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

时间:2024-05-24 13:30:02 教案 我要投稿

《核舟记》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1

  教材分析: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译读课文。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师作点评。

  二、 梳理思路

  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

  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

  生:奇巧。

  师:请解释这一词的意思——

  生: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师:有点儿小小的误差——

  生:奇妙精巧。

  师:谁啊——

  生:王叔远。

  师:据此,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这一长句话的意思——

  生:王叔远雕刻技艺奇妙精巧。

  师:他的手艺奇妙精巧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这句话重要,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我们可得来嚼一嚼。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师:再请大家来嚼一嚼,就这句话里,怎么就表现出王叔远手艺奇巧了呢?

  生:只用一寸的木头,能雕这么多的东西。

  师:哦,你一句话里已涉及两个方面,(板书:奇巧,材料之小、表现范围之广。)

  生:还有,更重要的是,设计巧妙,雕得很像,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如果刚才是以量取胜的话,这里还有以质取胜。(板书: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已经清楚了:明代有个王叔远,微雕技术有一套,能在那么小的材料上雕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还雕得那么好。神乎其神啊,这时候最好能拿出一个具体的作品来让我们见识见识,眼见为实啊,作者写了一个具体的作品来了吗?

  生:写了,核舟。

  师:这里老师要补充一些知识,这微雕里头,果核这种材料是最难雕的,果核难挑,据说万里挑一,果核难雕,据资料记载,这王叔远一生只有两个用果核雕成的作品,其中一个就是核舟,雕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送给魏学洢了,从中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其中还可能有相同的情愫在里头,因为,只有喜欢“大苏泛赤壁”的人,才会花上几年的时间来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只有充分地了解友人的情怀,才会把雕有“大苏泛赤壁”的核舟送给友人。你们说是吗?

  生:是。

  师:至此,这文章,思路已经很清楚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几部分?

  生:三大部分,第一段,总起,写王叔远技艺高超并指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第二至五段,具体描写核舟;第六段,总结一下,核舟雕刻技艺高超。

  师:可知,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生:也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第二部分其余部分,具体写核舟雕刻得精美,以实例证明王叔远技艺高超。

  师:很有道理。

  三、 精读课文

  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找什么呢?找证据。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老师先抛砖引玉。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

  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师:孺子可教啊,大家一学就会。第三个方面,“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就这八个字里头,还有个递进关系,大家能看出来吗?

  生:由形似到神似。

  师:是啊,这可是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啊!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是悟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同学们,先自己读,悟,找,待会儿我们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在班上交流。

  生自读、悟、找。(约五分钟)

  生小组交流。(约两分钟)

  班级交流。(约八分钟)

  生:第二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这里因势象形,桃核,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船舱,顺其自然,因势象形。

  师:顺手而为之,好。

  生:第二段,写到八扇小窗,窗能开关,窗上刻字,这些字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上的句子,呼应了前面的“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师:这也是下文中苏轼他们活动的背景。

  生:第三段,主要写苏轼、佛印、鲁直三人的姿态神情。写得栩栩如生。有外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有道具:手卷,念珠。有动作:阅,执,抚,指,语,矫,昂,卧,诎,竖,倚。更重要的是,有神情: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有细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也。

  生:第四段写两个舟子的动作、情状,一人“若啸呼状”,写出其悠闲,一人“视端容寂”,写出其专注。说明大苏在泛舟,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开头的“大苏泛赤壁”相呼应。还有一细节,卧一楫,也说明在泛舟,橹都放在舟上了。

  师:刚才有人说到细节,是的,雕刻家不但构思精巧,还特别的细心、细腻,这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刚才提到的外,还有哪些细节处呢?

  生:窗上的字,用“石青糁之”,船背上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其色丹”,雕刻家特别在乎色彩的和谐。

  师(小结):雕刻家以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了如许多的人、物,而且雕得如许的生动传神。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矣哉”,已有“鬼斧神工”之意,意即这简直不是人雕出来的,是有鬼神助之啊!

  四、 探讨写法

  师:此文能成为千古名篇,得益于核舟雕得好,还得益于文章写得妙。同学们,这文章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处呢?

  生: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

  师:为什么先写中间的船舱呢?

  生:一是“中轩敞”,醒目;窗可关闭,引发读者兴趣。二是舱上有窗,窗上有来自《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相当于苏轼他们的活动背景。最后写船尾的舟子,为了烘托船头的三个人的。

  生:还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

  生:“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这“如”、“若”用得客观。

  生:五个人,重点写前三人;前三人,重点写苏轼,符合“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详略得当。

  五、课堂总结

  师: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份华美的精神食粮。老师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所叹服的同时,也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使我们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高雅的心灵。

  六、作业布置

  作业本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材料体积之小

  奇巧 表现范围之广

  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 技亦灵怪

《核舟记》教案2

教学目的

  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 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

  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

  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

  (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②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吗?

