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

时间:2024-05-22 07:53:55 教案 我要投稿

济南的冬天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济南的冬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

  【导学目标】

  1.朗读、欣赏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针对步骤二中的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熟悉课文内容,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老舍曾经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的确,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苏轼有诗为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那么冬天的济南又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1.生难字词

  (1)注音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词义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2.作者名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其作品歌颂新社会,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3.背景链接

  介绍济南的山和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以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1.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像,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学法指导二:

  针对步骤四中的对比阅读,赏析语言

  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分析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

  ②词性的角度,比如动词突出人物……心理或性格;形容词写出事物……特点;副词(一般为限制性词语)表达准确严密。

  ③修辞的角度。

  ④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⑤词语的表现手法,如词性的活用、以动写静或以实写虚等。

  ××词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静为动/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现了人物……特点(或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交流点拨】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二、三、四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五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1.局部精读,赏析语言

  齐声诵读第3自然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交流点拨】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对比阅读,赏析语言

  比较下面三组句子,赏析课本语言的妙处。

  (1)甲组: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组: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交流点拨】甲组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了山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组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甲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组: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甲组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组则少了那份美感。

  (3)甲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交流点拨】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有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组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3.遣词造句,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思考: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交流点拨】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1.总结写法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之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2.拓展延伸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可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

  以《xxx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

  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自由抒写,朗读交流)

  板书设计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精读文本,理清思路。

  步骤四低吟成诵,赏析语言。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济南的冬之美;

  2、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的用图画来写景;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学会将情感融入到写景中。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独特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并没有去过济南,所以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特意去请教了丁老师,她说济南的冬天天气虽然是晴朗的,阳光普照,但是并没有像老舍先生笔下所写的那样温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老舍先生虽是北平人,却把济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想这里面一定是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二、感受济南的温情——美读温情的语言

  要求:1、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2、从第一段中标划出体现济南冬天天气特点的词语,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还提到北平和伦敦?

  3、写一写: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主要特征,现在我们试一试用3个词语来概括一下雨的特征。

  三、寻找济南的温情——说读温情的图画

  要求:1、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现在,请大家选择课文内容和组合课文文句,用“,是冬天的济南”的段落形式任选一副来说话,并仿造示例给每一副图画取一个名字。

  2、学生自由读课文2—5段,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表述。

  教师示例:

  古老济南的城内那样狭窄,城外又是那样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就像一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山村卧雪图

  学生展示,教师归纳

  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真是“妙”极。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玲珑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3、写一写:这些图画这么美,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用一两句话来描绘雨的优美的图画。

  四、亲近济南的温情——品读温情的人物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要求:

  1、学生勾画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句子,读一读并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

  2、思考:这些句子分别用山水比拟了什么人?应该怎么读?

  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守护摇篮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

  这一句应用母亲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细致周到的护士

  大家熟知这一形象,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这一句要读出轻柔、给人以呵护的感觉。

  C、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健美优雅的女郎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读这一句要读出点喜悦与希望。

  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娇美害羞的少女

  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情、温情,使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这一句要读出少女的娇羞与可爱。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俏美柔情的女子

  女子爱俏,女子爱美。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献给谁呢?是美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这一句要读出女子的俏皮与似水柔情。

  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3、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明确: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4、写一写:景物本来没有生命,但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因为加了这些人物进去,让画面灵动起来,使得景物也有了生命,有了情感。现在我们将前面所写的雨的文字,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或者也来仿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来写一写。

  要求:A、内容不限,可以是大自然中你喜欢的任何景物,比如:雨、薄雾、日出、日落、花开花落。

  B、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富含情感。

  教师示范:最妙的是下点小雨呀。看吧,这如针尖,似牛毛般的雨丝从空中飘落下来,仿佛给天地间罩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让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仿佛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里。细雨滋润着万物,柳树醒来了,枝条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我看见在墙角,有几株野花和一片青草正尽情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霖。口中不禁吟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小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集中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山之美、雪之美、城之美、水之美和富含深情的女性美,写出了春意与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 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 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难点:

  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方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介绍老舍及其作品

  1 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2 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及朗读的处理相比较,作好点评的准备。

  三、 学生点评教师的朗读。

  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用温和、亲切、喜爱的语气语调朗读。

  2 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注意文中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它冬天的特点的。

  五、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要求:

