去,古堡中住着许多美丽的小精灵,他们在玩着好玩的游戏,我们大家一起去玩好不好?可是进古堡,首先要破译许多密码,小朋友,你们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来破译。有没有信心?
(一)用题包来完成推算
师:我们一起来到了古堡门口,首先,看到了这样一组题。
2+4 3+5
12+4 13+5
2+14 3+15
12+14 13+15
师:你们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推算呢?
(二)做题包,找规律
1、出示题包
16―8=8 14―5=9
15―7=8 16―7=9
13―5=8 17―8=9
12―4=8 18―9=9
归纳:通过计算,发现结果总是8和9,题包中的规律即被减数减少(或增加),减数也作相应的减少(或增加),差不变。
(三)做加法题包,拓展探究空间
1、做加法题包,探究规律
(1)出示题包,请学生计算
1+9=9+1=
3+7=7+3=
2+8=8+2=
4+6=6+4=
(2)探究规律
师:通过计算这组题包,你发现了什么?
(3)师小结:
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几,增加和减少的数相等,它们的和仍是1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师:两个数相加,和是10。那么你能写出3个数相加和是10的算式吗?请你们分小组,一起写一写。
(2) 3+3+4=10
2+5+3=10
……
(3)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写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好方法,算式写得越多越快。
学生汇报,如:
⑴可以是按加数的大小顺序写
1+1+8=10
1+2+7=10
1+3+6=10
……
②还可以先写一个算式,3+3+4=10,然后把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几来写。
例:把3+3+4=10中的一个3增加2,另一个减少2,就写出了算式5+1+4=10,再以此类推写出5+2+3=10等。
③ 小结:同学们刚才介绍了许多好方法,都写出了3个数相加,和是10的算式。你们有没有发现,不管是用第一种方法,还是用第二种方法,都用了一个什么规律(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几,和不变)。
(4)那么谁有好方法写出有4个加数,但和是10的算式呢?
先请同学们讨论,然后尝试写出算式,再说说理由。(例如在刚才写的3个数连加,和是10的算式中,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拆一下就行了,学生可以用各种方法写出算式。)
(5)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数学中许多知识都蕴含着小秘密,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奥秘。也会使我们越来越聪明。
3、计算
5+4+1=
3+4+1=
4+4+2=
1+2+3+4=
0+1+2+3+4+5+0+5=
1+2+3+4+0+2+3+5=
(四)小组合作,探究算式之间的规律
1、出示
7+5=7-5=7+6=7-4=
9+5=9-5=8+6=8-4=
11+5=11-5=10+6=10-4=
13+5=13-5=11+6=11-4=
2、师提问:
(1)通过计算,你发现每一方框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2)从它们差的相互关系来看,你能找出算式中减数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探究结果
当一个确定的数加上的数和减去的数之和为10,它们的结果相差10。
例如,7+5=12 7-5=2 7+6=13
7-4=3 12-2=10 13-3=10
5+5=10 6+4=10
这个规律对学生来说较为困难,用数射线讲解比较清楚,或者可以请两个小朋友站在同一个点,一个前进几步,一个后退几步,两个人相差多少,帮助学生理解。
5、学生举例说出一些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
例:12+7=19 12-7=5
14+1=15 14-9=5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登上了古堡的最高处了,再努力一下,我们就能和可爱的小精灵们一起游玩,我们一起来加油!
1、出示数墙,由学生完成数城
2、拓展:小精灵提出,如果数墙上最上面的两块砖都要是20,那么数墙我们可以怎样造呢?
师:小朋友们,通过我们的努力,破译出了全部密码,我们终于登上了古堡,我们和可爱的小精灵可以尽情地玩耍了。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推算:
7+2= 7+12=
17+2= 17+12=
2、20以内加减法口算:
9+7= 5+6= 13-4= 17-5=
12-4-6= 6+3+6= 11-5+3= 12+8-6=
3、数砖墙:
板书设计:
20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
加法减法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1、一个加数不变,1、减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多少,被减数增加多少,和就增加多少。差就增加多少。
2、一个加数增加多少,2、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另一个加数减少多少,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差不变。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同学们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2.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会数学交流,形成初步的'整理、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今天我们来复习人民币的认识。
二、人民币的单位:
元、角、分
三、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1元=()角
1角=()分
1元=()角=()分
6元=()角15角=()元()角
40角=()元1元3角=()角
四、比较人民币的大小
1元5角()15角13角()1元3角
1元5角()15角14角()1元
16角()1角6分13角()1元3角
5.20元()52.0元1.50元()15元
3.40元()4.30元1元5角()15元
五、简单计算。
(1)口琴喇叭
10.00元38.00元
提一个数学问题。
(2)可以怎样付钱?
篮球皮球足球排球
35元7元131元28元
提数学问题。
(3)1元钱可以买些什么?
毽子乒乓球三角尺练习本橡皮铅笔
7角6角8角4角3角2角
允许学生有多种选择。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14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二、复习
1、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进位加法卡片,学生自己整理,小组合作进行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
2、学生说说自己的整理过程
3、请你观察你的整理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一说
横着看:
竖着看:
斜着看:
4、你在做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说计算方法。用凑十法
三、课堂练习:
1、请你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算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2、学生计算
四、独立作业:与家长做口算卡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15
教学目标:
1、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直观的、文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创设情景,在乐学中感知数学,在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
小朋友们,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用数学
二、情景导入正题
1、出示停车场情景图,一个小朋友说:又开来了6辆。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同桌讨论汇报。
3、教师指导。要求现在有几辆车?,就是把停着的汽车和开来的汽车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进一步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回答,激发学习兴趣,并为逐步形成抽象思维搭桥铺路。]
三、操作演示新题
1、元旦那天,幼儿园的`小明分到了又香又甜的巧克力饼干,后来老师又分给他,小明一共有几块饼干?
问:这道题能算吗?为什么?
教师把9个圆片贴在黑板上,圆片右边贴上又分给他----块和小明一共有几块饼干?的卡片,谁来把条件补上去?
[通过操作演示、补条件等学习活动,加深了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形成应用题雏形意识。]
四、巩固练习新题
1、出示堆雪人图(第121页第11题)
(1)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2)请把你的解答填在书上。(指名反馈)
2、出示对话图(第121页第12题)
(1)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根据对话,提一个问题。
(3)反馈。
五、回顾总结课题
从你们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根据9+5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讨论,可以与老师、与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的问题好。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编题练习,深化所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06-25
小学一年级复习数学教案04-11
学前班数学复习教案12-16
复习的教案06-25
幼儿园单数和双数数学复习教案06-21
小班复习教案03-26
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04-03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06-11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