  (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船背无“大苏泛赤壁”字样,从“盖……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

  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

  [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读全文

  三.正音(见“预习要求”)并标段号。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教师范读全文(能背诵最好)。

  4.学生齐读全文。

  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 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2.讲词语:

  (1)“为”,为英语中的“make”,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

  “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z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余四字句均作二拍,二字一拍。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1) 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七、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佛印:与苏轼极要好。在黄州时佛印曾函请苏轼吃“皛(jiao)饭”(一碗米饭、一杯白水、一碟盐),苏轼则以请吃“毳(cui)饭(饭也“毛”,水也“毛”,盐也“毛”——“毛”,黄州方言,没有)回报。

  ③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八、留作业

  背诵第2、3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略)

  二、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②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③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辑定位,故先出拇。后两句分写,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三、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

  四、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五、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宽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五、学生自读第六段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六、小结写法——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讨论后归纳成三点:

  (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

  (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核舟记》教案3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数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核舟记》文言知识整理、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

  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核舟记》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在这次自录课的过程中,我认真准备了《核舟记》这一课书。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自录的这节课,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技艺。

  要想达到上述的学习目的,就要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然后以空间为序具体加以说明;(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背。)最后概括总结。第三段是重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情,隐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节,来体会雕刻品的精细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艺。进而领会本文的准确、简明的语言。

  这课书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环节较清晰

  这节课是本课书的第三节课,前两节主要是读熟课文、疏通文意;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理解,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 读书环节;

  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功。因为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这些语言感性材料只有通过诵读,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才能很好的落实。朗读文言文,应读准音,生字字音要通过书上的注释,查阅工具书读准。读多音字,应先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确定了词义,才能读准字音;也可以结合句意,确定读音。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读音应是“jī”;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读音是“qí”。通假字的读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读作“yòu”。要畅通朗读课文,还应读好停顿,特别是句中的停顿,它是用来显示句子的层次的,单从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一上课,科代表就带领同学们读这篇课文,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语文的学习氛围中,这种学习氛围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同时。学生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 学生自己阅读,分析问题阶段;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是怎样突出‘奇巧’之意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回答出来需要学生把整个文章都看遍之后才能分析出来,我认为,给学生提的问题不要过小、过碎,不然学生会摸不着头脑,听得糊涂,自然回答的也糊涂。所以我开始就提了一个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我就把学生分组,一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交流。学生们是先自己看书,然后再交流,这样使学生既认真看书了、思考了,有不至于很盲目。这期间老师就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听听学生们的看法,(三) 学生展示环节;

  十分钟之后,我让学生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写出自己组的答案。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显现得非常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写自己组的看法。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调动了学生

  (四)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节。

  由于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写的时候显得有些罗嗦,且重点不突出,如:写第一段的内容时,学生只写出了对人物的介绍,但对于核舟的主题就给落掉了,就是学生对“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没有看到,或没有理解。对于“奇巧”的突出,学生也只把原文写上去,并没有总结、提炼,显得有些罗嗦。我在点拨的时候,首先问问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尽量让学生自己能够随时改造。我就顺着学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点圈点出来,让学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学生自己讨论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问题、及时被解决问题。

  一段说完之后,其它段落的问题解决就快多了,学生也明白多了。

  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是一种既快、又明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不足之处:

  (一)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毕竟语文的教学随机性还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体,有的环节就不必了。

  (二)由于学生是自己写的板书,占的地方很大,使得后来我的总结在黑板上显现的有些随意,不是很工整,地方显得小。

  这次的备课与反思,使我在新学期的教学有了新的方向,下学期我会更加努力,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核舟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七》,来自网!

  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

《核舟记》教案5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

  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

  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3、合理想像,形神飞动

  发挥想象力,"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变静态的人、物雕像为富于生命力的个体。

  作业

  将在班内举办民间工艺展览会,请同学作现场解说。因此,请同学学习作者的说明特色,为你们带来的民间工艺品准备一篇解说词,一小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执笔、修改、解说等各项工作。

《核舟记》教案6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

  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数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椎鬓仰面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核舟记》中心思想及知识点汇编

  中心思想:

  本文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写作特点:

  描写细致,说明清楚,层次井然,富于想象。

  【人物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全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可:大约;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高高的帽子。为:是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1、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雕刻。

  12、尝贻余核舟一。贻:赠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14、雕栏相望焉。相望:左右相对15、石青糁之。糁:涂

  16、东坡现右足。现:露出17、如有所语。语:说话

  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19、矫首昂视。矫:举

  19、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20、其船背稍夷。夷:平

  【重点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常考点】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答: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核舟记》文言文精细阅读

  一、文章内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语音

  洢(yī)皿(mǐn)贻(yí)罔(wǎng)黍(shǔ)

  髯(rán)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四、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九、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十一、理解性默写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泛)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舟的精致(精细,精巧),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技艺精湛”)

  十四、开放性试题

《核舟记》教案7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书物的写法。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讲课时放该课的幻灯片以加强直观性。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看阅读提示、课下注释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3)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注音。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正音、正字;读熟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由讲、分析第1、2、3段课文。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核舟记,即用文字记述用核桃雕刻成的一只小船。该文属介绍具体字物的说明文。

  结合注释①弄清本文的出处及写作时代。

  结合阅读提示,了解作者和对本文的概括介绍。

  (二)正音、正字。

  检查预习(出示投影片,为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贻有奇黍箬篷糁髯不属椎髻趾虞山............