  1 划出文中涉及的自然景象,比较后得出结论:文中对哪三种景象着墨较多?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五、 学生思考后相互交流上述问题,教师作必要板书。

  参考板书: 济南的冬天:暖、秀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小摇篮)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小水墨画)

  暖——不结冰

  水: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空灵的'蓝水晶)

  (备注:说水还有清、静、净等特点也对)

  天气: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对比) 异地之冬: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过渡语:许多时候,美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要将自己感受到的美描述出来,让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享受到美,是需要一点语言艺术的。下面就请你们再次细细品味课文,找出你欣赏的语言,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二、 学生读课文,作批注。

  三、 学生交流,教师据实际情况点评,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技巧。

  (参考意见:1 用词讲究 2 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 3 虚实结合,联想丰富 4 直抒胸臆 5 创设意境,流露深情 6 对比烘托 )

  四、 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五、习作交流,作恰当点评。

  六、推荐课外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骆驼祥子》、《茶馆》

  课后学习:

  1 阅读推荐作品

  2 修改片段描写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4

  【训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 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

  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2、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

  略。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

  1、抄写、解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3、品味景物描写中的美。

  【教学方法】

  主体性阅读教学法;朗读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从人工天河红旗渠畔的林州来到民族英雄岳飞故里汤阴,今天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一节语文课,我感到十分高兴。虽然我们初次相识,但是我坚信:这节语文课会架起我们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我们会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真心真意想和老师交朋友的.同学请举手。

  2、抽学生谈西湖美景,师结:西湖的景色是美的,世界异域的风光也是美的。世界避署胜地瑞士夏日的风光,更是风景宜人,美不胜收。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这样写到:“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老舍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作者:济南的冬天老舍)

  二、学习新课

  1、检查预习课文和搜集资料情况。

  词语:响晴、响亮、温晴;询问资料及出处。

  2、配乐朗读课文:

  ⑴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我们应该用心去感悟、体味,用情去诵读,欣赏。因此,朗读课文时,要用舒缓的语速,亲切的语气,读出喜爱的感情。

  ⑵抽学生分段朗读。

  ⑶抽学生评价朗读或自评。

  3、整体感知:

  ⑴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写了济南哪些景物?

  (温晴;山、水、城等。)

  ⑵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4、赏析课文:

  ⑴定点赏析:

  示题:

  ① 本文开头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探究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③文章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并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⑵不定点赏析: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写的美的地方,并自由发言。

  ⑶师总结。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对老师上课的意见。

  2、师总结。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济冬

  南山天

  的──温晴的

  冬水济

  天南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7

  一、目标

  1、进一步熟悉朗读技巧和方法。

  2、初步学会从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角度赏析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鉴赏课文。

  2、了解写景文的赏析方法,并进行课文的鉴赏。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学式教学法相结合。

  第二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六、教学及步骤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林间,风儿在行走;枝头,花儿在微笑;原野,青春在歌唱。让我带你站在《第二起跑线》上。第三个环节现在开始,猜一座城市:它位于山东省;它的周围有一圈小山,其中最高的千佛山也只有285米;在它老城的北部有大明湖,是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占全城的三分之一;它被称为"泉城"。它是哪一座城市?(生答:济南)。那么,济南的风景怎么样呢?今天,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将带我们进入《济南的冬天》。

  2、反复朗读,形成语感

  (一)听读课文: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冬天显得太冷清凄凉,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更是飞雪飘飘,寒气逼人。那么,济南的冬天怎么样呢?请随音乐曼妙的足音,去领略冬天的济南风光吧!(放多媒体幻灯片)边欣赏济南的美丽风光边听读课文。要求:

  ⑴听清字音,读准每个字。注意儿化音的读法。

  ⑵把握朗读的速度和感情。

  (二)男女生朗读比赛:

  刚才,同学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听着老舍先生动人的解说词,欣赏了美丽的济南风光。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课文的美妙意境。

  下面进行男女同学的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三)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头脑中肯定有了一幅幅美景。现在老师要求你们用最简洁的文字和最美的形式,把自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设计成板书。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同学们刚才设计出的板书相当不错,全面把握了作者描写济南冬天的思路;而且反映了同学们独具匠心的安排。说明了同学们阅读的能力相当不错。下一节课老师将给同学们搭建更大的舞台让你们表演。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充分熟悉课文的。

  2、勾画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第二课时

  1、低吟浅诵,细部赏析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反复朗读,同学们初步感受了本文文字的美妙;同时我们还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

  这一节课我们将从局部(即语言的角度),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就是赏析课文。

  (一)指点迷津,豁然开朗:

  本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进行。

  ⑴生动的词语。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句中的“顶”。

  ⑵优美的句子,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⑶巧妙的比喻和拟人,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二)展开想象,作文比赛:

  请同学们对照老师刚才举的例子,自由地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凝神体会,展开想象,前后桌讨论。准备进行口头作文比赛,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2、看图说话,活学活用

  从同学们刚才所写的赏析文字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很强,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不错。下面我想请问同学们:你们想当导游吗?