  教师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投影片)

  为宫室峨冠手卷两膝衣褶甫曾不盈寸尝贻

  轩敞袒胸题名(题、提)壬戌(戌、戍)为楫(揖、揖)还要往意通假字:诎同“屈”衡同“横”简同“拣”

  (二)朗读课文

  可单独读、领读、分组读,也可齐读。

  初读:边读边识生字,读通语句。

  再读。熟悉、巩固字的读音、了解课文各段所写的内容。

  (三)理清文章结构

  每个同学(或两人一组)在了解课文各段所写内容之后,思考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归纳:

  课文可分三部分。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细部

  在串讲、翻译每一段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②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③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④提出写法上的特点如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及语言特色等。

  1.读讲第1段(可一人,也可两人一读一讲)

  同学讲后,教师补充、归纳。

  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奇巧、因势象形、贻、泛。注意:“曰”,这里可解作“名叫”。

  重点虚词:

  以:介词,用。为:动词,做,这里是“雕刻” “罔;否定副词,没有。尝:时间副词,曾经。盖:句首发语词。云: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核舟一:古汉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省略量词,即一只核舟。

  内容要点:

  总说,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的主题。

  语言简洁、周密:“径寸”、“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等词语印证“奇巧人”。齐读、记忆、初背。

  2读讲第2段课文(方法可同上)

  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有奇、许、轩敞者、相望、惨

  重点虚词:

  为:动词,是。覆之、闭之、糁之:“之都是代词,但指代不同。

  内容要点:

  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语言简洁:

  “中”说明船舱的位置——作者先介绍船的中间部分。

  “八分有奇”、“二黍许”;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

  边读课文,边看幻灯片,记忆这一段说明的内容。体会作者的语言技巧。

  问:“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问: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讨论后,明确。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舱门,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熟读、初背第2段。

  3.读讲第3段课文。(边放幻灯片)_

  重点实词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如有所语、比、类、矫首、人属、讪、历历

  重点虚词: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的“的”,指人或物。

  内容要点:

  这是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武、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

  重点内容。

  详略安排上,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助主题。介绍顺序是先写苏黄(由合到分,由上到下,再由分到合),次写佛印。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人物雕像的描摹上。

  问: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明确:“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问: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

  明确:

  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熟读,按介绍的层次,记忆内容,初背。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词及前三段的有关注释,翻译课文的第1.一3段。

  2.背诵课文第1、2、3段。

  第2教时

  教学重点

  串讲,分析第4一6段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检查复习(笔答题用投影显示)

  1.技课文的词语填空,并给该词注音和解释词义。

  (l)_()不因势象形,各.()情态。

  (2)中_()冠而多_()者为东坡。

  (3)_()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_()

  (4)卧右膝,()右臂支船

  2.口头背诵课文前三段并概括段意。

  3.从“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两句,说说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有何不同?

  (二)读、串讲、分析第4段课文

  重点实词、短语:

  衡、若啸呼状(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横卧一揖:手放着一只桨。古代汉语省略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

  内容要点:

  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

  问: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护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作者揣摩之细微及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

  问:这里写“揖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什么?

  明确:

  船是停泊,写首段“泛”字相照应。

  熟读第4段,注意说明顺序:先写中间一挥,再写左右舟子。初背。

  读、串讲、分析第5段。

  重点实词、短语:

  夷题名(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文曰(文字是)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细若蚊足:笔画像蚊足一样细。

  重点虚词:

  其上、其色墨、其色丹:“其”都为代词,但指代内容不同。

  内容要点:

  这段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

  在船底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构思精巧,技艺精湛,与首段相照应,再次体现语言周密。问:这段与前三段合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谁能小结一下?

  同学们发言,教师补充,归纳。

  这是“分说”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从总的布局看,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从正面各部分看,先写中间,其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从详略看,详写的是船头三个人物,略写的是船尾人物和船底。问:为什么详写船头三个人物?

  明确,根据雕刻作品的主题决定,船头三个人物是重点内容,故详写。

  最后看文章结尾,齐读。

  重点实词、短语:

  盈、简、修狭、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它意。)

  重点虚词:

  为:刻有三十有四:“有”同“又”曾:还嘻:叹词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人五:古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且可放在名词后面,即五个人的意思。

  内容要点: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

  问:此段中“而”字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开头“奇巧’相应,突出中心。齐读(尽量背诵)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同学们讨论,然后归纳:

  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了我同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表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周密、生动。结合前面的分析,做课后练习一。

  课上口头练习:

  不看书,依次介绍核舟上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t-family: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边读课文,边看幻灯片,记忆这一段说明的内容。体会作者的语言技巧。

  问:“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问: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讨论后,明确。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舱门,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熟读、初背第2段。