  (愿意当导游的同学举手。)

  欣赏风光片《走进九寨》,欣赏画面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要仔细,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然后用你们在课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描绘九寨的风光。接下来请导游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美丽的九寨,好吗?。

  学生活动:对照多媒体中的九寨风光,给它配上解说词解说。解说的语言要优美,声调要柔美清朗。

  3、课外阅读,开拓视野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如此温情,九寨的山水这样迷人,祖国还有多少壮丽的山河等着你去翻阅……不信,你去读读鲁迅《雪》、贾平凹的《冬景》、郁达夫《江南的雪景》吧。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

  3.细读,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3.反复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 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 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 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 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往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 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 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 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xx的冬(春天)》的短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济南的冬天教案。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ānɡ xiǎnɡqínɡ wēnqínɡ ānshì jīfū xiùqi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lǜpínɡ shuízǎo zhùxù chénɡqīnɡ kōnɡlínɡ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shuǐmòhuà lánwānɡwānɡ

  水墨画 蓝汪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1)济南的`冬天——“温晴”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3)济南的水:岸边垂柳绿萍水藻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讨论并归纳:(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六.提问:

  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七.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八、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课后思考题: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体会济南冬天与老舍情感的紧密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欣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景,你喜欢哪个季节?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三、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解题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朗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你能看出老舍带着我们欣赏了冬天济南的几幅美景,能用精练的词句给每一幅图拟一个名称吗?

  五、体味美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特点?

  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美。

  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句中用“晒”“睡”“醒”形象地突出了小村庄舒适、温暖的环境。

  六、探究美

  想一想,为何老舍先生这些文学大师们能描绘出如此精彩的画面,他的语言能如此优美?我们写景时要向他学习什么呢?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1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type="#_x0000_t75">。

  3.学习老舍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

  课后

  小结本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思路,而后再掌握描写济南的天气和山水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写景的技巧以指导学生写好家乡冬景,实现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备注教学环节的用时随学生的课堂反应作灵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type="#_x0000_t75">活处理。

  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品读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以及练习写作。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显示题目)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原名____,字___。

  冬天的济南真是一个__,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济南的__和__(景物)

  济南的山__、__、__(特征)济南的水__、__、__。(特征)

  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___,作者通过济南和___、___、___的对比得出这个结论。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描绘了几幅画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齐读课文(给学生配乐朗读)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你对这位语言大师的语言表达技巧的感知表达出来吧!

  三、自由探究

  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提示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山水?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些语句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四、品读课文(多媒体显示景物图片及课文分析要点)

  思考讨论: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薄雪覆盖下的山如何娇美秀气?雪后山景“妙”在何处?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城外的.小山如何像一幅小水墨画?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济南冬天的水的?

  本文写景抒情有何特点?

  (学生找出课文语句品评分析,多媒体显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归纳要点。)

  五、总结写法

  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语言如此优美。在写法上有何值得借鉴?

  明确: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六、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色,倾注你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借鉴本文的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要求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投入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抓住特征

  安排顺序

  运用修辞

  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和生动准确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集体利用工具书,消除文字障碍(正音、释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在学习小组内尝试朗读。

  边朗读边议论:本文该怎样朗读?

  在老师指导下提出朗读建议:语速要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要读出喜爱的感情。

  (三)听课文录音,按上面的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四)合作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分别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说明济南是个宝地,突出它冬天“温晴”的特点。“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学习第二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有山有水”/“晒”“睡”“醒”“小摇篮”“安静不动”“低声”“含笑”

  3、学习第三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这一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围绕哪个字?突出哪个字?是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的?哪些词句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是怎样的印象?