  3.读讲第3段课文。(边放幻灯片)_

  重点实词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如有所语、比、类、矫首、人属、讪、历历

  重点虚词: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的“的”,指人或物。

  内容要点:

  这是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武、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

  详略安排上,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助主题。介绍顺序是先写苏黄(由合到分,由上到下,再由分到合),次写佛印。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人物雕像的描摹上。

  问: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明确:“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问: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

  明确:

  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熟读,按介绍的层次,记忆内容,初背。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词及前三段的有关注释,翻译课文的第1.一3段。

  2.背诵课文第1、2、3段。

  第2教时

  教学重点

  串讲,分析第4一6段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检查复习(笔答题用投影显示)

  1.技课文的词语填空,并给该词注音和解释词义。

  (l)_()不因势象形,各.()情态。

  (2)中_()冠而多_()者为东坡。

  (3)_()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_()

  (4)卧右膝,()右臂支船

  2.口头背诵课文前三段并概括段意。

  3.从“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两句,说说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有何不同?

  (二)读、串讲、分析第4段课文

  重点实词、短语:

  衡、若啸呼状(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横卧一揖:手放着一只桨。古代汉语省略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

  内容要点:

  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

  问: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护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作者揣摩之细微及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

  问:这里写“揖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什么?

  明确:

  船是停泊,写首段“泛”字相照应。

  熟读第4段,注意说明顺序:先写中间一挥,再写左右舟子。初背。

  读、串讲、分析第5段。

  重点实词、短语:

  夷题名(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文曰(文字是)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细若蚊足:笔画像蚊足一样细。

  重点虚词:

  其上、其色墨、其色丹:“其”都为代词,但指代内容不同。

  内容要点:

  这段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

  在船底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构思精巧,技艺精湛,与首段相照应,再次体现语言周密。问:这段与前三段合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谁能小结一下?

  同学们发言,教师补充,归纳。

  这是“分说”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从总的布局看,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从正面各部分看,先写中间,其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从详略看,详写的是船头三个人物,略写的是船尾人物和船底。问:为什么详写船头三个人物?

  明确,根据雕刻作品的主题决定,船头三个人物是重点内容,故详写。

  最后看文章结尾,齐读。

  重点实词、短语:

  盈、简、修狭、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它意。)

  重点虚词:

  为:刻有三十有四:“有”同“又”曾:还嘻:叹词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人五:古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且可放在名词后面,即五个人的意思。

  内容要点: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

  问:此段中“而”字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开头“奇巧’相应,突出中心。齐读(尽量背诵)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同学们讨论,然后归纳:

  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了我同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表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周密、生动。结合前面的分析,做课后练习一。

  课上口头练习:

  不看书,依次介绍核舟上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

《核舟记》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核舟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 (5)石青糝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

  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核舟记》教案10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2。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教案11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核舟记》教案12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 有奇(yòujī)箬篷(ruò) 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教后反思

  可取之处 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

  不足之处 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

《核舟记》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学生展示“核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三位学生读,正音:

《核舟记》教案14

  教材分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单元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核舟记》作为一篇说明事物特征的文章,在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优生和中等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从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2.初二学生接触的说明文不多,所以对艺术形象的设计,作品的说明顺序可能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教学中除掌握文言文中基本的实词用法,句式特点以外,还要能对核舟的艺术价值做初步的鉴赏。学生初涉微雕艺术,因此容易激发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一些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核舟记》教案15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一b.盖大苏泛赤壁云C.高可二黍许d.雕栏相望焉e.神情与苏、黄不属F其船背稍夷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诎右臂支船C.左手倚一衡木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③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许珠可粒粒数也(解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姐,分别整理,尝试命题,然后进行比赛,寓学于乐,增强识记效果。)(5)课文总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解说: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为下面的品味等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朝进

  二、具体研习

  三.研习第3段。

  (1)船头3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印说起?

  (解说: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说明顺序。)

  (2)何以看出船头3人中间坐的便是苏东坡?

  (解说:这一问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件雕刻品的主题是苏武游赤壁,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件雕刻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弓l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山高月小”等引文,从人物身份等等来考虑。总之,是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3)共闯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

  调?

  (解说:这一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态;也可以让学生作简单表演,创设情境,体会当时3人的'心情。)2讨论本文的中心。

  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解说:这一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与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题区分开来。)三、欣赏品味

  1.品味王叔远精妙的构思。

  (l)照应。既开小窗,便可“启窗而观”;既挂念珠,便可“历历数也”。

  (2)暗示。对联,增加文化内涵;“横卧一楫”,暗扣“泛赤壁”。

  (3)色彩缤纷(蓝、黑、红)。

  (解说:此题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同时也可培养其观察、思维的能力。)2.品味末段文字删削之意图。原文结尾为: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骗,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解说: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定于一尊。

  求全责备。)

  四、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解说: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板书设计(附板书图)(解说: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作者对对称美的一种追求。)

《《核舟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核舟记》教案】相关文章:

《核舟记》教案03-27

核舟记优秀教案04-22

《核舟记》教案【汇编15篇】01-24

《核舟记》教学反思02-27

《核舟记》教案模板汇编八篇04-08

《核舟记》教案模板汇总八篇10-12

核舟记教案范文合集十篇04-22

《核舟记》教案锦集七篇04-25

核舟记教案范文汇总九篇04-18

《核舟记》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1

  教材分析: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译读课文。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师作点评。

  二、 梳理思路

  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

  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

  生:奇巧。

  师:请解释这一词的意思——

  生: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师:有点儿小小的误差——

  生:奇妙精巧。

  师:谁啊——

  生:王叔远。

  师:据此,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这一长句话的意思——

  生:王叔远雕刻技艺奇妙精巧。

  师:他的手艺奇妙精巧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这句话重要,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我们可得来嚼一嚼。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师:再请大家来嚼一嚼,就这句话里,怎么就表现出王叔远手艺奇巧了呢?

  生:只用一寸的木头,能雕这么多的东西。

  师:哦,你一句话里已涉及两个方面,(板书:奇巧,材料之小、表现范围之广。)

  生:还有,更重要的是,设计巧妙,雕得很像,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如果刚才是以量取胜的话,这里还有以质取胜。(板书: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已经清楚了:明代有个王叔远,微雕技术有一套,能在那么小的材料上雕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还雕得那么好。神乎其神啊,这时候最好能拿出一个具体的作品来让我们见识见识,眼见为实啊,作者写了一个具体的作品来了吗?

  生:写了,核舟。

  师:这里老师要补充一些知识,这微雕里头,果核这种材料是最难雕的,果核难挑,据说万里挑一,果核难雕,据资料记载,这王叔远一生只有两个用果核雕成的作品,其中一个就是核舟,雕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送给魏学洢了,从中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其中还可能有相同的情愫在里头,因为,只有喜欢“大苏泛赤壁”的人,才会花上几年的时间来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只有充分地了解友人的情怀,才会把雕有“大苏泛赤壁”的核舟送给友人。你们说是吗?

  生:是。

  师:至此,这文章,思路已经很清楚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几部分?

  生:三大部分,第一段,总起,写王叔远技艺高超并指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第二至五段,具体描写核舟;第六段,总结一下,核舟雕刻技艺高超。

  师:可知,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生:也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第二部分其余部分,具体写核舟雕刻得精美,以实例证明王叔远技艺高超。

  师:很有道理。

  三、 精读课文

  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找什么呢?找证据。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老师先抛砖引玉。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

  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师:孺子可教啊,大家一学就会。第三个方面,“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就这八个字里头,还有个递进关系,大家能看出来吗?

  生:由形似到神似。

  师:是啊,这可是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啊!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是悟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同学们,先自己读,悟,找,待会儿我们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在班上交流。

  生自读、悟、找。(约五分钟)

  生小组交流。(约两分钟)

  班级交流。(约八分钟)

  生:第二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这里因势象形,桃核,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船舱,顺其自然,因势象形。

  师:顺手而为之,好。

  生:第二段,写到八扇小窗,窗能开关,窗上刻字,这些字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上的句子,呼应了前面的“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师:这也是下文中苏轼他们活动的背景。

  生:第三段,主要写苏轼、佛印、鲁直三人的姿态神情。写得栩栩如生。有外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有道具:手卷,念珠。有动作:阅,执,抚,指,语,矫,昂,卧,诎,竖,倚。更重要的是,有神情: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有细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也。

  生:第四段写两个舟子的动作、情状,一人“若啸呼状”,写出其悠闲,一人“视端容寂”,写出其专注。说明大苏在泛舟,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开头的“大苏泛赤壁”相呼应。还有一细节,卧一楫,也说明在泛舟,橹都放在舟上了。

  师:刚才有人说到细节,是的,雕刻家不但构思精巧,还特别的细心、细腻,这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刚才提到的外,还有哪些细节处呢?

  生:窗上的字,用“石青糁之”,船背上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其色丹”,雕刻家特别在乎色彩的和谐。

  师(小结):雕刻家以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了如许多的人、物,而且雕得如许的生动传神。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矣哉”,已有“鬼斧神工”之意,意即这简直不是人雕出来的,是有鬼神助之啊!

  四、 探讨写法

  师:此文能成为千古名篇,得益于核舟雕得好,还得益于文章写得妙。同学们,这文章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处呢?

  生: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

  师:为什么先写中间的船舱呢?

  生:一是“中轩敞”,醒目;窗可关闭,引发读者兴趣。二是舱上有窗,窗上有来自《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相当于苏轼他们的活动背景。最后写船尾的舟子,为了烘托船头的三个人的。

  生:还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

  生:“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这“如”、“若”用得客观。

  生:五个人,重点写前三人;前三人,重点写苏轼,符合“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详略得当。

  五、课堂总结

  师: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份华美的精神食粮。老师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所叹服的同时,也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使我们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高雅的心灵。

  六、作业布置

  作业本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材料体积之小

  奇巧 表现范围之广

  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 技亦灵怪

《核舟记》教案2

教学目的

  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 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

  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

  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

  (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②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吗?