  “妙”/“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济南的冬天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济南的冬天教案】相关文章:

济南的冬天教案03-08

济南的冬天的教案02-25

《济南的冬天》教案01-17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03-24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4-22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1-16

《济南的冬天》读书笔记03-08

《济南的冬天》读书笔记05-20

《冬天来了》教案06-25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济南的冬天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济南的冬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

  【导学目标】

  1.朗读、欣赏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针对步骤二中的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熟悉课文内容,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老舍曾经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的确,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苏轼有诗为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那么冬天的济南又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1.生难字词

  (1)注音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词义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2.作者名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其作品歌颂新社会,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3.背景链接

  介绍济南的山和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以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1.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像,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学法指导二:

  针对步骤四中的对比阅读,赏析语言

  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分析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

  ②词性的角度,比如动词突出人物……心理或性格;形容词写出事物……特点;副词(一般为限制性词语)表达准确严密。

  ③修辞的角度。

  ④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⑤词语的表现手法,如词性的活用、以动写静或以实写虚等。

  ××词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静为动/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现了人物……特点(或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交流点拨】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二、三、四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五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1.局部精读,赏析语言

  齐声诵读第3自然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交流点拨】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对比阅读,赏析语言

  比较下面三组句子,赏析课本语言的妙处。

  (1)甲组: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组: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交流点拨】甲组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了山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组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甲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组: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甲组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组则少了那份美感。

  (3)甲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交流点拨】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有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组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3.遣词造句,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思考: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交流点拨】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1.总结写法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之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2.拓展延伸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可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

  以《xxx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

  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自由抒写,朗读交流)

  板书设计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精读文本,理清思路。

  步骤四低吟成诵,赏析语言。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济南的冬之美;

  2、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的用图画来写景;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学会将情感融入到写景中。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独特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并没有去过济南,所以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特意去请教了丁老师,她说济南的冬天天气虽然是晴朗的,阳光普照,但是并没有像老舍先生笔下所写的那样温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老舍先生虽是北平人,却把济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想这里面一定是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二、感受济南的温情——美读温情的语言

  要求:1、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2、从第一段中标划出体现济南冬天天气特点的词语,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还提到北平和伦敦?

  3、写一写: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主要特征,现在我们试一试用3个词语来概括一下雨的特征。

  三、寻找济南的温情——说读温情的图画

  要求:1、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现在,请大家选择课文内容和组合课文文句,用“,是冬天的济南”的段落形式任选一副来说话,并仿造示例给每一副图画取一个名字。

  2、学生自由读课文2—5段,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表述。

  教师示例:

  古老济南的城内那样狭窄,城外又是那样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就像一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山村卧雪图

  学生展示,教师归纳

  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真是“妙”极。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玲珑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3、写一写:这些图画这么美,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用一两句话来描绘雨的优美的图画。

  四、亲近济南的温情——品读温情的人物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要求:

  1、学生勾画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句子,读一读并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

  2、思考:这些句子分别用山水比拟了什么人?应该怎么读?

  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守护摇篮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

  这一句应用母亲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细致周到的护士

  大家熟知这一形象,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这一句要读出轻柔、给人以呵护的感觉。

  C、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健美优雅的女郎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读这一句要读出点喜悦与希望。

  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娇美害羞的少女

  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情、温情,使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这一句要读出少女的娇羞与可爱。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俏美柔情的女子

  女子爱俏,女子爱美。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献给谁呢?是美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这一句要读出女子的俏皮与似水柔情。

  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3、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明确: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4、写一写:景物本来没有生命,但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因为加了这些人物进去,让画面灵动起来,使得景物也有了生命,有了情感。现在我们将前面所写的雨的文字,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或者也来仿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来写一写。

  要求:A、内容不限,可以是大自然中你喜欢的任何景物,比如:雨、薄雾、日出、日落、花开花落。

  B、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富含情感。

  教师示范:最妙的是下点小雨呀。看吧,这如针尖,似牛毛般的雨丝从空中飘落下来,仿佛给天地间罩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让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仿佛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里。细雨滋润着万物,柳树醒来了,枝条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我看见在墙角,有几株野花和一片青草正尽情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霖。口中不禁吟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小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集中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山之美、雪之美、城之美、水之美和富含深情的女性美,写出了春意与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 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 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难点:

  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方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介绍老舍及其作品

  1 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2 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及朗读的处理相比较,作好点评的准备。

  三、 学生点评教师的朗读。

  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用温和、亲切、喜爱的语气语调朗读。

  2 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注意文中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它冬天的特点的。