  (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船背无“大苏泛赤壁”字样,从“盖……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

  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

  [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读全文

  三.正音(见“预习要求”)并标段号。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教师范读全文(能背诵最好)。

  4.学生齐读全文。

  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 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2.讲词语:

  (1)“为”,为英语中的“make”,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

  “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z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余四字句均作二拍,二字一拍。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1) 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七、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佛印:与苏轼极要好。在黄州时佛印曾函请苏轼吃“皛(jiao)饭”(一碗米饭、一杯白水、一碟盐),苏轼则以请吃“毳(cui)饭(饭也“毛”,水也“毛”,盐也“毛”——“毛”,黄州方言,没有)回报。

  ③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八、留作业

  背诵第2、3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略)

  二、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②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③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辑定位,故先出拇。后两句分写,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三、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

  四、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五、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宽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五、学生自读第六段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六、小结写法——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讨论后归纳成三点:

  (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

  (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核舟记》教案3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数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核舟记》文言知识整理、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

  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核舟记》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在这次自录课的过程中,我认真准备了《核舟记》这一课书。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自录的这节课,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技艺。

  要想达到上述的学习目的,就要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然后以空间为序具体加以说明;(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背。)最后概括总结。第三段是重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情,隐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节,来体会雕刻品的精细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艺。进而领会本文的准确、简明的语言。

  这课书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环节较清晰

  这节课是本课书的第三节课,前两节主要是读熟课文、疏通文意;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理解,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 读书环节;

  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功。因为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这些语言感性材料只有通过诵读,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才能很好的落实。朗读文言文,应读准音,生字字音要通过书上的注释,查阅工具书读准。读多音字,应先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确定了词义,才能读准字音;也可以结合句意,确定读音。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读音应是“jī”;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读音是“qí”。通假字的读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读作“yòu”。要畅通朗读课文,还应读好停顿,特别是句中的停顿,它是用来显示句子的层次的,单从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一上课,科代表就带领同学们读这篇课文,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语文的学习氛围中,这种学习氛围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同时。学生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 学生自己阅读,分析问题阶段;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是怎样突出‘奇巧’之意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回答出来需要学生把整个文章都看遍之后才能分析出来,我认为,给学生提的问题不要过小、过碎,不然学生会摸不着头脑,听得糊涂,自然回答的也糊涂。所以我开始就提了一个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我就把学生分组,一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交流。学生们是先自己看书,然后再交流,这样使学生既认真看书了、思考了,有不至于很盲目。这期间老师就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听听学生们的看法,(三) 学生展示环节;

  十分钟之后,我让学生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写出自己组的答案。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显现得非常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写自己组的看法。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调动了学生

  (四)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节。

  由于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写的时候显得有些罗嗦,且重点不突出,如:写第一段的内容时,学生只写出了对人物的介绍,但对于核舟的主题就给落掉了,就是学生对“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没有看到,或没有理解。对于“奇巧”的突出,学生也只把原文写上去,并没有总结、提炼,显得有些罗嗦。我在点拨的时候,首先问问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尽量让学生自己能够随时改造。我就顺着学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点圈点出来,让学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学生自己讨论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问题、及时被解决问题。

  一段说完之后,其它段落的问题解决就快多了,学生也明白多了。

  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是一种既快、又明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不足之处:

  (一)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毕竟语文的教学随机性还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体,有的环节就不必了。

  (二)由于学生是自己写的板书,占的地方很大,使得后来我的总结在黑板上显现的有些随意,不是很工整,地方显得小。

  这次的备课与反思,使我在新学期的教学有了新的方向,下学期我会更加努力,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核舟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七》,来自网!

  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

《核舟记》教案5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

  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

  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3、合理想像,形神飞动

  发挥想象力,"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变静态的人、物雕像为富于生命力的个体。

  作业

  将在班内举办民间工艺展览会,请同学作现场解说。因此,请同学学习作者的说明特色,为你们带来的民间工艺品准备一篇解说词,一小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执笔、修改、解说等各项工作。

《核舟记》教案6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

  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数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椎鬓仰面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核舟记》中心思想及知识点汇编

  中心思想:

  本文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写作特点:

  描写细致,说明清楚,层次井然,富于想象。

  【人物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全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可:大约;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高高的帽子。为:是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1、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雕刻。

  12、尝贻余核舟一。贻:赠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14、雕栏相望焉。相望:左右相对15、石青糁之。糁:涂

  16、东坡现右足。现:露出17、如有所语。语:说话

  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19、矫首昂视。矫:举

  19、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20、其船背稍夷。夷:平

  【重点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常考点】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答: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核舟记》文言文精细阅读

  一、文章内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语音

  洢(yī)皿(mǐn)贻(yí)罔(wǎng)黍(shǔ)

  髯(rán)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四、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九、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十一、理解性默写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泛)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舟的精致(精细,精巧),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技艺精湛”)

  十四、开放性试题

《核舟记》教案7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书物的写法。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讲课时放该课的幻灯片以加强直观性。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看阅读提示、课下注释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3)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注音。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正音、正字;读熟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由讲、分析第1、2、3段课文。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核舟记,即用文字记述用核桃雕刻成的一只小船。该文属介绍具体字物的说明文。

  结合注释①弄清本文的出处及写作时代。

  结合阅读提示,了解作者和对本文的概括介绍。

  (二)正音、正字。

  检查预习(出示投影片,为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贻有奇黍箬篷糁髯不属椎髻趾虞山............

  教师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投影片)

  为宫室峨冠手卷两膝衣褶甫曾不盈寸尝贻

  轩敞袒胸题名(题、提)壬戌(戌、戍)为楫(揖、揖)还要往意通假字:诎同“屈”衡同“横”简同“拣”

  (二)朗读课文

  可单独读、领读、分组读,也可齐读。

  初读:边读边识生字,读通语句。

  再读。熟悉、巩固字的读音、了解课文各段所写的内容。

  (三)理清文章结构

  每个同学(或两人一组)在了解课文各段所写内容之后,思考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归纳:

  课文可分三部分。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细部

  在串讲、翻译每一段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②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③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④提出写法上的特点如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及语言特色等。

  1.读讲第1段(可一人,也可两人一读一讲)

  同学讲后,教师补充、归纳。

  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奇巧、因势象形、贻、泛。注意:“曰”,这里可解作“名叫”。

  重点虚词:

  以:介词,用。为:动词,做,这里是“雕刻” “罔;否定副词,没有。尝:时间副词,曾经。盖:句首发语词。云: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核舟一:古汉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省略量词,即一只核舟。

  内容要点:

  总说,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的主题。

  语言简洁、周密:“径寸”、“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等词语印证“奇巧人”。齐读、记忆、初背。

  2读讲第2段课文(方法可同上)

  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有奇、许、轩敞者、相望、惨

  重点虚词:

  为:动词,是。覆之、闭之、糁之:“之都是代词,但指代不同。

  内容要点:

  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语言简洁:

  “中”说明船舱的位置——作者先介绍船的中间部分。

  “八分有奇”、“二黍许”;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

  边读课文,边看幻灯片,记忆这一段说明的内容。体会作者的语言技巧。

  问:“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问: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讨论后,明确。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舱门,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熟读、初背第2段。

  3.读讲第3段课文。(边放幻灯片)_

  重点实词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如有所语、比、类、矫首、人属、讪、历历

  重点虚词: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的“的”,指人或物。

  内容要点:

  这是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武、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

  重点内容。

  详略安排上,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助主题。介绍顺序是先写苏黄(由合到分,由上到下,再由分到合),次写佛印。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人物雕像的描摹上。

  问: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明确:“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问: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

  明确:

  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熟读,按介绍的层次,记忆内容,初背。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词及前三段的有关注释,翻译课文的第1.一3段。

  2.背诵课文第1、2、3段。

  第2教时

  教学重点

  串讲,分析第4一6段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检查复习(笔答题用投影显示)

  1.技课文的词语填空,并给该词注音和解释词义。

  (l)_()不因势象形,各.()情态。

  (2)中_()冠而多_()者为东坡。

  (3)_()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_()

  (4)卧右膝,()右臂支船

  2.口头背诵课文前三段并概括段意。

  3.从“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两句,说说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有何不同?

  (二)读、串讲、分析第4段课文

  重点实词、短语:

  衡、若啸呼状(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横卧一揖:手放着一只桨。古代汉语省略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

  内容要点:

  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

  问: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护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作者揣摩之细微及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

  问:这里写“揖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什么?

  明确:

  船是停泊,写首段“泛”字相照应。

  熟读第4段,注意说明顺序:先写中间一挥,再写左右舟子。初背。

  读、串讲、分析第5段。

  重点实词、短语:

  夷题名(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文曰(文字是)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细若蚊足:笔画像蚊足一样细。

  重点虚词:

  其上、其色墨、其色丹:“其”都为代词,但指代内容不同。

  内容要点:

  这段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

  在船底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构思精巧,技艺精湛,与首段相照应,再次体现语言周密。问:这段与前三段合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谁能小结一下?

  同学们发言,教师补充,归纳。

  这是“分说”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从总的布局看,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从正面各部分看,先写中间,其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从详略看,详写的是船头三个人物,略写的是船尾人物和船底。问:为什么详写船头三个人物?