  五、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要求:

  1 划出文中涉及的自然景象,比较后得出结论:文中对哪三种景象着墨较多?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五、 学生思考后相互交流上述问题,教师作必要板书。

  参考板书: 济南的冬天:暖、秀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小摇篮)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小水墨画)

  暖——不结冰

  水: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空灵的'蓝水晶)

  (备注:说水还有清、静、净等特点也对)

  天气: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对比) 异地之冬: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过渡语:许多时候,美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要将自己感受到的美描述出来,让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享受到美,是需要一点语言艺术的。下面就请你们再次细细品味课文,找出你欣赏的语言,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二、 学生读课文,作批注。

  三、 学生交流,教师据实际情况点评,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技巧。

  (参考意见:1 用词讲究 2 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 3 虚实结合,联想丰富 4 直抒胸臆 5 创设意境,流露深情 6 对比烘托 )

  四、 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五、习作交流,作恰当点评。

  六、推荐课外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骆驼祥子》、《茶馆》

  课后学习:

  1 阅读推荐作品

  2 修改片段描写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4

  【训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 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

  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2、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

  略。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

  1、抄写、解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3、品味景物描写中的美。

  【教学方法】

  主体性阅读教学法;朗读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从人工天河红旗渠畔的林州来到民族英雄岳飞故里汤阴,今天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一节语文课,我感到十分高兴。虽然我们初次相识,但是我坚信:这节语文课会架起我们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我们会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真心真意想和老师交朋友的.同学请举手。

  2、抽学生谈西湖美景,师结:西湖的景色是美的,世界异域的风光也是美的。世界避署胜地瑞士夏日的风光,更是风景宜人,美不胜收。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这样写到:“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老舍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作者:济南的冬天老舍)

  二、学习新课

  1、检查预习课文和搜集资料情况。

  词语:响晴、响亮、温晴;询问资料及出处。

  2、配乐朗读课文:

  ⑴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我们应该用心去感悟、体味,用情去诵读,欣赏。因此,朗读课文时,要用舒缓的语速,亲切的语气,读出喜爱的感情。

  ⑵抽学生分段朗读。

  ⑶抽学生评价朗读或自评。

  3、整体感知:

  ⑴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写了济南哪些景物?

  (温晴;山、水、城等。)

  ⑵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4、赏析课文:

  ⑴定点赏析:

  示题:

  ① 本文开头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探究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③文章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并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⑵不定点赏析: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写的美的地方,并自由发言。

  ⑶师总结。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对老师上课的意见。

  2、师总结。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济冬

  南山天

  的──温晴的

  冬水济

  天南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7

  一、目标

  1、进一步熟悉朗读技巧和方法。

  2、初步学会从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角度赏析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鉴赏课文。

  2、了解写景文的赏析方法,并进行课文的鉴赏。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学式教学法相结合。

  第二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六、教学及步骤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林间,风儿在行走;枝头,花儿在微笑;原野,青春在歌唱。让我带你站在《第二起跑线》上。第三个环节现在开始,猜一座城市:它位于山东省;它的周围有一圈小山,其中最高的千佛山也只有285米;在它老城的北部有大明湖,是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占全城的三分之一;它被称为"泉城"。它是哪一座城市?(生答:济南)。那么,济南的风景怎么样呢?今天,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将带我们进入《济南的冬天》。

  2、反复朗读,形成语感

  (一)听读课文: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冬天显得太冷清凄凉,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更是飞雪飘飘,寒气逼人。那么,济南的冬天怎么样呢?请随音乐曼妙的足音,去领略冬天的济南风光吧!(放多媒体幻灯片)边欣赏济南的美丽风光边听读课文。要求:

  ⑴听清字音,读准每个字。注意儿化音的读法。

  ⑵把握朗读的速度和感情。

  (二)男女生朗读比赛:

  刚才,同学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听着老舍先生动人的解说词,欣赏了美丽的济南风光。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课文的美妙意境。

  下面进行男女同学的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三)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头脑中肯定有了一幅幅美景。现在老师要求你们用最简洁的文字和最美的形式,把自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设计成板书。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同学们刚才设计出的板书相当不错,全面把握了作者描写济南冬天的思路;而且反映了同学们独具匠心的安排。说明了同学们阅读的能力相当不错。下一节课老师将给同学们搭建更大的舞台让你们表演。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充分熟悉课文的。