  明确,根据雕刻作品的主题决定,船头三个人物是重点内容,故详写。

  最后看文章结尾,齐读。

  重点实词、短语:

  盈、简、修狭、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它意。)

  重点虚词:

  为:刻有三十有四:“有”同“又”曾:还嘻:叹词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人五:古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且可放在名词后面,即五个人的意思。

  内容要点: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

  问:此段中“而”字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开头“奇巧’相应,突出中心。齐读(尽量背诵)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同学们讨论,然后归纳:

  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了我同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表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周密、生动。结合前面的分析,做课后练习一。

  课上口头练习:

  不看书,依次介绍核舟上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t-family: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边读课文,边看幻灯片,记忆这一段说明的内容。体会作者的语言技巧。

  问:“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问: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讨论后,明确。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舱门,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熟读、初背第2段。

  3.读讲第3段课文。(边放幻灯片)_

  重点实词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如有所语、比、类、矫首、人属、讪、历历

  重点虚词: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的“的”,指人或物。

  内容要点:

  这是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武、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

  详略安排上,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助主题。介绍顺序是先写苏黄(由合到分,由上到下,再由分到合),次写佛印。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人物雕像的描摹上。

  问: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明确:“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问: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

  明确:

  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熟读,按介绍的层次,记忆内容,初背。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词及前三段的有关注释,翻译课文的第1.一3段。

  2.背诵课文第1、2、3段。

  第2教时

  教学重点

  串讲,分析第4一6段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检查复习(笔答题用投影显示)

  1.技课文的词语填空,并给该词注音和解释词义。

  (l)_()不因势象形,各.()情态。

  (2)中_()冠而多_()者为东坡。

  (3)_()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_()

  (4)卧右膝,()右臂支船

  2.口头背诵课文前三段并概括段意。

  3.从“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两句,说说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有何不同?

  (二)读、串讲、分析第4段课文

  重点实词、短语:

  衡、若啸呼状(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横卧一揖:手放着一只桨。古代汉语省略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

  内容要点:

  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

  问: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护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作者揣摩之细微及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

  问:这里写“揖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什么?

  明确:

  船是停泊,写首段“泛”字相照应。

  熟读第4段,注意说明顺序:先写中间一挥,再写左右舟子。初背。

  读、串讲、分析第5段。

  重点实词、短语:

  夷题名(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文曰(文字是)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细若蚊足:笔画像蚊足一样细。

  重点虚词:

  其上、其色墨、其色丹:“其”都为代词,但指代内容不同。

  内容要点:

  这段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

  在船底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构思精巧,技艺精湛,与首段相照应,再次体现语言周密。问:这段与前三段合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谁能小结一下?

  同学们发言,教师补充,归纳。

  这是“分说”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从总的布局看,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从正面各部分看,先写中间,其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从详略看,详写的是船头三个人物,略写的是船尾人物和船底。问:为什么详写船头三个人物?

  明确,根据雕刻作品的主题决定,船头三个人物是重点内容,故详写。

  最后看文章结尾,齐读。

  重点实词、短语:

  盈、简、修狭、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它意。)

  重点虚词:

  为:刻有三十有四:“有”同“又”曾:还嘻:叹词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人五:古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且可放在名词后面,即五个人的意思。

  内容要点: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

  问:此段中“而”字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开头“奇巧’相应,突出中心。齐读(尽量背诵)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同学们讨论,然后归纳:

  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了我同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表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周密、生动。结合前面的分析,做课后练习一。

  课上口头练习:

  不看书,依次介绍核舟上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

《核舟记》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核舟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 (5)石青糝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

  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核舟记》教案10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2。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教案11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核舟记》教案12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 有奇(yòujī)箬篷(ruò) 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教后反思

  可取之处 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

  不足之处 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

《核舟记》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学生展示“核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三位学生读,正音:

《核舟记》教案14

  教材分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单元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核舟记》作为一篇说明事物特征的文章,在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优生和中等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从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2.初二学生接触的说明文不多,所以对艺术形象的设计,作品的说明顺序可能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教学中除掌握文言文中基本的实词用法,句式特点以外,还要能对核舟的艺术价值做初步的鉴赏。学生初涉微雕艺术,因此容易激发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一些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核舟记》教案15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一b.盖大苏泛赤壁云C.高可二黍许d.雕栏相望焉e.神情与苏、黄不属F其船背稍夷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诎右臂支船C.左手倚一衡木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③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许珠可粒粒数也(解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姐,分别整理,尝试命题,然后进行比赛,寓学于乐,增强识记效果。)(5)课文总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解说: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为下面的品味等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朝进

  二、具体研习

  三.研习第3段。

  (1)船头3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印说起?

  (解说: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说明顺序。)

  (2)何以看出船头3人中间坐的便是苏东坡?

  (解说:这一问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件雕刻品的主题是苏武游赤壁,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件雕刻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弓l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山高月小”等引文,从人物身份等等来考虑。总之,是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3)共闯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

  调?

  (解说:这一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态;也可以让学生作简单表演,创设情境,体会当时3人的'心情。)2讨论本文的中心。

  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解说:这一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与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题区分开来。)三、欣赏品味

  1.品味王叔远精妙的构思。

  (l)照应。既开小窗,便可“启窗而观”;既挂念珠,便可“历历数也”。

  (2)暗示。对联,增加文化内涵;“横卧一楫”,暗扣“泛赤壁”。

  (3)色彩缤纷(蓝、黑、红)。

  (解说:此题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同时也可培养其观察、思维的能力。)2.品味末段文字删削之意图。原文结尾为: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骗,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解说: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定于一尊。

  求全责备。)

  四、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解说: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板书设计(附板书图)(解说: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作者对对称美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