  2、勾画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第二课时

  1、低吟浅诵,细部赏析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反复朗读,同学们初步感受了本文文字的美妙;同时我们还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

  这一节课我们将从局部(即语言的角度),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就是赏析课文。

  (一)指点迷津,豁然开朗:

  本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进行。

  ⑴生动的词语。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句中的“顶”。

  ⑵优美的句子,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⑶巧妙的比喻和拟人,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二)展开想象,作文比赛:

  请同学们对照老师刚才举的例子,自由地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凝神体会,展开想象,前后桌讨论。准备进行口头作文比赛,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2、看图说话,活学活用

  从同学们刚才所写的赏析文字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很强,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不错。下面我想请问同学们:你们想当导游吗?

  (愿意当导游的同学举手。)

  欣赏风光片《走进九寨》,欣赏画面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要仔细,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然后用你们在课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描绘九寨的风光。接下来请导游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美丽的九寨,好吗?。

  学生活动:对照多媒体中的九寨风光,给它配上解说词解说。解说的语言要优美,声调要柔美清朗。

  3、课外阅读,开拓视野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如此温情,九寨的山水这样迷人,祖国还有多少壮丽的山河等着你去翻阅……不信,你去读读鲁迅《雪》、贾平凹的《冬景》、郁达夫《江南的雪景》吧。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

  3.细读,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3.反复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 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 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 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 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往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 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 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 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xx的冬(春天)》的短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济南的冬天教案。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ānɡ xiǎnɡqínɡ wēnqínɡ ānshì jīfū xiùqi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lǜpínɡ shuízǎo zhùxù chénɡqīnɡ kōnɡlínɡ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shuǐmòhuà lánwānɡwānɡ

  水墨画 蓝汪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1)济南的`冬天——“温晴”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3)济南的水:岸边垂柳绿萍水藻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讨论并归纳:(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六.提问:

  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七.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八、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课后思考题: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体会济南冬天与老舍情感的紧密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欣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景,你喜欢哪个季节?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三、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解题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朗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你能看出老舍带着我们欣赏了冬天济南的几幅美景,能用精练的词句给每一幅图拟一个名称吗?

  五、体味美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特点?

  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美。

  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句中用“晒”“睡”“醒”形象地突出了小村庄舒适、温暖的环境。

  六、探究美

  想一想,为何老舍先生这些文学大师们能描绘出如此精彩的画面,他的语言能如此优美?我们写景时要向他学习什么呢?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1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type="#_x0000_t75">。

  3.学习老舍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

  课后

  小结本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思路,而后再掌握描写济南的天气和山水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写景的技巧以指导学生写好家乡冬景,实现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备注教学环节的用时随学生的课堂反应作灵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type="#_x0000_t75">活处理。

  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品读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以及练习写作。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显示题目)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原名____,字___。

  冬天的济南真是一个__,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济南的__和__(景物)

  济南的山__、__、__(特征)济南的水__、__、__。(特征)

  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___,作者通过济南和___、___、___的对比得出这个结论。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描绘了几幅画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齐读课文(给学生配乐朗读)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你对这位语言大师的语言表达技巧的感知表达出来吧!

  三、自由探究

  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提示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山水?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些语句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四、品读课文(多媒体显示景物图片及课文分析要点)

  思考讨论: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薄雪覆盖下的山如何娇美秀气?雪后山景“妙”在何处?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城外的.小山如何像一幅小水墨画?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济南冬天的水的?

  本文写景抒情有何特点?

  (学生找出课文语句品评分析,多媒体显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归纳要点。)

  五、总结写法

  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语言如此优美。在写法上有何值得借鉴?

  明确: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六、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色,倾注你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借鉴本文的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要求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投入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抓住特征

  安排顺序

  运用修辞

  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和生动准确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集体利用工具书,消除文字障碍(正音、释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在学习小组内尝试朗读。

  边朗读边议论:本文该怎样朗读?

  在老师指导下提出朗读建议:语速要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要读出喜爱的感情。

  (三)听课文录音,按上面的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四)合作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分别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说明济南是个宝地,突出它冬天“温晴”的特点。“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学习第二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有山有水”/“晒”“睡”“醒”“小摇篮”“安静不动”“低声”“含笑”

  3、学习第三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这一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围绕哪个字?突出哪个字?是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的?哪些词句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是怎样的印象?

  “妙”/“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